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大望遠鏡」觀測到行星正在形成

2021-12-23 天文通

2017年時,中研院(中國臺灣地區,下同)天文所湯雅雯助研究員在新生恆星御夫座AB星所在的稠密氣體塵埃盤中,首度窺見到顯著的旋臂特徵,認為那可能就是行星正在形成的位置。三年後的今天,新生行星正在誕生中的(可能)直接證據,首度公開。歐南天文臺「甚大望遠鏡」觀測到行星正在形成時的精細特徵!

御夫座AB星在御夫座方向,與地球相距約520光年,是一顆新生恆星。這次VLT的最新影像所拍攝到在御夫座AB星附近出現的氣體塵埃旋臂結構可說是嬰兒行星出現的重要前兆,因為行星寶寶會「踢」氣體,在盤面上形成漣漪。這類似於湖上的船會攪動湖面,當行星繞著恆星轉動時,波浪就會變成「旋臂」的形狀。

2017年由中研院天文所湯雅雯助研究員主導的ALMA望遠鏡觀測成果中,首度在御夫座AB星附近觀測到可能支持行星正在形成的證據,也就是御夫座AB星的兩個氣體旋臂。而在2019年及2020年初,由法國的Anthony Boccaletti所主持的研究團隊,與湯雅雯等世界各國科學家合作,他們運用VLT上的SPHERE行星搜尋器,再度對御夫座AB星做了一次深入觀測-也是目前為止,對御夫座AB星最深入的一次觀測。

來源:ESO

圖像顯示圍繞年輕的御夫座AB星的一個盤面,「甚大望遠鏡」(VLT)在這裡發現了行星誕生的跡象。靠近圖像的中心,在圓盤的內部區域,看到了「扭結狀特徵」(以白虛線圓圈表示),科學家認為這標誌著一個行星正在形成。

這張圖像是由甚大望遠鏡上的 SPHERE 以偏振光取得的。

來源:ESO

右圖是左圖的局部放大,右圖右下角藍色圈圈的大小,大約相當於海王星公轉軌道。

影片將 SPHERE 的圖像與 ALMA 的觀測圖像做出疊圖的比較。並標示出旋臂的位置。來源:ESO

SPHERE是一種用來尋找「系外行星」的強大儀器,它能夠直接對系外行星成像。在SPHERE的成像系統協助下,這群天文學家能看得到細小塵埃顆粒發出的光,以及來自內側盤面的輻射,因而確認湯雅雯在2017年透過ALMA望遠鏡所觀測到的確實是旋臂結構。

這次還透過SPHERE還發現到另一項新的特徵:扭結(twist),那是新生行星正在盤面上誕生的證據。扭結的出現符合行星形成理論的預期,說明了兩個旋臂是彼此相連。也就是相對於行星軌道,一個旋臂朝內,另一個朝外轉,它們能讓盤面的氣體塵埃吸積到正在形成中的行星表面。團隊主持人Boccaletti表示,未來他們將繼續透過歐南天文臺更新穎的「ELT望遠鏡」和ALMA合作,讓大家一睹形成中行星的更清晰樣貌,甚至直接看到氣體對行星形成的影響實際上是怎麼發生。

參考來源:https://sites.google.com/asiaa.sinica.edu.tw/newsite/%E5%A4%A9%E6%96%87%E6%96%B0%E8%81%9E%E5%88%86%E4%BA%AB/20200521

翻譯:黃珞文

 整理:天文通  /  神秘的老A(查詢更多)

「在看」就是分享與關心!

相關焦點

  • 雙子座望遠鏡觀測的木星雲層深處,揭示了這顆巨大行星的新秘密
    與哈勃和朱諾的觀測結果相結合的雙子座圖像顯示,雷擊以及形成它們的一些最大的暴風系統,形成於水冰和液體深層雲層上方的大型對流細胞內和周圍。新的觀測結果還證實,著名的大紅色斑點中的黑點實際上是雲層中的縫隙,而不是由於雲的顏色變化所致。NSF的NOIRLab計劃使用國際雙子座天文臺進行了三年的成像觀測,深入研究了木星的雲層。
  • 光年之外,新的太陽系正在形成
    擁有多顆系外行星的星系的圖像極為罕見,直到現在,天文學家們還從未直接觀測到一顆以上圍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行的行星,但是這些觀測可以幫助天文學家了解行星是如何圍繞太陽形成和演化。就在近日,天文學家公布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型望遠鏡首次拍攝了一顆類似太陽的年輕恆星,伴隨著兩顆巨大的系外行星。就在幾周前,ESO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望遠鏡(VLT)觀測到一個行星系誕生的跡象。
  •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個年輕的恆星系統,發現的類地行星像原始地球?
    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是目前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光學望遠鏡,近日天文學家公布了一個完整的恆星系統,這顆名為TYC 8998-760-1的恆星距離地球約有300光年,形成時間比較短暫是一個年輕版的太陽系,值得人們關注的是這個恆星系統中有幾顆行星正位於恆星宜居帶上,天文學家通過甚大望遠鏡觀測到了這顆恆星周圍幾個大型行星的影像
  • 外媒:520光年外正在「直播」行星誕生過程
    外媒稱,天文學家一直凝視著這個似乎是行星產房的地方,首次觀察到一顆正在誕生的行星。
  • 奇異星系內行星形成速度超出理論預期,天體物理學家或需因此改進現有理論
    100萬年的恆星,位於智利的 ALMA 天文望遠鏡陣列(the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Array)曾於四年前發現該恆星附近明亮的盤狀塵埃區域中存在空隙,當時天文學家們認為,最可能的解釋是該恆星附近存在著一些我們尚未觀測到的行星,塵埃在這些行星的形成過程中被聚到了一起,並在塵埃分布區中留下了空隙。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 NASA科學家首次發現完整行星繞行白矮星,原因成謎!
    繞行白矮星的行星概念圖。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科學家首次發現有一顆完整的行星正在繞行一顆白矮星。白矮星是類似太陽大小的恆星的緻密殘留物,和地球差不多大。我們仍然對WD 1856 b如何到達其當前位置而又能保持完整有很多疑問。」這次發現的行星位于天龍座,離地球大約80光年。它繞著一個平靜的白矮星運行。這顆白矮星直徑約18,000公裡,年齡高達100億年,並且是一個三恆星系統的成員。當類似太陽的恆星能量耗盡時,它會膨脹到原始大小的數百至數千倍,形成一個紅巨星。
  • 「哇!」信號之後,外星人又有消息了?天文學家捕捉到比鄰星神秘信號
    澳大利亞的帕克斯射電望遠鏡進行外星信號探測時曾在去年4、5月的觀測中捕捉到一條窄束波。一開始天文學家試圖證明它只是來自於人為幹擾或自然源,沒有特別之處,畢竟此前多次探測到的信號都是這樣。但是這次捕捉到的約980兆赫的窄波束,其頻率的明顯變化與行星運動一致,這就增加了這一發現的誘人之處。
  • NASA正在試圖「接近」系外行星,觀測其大氣層的樣貌
    阿里爾衛星是第一顆完全用於觀測系外行星的太空飛行器。美國航天局希望通過一個精準的觀測設備來收集珍貴的數據。美國國家航天局的飛行器正在近距離觀測太陽系以外的行星。起初,這項研究主要關注那些表面酷熱的行星,希望了解它們的大氣層組成。
  • 克卜勒望遠鏡發現新行星系統
    新華網華盛頓2月20日電(記者 任海軍)美國航天局20日宣布,天文學家利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新行星系統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在哪裡?或許真的存在,哈勃望遠鏡發現關鍵證據
    2006年國家天文聯合會對太陽系行星做了新的定義,需要滿足三個必要的條件:1、繞太陽公轉;2、清除臨近軌道上的天體;3、自身質量足夠大,呈現流體靜力平衡狀態,保持自身球體形狀。新設定的行星標準讓曾經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黯然神傷,它被降級成矮行星,至此太陽系變成了八大行星。
  • 地面望遠鏡首次拍到系外行星 質量為木星8倍
    2008年,天文學家利用地面望遠鏡的可見光觀測儀器最早發現了它,這也是地面望遠鏡首次直接拍到系外行星的照片。不過,當時還存在一種可能性,即由於物體、恆星和觀測者的幸運排列,從地面的視角觀測,它正在繞其恆星運轉。 天文學家戴維·拉弗倫尼爾(David Lafreniere)說:「我們的最新觀測結果排除了這種排列的可能性,由此證實這顆行星和恆星之間存在關聯。」
  • 從入門到進階,行星攝影詳細教程2:拍行星應該選什麼望遠鏡?
    在開始這篇教程之前,我們覺得有必要先放兩句狠話:其實在一開始選擇開始行星攝影教程的時候,我們就明確了一個大難點:比起實踐來說,更難講解的是概念。行星攝影是一個充斥著各種概念、原理、公式的活動,就拿望遠鏡來說,讓一個天愛隨便講一講怎麼用望遠鏡拍攝行星,即使這位天愛剛入門不久,他也能順口給你說兩句。
  • 8天象、4行星、1彗星……
    「超級月亮小程序查詢月相日曆」 行星 這個月是觀測行星的好時機,不僅金星能達到-4.7等最大亮度、水星西大距,木星與土星也雙雙達到衝位,不妨準備好相機與望遠鏡觀測它們吧!
  • 阿爾瑪望遠鏡觀測到黑洞噴流與星際氣體碰撞
    >這表明,即使在星系演化的初期階段,噴流也對星系內的氣體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此向查清星系的演化過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利用阿爾瑪望遠鏡觀測到的數據,再現了類星體MG J0414+0534受引力透鏡效應影響之前的原始姿態偽彩色圖像。橙色表示塵埃和高溫電離氣體,綠色表示一氧化碳分子氣體。可以看出,一氧化碳分子在星系核兩側呈噴流狀分布。Credit: ALMA(ESO/NAOJ/NRAO), K.
  • 搜尋第九行星:潛伏在太陽系最遠端的是一個黑洞?
    儘管他承認自己還不能完全排列第九行星的存在,他計劃進行更完整的數據分析,或許最終的答案會有變化。這段時間,謝潑德經常在夏威夷莫納克亞島使用斯巴魯望遠鏡進行觀測,他耐心地搜索天空,尋找關於第九行星的更多證據,他甚至希望直接觀測到這顆神秘行星。
  • 在銀河系裡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最小的流浪行星
    然而,我們可以通過一種叫做微引力透鏡的天文現象來發現流浪行星。微引力透鏡效應源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理論——一個大質量的物體(透鏡)可能會使一個明亮的背景物體(光源)的光發生彎曲。大質量天體的引力就像一個巨大的放大鏡,使遙遠恆星的光發生彎曲和放大。
  • 系外超級行星確認!離奇的運行軌道或暗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
    雖然該系統總體上與太陽系非常不同,但HD106906b的巨大軌道讓人想起天文學家一直在尋找的假想中運行軌道極大的第九大行星。研究人員表示:「HD106906b與宿主恆星相距甚遠,且其運行軌道高度錯位,就像對第九顆行星軌道的預測一樣。問題在於,這一行星是如何形成和進化並最終形成了目前的形態。」
  • 哈勃望遠鏡七大科學發現
    天文學家認為,較大的星系,例如銀河系和仙女座大星系(Andromeda),是通過吞併較小的星系成長起來的。2003年5月7日,「哈勃」對仙女座大星系外圍的星系暈(星系暈是包裹在主星系盤周圍的稀薄的球狀結構,由恆星和星團構成)中的恆星的觀測表明,其中恆星的年齡千差萬別:最古老的有110億年到135億年,最年輕的只有60億年到80億年。
  • 哈勃望遠鏡發現克卜勒星下「雪」了
    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顆熾熱的木星外行星,那裡覆蓋著二氧化鈦「雪」,這是防曬霜中的活性成分。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是這個被稱為「冷阱」的外行星上「積雪」過程的第一次探測。這顆名為克卜勒-13ab的巨型系外行星距離地球約1730光年,比木星大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