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68.7%受眾:「尊嚴死」合法化需取得社會共識
■ 第一發布
讓彌留之際的病人不再插管吃藥,而是讓病人有時間完成人生的最後遺願,儘量少些痛苦和遺憾,「尊嚴離世」——這是浙江省紹興市人民醫院從今年4月份開始推行的「安寧療護」。「安寧療護」主要在紹興市人民醫院的腫瘤科實行,療護對象是醫生確診後,手術、化療、放療等方式已經控制不了病情惡化、臨床治療已經無意義的病人。
記者發現,現實中,選擇放棄治療的絕症病人和家屬並不多。
本期新京報「京報調查」(新京報《評論周刊》與優數諮詢聯合推出)的結果顯示,59.8%的受訪者贊成「尊嚴死」,13.3%的受訪者持反對意見,26.9%的受訪者選擇「看情況」。
你認為「尊嚴死」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面對這一問題,多數(42.7%)受訪者認為原因是「傳統觀念讓中國人很難『放棄治療』」,次要原因,是「可操作性不強,界定病人的『生命末期』並非易事」(支持者有33.1%)。
應該說,這個數據與我們的生活常識較為吻合,一來是因為固有的親情觀讓很多人無法放棄對親屬的治療,哪怕醫院已經下了「死亡判決書」,另一個就是時間節點的判斷與選擇,對於善良的人來說,無疑這是極為殘忍的。
如果推行「尊嚴死」,你認為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多選)絕大多數的受訪者(74.0%)認為「必須尊重病人的自身意願,不能強行推行」,68.7%的受訪者認為「『尊嚴死』合法化需要取得社會共識」。此外,對於可能潛在的風險,53.9%的受訪者認為「對藉機故意放棄他人生命的行為必須要追究刑責」,55.2%的受訪者認為「在操作層面必須嚴格界定」。
儘管公眾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相當理性,但是不難看到,仍有很多潛在的問題需要思考,比如社會共識如何達成,不管何種共識,真正操作起來還是落實到個體或家庭的選擇,而這種具體的選擇又是最為艱難的,不但有親情割捨,更是事關一個人的生命。當事者的權利需要尊重,親屬的感情也不可忽視,所以,解決這個問題,也註定需要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
□新京報記者 高明勇 實習生 黎明
■ 受訪者背景資料
年齡
90後 9.2%
80後 52.3%
70後 28.5%
60後 7.1%
50後 2.4%
其他 0.5%
受教育程度
高中及以下 5.0%
大專/高職 22.4%
大學本科 64.4%
碩士及以上 8.2%
月均收入
2000元及以下 5.8%
2001-3500元 19.0%
3501-5000元 21.7%
5001-8000元 23.1%
8001-10000元 17.8%
10000元以上 12.6%
■ 調查數據
你贊成「尊嚴死」嗎?
1、你贊成「尊嚴死」嗎?(單選)
a.贊成 59.8%
b.不贊成 13.3%
c.看情況 26.9%
2、你認為「尊嚴死」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單選)
a.傳統觀念讓中國人很難「放棄治療」 42.7%
b.社會輿論的壓力過大 12.3%
c.可操作性不強,界定病人的「生命末期」並非易事 33.1%
d.存在法律問題 11.3%
e.其他 0.6%
3、如果推行「尊嚴死」,你認為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多選)
a.「尊嚴死」合法化需要取得社會共識 68.7%
b.在操作層面必須嚴格界定 55.2%
c.必須尊重病人的自身意願,不能強行推行 74.0%
d.對藉機故意放棄他人生命的行為必須要追究刑責 53.9%
e.其他 0.6%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