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以後設計的中大型航母,一般趨向於選擇舷外升降機。因為舷外升降機不會影響甲板上的正常調度,整體效率更高;而且也讓航母艦員不用擔心在甲板上會隨時出現一個巨大的「深坑」;就算是駕機降落的飛行員,也不用擔心會在攔阻降落時跑偏而突然掉進這種甲板上的大坑裡去。因此多年使用下來,一般中大型航母都把主要的舷側升降機放在了艦島所在的右舷。一般會至少設置兩臺主升降機,如果是常規動力航母,因為艦島在整體船長的縱軸上比較居中,因此主升降機就在艦島前後各設置一個。比如16艦和17艦都是這樣的布局。這樣有利於艦載機的循環出庫和入庫。也有利於甲板上的調度。而在更大的核動力航母上,甚至在右舷設置3臺升降機,這樣出庫和入庫的效率更高。
蘇式航母也就是所謂的載機巡洋艦,由於機庫普遍設計的較小,而且封閉性更強,因此只設置右舷的2臺升降機;而美式大型航母則還要在左舷也至少設置一臺升降機,來進一步提高甲板和機庫之間的調度效率。在福萊斯特級上設置在斜角降落甲板的前端,由於使用中發現這臺升降機在下沉期間讓斜角甲板無法正常降落,於是後來到小鷹級上就修改到了左舷的後部,完全在降落斜角跑道外側的三角區域。這樣不再影響正常的攔阻降落。甚至這個左舷的後升降機還和航母右舷的升降機前後位置一致,等於是左右直接通透,從外側一眼可以看穿航母機庫的現象。不過後來超級大國海軍覺得4臺升降機有些偏多,導致甲板的永久停機區有所減少,於是到最新的福特級上,又縮減到保持3臺升降機。
大型航母上到底保持2臺?3臺?還是4臺升降機最合適。屬於意見一直統一的技術問題。因此在新航母上到底是3臺升降機還是繼續像16艦和17艦一樣保持2臺升降機就一直有爭論。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個人認為,既然新航母有在吃水船型和整體造型上明顯偏向尼米茲級或者福特級的現象,絕對噸位也很大,機庫面積也不小,那麼繼續保持蘇式航母2臺升降機的保守做法似乎沒有道理。因此更可能學習福特級的3臺大型升降機的設置。如果說這樣就先暫時解決了主升降機的數量問題,那麼一個新的疑問也會同時產生。也就是這3臺主升降機的平面形狀會是什麼樣子?因為到目前為止,總數量並不算多的現役航母的主升降機的外形堪稱五花八門。有16艦和17艦這種最標準的長方形,其實甚至說是正方形都可以;還有福特級和戴高樂級上的內窄外寬的正梯形;尼米茲和小鷹級上內方加外梯形;甚至還有女王級上的,略微內寬外窄的倒梯形。
各國航母的升降機的形狀的和大小,基本是與各國航母配套的艦載機的大小相互適應的。女王級、戴高樂級、小鷹級、尼米茲級和福特級的主升降機,不論數量和位置如何變化,每臺升降機同時升降2架主力艦載戰鬥機都是基本要求。其實16艦和17艦的方形升降機面積也不小,但是由於J15艦載機本身太大,因此只能一次性升降1架。當然16艦和17艦的載機本身不多,也勉強可以接受。但是到了新一代航母上,同時升降2架第二代隱身艦載機,也應該是基本最低要求。因此狼山個人研判最終採用類似福特級的梯形升降機的概率最高;當然如果最後發現還是3個大正方形,也不要感到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