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8日,德軍最高統帥部籤署無條件投降書,盟軍在歐洲大陸地區的戰爭宣布勝利結束。而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盟軍已佔領日本東京以南1080公裡的硫磺島和日本九州島與中國臺灣省之間的衝繩,並在亞洲大陸各戰場發起了反攻,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即將取得最後勝利。
珍珠港事件之後不久,出任美國海軍總司令的歐內斯特·約瑟夫·金,於1945年6月放棄了進攻臺灣(當時臺灣為日本佔領)的計劃,並在當月18日建議,直接進攻日本最南端的九州。
6月29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將進攻九州的日期定在1945年11月1日。剛出任美國總統不久的杜魯門,批准了這個作戰計劃。
1945年4月12日,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因病逝世,副總統杜魯門接任美國總統,是為美國第33任總統。。
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批准的這項作戰計劃的主要內容是,按照預定日期,在九州實施兩棲登陸的部隊為美軍第6軍。4個月後,美軍第8軍、第10軍進行第二次進攻,並且還要從歐洲抽調一個軍,進攻的地點選擇在距日本首都東京不遠的地方。
按照這個計劃,要到1946年11月15日,即比事實上的日本無條件投降日——1945年8月15日,推遲了一年零三個月,才能打敗日本。
那麼,我們都知道,上述計劃並沒有實施,美、英等盟國並沒有派出地面部隊強攻日本本土。這是為什麼呢?是什麼原因改變了總統已批准的計劃呢?
原來,就在杜魯門總統批准這個計劃17天後的7月16日,美國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這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三國為了處理戰敗後的德國和解決戰後歐洲及其他一些問題,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會議。這是二戰期間三國政府首腦舉行的第三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以及三國的外長等。
在波茨坦會議上,有關對日作戰問題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會議期間,蘇、美、英三方圍繞日本投降的條件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這個時候,美國已擁有了原子彈。會上,關於日本投降方式一事,邱吉爾建議給日軍一點面子。杜魯門則說,自珍珠港事件後,日軍已毫無面子可言了。杜魯門的意見是,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
此時的杜魯門已有了使用原子彈打擊日本的想法。在杜魯門看來,只有堅持讓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才可能會繼續打下去。那麼,美國也就有了投放原子彈的理由,從而就可以迫使日本向美國投降。
在波茨坦,當杜魯門打算向日本投放原子彈的想法告訴邱吉爾時,邱吉爾則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如果原子彈有助於結束戰爭,我主張運用它。」
7月24日,美國陸軍部下達了向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彈的指令:「美國陸軍戰略空軍司令官卡爾·斯帕茨將軍:『第20航空隊509混合大隊應於1945年8月3日以後,在氣候許可目擊轟炸條件下,對下列目標之一投放第一顆特種炸彈:廣島、小倉、新瀉和長崎。』」
7月25日,仍在波茨坦開會的杜魯門總統批准了陸軍部的指令,並指示陸軍部長史汀生執行這項命令。當天,史汀生在結束波茨坦的使命後,便返回美國。
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三天後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此前,以美國為主的盟軍200架戰機從大琉球島及硫磺島基地出發,對東京及其機場與九州進行轟炸。
8月8日蘇聯紅軍向駐守中國東北之關東軍發動全線進攻;與此同時,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
8月10日杜魯門決定,日軍投降必須包括關東軍在內的一切武裝部隊。
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現在,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當時美國沒有研製出原子彈,杜魯門批准的那份登陸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就一定會實施。那麼,接下來,會是個什麼結果呢?
日本是個崇尚武士道精神的國家,士兵寧願戰死也不投降,以美軍為主的盟軍登陸日本本土作戰,與數百萬日軍短兵相接,那要付出多大的傷亡?
1939年出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美國的勝利作出不可磨滅貢獻的馬歇爾將軍,對登陸日本本土作戰的計劃,曾作過一個令人沮喪的估計,他說,在日本本土迫使日本投降,戰鬥一定會非常慘烈,可能要犧牲50萬美國軍人的生命。
談起登陸日本本土作戰,英國首相邱吉爾當時也說:「我心中有著衝繩島的可怕情景,有好幾千日本士兵不願意投降,等他們的指揮官行完切腹禮後,就站成一排,拉響手雷炸死。」邱吉爾很是擔心地接著說,「要一個一個地消滅日軍的抵抗,一寸一寸土地徵服那個國家,很可能要喪失100萬美國人和50萬英國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