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拍好《戰俘奧運會》的一點設想——從一部美國電影說開來

2022-01-13 湖畔真鄰

(一)


近期,媒體報導姜文接受拍攝電影《戰俘奧運會》,很是期待。

如何拍好這部電影?相信軍迷尤其對研究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有心得的軍迷會非常感興趣,會提供各種建言建策。這裡,也借著這個熱潮聊聊自己的看法。

也許一開始,我的目光會暫時離開碧潼戰俘營,先轉向一部美國老電影——《滿洲裡候選人》。

這部電影講什麼的?講麥卡錫白色恐怖時代美國統治者的妄想症。他們認為,從志願軍戰俘營被釋放的美軍戰俘都被某種高科技操控了大腦。平時挺正常的,但一旦接受某種信號,比如某種頻率的哨聲或者某種暗語,馬上變成只會接受指令的殺人機器。為此CIA開始了對戰俘的大規模甄別。

電影裡充滿著各種荒腔走板的場景和橋段,不一一細說了。要說的是真實歷史,美軍戰俘寄回家的29000封信都被CIA、FBI先檢查一遍,這些美國特務機構的結論是:

有75%的戰俘不僅自己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侵朝戰爭,還要求家裡人也反對這樣的不義之戰。


有50%的戰俘同情中國和朝鮮,認同他們的保家衛國。


有20%的戰俘被徹底洗腦,準備回美國後搞共產主義。

這個真實的歷史,激發了美國統治精英的妄想症,臭名卓著的麥卡錫主義因此應運而生還混得風生水起,弄得美國人人自危生怕被染紅。

插一句,麥卡錫的副手,是大名鼎鼎的尼克森。

恨烏及屋,因為戰俘,加上其他一些原因,美國政府給參加韓戰的那一代美國軍人打上了一個政治標籤——脆弱。因此,美國的韓戰,沒有美國隊長式的美國英雄,只有被遺忘的戰爭。

(二)


回過頭來看將要拍攝的《戰俘奧運會》,顯然電影的焦點不在這個特殊的奧運會,而在於志願軍充滿正義的改造,激活了美軍及聯合國軍戰俘的人性,解放了他們的思想,讓他們認識到華爾街才是他們的敵人。

這裡面的秘訣是什麼?不是什麼高科技控制腦電波,而是尊重、愛護和啟發。不知道看官可知,戰俘營裡也有訴苦會,有黑人揭發種族歧視,有窮人揭發資本家的剝削,有莫名其妙被推上戰場的揭發美國徵兵局的欺騙,等等。戰俘在戰俘營,最終最強烈的感受,就是平等,這也是一種人性的解放。

當然,以上碧潼戰俘營的核心內容,不影響電影藝術製作的趣味性。比如這次史無前例的奧運會,美軍包攬了大部分冠軍,拳擊、田徑、籃球等。但也有例外,如摔跤被土雞戰俘全部笑納,因為規則就是土耳其式摔跤,而長跑冠軍則一直是南朝鮮戰俘的錦囊之物,次次大轉進都被美軍要求殿後,南朝鮮軍練出了保命基本功。

總之,情節如何鋪排,那是姜導的事,相信拍出《讓子彈飛》的姜導不會讓影迷失望。但務求各種緊湊的情節和詼諧後面,要突出真正意義的人性,來自解放了的中國人民送給戰俘們的珍貴禮物。

(三)

美國對戰爭和自己武功的吹噓,從來都是不遺餘力無以復加的。

二戰不用說了,哪怕是歷史和現實中失敗的一面,比如被英軍火燒白宮,被鬼子襲擊珍珠港,從越南狼狽撤軍,以及現在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等,都作為題材,經過好萊塢鬼手天醫的包裝,無不展現美軍正義及人性的一面。

唯獨韓戰,美帝刻意不提,儘量淡化。究其原因,不是美軍戰場上失敗,美軍也知道戰場上勝敗乃兵家常事,而是美國的國本因為戰俘靈魂的蛻變被動搖了。

這是美國統治精英非常恐懼不可接受的。試想一下,一仗打下來,本來當炮灰的美軍士兵突然開竅覺悟了,從思想上反對韓戰,這仗和以後的仗還怎麼打?

如果僅僅反戰還好一點,美國的越戰反戰作品多了去,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反思還證明美國的自我糾錯能力。問題是戰俘不僅反戰,還反對華爾街資本家老爺,還反對西方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這還得了!嬸可忍叔不可忍,所以能夠不提美國絕對不提,實在遮掩不了,要提,也是吹噓拯救南朝鮮,或者置於冷戰大框架下提。

碧潼戰俘營,這是美國統治精英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深度恐懼。

相關焦點

  • 戰場後方的一方淨土,志願軍戰俘營奧運會
    雖然影片有這樣那樣的不完美,但是三個月能夠擼出這樣一部電影,已經算是奇蹟了不過今天倒不是想聊關於《金剛川》的背景。而是這電影不禁讓狻猊想起前段時間聽到的一段故事。狻猊當時和獬豸他們在屋簷上玩耍的時候,聽見下面兩個對我來說的年輕人.....你們或許要叫爺爺了,聽他們在聊起年輕時候,關於二人在朝鮮戰場的往事。
  • 01年奧運會申請成功,有美國人知道這是中國第二次舉辦奧運會
    面對俘虜的聯合國軍方面人員12773人,中國有些為難,在與美國溝通後,確定了以下規則: 「自願遣返」:主張選擇遣返的戰俘一對一交換,交換後一方尚餘戰俘與他方所拘留的外籍平民和選擇遣返的平民進行交換,不選擇遣返的戰俘一律釋放為平民。如戰俘不想回自己的國家,可選擇去參戰的國家,只要對方國家接收即可。
  • 美國發動的戰爭為了省點小錢卻不顧美軍戰俘死活《第一滴血2》
    大家好我是新仔,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有史泰龍主演的《第一滴血2》這部是戰爭題材的影片劇情很簡單主要是戰爭畫面,讓人看了緊張刺激還很震撼。結尾又人陷入深思。為什麼美國人民和和國家不能像自己和像他這樣的軍人愛自己的國家來愛他們這些退伍軍人和戰俘。
  • 電影史上的奇蹟:唯一一部由中國拍攝,日本戰俘出演的電影--《東亞之光》
    這一年,何非光一連拍了《保衛我們的土地》、《熱血忠魂》等好幾部抗戰電影,而且都演日本人:浪人、間諜、軍官、士兵……他那一口純正流利的日語頻頻發揮作用,希望觀眾通過他的表演加深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這些日軍戰俘的經歷非常吸引人,「中制」的演員劉黎說,「倘若將那群俘虜的故事編成一部電影,同時請他們扮演自己,現身說法,對抗日戰爭定有貢獻。」何非光意識到這是個絕好的點子,立刻產生創作衝動,來到離城數裡外的一個鄉間,那裡有一排整齊的平房,裡面牆壁上、樹幹上貼著許多紅紅綠綠的日文標語,這就是有著歷史意義的第二戰俘收容所——博愛村。他與戰俘生活在一起40多天,近距離接觸他們,收集到了更多鮮活動人的素材。
  • 中國歷史上第一屆「奧運會」,比北京奧運會還早46年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辦奧運會是在哪一年?很多人肯定會說是2008年。然而如果我告訴你,實際上早在1952年,中國就舉行了一次奧運會,並且有來自美、英、法、加、哥、澳、菲、土、荷、比、希、墨和波多黎等十四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參加,你是不是覺得是騙人的?
  • 同樣是關於二戰的電影,憑什麼戰鬥民族能拍好,我們只能拍出神劇
    既然是戰鬥民族,自然少不了戰爭電影。近幾年俄羅斯拍的戰爭電影數量空前之多,尤其是關於二戰的電影,不僅數量多,質量還普遍不差。《潘菲洛夫28勇士》,《女狙擊手》,《士兵》,不僅角度多樣,而且歷史還原度還極高。
  • 金牌探班丨電影《終極勝利》京郊熱拍,竇驍、約瑟夫•費因斯聯袂打造鐵血硬漢
    電影已於今年2月開機,並在加拿大及美國拍攝,近幾個月轉戰中國天津、濰坊及北京實地拍攝。關於集中營的題材屢見不鮮,關於外籍僑民戰俘集中營的題材則極為少見,該片由兩位分別來自好萊塢和中國的男星聯袂演繹一段不為人知的國際級史詩。
  • 志願軍老戰士蔣愷:「被釋戰俘感動得淚流滿面」
    不僅如此,老人思路清晰,一個多小時,他幾乎沒有間斷地向記者敘述了70年前的那段極不平凡,可以說是世界戰俘營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經歷。「美國兵並不願到朝鮮打仗」1949年3月,就讀於北京大學西語系的蔣愷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毅然投身革命,作為隨軍記者一路南下。蔣愷回憶,當1950年5月1日慶祝海南全島解放時,他同戰友們的心情一樣,「和平安定的日子終於來了」。
  • 李連杰:馬雲和我為什麼要做一部關於太極的電影?
    「人家說你這個武術到底是文化和體育,你不能兩個都是,當時還真的把我問住了,」李連杰說,中國武術一直進入不了奧運會,定位不清是很關鍵的一點,「我們經常說,中國武術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我們又要把武術作為體育項目推向奧運。」 在關於太極話題討論最熱鬧的幾天裡,馬雲問李連杰有什麼看法。李連杰認為,應該往內在去找問題,外在的太大解決不了。
  • 奧運冠軍淪為日軍戰俘,受盡折磨被迫吃糞,但他選擇原諒日本人
    路易斯·讚佩裡尼,二戰前夕美國最有名的長跑選手,得到無數榮譽和掌聲。二戰打響後,在奧運會上大放異彩的他,在1941年如其他熱血男兒一樣,加入美國陸軍航空隊,成為一名投彈手,跟日本人作戰。就這樣,活著的兩個人成了戰俘,接著被押送到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苦難的命運從此開始了。日軍看守每天變著花樣折磨這些人高馬大的白人戰俘,不但不給戰俘吃飽飯,還強迫他們進行超負荷的工作,動作稍微慢一點,就要遭到體罰毆打,甚至被當成靶子供日軍練習射擊。
  • 21部比奧運會更加熱血的電影
    奧運會正值高潮,向大家推薦一些體育電影,這些電影其實不能說每部都是佳作,有幾部更該算為趣作,但各有各的看點,有的熱血
  • 《春光乍洩》是一部關於無所適從的電影
    我們不清楚導演是否有意要引發一種邪典崇拜,但當他已經拍出了一部邪典之作時,他似乎就有了許多選擇。《危險關係》 (1997)其實也就只有最後那兩個昆汀運用的比較好,他還嘗試著做出一些改變,比如只讓黑人角色說「黑鬼」這個詞,而且他也像斯坦利·庫布裡克在《殺手》裡那樣從不同的視角重複敘事。
  • 《美國隊長》三部曲,為啥一部比一部好
    不可否認的,《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 Age of Ultron)確實在整體敘事以及劇情編排上失去了第一集的新鮮與緊湊,不少漫威的粉絲也對於奧創機器人的思維設定感到失望;不過,《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卻再次證明了漫威影業與背後老闆迪士尼在經營品牌以及擄獲影迷上的高超技巧,最重要的是他們再次做到了拍電影最重要的一件事
  • 近期最好的美國電影!《電影手冊》說是這一部!
    》六月刊的美國電影欄目中,我們還擔心在首部長片《遺傳厄運》(Hereditary, 2018)大獲成功之後,阿里·艾斯特(Ari Aster)的新作恐怕要令人失望。值得高興的是,《仲夏夜驚魂》(Midsommar, 2019)證明了導演的才華,打消了我們此前的擔憂,並成為近期最好的美國電影之一。
  • 志願軍戰俘被遣送臺灣竟是蔣介石的陰謀?無數人間悲劇就此上演!
    「美國人相信,北京會在1950年底以前取得臺灣,北京將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政府,美國隨後將會承認北京的中共政權。」佛羅裡達大學教授約翰W斯帕尼爾說。而美國與國民黨蔣介石多年的關係,也將隨著臺灣易手畫上句號。偏居東南一隅的國民黨政權,上去已朝不保夕,轉瞬覆亡的命運似已不可逆轉。然而,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了,絕望的蔣介石看到了一線希望。
  • 關於一部塞爾維亞的電影
    今天想給大家介紹一部來自塞爾維亞的《一部塞爾維亞的電影(A Serbian Flim)》。
  • 為什麼說《奪冠》是部好電影?
    ,對於這位生於香港、成長於泰國、求學美國,成名於香港的導演來說,不易。有人說《中國合伙人》、《親愛的》很本土,很接地氣。《奪冠》是他又一次出色的示範,他示範了,在各種苛刻的條件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這是一部把結局寫在片名上的電影。
  • 美軍黑人戰俘:我有生以來,在志願軍戰俘營裡,才真正享受到平等
    為此,戰俘營對俘虜首先進行了寬俘政策教育,使戰俘們到這是我軍的一項基本政策。  一開始志願軍簡單地搬用改造國民黨戰俘的經驗,大搞階級教育,批判美國的社會制度和美國的生活方式,戰俘們很難接受。  有的戰俘說:「在西方國家裡,天天罰禁閉、罰苦役還不斷出事情,而你們憑善意的勸說,效果卻這樣好……你們的辦法真是了不起。」
  • 《堅不可摧》:一部關于堅忍與寬恕的電影
    有人說通過吃苦可以還業債。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執導的電影《堅不可摧》,主角路易詹帕瑞尼(Louie Zamperini)承受的痛苦足以償還他自己所有的業力,還可以替他的家人、親戚以及家鄉加利福尼亞州託倫斯(Torrance, Calif.)全鎮居民償還業力。
  • 美軍戰俘在越南的鐵窗歲月
    埃利斯說。「鉸鏈戰術」的後遺症是持久的。名氣最大的戰俘之一、曾於2008年大選期間代表共和黨與歐巴馬唱對手戲的亞利桑那州參議員約翰·麥凱恩,至今無法將雙臂舉過肩膀。越方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據信是為了逼迫戰俘們寫下「懺悔狀」,這又讓後者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美國海軍退役少校保羅·加蘭蒂表示,他覺得自己是「史上最大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