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車企要想「混」得好 選對技術路線很重要

2020-12-23 南方網

  今年10月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版)》(以下簡稱「2.0版路線圖」)的正式發布,拉開了我國汽車產業全面向電動化轉型的大幕。「2.0版路線圖」指出,到2035年,我國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各佔一半,傳統能源動力乘用車將全部轉為混合動力,從而實現汽車產業的全面電動化轉型。

  該方案一經發布,隨即引發所有整車廠及主要零部件供應商的廣泛關注。因為,正當多數中國品牌在純電動領域發力狂奔時,節能與新能源技術路線發生了重大變化,早年被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拒之門外的混合動力(HEV)成為了接下來15年內我國乘用車動力的核心發展路線之一。

  甜蜜而又憂傷的混動

  作為汽車工業三大新能源技術之一,業內很多人對於中國早年撇開混合動力路線一直耿耿於懷,因為從技術角度上熱效率比普通燃油發動機提高10%以上,同時廢氣排放可改善30%以上的混合動力(HEV)並未被納入到我國新能源汽車的補貼範圍內。

  2011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發布,當中重點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這裡的新能源汽車指的是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以及燃料電池汽車。現在來看,彼時的中國避開混合動力技術,實在是一個明智而又無奈的選擇。眾所周知,中國汽車工業起步晚,傳統技術領域的落後現狀造成混動技術更是追趕不上,而日本企業作為混合動力技術的翹楚已被業界公認,如果支持混動汽車發展將造成日系車一家獨大的局面,這是決策者乃至全國人民都不願意看到的。

  但是,不鼓勵並非代表不支持。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曾公開「明示」,「未來國家會出臺有關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的全套政策,不要以現有政策來揣測政府只支持純電動汽車,不支持油電混合汽車,這是誤讀。」董揚不僅公開支持混合動力技術,更不忘暗示汽車企業,「千萬別放鬆,放鬆就吃虧了。」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在中國全力以赴推動純電動汽車10年之後,「2.0版路線圖」的推出可以說是最好的印證。那麼,主管部門為何選擇在此時全面「混動化」?這與越發嚴苛的排放標準不無關係,作為全球第一汽車產銷大國,我國汽車碳排放佔總體碳排放的8%左右,因而有效控制汽車碳排放至關重要。

  近年來,純電動汽車雖然發展迅速,但受制於安全、續航、成本、壽命以及基礎設施等多重瓶頸制約,其距離真正普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同時,面向未來越發嚴苛的排放標準及雙積分壓力,單純提升汽油機熱效率已不足以滿足要求。因此,將傳統能源動力乘用車轉為混合動力就變得尤為迫切,因為從目前的技術來看,只有混動車型才能滿足政策低油耗標準要求。

  在蓋世汽車主辦的「2020中國汽車動力總成電氣化國際峰會」上,東風汽車技術中心新能源動力總成總工程師章國光介紹稱,以電動化為基礎出發點,東風汽車剛開始做了微混,後來又做輕混,發現油耗限值與實際的差距太大。「僅僅通過這些手段已經不足以應對未來的挑戰,我們必須要做混合動力,不過技術路線是並存的,不會一條路線走到底,插電混合動力和純動力也要做。」章國光說到。

  混動的春天真的來了

  按照「2.0版路線圖」規劃,到2035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將「平分秋色」。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汽車產銷規模2500萬輛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車120.6萬輛,佔比不足5%;油電混動汽車28萬輛,佔比只有1%。如此來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擁有著巨大的增長空間,其中又以混動汽車為甚。

  今年6月,工信部發布了《關於修改〈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的決定》,新政指出「低油耗乘用車,是指綜合燃料消耗量不超過《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標》(GB 27999)中對應的車型燃料消耗量目標值與該核算年度的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要求之積(計算結果按四捨五入原則保留兩位小數)的傳統能源乘用車。」由此來看,節能效率明顯且更容易達到低油耗乘用車標準的混合動力車型順勢成為新版雙積分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根據中汽協發布的《2021年中國汽車市場預測報告》稱,預計2020年全年汽車總銷量將達253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約達130萬輛,佔比約為5.14%。

  另據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2020年我國混合動力車型市場滲透率將首次超過純電動車型,佔比達4.89%。「混合動力汽車這幾年的增長率基本上在50%以上,前幾年甚至都是在百分之百以上,在沒有政策鼓勵的情況下能保持這麼高速的發展非常不易,後續在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混動將繼續保持比較良好的增長態勢。」蓋世汽車研究院總監盧晏說到。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段志輝同樣對混合動力的市場前景持樂觀態度。「隨著2.0版技術路線圖的發布,我們預期混合動力在短期內會有比較大的發展。混合動力車到2025年要佔到燃油車的20%,這個市場空間非常大,國內企業要選擇好正確的混合動力技術路線,奮起直追。」

  選對技術路線才能「混」得好

  混合動力的增長空間雖大,但是在接下來15年時間內,要將其從2019年1%的佔比提升到50%,這對整個混動產業而言都非易事。正如段志輝所言,國內企業要選擇好正確的混合動力技術路線,方能奮起直追。

  相關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外大概有90多種混合動力系統,國際較為主流的有三種:分別是動力分流、串並聯、P2/P2.5,三種形式各有優劣。例如,P2/P2.5的單電機方案(主要匹配的變速器包括CVT和DCT),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車企多採用這種方案,P2是將電機安裝在發動機和變速箱之間,P2.5則是將電機集成在變速箱內部。此外,按照電機所處位置的不同,還有P1+P2、P1+P3、P0+P4、P2+P4等多種構型。日本車企多採用雙電機方案,比如日產的e-Power技術採用了串聯結構,豐田的THS和本田iMMD技術都採用了混聯結構。

  「聚焦國內,我比較主張DCT的混合動力,大家知道混合動力是雙動力,DCT變速箱是雙輸入軸,行星排是雙自由度,這幾個合起來之後會演變出很好的東西,而且國內DCT近年來也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段志輝說到。

  北汽越野車動力總成部副部長席治夏在具體分析日系混動的成功原因後,提出了我國發展混合動力的第三條道路。他分析指出,日系混動技術簡單明了,即將發動機的有效負載降下來,不需要發動機出那麼多的功率和扭矩;同時它的普通專用變速箱在混動專用變速箱和發動機上加起來的成本沒有傳統燃油車高。「現在我們純電動的三電成本在世界範圍內已經做得很好了,我覺得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將發動機端的高成本零件拿下來一點,純電續航裡程稍微多做一些,日系不講究這個,但是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咱們國家取得成功,介於HEV和PHEV之間的第三條道路。」

  對於混動技術路線的選擇,盧晏強調稱:「我們首先要考慮市場集中度、產品成本、政策的可能性變化,還有產業鏈成熟度,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還要綜合企業自身的資源稟賦,切勿盲目發展。」

  其實,近年來本土車企業對混合動力汽車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都在顯著加強,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以一汽、東風、上汽、吉利、長安等為代表的本土車企都已投入了大量資金和資源,混合動力汽車已完成樣車開發,其中部分已經實現了小批量上市。但是,我國混合動力汽車畢竟處於市場發展初期,市場尚未形成,也沒有形成產業化,所以整體價格偏高。未來,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展方向會更加明朗。

相關焦點

  • 日系車企中的「異類」?東風日產即將導入e-POWER技術大幹增程式混動
    原標題:日系車企中的「異類」? 東風日產即將導入e-POWER技術大幹增程式混動   在大家的印象中,日系車企的新能源路線一直以油電混動為主。
  • 插混在歐洲 是車企的救星還是披著羊皮的狼
    雖然當時這款車已經研發出來了,但最終因其重達近兩噸、續航裡程非常有限以及缺乏充電基礎設施等問題而未能量產。  一個多世紀以後的今天,插混技術終於流行起來。目前,插混車的純電續航裡程在50至70公裡,且已經有車企推出了續航裡程達80至100公裡的車型。車企聲稱,如果插混車的電池能定期充電,其電池續航裡程將能夠覆蓋大多數司機的絕大部分行程。
  • 插混在歐洲,到底是車企的救星還是披著羊皮的狼?
    雖然當時這款車已經研發出來了,但最終因其重達近兩噸、續航裡程非常有限以及缺乏充電基礎設施等問題而未能量產。一個多世紀以後的今天,插混技術終於流行起來。目前,插混車的純電續航裡程在50至70公裡,且已經有車企推出了續航裡程達80至100公裡的車型。車企聲稱,如果插混車的電池能定期充電,其電池續航裡程將能夠覆蓋大多數司機的絕大部分行程。
  • 插混在歐洲,到底是車企的救星還是披著羊皮的狼?_易車網
    雖然當時這款車已經研發出來了,但最終因其重達近兩噸、續航裡程非常有限以及缺乏充電基礎設施等問題而未能量產。一個多世紀以後的今天,插混技術終於流行起來。目前,插混車的純電續航裡程在50至70公裡,且已經有車企推出了續航裡程達80至100公裡的車型。車企聲稱,如果插混車的電池能定期充電,其電池續航裡程將能夠覆蓋大多數司機的絕大部分行程。
  • 控制資金外流 印度官方要求本土車企向外國車企少掏專利費
    而對於車企來說,則更是如此。不過為了本土企業的發展,印度官方要出手了。據外媒報導,印度商務部長已於近日給本土汽車製造商們提出要求,讓這些企業設法減少向外國的母公司支付技術或品牌使用費,以促進當地投資,減少資金外流。在印度國內的汽車市場中,日韓系車企佔據著絕對的市場份額。
  • 打破合資技術壟斷 長城汽車檸檬混動DHT全球首發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從國家戰略層面對發展混動的必要性進行了詳細地闡述,並表示:「中國向世界承諾2060年達到碳中和,汽車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要按照減碳、低碳到零碳這個路線,所以混動是不可缺失的、最有效的技術。節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要雙輪驅動,同步發展。我們的目標是2025年乘用車油耗降至4L/100km,如果沒有混動技術支持難以實現。」
  • 本土車企「一窩蜂」上馬高端電動車,誰在拼命誰又在裸跑?
    這已經是近幾個月內被曝要推出高端電動車品牌的第四家自主車企了。其中,東風汽車的「嵐圖」、上汽集團的「智己」都已經正式發布,「嵐圖」還將於12月18日發布首款量產車「FREE」;長安攜手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的高端智能汽車品牌也在醞釀成形中。
  • 上汽乘用車發布插電混動新技術 榮威RX5 ePLUS上市
    圖說:榮威RX5 ePLUS上市 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上汽乘用車昨天發布了「3.0T綠色澎湃動力」全新技術,搭載該技術的首款SUV車型榮威RX5 ePLUS也同步上市。在中國汽車市場,純電動(EV)和插電混動(PHEV)是新能源市場的兩大主流技術路線,它們各有所長。但在之前的發展過程中,插電混動一直被認為是從燃油車到純電車的過渡車型,在技術層面上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 中國網際網路車企為何扎堆新能源車?忽悠別人還是忽悠自己?
    另一方面,智慧型手機的快充技術正成為消費創新的競爭熱點,此前以色列創業公司StoreDot研發的快充技術,號稱充電5分鐘行駛480公裡,不過考慮到動力電池嚴苛的安全標準,類似技術的應用要比手機慎重得多,因此現階段網際網路車企的差異化主要是在電池本身
  • 新能源車市「起飛」,中國車企「泰」忙
    乘著泰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東風,中國車企也在加快在泰國的布局。11月2日,長城汽車泰國羅勇工廠揭牌儀式在泰國羅勇府舉行,這標誌著長城汽車正式獲得泰國羅勇製造工廠的所有權。據悉,泰國羅勇工廠作為長城汽車發力泰國和東協市場的重要生產基地,將被打造成為全球標準的智能工廠。
  • 兩會建言:為了炒好新能源車這道菜,車企大佬都準備了些什麼料?
    儘管未來汽車電動化長期向好的局面不會改變,但國內新能源車市場跌幅仍未得到遏制。據悉,在即將於2020年5月22日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不少車企大佬的提案都聚焦在了新能源車身上。徐和誼: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探索產融結合新模式很早之前,共享化、智能化、電動化就成了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近年來,車企們也一直在大力推進的電動化與智能化。
  • 厲害了,這家車企的隱藏身份居然是「守護者」
    作為一家車企,一汽豐田比我們更熟知排放和環境的壓力,也明白一家車企應該為環境擔當起的責任,2018年啟動「雪豹的守護」公益行動,從科學研究、生態修復、社區發展和自然體驗四個角度出發,通過基礎研究和在地保護行動去保護雪豹的家園。
  • 長城汽車技術研發副總裁穆峰:只有中國人最懂中國人的混動
    、高效能、多模油電混動系統,同時也是長城混合動力技術路線中的一條核心技術路線。按照減碳、低碳到零碳這個路線,混動是不可缺失的、最有效的技術。節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要雙輪驅動,同步發展。我們的目標是2025年乘用車油耗降至4L/100km,如果沒有混動技術支持難以實現。」「混動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董揚在發布會上直言,「電動機和內燃機在一起可以重新繪製『萬有特性』,與純內燃機有本質不同,是新的智能機械技術。
  • 堅守混動技術23年,豐田汽車為何對鋰電池避而遠之?
    二者體量雖相差甚遠,但這並不妨礙特斯拉市值成功超越豐田成為全球市值最高車企,超高市值是整個汽車行業對特斯拉發展純電動汽車模式的一種認可。汽車行業已步入新能源時代,各家車企都在調整戰略研發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核心發展技術,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已經成為動力電池主流選擇。
  • 20年前世界技術最強的車企,如今一年血虧400多億,還差點被時代拋棄!
    這時候,車賣得還挺不錯的日產,有些膨脹了:不僅要拉下豐田、成為日本第一的車企,還立下了「在90年代,用技術站在世界頂端,造出全世界第一的高性能車」這一大型flag!混動技術領跑全球十幾年的豐田,忙著提高THS混動系統的發動機熱效率;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用年銷量幾百臺的初代Roadster,向大家描繪純電動車未來的美好願景;比亞迪不僅研發出了國內最早的DM雙模混動技術
  • 全球最大車企豐田為何在電動化大潮中徘徊不前?
    電動汽車被過度炒作,這無疑會直接導致車企的衰亡。另外,「禁售燃油車」政策,並沒有充分考慮到發電過程中的碳排放問題以及傳統車企向電動車企轉型的成本問題。目前豐田汽車的本土國度日本正在計劃在本世紀30年代中葉禁售燃油車,並且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基於此,豐田章男發表了以上看法。不得不說,面對全球市場鋪天蓋地的電動化大潮,豐田並沒有隨波逐流。
  • 打破合資品牌技術壟斷 長城汽車全球首發「檸檬混動DHT」
    據長城汽車商品戰略及技術研發副總裁穆峰介紹,這是一種高度集成的、高效能、多模油電混動系統,採用雙電機混聯混動技術,可實現全速域、全場景下高效能與高性能的平衡。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專家智庫成員張翔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談道:「此次長城汽車發布DHT技術,從國內來看,填補了我國在混合動力領域的空白,在中國汽車行業史上可能成為裡程碑的事件。
  • 好的代言人能為車企帶來什麼
    明星代言產品屢見不鮮,車企也不例外。好的品牌遇到契合的代言人,則往往會帶來雙贏的局面。全新名爵5+楊超越=青春活力前兩天超越妹妹語出驚人:「這上海的房子得賣三千萬吧,你買個錘子哦。」從名爵接下來的宣傳海報和視頻來看,這個代言人的確選對了。來讓我們看看全新名爵5是如何與超越妹妹擦出火花的(全新名爵5楊超越代言廣告文案):他們說我老天爺賞飯吃,那我可要穩穩的拿住——上海藍芯2.0,1.5T四缸高效發動機。
  • 上汽安排3.0T插混技術 榮威RX5 ePLUS油耗只有1.6L
    同時,上汽乘用車發布了「3.0T綠色澎湃動力」全新技術,搭載該技術的首款SUV車型榮威RX5 ePLUS也同步上市。思享會上,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孫建平指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綠色動力都將是汽車發展的主流和消費者關注的熱點,也將是各大車企研發的重點。特別是推動綠色動力在技術上的突破和在應用上的拓寬。
  • 2020年那些「退賽」的車企們_易車網
    到了如今,車企玩賽車的目的無非兩檔子事兒。首先,是為了在外面露露臉,為品牌做做宣傳;就比如說領克一直熱衷參加WTCR賽事,並且還衛冕了2020賽季的冠軍。第二檔子事兒是為了積累技術,通過研發賽車技術再下放到民用產品,俗稱的「以賽代研」,這也是車企花重金參加比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