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宜昌|王廣宜
因為「第六代」導演管虎,因為涉及國民黨正面抗戰等敏感話題,因為一直以來對88師師長孫元良將軍(臺灣著名影星秦漢先生的父親)在這次戰鬥前後行為的爭議,因為延期公映一年(去年5月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就擬展映)……太多太多的原因,在昨晚全國正式公映的第一天,我走進了電影院。
也許是與我相同或相近的原因,也許是周末,昨晚近百個座位的影院幾乎滿場。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老師認為《八佰》是「最像戰爭的戰爭電影」,主要是指中國電影工業對戰爭場面的再現能力和製作水平。我同意,尤其是攝、錄、美,服、化、道等各部門高水平的配合。
現在公映的《八佰》,編導迴避了或刪掉了那些敏感問題,我遺憾,也理解。
用昏暗冷色的影調表現危機四伏的陣地,用快速搖晃的運動鏡頭表現緊張慘烈的對壘雙方,用一邊是生死門、一邊是遊樂場來刻意對比兩種精神、兩種心態,編導的良苦用心我也理解。
管虎在激情奔湧的同時很理性的掌控著電影節奏,張弛有度的設計了一些具有象徵意味的大寫意鏡頭,例如多次出現的飛奔的駿馬(顯然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徵)、「戲中戲」裡的京劇《定軍山》、趙子龍單挑百萬軍、戲班班主(北電馬精武教授飾演)擂鼓助威等等,都是煽情點,也是民族心。
《八佰》是戰爭片,是男人戲,是群英譜,幾個小人物(有士兵,也有教授,還有賭場老闆娘弟弟)的「人物弧線」(從精神到行為的反轉飛躍)也頗出彩,但總覺得稍顯倉促生硬。
有些地方還可以再精細、發揮一下,例如單身冒死送「國旗」的楊惠敏小姐就可以再渲染一下,還有彈痕累累、迎風招展的國民黨「國旗」應多給一個特寫鏡頭(這是重點篇章,也是高潮之一)。
上世紀八十年代電影《血戰臺兒莊》最後屍橫遍野的長城之上,彈孔密布的國民黨「國旗」在如血的殘陽下仍然在高高飄揚,不是更有情感和視角衝擊力嗎?
當然,等待了一年多、千呼萬喚才公映的《八佰》仍然是一部優秀的國產片,「貓眼」評分9點多也十分少見。(宜昌王廣宜20.8.22.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