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白匠人連紫華:借鑑融合多元藝術 創新傳承傳統工藝瓷

2021-01-18 陶瓷頭條

編者按:每次去採訪德化陶瓷工藝師的時候,我總是習慣在訪談前,先去觀賞他們的作品,以此增進對他們藝術創作的了解。此次去採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連紫華,我也不例外的在訪談前先去展廳一睹他作品的風採。

連紫華的展廳與會客室連為一體,布置簡潔舒適。觀音、釋迦摩尼佛、彌勒等各種傳統人物、宗教題材的作品陳列於四周的展柜上。其中一尊約一米高的捻珠觀音,讓我駐足了腳步。微抬起的頭部與以往低垂內斂的觀音相比,顯得尤為不同,慈眉善目之間多了一份從容與親切感。連紫華介紹說:「這件作品我的創作思路是觀音用佛法拯救眾生脫離苦海,讓眾生得以抵達幸福的彼岸。而這樣拯救眾生、慈悲為懷的觀音菩薩,它不僅會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一種莊嚴感,它還應是慈愛親和,讓人觀之心生親切與歡喜。」

再觀連紫華的其他宗教造像作品。莊嚴肅穆的造像外表下,總是會多一份生活化和世俗化的藝術語言,而這正是連紫華有別於其他人的藝術特點。因為連紫華認為宗教造像不應簡單地認為是佛教用品,用於信仰和供奉。它是一門深遠而廣泛的造像藝術,它是一個時代人文、社會、審美等情趣傾向的體現。因此,除了技藝的表現,連紫華還會融入一些時下審美與社會特色的元素。

年少故宮仿何經歷,堅定傳統工藝瓷創作

連紫華1987年從德化陶瓷技術學校畢業之後,繼續跟隨老藝人學習創作德化傳統人物、宗教造像,至今已歷經三十二載光陰。在這過程中,他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創作傳統工藝瓷。即使在2000年前後,傳統工藝瓷市場低迷,紅釉瓷、結晶釉等禮品瓷市場走俏時期,連紫華都仍堅守著傳統工藝瓷的陣地,沒有絲毫的動搖,而這其中的緣由,除了連紫華自身對傳統的喜好之外,還有一件重要的經歷對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達摩

而這件事正是1995年,故宮博物院慶賀建院70周年之際,連紫華獨自一人,應邀前往故宮博物院,花費兩個月的時間,一比一複製院藏國寶級文物——德化窯明代何朝宗的「渡海達摩像」,深受故宮博物院認可,並作為禮品贈與周年慶到場的海內外貴賓。正是這樣一次特別的經歷,讓連紫華在信息不流通的九十年代,有幸目睹到何朝宗「渡海達摩像」真容,並深深被傳統工藝瓷經久不息的藝術魅力所吸引。

連紫華感嘆道:「時隔數百年的傳世之作至今仍令人震撼,為之折服,可見何朝宗技藝水平之精湛,藝術水平之高超。而這樣的藝術境界是值得我們後人花費一生的時間,去追尋和探索。」

借鑑融合多元藝術,創新傳承傳統工藝瓷

連紫華就這麼孜孜不倦、樂此不彼的堅持傳統工藝瓷創作三十二載。不過,他雖堅守傳統工藝瓷創作,卻不拘泥於傳統技法。相反,他喜歡借鑑融合多元藝術文化,創作符合時代審美需求的傳統藝術品。他展廳裡的幾尊釋迦摩尼佛的風格別具一格,它們有別於傳統何派造型風格,是連紫華在應用傳統何派技法的基礎上,大膽融合現代審美藝術語言,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時代特色風格與自身印記的作品。

釋迦牟尼佛( 極彩)

值得一提的是,連紫華在2009年耗時一年的時間,成功創作出融唐卡彩繪工藝技法的極彩白瓷塑像作品《釋迦摩尼佛》。唐卡原料色彩華麗豐富,與樸素淡雅的德化白瓷相互補充,不僅帶給我們全新的藝術審美,同時也讓我們感受有別於傳統宗教造像風格的作品。這是新時代下,傳統藝術品的創新傳承方式,而這種跨界材料的融合應用在當時也是首創,並且在德化陶瓷界引起了一股學習風潮。此後,他又獨創在燒制好的瓷塑作品上融入寶石鑲嵌工藝與金屬鑄造工藝,更是將宗教神像端莊華麗彰顯出來,為我們帶來更多元化的創作方式。

「題材雖傳統,但表現方式和表達手法卻是前人所沒有的,而我認為只有這樣的傳承與發展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前人的創作技法與創作理念終究是過渡階段,當你在各方面成熟之後,要學會融入新的創作理念與創作形式,這樣你的作品才會是獨特的。」連紫華說道。

人物名片

連紫華,1970年4月生於中國瓷都德化,畢業於福州師範大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國技術能手、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高級技師、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泉州市高級人才、福建省德化縣友濱陶瓷研究所藝術總監。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新加文化中心等舉辦多場個人作品。有近50件作品被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等博物館永久收藏。有30多件作品獲得國家、省、部級最高獎項獎,並有3個科技項目通過驗收。

2013年12月20日,被新華網中國收藏年度人物評選組委會授予「2013中國最受藏界關注藝術家」稱號。

2014年1月和11月,受中國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國國家博物館邀請,連紫華先後在恭王府和國家博物館舉辦「蓮生妙相-連紫華瓷藝作品展」,期間還舉辦連紫華德化瓷塑藝術研討會,《恭王府藝術系列展--連紫華》《連紫華瓷藝作品集》兩書也同時出版。

代表作品

《祥和觀音》在2007年11月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百花杯」特等獎;

《釋迦牟尼佛》在 2009年榮獲福建省「爭豔杯」金獎;

《西方三聖》在2009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滴水觀音》在2009年榮獲首屆香港「紫荊花」杯國際藝術博覽會金獎;

《納福》在2011年榮獲福建省「爭豔杯」金獎;

《送子觀音》在2011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智慧觀音》在2013年榮獲福建省「爭豔杯」金獎;

《滴水觀音》在2013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魚籃觀音》在2013年榮獲第十五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一葉觀音》在2013年榮獲第十五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坐巖持經觀音》在2014年榮獲第十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如意輪觀音》在2014年榮獲第十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自在持蓮觀音》在2015年12月2日榮獲由中國文聯、中國民協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項「山花獎」;

《自在持蓮觀音》在2017年9月榮獲福建省第八屆百花文藝獎一等獎,並獲福建省委、省政府表彰。

觀自在

思維觀音

自在觀音(極彩)

弘法觀音(極彩)

相關焦點

  • 當傳統的手藝遇上創新的工藝,藝術IP如何傳承和創新?
    傳統陶藝與現代審美、手工匠人與創意營銷當傳統的手藝遇上創新的工藝藝術IP如何傳承和創新?以下是現場提問和對話環節,Q代表主持人提問,嘉賓精彩回答以饗讀者。Q:今天探討的主題是傳統藝術IP的創新和活化運營,大家來新媒體園,肯定忽略不掉園區的「網紅公仔」,其實這件作品的幕後推手就是恆新增材這家3D列印公司。陳經理先跟我們分享下這裡頭的故事,藝術創作怎麼和3D列印結合?
  • 琺瑯彩繪製工藝影響下,景德鎮是如何將粉彩工藝傳承創新的?
    一、彩粉藝術是清朝的康熙年間出現在古彩基礎上,再受到琺瑯彩繪製工藝影響下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彩瓷,是屬於釉上彩的一種,粉彩瓷色色澤比較柔潤,畫面比較具有玻璃質感,繪製工藝複雜粉彩瓷色色澤比較的柔潤,粉彩的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玻璃白」,一般的粉彩的作品當中,花卉的花朵、枝幹等等都會去採用這一個效果。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千年瓷都如何種好傳承創新「國家試驗田」
    2019年8月,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批覆,千年瓷都種上了傳承創新的「國家試驗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們要感恩奮進、久久為功,紮實推進國家試驗區建設,打造與世界對話的國際瓷都。」景德鎮市委書記鍾志生如是說。
  • 文化賦能·齊品淄博|創新發展不斷超越 華光國瓷打造淄博城市名片
    近日,淄博高新區宣傳新聞中心記者走進轄區企業,深入挖掘企業產品升級、文化創意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助力企業做大做強、以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來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華光國瓷陶瓷是文化的結晶、藝術的精華。作為五大瓷都之一,淄博不僅以齊文化的發祥地著稱於世,而且以燦爛的陶瓷文化蜚聲中外。
  • 轟動瓷壇,馮小勇大師讓瀕臨失傳的古彩瓷重回中國陶瓷彩繪的巔峰
    這便是景德鎮與瓷的魅力古彩—洗盡鉛華之美當青花成為中國陶瓷標誌的同時,又一種彩瓷不知不覺得吸引著人們,那就是古彩。它以獨特的色彩畫面一次次出現在世界性博覽會上,受到人們廣泛稱讚。古彩—歷史悠久古彩是明代五彩的發展與傳承,是以紅、黃、綠、藍、紫各種帶有玻璃質地的彩料上釉而成為了和清代粉彩相區別,一般稱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為古彩。
  • 傳承藏文化,讓生命覺醒,贊普工藝在努力
    如今的民族文化所受到的衝擊,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不再允許民族文化在自己的一方水土中自我發展,加上由於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民族文化被一些強勢文化邊緣化,如何傳承創新藏文化,不讓燦爛的藏族藝術瑰寶在歷史的洪流中被遺忘,是贊普工藝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 景德鎮:在傳承與創新中「窯變」
    公司採用傳統手工制瓷工藝,歷經多年攻堅克難,成功複製並創新發展了歷代高、精、尖官窯巔峰重器,以釉中之王——胭脂紅、釉中之尊——寶石藍為主打,衍生出青花、粉彩、描金、軋道等多種獨門工藝和獨特創新的胭脂紅產品,同時獲得8項國家專利。我們來看看這些精美的餐具、茶具和咖啡具。
  • 中國工藝創新力作《景鈞雙絕·江山尊》問鼎世界藝術三項大獎
    2020年10月,中國景泰藍、鈞瓷兩大工藝繼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摘取金獎的100多年後。由景泰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霍鐵輝、鈞瓷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晉曉瞳聯袂創製的工藝融合巨作《景鈞雙絕·江山尊》,連摘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沙龍獎、法國國際創新設計大賽設計大獎,杜拜藝術中心傑出藝術獎並被永久珍藏。
  • 讓多元文化完美融合、讓傳統文化迸發新意,央視春晚用文藝創新擁抱新時代
    回看2018年央視春晚,湧現的眾多藝術精品是對新時代文藝創作之路進行的一番探尋,足以見證央視春晚的大氣魄和大格局。盛世大聯歡,同慶中國年。從中外演員融合表演到五大洲分臺連線報導海外華人華僑歡度春節的盛況,可以看出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今年的央視春晚一大亮點。
  • 直播預告|「典藏醴陵瓷」全球徵集活動走進淥江書院 五位醴瓷大師...
    作為中國首創的發明,陶瓷一直是中華民族文明瑰寶中極為耀眼的存在。千年窯火,五彩醴瓷。醴陵於東漢開始生產陶瓷,至今已有近2000年歷史。獨創的釉下五彩瓷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新中國成立後,一直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燒制生活瓷,為國家生產陳設瓷、宴會瓷和禮品瓷。如今,醴陵陶瓷年產值達700餘億元,陶瓷成為醴陵的傳統產業、支柱產業、富民產業。
  • 蓮生妙相——連紫華和他的佛造像藝術
    與此同時,他還不斷探索突破德化瓷塑傳統的路徑,嘗試去豐富這門古老藝術的表現方式。   他以傳統人物、宗教為題材,不斷創新,造像形態萬千、豐潤飽滿,並把自己的人生思考用藝術加以闡釋。在其工作室的正廳,有一幅字:「蓮生妙相」 ,諧音雙關,可以說是他從藝30多年的寫照。
  • 現代與傳統的藝術融合:著名畫家李柯薇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傳承為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營養,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在當今,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的推進也越來越受到世界的矚目。近年來,一大批中國書畫藝術家脫穎而出,為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 一脈傳承 數字創新促兩岸文旅融合發展
    儘管受到疫情影響,臺灣地區展商無法大規模線下參展,但現場依然有不少精彩的在陸臺商臺企展館,例如常年參展的「法藍瓷」,二次參展的「大霹靂布袋戲」上海公司等,也有從臺灣寄送展品展出參展的「臺灣頂級工藝」,以及300餘家臺灣展商參加了線上雲會展。
  • 集齊中國傳統「八大名窯」!中國第一高樓上演陶瓷藝術大展
    一場名為「『CHINA 高度』中國陶瓷名窯大師作品展」的藝術大展今天在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126層巔峰藝術空間開幕。來自中國15個陶瓷窯口的18位國家級陶瓷大師匯聚於此,集中展示各大窯口精湛技藝創作的最新成果精品共計54件,向世界展示了陶瓷技藝的「中國高度」。據悉,展期從12月20日到12月26日,為期一周。 陶瓷是中國的名片,當代陶瓷工匠在精心保護傳承傳統陶瓷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
  • 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丨非遺傳承就要「見人見物見生活」
    濟南百花洲街的東北方向有條小河,名叫「芙蓉溪」,文化和旅遊部掛牌的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就在小河的北側。站內有大批非遺傳承人入駐,並以工作室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教學和非遺作品的展示。「中國結也要不斷創新。」尹崇芹喜歡逛街,逛街的過程中,她總能看到新的圖案,尋找中國結製作的靈感,孔雀開屏、蝶戀花、綠色家園、錦繡前程等一系列全新的中國結作品在尹崇芹的手中誕生,並先後獲得了大獎。目前,已經超越市場技藝水平的尹崇芹將目光轉向了歷史,「中國結流傳了幾千年,歷史上肯定有不少好作品,只要史書上有記載的,我現在就琢磨著如何去編制。」
  • 到嘉德藝術中心「千姿百態」展 看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碰撞
    展覽開幕現場這些作品都是使用紙纖維瓷、耐火石、香灰釉等陶瓷創新綜合媒介,展現了當代陶藝器物、陶藝新材料的創作特點。展覽現場展覽現場其中《不器》系列,是以印坯塑型,保留了印坯時手、工具產生的手感痕跡,其形態、材質與點線工藝的對話和意象流露,構建出富有感染力的造型語言。
  • 第二屆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論壇在湖南工藝美院長沙基地舉行,《湖南...
    12月17日至18日,「融合賦能創新」第二屆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論壇暨湖南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藍皮書發布會在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長沙基地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指導,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省工藝美術協會主辦,湖南傳統工藝研究院、湖南省工藝美術職業教育集團承辦,論壇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世界藝術史研究所提供學術支持。
  • 伴隨鄉村環境生態呼籲,中國傳統圍籬工藝是如何創新環保發展的?
    傳統圍籬工藝的技術工藝的具有壘砌、捆綁等四種特徵,是由四種工藝形成豐富的傳統圍籬樣式,這也是傳統工藝傳承的主要的方法和內容。傳統圍籬的最開始的原材料是離不開土的,在我國的福建、江西等地就有這樣的真實的案例存在。
  • 【傳統工藝】張向東:「影玉」藍語
    這些「影玉」作品大多圍繞「禮玉」展開思路,用景泰藍裝飾藝術語言表述一種「玉」的以往情愫、鑑來感受,讓世人欣賞、含味、愉悅。影即摹。「影玉」,也就是玉的影子,「如影隨形」、「藍玉際會」。考古裡有「影骨」(『佛骨舍利、』的替代和仿製),在陶瓷中有「影青」(青白瓷的泛青),還有影鈔、影印、影戳……影玉不是造假,也不是替代,它是一種借喻 (借玉) 手法,一種表現理念,一種藝術的「移情」。
  • 中國傳統工藝大師禮讚——為參展中國傳統工藝大師而作
    這是一個中國傳統工藝作品逐鹿市場,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競爭激烈的時代。這是一個中國傳統工藝人才輩出,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高峰如林的時代。這是一個大師頭銜漫天飛舞,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名目繁多的時代。但我們關注的,只是中國傳統工藝的創作、只是中國傳統工藝的作品、只是中國傳統工藝的人才、只是我們商會特有的中國傳統工藝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