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美國總統批准登陸日本作戰的計劃若實施,結果會怎樣?

2021-01-12 吊蘭書苑

1945年5月8日,德軍最高統帥部籤署無條件投降書,盟軍在歐洲大陸地區的戰爭宣布勝利結束。而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盟軍已佔領日本東京以南1080公裡的硫磺島和日本九州島與中國臺灣省之間的衝繩,並在亞洲大陸各戰場發起了反攻,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即將取得最後勝利。

珍珠港事件之後不久,出任美國海軍總司令的歐內斯特·約瑟夫·金,於1945年6月放棄了進攻臺灣(當時臺灣為日本佔領)的計劃,並在當月18日建議,直接進攻日本最南端的九州。

6月29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將進攻九州的日期定在1945年11月1日。剛出任美國總統不久的杜魯門,批准了這個作戰計劃。

1945年4月12日,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因病逝世,副總統杜魯門接任美國總統,是為美國第33任總統。。

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批准的這項作戰計劃的主要內容是,按照預定日期,在九州實施兩棲登陸的部隊為美軍第6軍。4個月後,美軍第8軍、第10軍進行第二次進攻,並且還要從歐洲抽調一個軍,進攻的地點選擇在距日本首都東京不遠的地方。

按照這個計劃,要到1946年11月15日,即比事實上的日本無條件投降日——1945年8月15日,推遲了一年零三個月,才能打敗日本。

那麼,我們都知道,上述計劃並沒有實施,美、英等盟國並沒有派出地面部隊強攻日本本土。這是為什麼呢?是什麼原因改變了總統已批准的計劃呢?

原來,就在杜魯門總統批准這個計劃17天後的7月16日,美國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這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三國為了處理戰敗後的德國和解決戰後歐洲及其他一些問題,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會議。這是二戰期間三國政府首腦舉行的第三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以及三國的外長等。

在波茨坦會議上,有關對日作戰問題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會議期間,蘇、美、英三方圍繞日本投降的條件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這個時候,美國已擁有了原子彈。會上,關於日本投降方式一事,邱吉爾建議給日軍一點面子。杜魯門則說,自珍珠港事件後,日軍已毫無面子可言了。杜魯門的意見是,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

此時的杜魯門已有了使用原子彈打擊日本的想法。在杜魯門看來,只有堅持讓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才可能會繼續打下去。那麼,美國也就有了投放原子彈的理由,從而就可以迫使日本向美國投降。

在波茨坦,當杜魯門打算向日本投放原子彈的想法告訴邱吉爾時,邱吉爾則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如果原子彈有助於結束戰爭,我主張運用它。」

7月24日,美國陸軍部下達了向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彈的指令:「美國陸軍戰略空軍司令官卡爾·斯帕茨將軍:『第20航空隊509混合大隊應於1945年8月3日以後,在氣候許可目擊轟炸條件下,對下列目標之一投放第一顆特種炸彈:廣島、小倉、新瀉和長崎。』」

7月25日,仍在波茨坦開會的杜魯門總統批准了陸軍部的指令,並指示陸軍部長史汀生執行這項命令。當天,史汀生在結束波茨坦的使命後,便返回美國。

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三天後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此前,以美國為主的盟軍200架戰機從大琉球島及硫磺島基地出發,對東京及其機場與九州進行轟炸。

8月8日蘇聯紅軍向駐守中國東北之關東軍發動全線進攻;與此同時,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

8月10日杜魯門決定,日軍投降必須包括關東軍在內的一切武裝部隊。

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現在,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當時美國沒有研製出原子彈,杜魯門批准的那份登陸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就一定會實施。那麼,接下來,會是個什麼結果呢?

日本是個崇尚武士道精神的國家,士兵寧願戰死也不投降,以美軍為主的盟軍登陸日本本土作戰,與數百萬日軍短兵相接,那要付出多大的傷亡?

1939年出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美國的勝利作出不可磨滅貢獻的馬歇爾將軍,對登陸日本本土作戰的計劃,曾作過一個令人沮喪的估計,他說,在日本本土迫使日本投降,戰鬥一定會非常慘烈,可能要犧牲50萬美國軍人的生命。

談起登陸日本本土作戰,英國首相邱吉爾當時也說:「我心中有著衝繩島的可怕情景,有好幾千日本士兵不願意投降,等他們的指揮官行完切腹禮後,就站成一排,拉響手雷炸死。」邱吉爾很是擔心地接著說,「要一個一個地消滅日軍的抵抗,一寸一寸土地徵服那個國家,很可能要喪失100萬美國人和50萬英國人的生命。」

相關焦點

  • 二戰時強大的美軍和蘇軍為什麼不願登陸日本本土作戰?
    日本大本營此時已經認為在太平洋上扭轉敗局已不可能,本土決戰勢在必行。於是於1945年3月中旬,制定出了本土決戰計劃,即《「決」號作戰準備綱要》。其基本思想是:靈活運用日本本土的有利地形條件,「動員忠於皇國和具有大和魂精神的1億國民配合軍隊作戰」;以殘存的海、空軍進行特攻作戰,爭取把登陸敵軍消滅在海上;地面部隊集中在本土的重要地區,進行縱深部署,對登陸敵軍實施連續反擊,一舉決定戰爭勝負。
  • 美國五星上將,被杜魯門稱為偉人中的偉人,因一項計劃享譽世界!
    說到二戰中美國的名將,大家可能聽得最多,最熟悉的是諸如艾森豪、麥克阿瑟等知名人物,對馬歇爾這個名字則稍微顯得陌生一點。其實在美國或者歐洲,馬歇爾的名氣都要比艾森豪、麥克阿瑟等人響亮得多,馬歇爾在二戰及二戰結束後的表現也更加出色,甚至被杜魯門形容為「偉人中的偉人」也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美國首席五星上將。那麼,馬歇爾有著怎樣的成長故事。
  • 炸完珍珠港,登陸西海岸,二戰日本真實計劃就這麼爆笑!
    二戰日本距離那場席捲全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了很久,但是這場戰爭留給整個世界的記憶卻至今猶在。大家都知道,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重要一環的太平洋戰爭,是從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開始的。那麼日本在偷襲完珍珠港之後有沒有更進一步的對美國作戰計劃呢?答案是肯定的,日本不光有這個計劃,並且計劃還很龐大!
  • 韓戰中如何準確預測美軍仁川登陸
    我把知道的情況儘可能向主席報告,包括二戰中麥克阿瑟的主要戰績、他的冒險精神及他決策時如何固執,特別舉了他堅持登陸呂宋島,美國國會多人反對,他頑固堅持意見並最後取得成功的例子。那一天主席與我交談了很多,聽著我的匯報,連連點頭。
  • 若二戰時中國沒頂住壓力,世界會怎樣?羅斯福:世界史將會被改寫
    每當談及二戰,不少人率先想到的是諾曼第登陸的重要性,是原子彈徹底粉碎日本軍國主義的最後瘋狂,是蘇聯俘虜60萬日本關東軍以及中國長達13年的抗日戰爭。但在國際社會,二戰的主角似乎主要集中在美、蘇、英三國身上,卻常常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中國在二戰中起到的關鍵作用。
  • 解放軍多軍種首次聯合登島作戰結果怎樣?
    解放軍多軍種首次聯合登島作戰結果怎樣,某大國軍事幹涉最終如何收場?讓歷史事實來告訴答案:1954年12月,美國政府和臺灣當局籤訂《共同防禦條約》,其內容大致是,如果籤訂條約的任何一方受到武裝攻擊,另一方就要採取相應的武裝防禦措施。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反對這一侵略性、非法性條約。按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陸、海、空軍各一部,對臺灣國民黨軍據守的浙江省東部的一江山島發起登陸作戰,用實際行動反對外國軍事幹涉和保衛祖國神聖領土。
  • 二戰中,日本女子通過怎樣的播音方式,瓦解美國大兵戰鬥意志的
    據說這樣的女主播多達12人,都是日本人經過精挑細選找到的。她們在播音的過程中,會使出渾身解數,試圖勾起美國大兵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激起他們內心壓抑許久的鄉愁,誘導這些美軍士兵放棄打敗日本的願望,將仇恨轉移到命令他們身臨戰場的美國和軍隊指揮官。
  • 二戰中日軍登陸過美國本土?是的,日軍還因此捧紅了一個名詞
    阿留申群島是是位於白令海和北太平洋之間的美國領土,那兒荒無人煙,經常發生地震,平常也不大為人所關注!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2年春天,這裡卻成了全世界的焦點,因為這是二戰時期唯一一次被日軍侵佔美國領土的戰事。上一次外國軍隊侵佔美國領土,應該還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事兒。
  • 二戰中對襲擊美國本土這件事情上,德國很搞笑,日本很認真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遠離戰火的地方,卻也有被對手偷襲的時候,在整個二戰中,德國與日本都策劃並實施了針對美國本土的襲擊。但是德國的襲擊鬧出了笑話,而日本的襲擊卻讓美國對這位對手另眼相看。今天梵君就講講在二戰中針對美國本土的這些襲擊故事。
  • 如果美國沒有捲入二戰,日本和德國會戰敗嗎?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不參戰,對最終的結果我想並不會有什麼改變,最終的勝利依舊屬於熱愛和平的我們,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二戰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它依舊令人記憶猶新。
  • 若中途島戰役,將日本換成中國,最終的結果會有怎樣的變化?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美國的《國家利益》雜誌曾經刊登了由美國專家整理的一篇文章,文章中將現在的中國和二戰時期的日本進行了比較,並分析了若將中途島戰役將對戰雙方由美國和日本換成美國和中國,最終的結果會有怎樣的變化。對此,俄羅斯專家指出,這種類比不完全恰當。
  • 盤點二戰八大名將,日本的山本五十六隻排第八,德國有三大將上榜
    妄圖先發制人,在對美開戰之初以艦載航空兵襲擊了珍珠港,消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主力後為確保日軍進攻東南亞的翼側安全。 同時重視海軍航空兵在海戰中的作用,但未能完全擺脫「巨艦大炮製勝」理論的束縛,企圖在美太平洋艦隊得到加強前以海上決戰的傳統戰法將其殲滅,結果導致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遭慘敗。
  • 二戰時如果日本不投降會怎樣?只要6個月,全日本將無人生還
    、最後才宣布投降的一個,而近年來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疑問:為何二戰時日本最終會屈服並無條件投降?如果日本不投降會怎樣?實際上,答案是非常明顯的:只要6個月,全日本將無人生還,這個太平洋上的島國會變成荒蕪的空島,對此有網友表示:或許,這才是日本應該罪有應得的下場。
  • (現代登陸戰介紹)仁川登陸作戰
    麥克阿瑟窮途末路,為扭轉戰局,策劃在朝鮮人民軍後方強行登陸,以此切斷人民軍後方補給線及北撤道路,解除對釜山地區的壓力,進而採用前後夾擊圍攻朝鮮人民軍主力。美國政府對麥克阿瑟"在敵人背後實施登陸"的作戰意圖表示贊同,但堅決反對登陸地點選在仁川。
  • 一次經典的冒險:美國軍人如何看待仁川登陸戰
    仁川登陸是二戰後一項偉大的作戰計劃,是戰術成功運用的典範。它造成了朝鮮人民軍的潰敗,促使美軍從釜山防線成功突圍。被譽為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最佳時刻」的仁川登陸,鞏固了他的領導地位,顯示了他指揮作戰的英明,也體現了他敏銳的洞察力。
  • 《八佰》背後的淞滬會戰(三):國軍1937年對日作戰計劃
    日軍若先於中國取攻勢,則最多動用40個師團,若取守勢的話,則只維持20個師團以下兵力。有人說,國府的判斷很準確,後來的確是多國對日作戰的情況。在1937年,日本自美國進口物資總額近2.9億美元,其中軍用物資總額達1.68億美元,佔到了日本向美國進口總額的58%,而在其他1.22億美元的所謂民用物資中,有相當大一部分也是用於軍用。
  • 廣島長崎被毀後,如果日本繼續頑抗美國是否會繼續使用原子彈?
    該計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奧林匹克行動,由衝繩做跳板佔領日本九州島南部地區,以此地作為進攻日本本州島的前進基地,將於1945年11月實施。計劃第二部分是小王冠行動,即在本州島的關東平原地區進行登陸作戰,直插日本統治中心,將本州島攔腰截斷,最終迫使日本投降。整個行動盟軍計劃動員250萬兵力,歐戰結束後,盟軍力量即向遠東地區集結。
  • 為什麼二戰時期強大的美國和蘇軍連小小的日本本土都登錄不了
    應該說,二戰時期的美國、蘇聯綜合國力都不比日本差,許多方面還強於日本,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沒有登錄日本國土把他們消滅乾淨呢?再次軍事實力強大,1942年日軍總兵力達到最高峰值700萬,作戰飛機總數達到1萬架,擁有10艘航母,超過了7艘的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對於這樣的實力,強大的美國、蘇聯也不能小視,單獨一個國家與日本作戰,損失將是慘重的,所以他們不會盲目地去攻打日本本土。
  • 美國是二戰的中流砥柱嗎?答案是一個大大的N0!
    相反,倒是日本的盟國德國給了中國一些援助,還有社會主義的蘇聯給予了獨立抗戰的中國大量援助。直到1941年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後,中國的抗日戰爭才融入到二戰中亞洲戰場,中國戰場也成為亞洲太平洋戰場中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