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摞摞沾滿泥土味的扶貧筆記,一筆一畫記錄著黨和政府扶貧政策「大道理」的要求和重點,也印刻下基層扶貧幹部恪守為民情懷,揮雨露歷山川、走村串戶濟困扶貧的辛勤腳步。在這20年裡,衢江摘掉了浙江省欠發達縣的「帽子」,2019年低收入農戶人均年收入達11667元。
7月上旬,我們跟著餘永宜一起來到衢江烏溪江庫區,聽村幹部和農戶講述脫貧奔小康的故事;也走進餘永宜的人生,探尋他不僅把「扶貧」記在紙面上,更把「實幹」寫在大地上的故事。
出身農家,小時候吃不飽
看到貧困會心痛
「餘主任,來了啊。」
我們跟著餘永宜來到烏溪江庫區湖南鎮,每進一村,都有人親熱地和他打招呼。
餘主任是個什麼樣的人?回答出奇一致:長年都在村裡,對我們農民很有感情。
單說下鄉這件事吧。華家村黨支部書記祝建平掰掰手指:餘主任2004年到2018年擔任衢江區扶貧辦主任的14年裡,到華家村至少有上百次。
曾與餘永宜一個辦公室搭檔共事8年的吳雨土記得,只要不開會,老餘就往村裡跑、往庫區鑽,平均每個星期有一半時間在村裡。
這份對農家的親近,一部分源自餘永宜的童年記憶。他說:我出身農家,小時候家裡吃不飽,經常看到父親不得不東家西家去借糧,長大後看到農民貧困就會感覺心痛。
烏溪江庫區地處衢江區南部,包括湖南、舉村、嶺洋、黃壇口4個鄉鎮,2003年末人口2.9萬。這裡區位環境比較封閉,當時看天靠地吃飯的庫區人年人均收入僅2100元。
2004年春節,餘永宜回老家龍遊陪父母過年。剛到家,區農辦領導電話「追」來了:「下午回單位商量烏溪江庫區群眾異地脫貧規劃。」
餘永宜(左一)在庫區下山搬遷的村民家中,與記者講述當年扶貧的故事。 記者 錢潔瑗 攝餘永宜腦子裡浮現出庫區山路彎彎的場景,又想起嶺洋鄉一個村民半夜發病,送醫途中在小船上不幸離世的事,他一陣心酸。
「阿爸阿娘,對不起啊!」餘永宜匆匆扒了幾口午飯,掉頭往單位趕。
一堆方便麵,窩進辦公室。這是孝子餘永宜第一次沒有陪父母過年。正月初八,上班第一天,他趕出了烏溪江庫區異地脫貧規劃。
200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烏溪江庫區困難群眾異地脫貧的戰略決策,拉開了全面推進庫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序幕。在餘永宜的扶貧筆記中,和庫區搬遷相關的內容超過數百頁。到2019年,衢江已累計異地安置1萬多名庫區農民。
廿裡鎮和美村是一個庫區群眾安置小區。在這裡我們遇到了張雨仙。2013年她隨全村搬遷下來,離開昏暗的泥房,住進了三層樓的聯體排屋,空調、電腦、大冰箱,生活起居越來越講究。
「最感恩的還是解決了孩子讀書的難題。」張雨仙說搬遷之前,兒子去學校要走近10裡山路,9歲就背著鹹菜罐離家上學,「現在孫子可幸福了,學校離家只有500米。」
餘永宜在庫區了解各村情況。記者 錢潔瑗 攝保護生態,庫區人奉獻了很多
他們自強,更需要幫扶
「老餘,扶貧工作怎麼做才能讓群眾滿意?」杭州市結對幫扶衢江的青年駐村幹部徐元俊問。
答:「手中有事,眼裡有事,腦子裡還想著事。」
心在事上磨。相似的問題,在158本扶貧筆記中,餘永宜也「磨」過自己很多遍。
衢江區扶貧辦主任楊曉平很佩服餘永宜,說他思路開闊,點子特別多。但餘永宜說,我就是盡最大努力,讓困難群眾應享盡享黨和政府的扶貧惠民政策。
在餘永宜的扶貧筆記中,三分之二篇幅記錄的是一年年國家、省裡各項扶貧政策,工作的要求和重點,以及怎麼把事做細做實的思考。從搬遷扶貧到產業扶貧,從教育扶貧到健康扶貧,從特扶項目到「兩山」項目,每一項他都反覆琢磨。
2019年1月退居二線後,又得一副「新鞍」,餘永宜擔任了湖南鎮破石村駐村生態指導員。破石村口,有一處奇妙的節理石柱地質風貌。每次經過那裡,餘永宜都會停一停: 5000萬根節理石柱緊密規整,朝著共同的方向,才匯聚成矗立億年的壯觀風景——我們做扶貧也是如此啊。
有村幹部講故事:和美村裡陸續搬來20多個庫區村莊的村民,村支書曾昌土有些發怵。集體經濟幾乎沒有收入,公共設施、房屋維修寸步難行。餘永宜教他試試說服村民在屋頂鋪設太陽能電池板。電能自發自用,多餘的「上網」。現在,村集體每年光賣電一項就有30萬元收入。
庫區盛夏,翠竹遍野。嶺洋鄉賴家村剛剛上了一個筍乾加工廠項目。村支書邱小勇說這是餘永宜「重度參與」才做成的。鄉村做產業往往受限於自然條件。這個村有啥缺啥,都是餘永宜進村看、問、想得最多的事。庫區老百姓原來土法加工筍乾,有三分之一會爛掉,這裡有沒有潛力可挖?餘永宜幫村裡協調資金、引進設備,使這個村每天可加工500公斤筍乾。
餘永宜陪著邱小勇奔前忙後。他說,在庫區,生態是關鍵,畜禽等原有產業都不再適宜了。庫區人奉獻了很多,他們自強,我們更要幫一把。
餘永宜在筆記本裡寫過一行字:多想多學多幹,邊學邊幹。我們與他接觸幾天,發現他有句口頭禪:我反思了一下。
妻子有時看不懂,「老餘身子弱,動不動感冒,但工作上有事拔了鹽水針就往單位跑」。半夜醒來,想到啥點子,就跑到客廳裡攤開筆記本,「先抓住、再消化」。他也全然不像是花甲將至,語速中快,反應敏捷。小個子,蘊藏著火熱。看電視裡介紹立柱式栽培,菜還能這樣種?馬上截屏,分享,方式很「燃」。
餘永宜在整理自己的158本扶貧筆記。記者 錢潔瑗 攝皮尺一量,當場翻臉
偷工減料一米都不行
走進衢江區農業農村局,叫餘永宜「老師」的人很多。一來他政策吃得透,農戶情況熟,請他把把脈心裡就踏實。二來他脾氣好,樂於幫人。
楊曉平說,有次晚上10時多向餘永宜求助改材料,他二話沒說就打開電腦。這份材料最終修改了十幾稿才定稿,連標點符號都一一改正。
但在有些人眼裡,老餘卻很不給面子。吃飯不去、遞煙不抽,關照關照項目更是別提。
吳雨土記得,驗收一條機耕路,兩公裡長,「老餘拿出皮尺一點點量過去,發現少了180米,他當場翻臉,要求施工方馬上補。」
中國人壽衢州分公司藍成才說,初見餘永宜,他戴著老花鏡看材料,十幾分鐘不抬頭,「特別嚴肅」。看完材料,「梆梆梆」丟過來3個問題:對困難群眾的健康保險,保障力度怎麼樣?動態調整怎麼辦?精細宣傳怎麼做?
餘永宜喜歡在扶貧筆記裡畫簡易地圖,還擅長做明白卡、樓書,把扶貧政策的宣傳頁設計得明快易懂。一圖勝萬言,是他的實幹工作法。他說,對於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等容易被遺忘的角落,更需要我們扶貧幹部反覆用腳去丈量、用心去思量。
實幹,是一種牽引之力,蘊含磁場。2017年1月,「最多跑一次」改革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3月,餘永宜在全省健康保險試點工作會議上提出新思路,實現受益低收入農戶「一次不用跑」、零成本享受國家扶貧政策。這個衢江創造的扶貧經驗,後來在全省推廣開來。
餘永宜一直收藏著兩樣紀念物。一個是從2007年使用至今,陪伴他一個又一個冬夜加班的舊取暖器。還有一隻「扶貧」包,那是2003年他參加全國扶貧培訓時發的,他這十幾年來下鄉時最喜歡拎著這個黑色的「扶貧」包,上面印著六個字:國務院扶貧辦。
攢下這兩件紀念物,以及158本扶貧筆記,對於餘永宜來說,不僅僅是對物的愛惜,這是時間創造的財富,也是時代給予的饋贈。
餘永宜(右)在庫區了解鐵皮石斛產業的發展狀況。記者 錢潔瑗 攝
【記者手記】
「實幹幹部」餘永宜
衢江幹部餘永宜20年扶貧,寫下了158本工作筆記,從中我們不但看到了浙江脫貧攻堅的奮鬥史,更看到了一位基層幹部實字當頭、幹字為先的實幹品質。
實幹,首先要「真幹」。對於移民安置小區建設的規劃,他多次走訪,從廚房的位置到大門的寬度,一一提出建議,認真程度由此可見一斑。為了幫助庫區村莊開展在板慄樹上種鐵皮石斛的扶貧項目,他不但提建議,聯繫扶貧項目資金,更拉來農場主指導種植技術,這種認真的工作態度打消了村民的顧慮,感動了一起工作的村幹部。
實幹,其次要「會幹」。扶貧工作難度大,基層幹部既要「埋頭走路」,更要「抬頭看路」。餘永宜工作思路十分開闊,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尋找最適合當地扶貧工作的方式方法。「我反思了一下」成了他的口頭禪。在2007年筆記中關於「一戶一策一幹部」的工作總結裡,他提出「要特別重視庫區群眾子女的教育問題」,這與國家提出的「扶貧必扶智」的思路不謀而合。
實幹還要「敢幹」。扶貧工作牽涉範圍廣,需要做事時仔細再仔細,甚至敢於質疑。在這一點上,餘永宜也讓人佩服不已。在計劃推進中他屢屢提出修改意見,在項目檢查時一絲不苟嚴格把關,這樣的較真勁讓同事佩服,有時也讓合作夥伴都覺得有點「不給情面」。但就是這種「敢說敢幹敢擔當」,才保證了工作做實做細。
餘永宜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基層「實幹幹部」的優秀代表。基層「實幹幹部」作為一個群體,在脫貧攻堅這場史無前例的戰鬥中表現出的信念、意志力、戰鬥力,以及奉獻和犧牲精神,讓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