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頭版丨一位扶貧幹部和158本工作筆記

2020-12-24 浙江在線

這是一摞摞沾滿泥土味的扶貧筆記,一筆一畫記錄著黨和政府扶貧政策「大道理」的要求和重點,也印刻下基層扶貧幹部恪守為民情懷,揮雨露歷山川、走村串戶濟困扶貧的辛勤腳步。在這20年裡,衢江摘掉了浙江省欠發達縣的「帽子」,2019年低收入農戶人均年收入達11667元。

7月上旬,我們跟著餘永宜一起來到衢江烏溪江庫區,聽村幹部和農戶講述脫貧奔小康的故事;也走進餘永宜的人生,探尋他不僅把「扶貧」記在紙面上,更把「實幹」寫在大地上的故事。

出身農家,小時候吃不飽

看到貧困會心痛

「餘主任,來了啊。」

我們跟著餘永宜來到烏溪江庫區湖南鎮,每進一村,都有人親熱地和他打招呼。

餘主任是個什麼樣的人?回答出奇一致:長年都在村裡,對我們農民很有感情。

單說下鄉這件事吧。華家村黨支部書記祝建平掰掰手指:餘主任2004年到2018年擔任衢江區扶貧辦主任的14年裡,到華家村至少有上百次。

曾與餘永宜一個辦公室搭檔共事8年的吳雨土記得,只要不開會,老餘就往村裡跑、往庫區鑽,平均每個星期有一半時間在村裡。

這份對農家的親近,一部分源自餘永宜的童年記憶。他說:我出身農家,小時候家裡吃不飽,經常看到父親不得不東家西家去借糧,長大後看到農民貧困就會感覺心痛。

烏溪江庫區地處衢江區南部,包括湖南、舉村、嶺洋、黃壇口4個鄉鎮,2003年末人口2.9萬。這裡區位環境比較封閉,當時看天靠地吃飯的庫區人年人均收入僅2100元。

2004年春節,餘永宜回老家龍遊陪父母過年。剛到家,區農辦領導電話「追」來了:「下午回單位商量烏溪江庫區群眾異地脫貧規劃。」

餘永宜(左一)在庫區下山搬遷的村民家中,與記者講述當年扶貧的故事。 記者 錢潔瑗 攝

餘永宜腦子裡浮現出庫區山路彎彎的場景,又想起嶺洋鄉一個村民半夜發病,送醫途中在小船上不幸離世的事,他一陣心酸。

「阿爸阿娘,對不起啊!」餘永宜匆匆扒了幾口午飯,掉頭往單位趕。

一堆方便麵,窩進辦公室。這是孝子餘永宜第一次沒有陪父母過年。正月初八,上班第一天,他趕出了烏溪江庫區異地脫貧規劃。

200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烏溪江庫區困難群眾異地脫貧的戰略決策,拉開了全面推進庫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序幕。在餘永宜的扶貧筆記中,和庫區搬遷相關的內容超過數百頁。到2019年,衢江已累計異地安置1萬多名庫區農民。

廿裡鎮和美村是一個庫區群眾安置小區。在這裡我們遇到了張雨仙。2013年她隨全村搬遷下來,離開昏暗的泥房,住進了三層樓的聯體排屋,空調、電腦、大冰箱,生活起居越來越講究。

「最感恩的還是解決了孩子讀書的難題。」張雨仙說搬遷之前,兒子去學校要走近10裡山路,9歲就背著鹹菜罐離家上學,「現在孫子可幸福了,學校離家只有500米。」

餘永宜在庫區了解各村情況。記者 錢潔瑗 攝

保護生態,庫區人奉獻了很多

他們自強,更需要幫扶

「老餘,扶貧工作怎麼做才能讓群眾滿意?」杭州市結對幫扶衢江的青年駐村幹部徐元俊問。

答:「手中有事,眼裡有事,腦子裡還想著事。」

心在事上磨。相似的問題,在158本扶貧筆記中,餘永宜也「磨」過自己很多遍。

衢江區扶貧辦主任楊曉平很佩服餘永宜,說他思路開闊,點子特別多。但餘永宜說,我就是盡最大努力,讓困難群眾應享盡享黨和政府的扶貧惠民政策。

在餘永宜的扶貧筆記中,三分之二篇幅記錄的是一年年國家、省裡各項扶貧政策,工作的要求和重點,以及怎麼把事做細做實的思考。從搬遷扶貧到產業扶貧,從教育扶貧到健康扶貧,從特扶項目到「兩山」項目,每一項他都反覆琢磨。

2019年1月退居二線後,又得一副「新鞍」,餘永宜擔任了湖南鎮破石村駐村生態指導員。破石村口,有一處奇妙的節理石柱地質風貌。每次經過那裡,餘永宜都會停一停: 5000萬根節理石柱緊密規整,朝著共同的方向,才匯聚成矗立億年的壯觀風景——我們做扶貧也是如此啊。

有村幹部講故事:和美村裡陸續搬來20多個庫區村莊的村民,村支書曾昌土有些發怵。集體經濟幾乎沒有收入,公共設施、房屋維修寸步難行。餘永宜教他試試說服村民在屋頂鋪設太陽能電池板。電能自發自用,多餘的「上網」。現在,村集體每年光賣電一項就有30萬元收入。

庫區盛夏,翠竹遍野。嶺洋鄉賴家村剛剛上了一個筍乾加工廠項目。村支書邱小勇說這是餘永宜「重度參與」才做成的。鄉村做產業往往受限於自然條件。這個村有啥缺啥,都是餘永宜進村看、問、想得最多的事。庫區老百姓原來土法加工筍乾,有三分之一會爛掉,這裡有沒有潛力可挖?餘永宜幫村裡協調資金、引進設備,使這個村每天可加工500公斤筍乾。

餘永宜陪著邱小勇奔前忙後。他說,在庫區,生態是關鍵,畜禽等原有產業都不再適宜了。庫區人奉獻了很多,他們自強,我們更要幫一把。

餘永宜在筆記本裡寫過一行字:多想多學多幹,邊學邊幹。我們與他接觸幾天,發現他有句口頭禪:我反思了一下。

妻子有時看不懂,「老餘身子弱,動不動感冒,但工作上有事拔了鹽水針就往單位跑」。半夜醒來,想到啥點子,就跑到客廳裡攤開筆記本,「先抓住、再消化」。他也全然不像是花甲將至,語速中快,反應敏捷。小個子,蘊藏著火熱。看電視裡介紹立柱式栽培,菜還能這樣種?馬上截屏,分享,方式很「燃」。

餘永宜在整理自己的158本扶貧筆記。記者 錢潔瑗 攝

皮尺一量,當場翻臉

偷工減料一米都不行

走進衢江區農業農村局,叫餘永宜「老師」的人很多。一來他政策吃得透,農戶情況熟,請他把把脈心裡就踏實。二來他脾氣好,樂於幫人。

楊曉平說,有次晚上10時多向餘永宜求助改材料,他二話沒說就打開電腦。這份材料最終修改了十幾稿才定稿,連標點符號都一一改正。

但在有些人眼裡,老餘卻很不給面子。吃飯不去、遞煙不抽,關照關照項目更是別提。

吳雨土記得,驗收一條機耕路,兩公裡長,「老餘拿出皮尺一點點量過去,發現少了180米,他當場翻臉,要求施工方馬上補。」

中國人壽衢州分公司藍成才說,初見餘永宜,他戴著老花鏡看材料,十幾分鐘不抬頭,「特別嚴肅」。看完材料,「梆梆梆」丟過來3個問題:對困難群眾的健康保險,保障力度怎麼樣?動態調整怎麼辦?精細宣傳怎麼做?

餘永宜喜歡在扶貧筆記裡畫簡易地圖,還擅長做明白卡、樓書,把扶貧政策的宣傳頁設計得明快易懂。一圖勝萬言,是他的實幹工作法。他說,對於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等容易被遺忘的角落,更需要我們扶貧幹部反覆用腳去丈量、用心去思量。

實幹,是一種牽引之力,蘊含磁場。2017年1月,「最多跑一次」改革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3月,餘永宜在全省健康保險試點工作會議上提出新思路,實現受益低收入農戶「一次不用跑」、零成本享受國家扶貧政策。這個衢江創造的扶貧經驗,後來在全省推廣開來。

餘永宜一直收藏著兩樣紀念物。一個是從2007年使用至今,陪伴他一個又一個冬夜加班的舊取暖器。還有一隻「扶貧」包,那是2003年他參加全國扶貧培訓時發的,他這十幾年來下鄉時最喜歡拎著這個黑色的「扶貧」包,上面印著六個字:國務院扶貧辦。

攢下這兩件紀念物,以及158本扶貧筆記,對於餘永宜來說,不僅僅是對物的愛惜,這是時間創造的財富,也是時代給予的饋贈。

餘永宜(右)在庫區了解鐵皮石斛產業的發展狀況。記者 錢潔瑗 攝

【記者手記】

「實幹幹部」餘永宜

衢江幹部餘永宜20年扶貧,寫下了158本工作筆記,從中我們不但看到了浙江脫貧攻堅的奮鬥史,更看到了一位基層幹部實字當頭、幹字為先的實幹品質。

實幹,首先要「真幹」。對於移民安置小區建設的規劃,他多次走訪,從廚房的位置到大門的寬度,一一提出建議,認真程度由此可見一斑。為了幫助庫區村莊開展在板慄樹上種鐵皮石斛的扶貧項目,他不但提建議,聯繫扶貧項目資金,更拉來農場主指導種植技術,這種認真的工作態度打消了村民的顧慮,感動了一起工作的村幹部。

實幹,其次要「會幹」。扶貧工作難度大,基層幹部既要「埋頭走路」,更要「抬頭看路」。餘永宜工作思路十分開闊,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尋找最適合當地扶貧工作的方式方法。「我反思了一下」成了他的口頭禪。在2007年筆記中關於「一戶一策一幹部」的工作總結裡,他提出「要特別重視庫區群眾子女的教育問題」,這與國家提出的「扶貧必扶智」的思路不謀而合。

實幹還要「敢幹」。扶貧工作牽涉範圍廣,需要做事時仔細再仔細,甚至敢於質疑。在這一點上,餘永宜也讓人佩服不已。在計劃推進中他屢屢提出修改意見,在項目檢查時一絲不苟嚴格把關,這樣的較真勁讓同事佩服,有時也讓合作夥伴都覺得有點「不給情面」。但就是這種「敢說敢幹敢擔當」,才保證了工作做實做細。

餘永宜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基層「實幹幹部」的優秀代表。基層「實幹幹部」作為一個群體,在脫貧攻堅這場史無前例的戰鬥中表現出的信念、意志力、戰鬥力,以及奉獻和犧牲精神,讓人肅然起敬。


相關焦點

  • 浙江衢州:一位扶貧幹部和158本工作筆記
    158本扶貧筆記,摞起來,1.5米高;稱一稱,23.5公斤重。我們翻看一遍,花了10天。從1999年到2019年,一直沒有離開扶貧崗位的衢州市衢江區扶貧幹部餘永宜記滿它們,用了20年。這是一摞摞沾滿泥土味的扶貧筆記,一筆一畫記錄著黨和政府扶貧政策「大道理」的要求和重點,也印刻下基層扶貧幹部恪守為民情懷,揮雨露歷山川、走村串戶濟困扶貧的辛勤腳步。在這20年裡,衢江摘掉了浙江省欠發達縣的「帽子」,2019年低收入農戶人均年收入達11667元。
  • 今天,寧波日報頭版關注北侖!
    今天,寧波日報頭版關注北侖!△今天(1月14日),寧波日報頭版刊發文章《為「民聲」和「政情」搭起一座橋梁 北侖「人大代表民生夜詢會」解開「千千結」》為「民聲」和「政情」搭起一座橋梁北侖「人大代表民生夜詢會
  • 浙江日報頭版關注|麗水打造新發展格局中的新增長極
    1月15日,浙江日報頭版刊登《系統謀劃加快山區市跨越式發展 麗水打造新發展格局中的新增長極》 1月15日,浙江日報頭版刊登《系統謀劃加快山區市跨越式發展 麗水打造新發展格局中的新增長極》一文,全文如下: 連日來,從京東智聯雲(麗水)數字經濟產業園開園,到全市「一帶三區」發展規劃落地,再到衢麗鐵路開工建設,麗水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堅持系統觀念、系統方法,堅持以全面的角度進行全局性謀劃,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到坐標、找準定位,創新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努力建設「全面展示浙江高水平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綠色發展兩方面成果和經驗的重要窗口
  • 光明日報頭版點讚濟南:在社會民生領域大刀闊斧 為百姓幸福加碼
    12月17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在頭版刊發了題為《聚力民生暖民心——2020年我國民生改善成就掠影》的文章,其中點讚了濟南全面放開落戶限制、不斷完善醫保政策、推出景區措施等做法。全文如下:受疫情衝擊,貧困群眾外出務工受阻,扶貧產品銷售和產業扶貧遭遇困難。  戰疫情、戰貧困,各地多措並舉打好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組合拳」,緊緊圍繞就業是民生之本,把產業發展和就業創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雙引擎」,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堅決打贏這場總攻戰。  在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31家民企和社會組織主動發出倡議,結對幫扶掛牌督戰貧困村。
  • 《浙江日報》頭版關注婺城推廣公勺公筷好做法
    今天,《浙江日報》頭版刊發新聞《婺城鄉村遊復甦不忘倡導好習慣公勺公筷擺上農家樂餐桌》,詳細報導了婺城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逐步推動鄉村旅遊經濟復甦,並在全區範圍內推行使用公勺公筷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丨貞豐縣豐茂街道...
    脫貧攻堅酣戰之際,上級要求各單位三分之一人員下沉駐村參與此項工作。我和單位的劉關張老師一道,被安排到豐茂街道辦事處對家寨村工作。駐村扶貧是一項細心的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然,群眾的困苦就會在不經意間被忽略。
  • 「慶滿哥」身後留下30多本扶貧筆記……
    「小楊,我暫時可能回不來村裡了,你工作要多上心,我的棉被還有其他生活用品,你就送給周新年吧。」今年5月11日,躺在病床上的湖南省嶽陽縣檢察院駐黃沙街鎮和諧村第一書記彭慶文,打電話囑咐一同駐村的扶貧幹部楊紹峰,生怕耽誤了扶貧工作。聽著彭慶文虛弱的聲音,楊紹峰並無多想,以為是住院耗費了他的精神。
  • 一年跑近50個扶貧項目,這位浙江麗水援川幹部被稱為「奔跑達人」
    新華社發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記者陳天湖、謝佼)1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東西部扶貧協作路上的「奔跑達人」……「回首他鄉是故鄉」——浙江麗水援川幹部李忠偉架起他鄉與故鄉協作之橋》的報導。大巴山,層巒疊嶂。在1600多公裡外靠近東海的地方,也有綿綿群山,那是浙江麗水市的括蒼山。
  • 「他沒日沒夜撲在扶貧工作中」
    作為多個重點貧困村的扶貧聯繫人,在今年9月的一次走村入戶中,謝睿意外殉職。扶貧5年,他的16本工作筆記裡記滿了老鄉的需求,也見證著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全心全意地投入扶貧工作,謝睿就如同一顆沙礫,鋪在扶貧路上。「今年白柚大豐收,一畝能賣6000多元,可惜謝書記再也看不到了。」
  • ...扶貧故事」我把貧困戶當親人丨錦屏縣平略鎮果從村幫扶幹部龍小雲
    根據工作安排,2017年11月,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成為了錦屏縣平略鎮果從村的一名幫扶幹部,這三年來的扶貧工作和學習,是我人生工作中彌足珍貴的經歷和最美好的回憶。下沉入村開展工作來,我與戰友們打成一片,克服各種困難,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走村入戶溝通交朋友,除了做好黨的惠民政策宣傳、收集整理檔案信息材料外,我還時刻關心我幫扶的3戶貧困戶和4戶非貧困戶,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把貧困戶的事當成自家事,想辦法、出主意,給他們送去幫助和關愛。
  • 腳印丨李鵬:踩著泥土,扶貧有底
    從那時開始,他每月走村入戶的時間超過20天,走遍了官莊村9個村民小組和附近的3個自然村。貧困戶的生產生活、身體健康情況,以及需要解決的實際困難,不僅被寫在了檔案本裡,也被牢牢記在他的心裡。李鵬上門宣講扶貧政策。圖片由李鵬提供迎著淅瀝瀝的小雨,記者跟著李鵬來到村民印立華的家。
  • 人民日報報導 | 「他沒日沒夜撲在扶貧工作中」
    「他沒日沒夜撲在扶貧工作中,他是扶貧路上永遠的沙礫啊!」清坪鎮黨委書記楊俊含著淚說。    謝睿的書櫃中,16本工作筆記整齊排列,記載著一名扶貧幹部5年的忙碌與成長,理想與擔當。謝睿的工作筆記本  第一本筆記開始於清坪鎮脫貧攻堅任務最為吃緊的2016年,剛剛任職紀委書記的謝睿主動請纓,申請聯繫小河村、魚塘灣村等5個全鎮最偏遠、最貧困的村子。
  • 扶貧故事丨李桃:紮根農村與農民攜手致富
    2017年12月,根據區委區政府安排,時任區移民局副調研員李桃同志被選派為龍駒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帶領4名隊員來到龍駒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成為龍駒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後,李桃同志持吃在村、住在村、幹在村,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駐村幫扶工作,兩年的時間裡,我們龍駒村的面貌實現『蛻變』,村民的幸福感得到大幅度提升。駐紮龍駒村後,李桃與隊員們協調村支兩委,用繡花功夫做細做實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好幫扶工作丨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吳常根,現為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站長。從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工作在扶貧攻堅戰線上,從一頭霧水到業務精通,我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推動全鎮的脫貧工作,實現了質的跨越。吳常根驗收庭院硬化從擔任該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12個貧困村和6056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摸實情」「找藥方」 「挖窮根」,在脫貧攻堅戰中做出了實績。
  • 又一批浙江幹部去四川 任前公示中「援川」啥意思?
    這要從1996年說起,當時中央確定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關係,9個東部省市和4個計劃單列市與西部10個省區開展扶貧協作。 這麼多年來,因為這個原因,很多浙江幹部被派到四川去,在簡歷上,自然也留下一筆。但這個「援川」,和地震時的援建不是同一回事。這個「援川」,意義相當深遠今天浙江派出的這32名幹部,就是後一種,他們是因為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而被派到四川去的。這裡就要聊一下浙江的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他從村兩委班子建設抓起,努力促進貧困村黨組織與企業黨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村企聯建」活動,和黨員幹部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發揮「主心骨」的帶頭作用。他常常帶領村幹部進村組、入農戶、奔走于田間地頭,貧困群眾的大事小情都一一建檔立卡,列入幫扶清單。凡是要推進的扶貧工作,他就馬不停蹄往前趕,擼起袖子加油幹。利用十七冶向村委會捐獻的17臺電腦,工作隊教會了全體村幹部網上辦公。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要學會和自己「較勁」丨荔波縣朝陽鎮八...
    2018年6月受組織安排,我接手了朝陽鎮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起初我認為這項工作應該很容易開展,那麼好的房子怎麼會沒有人願意住呢?可真正著手過後才發現不是我想像的那麼容易。多方了解情況後,我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入戶動員工作,可換來一次又一次的「敗陣而歸」。房屋圖片宣傳、帶人到實地看房,網格員、村兩委輪番組團做思想工作,只要覺得有可能觸動他改變想法的「招式」都儘可能的用上。雖然最後都沒有成功,但這不僅沒讓我放棄,反而更加激發我的鬥志。人有時就應該這樣,學會和自己「較勁」。
  • 「我的扶貧故事」孩子明白了我工作的意義丨冊亨縣高洛街道坪秧村...
    我叫李興雲,是冊亨縣實驗小學一名普通教師,也是冊亨縣高洛街道坪秧村的幫扶幹部。2018年,根據上級的工作安排,我來到坪秧村當了包保幹部,包了3戶貧困戶。當時,我的母親身體不好,孩子又還小,家裡充斥著無休止的抱怨聲。  「你已經有好久沒有送我去上學了。」
  • 誰扶貧誰?文山一扶貧幹部向貧困戶「借錢」被雙重處分
    ……  當文山市紀委監委工作人員看到文山市醫保局下派到德厚鎮大龍村委會駐村工作隊員梁峻瑋列出向建檔立卡戶的借款名單時,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個國家公職人員的所作所為。  2019年10月10日,文山市紀委監委接到群眾信訪舉報,反映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梁峻瑋在駐村工作期間,騙取檔卡戶的"血汗錢"。
  • 《浙江日報》頭版頭條丨記象山塗茨鎮旭拱岙村支書葛聰敏
    8月9日,《浙江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聰敏」書記的治村經——記象山縣塗茨鎮旭拱岙村黨支部書記葛聰敏》一文。一起來看看吧!象山縣塗茨鎮旭拱岙村,農家小院遍布花草,人工湖畔笑語歡聲,文化禮堂歌聲嫋嫋。美麗鄉村風光,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