——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近日,有網友爆料,在一款名為「社會扶貧」的APP上出現很多奇葩需求,有貧困戶腿骨折需要跑步機訓練,有貧困戶外出打工需要20寸拉杆箱,還有人點名需要某品牌羽絨服。19日,該APP平臺客服回應稱平臺審核權限在各地方,對此前網友提到的一些「奇葩」需求已進行下架。(12月19日 澎湃新聞網)
這些真的是貧困戶提出的要求嗎?從流程上來看,貧困戶想要在這款APP上發布需求信息,首先要進行實名認證,填寫籌款標題、目標金額、需求詳情等,然後上傳可以證明的圖片,最後由扶貧幹部進行需求審核,決定是否發布。整個過程中,扶貧幹部對需求的審核是否通過,直接決定了該則需求能否在平臺發布、能否籌集到款項。證實發布者確係貧困戶、發布內容確為所需,這一切全要依靠基層扶貧幹部的審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腿骨折病人要跑步機」「出門打工要拉杆箱」等奇葩需求的發布,與村委會、居委會等直接對接貧困戶基層幹部的不合理審核脫不開關係。一方面,面對層出不窮的需求審核,基層幹部可能並沒有時間與精力針對每一則需求進行一對一、點對點的排查與落實;另一方面,基層幹部的審核主觀性較強,「圈子小、熟人多」的現實容易造成「礙於人情面子」的情況,在審核時有意放寬標準與限度。當然,也不排除有基層幹部對申請抱著「能幫一點是一點」的態度,大手一揮,所有申請全部批准。積少成多,也就容易造成如今各類扶貧籌款APP內「奇葩需求」層出的現象。各類「奇葩需求」佔用資源,最終只能讓無意捐款的看了笑話、有意援手的寒了善心、真正需要幫助的無人問津。
精準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3年就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精準扶貧,難就難在「精準」二字上。其中,基層扶貧幹部的作用至關重要。基層幹部就像是國家與貧困戶之間的傳聲筒。貧困戶的需求要通過基層幹部傳達給中央,而中央的援助又要通過扶貧基層幹部真正落實到每一位貧困戶的身上。雖說籌款扶貧類APP只是精準扶貧中極小的切入點,但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倘若連審核APP內貧困戶的需求都讓人看了笑話,又怎能讓人信服這些基層幹部能把持好精準扶貧的重任呢?
當然,此類APP的設計也有待改進。若想根治「奇葩需求」頻出的現象,早日完善審核標準、增加「覆審」機制、建立有序的申請流程是關鍵。
2020年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年,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首要硬任務就是決戰脫貧攻堅。基層扶貧幹部責任重大,如何「一條扁擔兩頭挑」,兩頭兼顧助力脫貧攻堅,是擺在他們面前的重大考驗。
文/張之鈺(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