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大統領川建國今天公布了VC-25B,也就是下一代空軍一號的新塗裝方案。給你們感受下。
有幾套方案,但都是細節差異,大體配色差不多就這樣了:
再來個特寫:
講真澀會主義腰線設計說不上醜,但總給人一種審美回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感覺,不過設計圖無法提現實際效果,我們還是等著看真機吧。
最近兩架新空軍一號的改裝鬧出不少問題,為省錢把空中加油能力給閹割掉了,加裝設備導致重量增加讓VC-25B的航程和載客量都不如現在的VC-25A(裝兩套加油設備要5億美刀,比一架747-8裸機都貴,波音你夠黑,怎麼做到的)。
但堂主總覺得這個新塗裝配色有點眼熟。
直到想起了這個:
敢情新空軍一號的塗裝就是把「川普一號」的顏色上下反了過來直接就用上去了!
考慮到新空軍一號的交付日期,川建國有很大可能用不到(除非能連任)。川建國把自己的標誌性配色留給自己身後的總統,這噁心人的一招還真是絕了……
FBI WARNING:歡迎大家關注騰訊軍事講武堂微信公眾號,更歡迎各位以留言的方式向我們提問題,只要是有關軍事領域的,在我們《講武堂》微信公眾號的最下面留言欄中先輸入 #踢館# 標籤,然後寫下您的問題,通過後臺篩選後(在不違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講武堂就會解答您的疑惑,我們的口號是無所不知,歡迎踢館!
追求學♂問的分割線
問:帥帥的堂哥,請教個問題哈,看到殲-7、強-5分別在2013、2012年才停產,為何會停產這麼晚呢?且不說2011年殲-20已經首飛成功,並且殲-10在2004年也已經服役了,那會兒蘇-27、蘇-30採購量也不小,殲-11A也造了一批。是基於什麼情況導致殲-7、強-5生產持續了這麼長時間呢?尤其是殲-7,和殲-10同屬成飛,按理說應該不存在照顧他們吃飯的情況吧?
殲-7主要是出口的問題,實際上國內裝備的最後一批差不多07、08年就已經完成交付了,不過在海外一直有零零星星的訂單,所以一直在生產,直到訂單基本生產完或者說不值得再為了訂單維持生產了才停掉。
圖:2006年,孟加拉空軍分兩批購買了12架以殲7MG為基礎的殲7BG型和4架殲教7BG型,這些飛機交付就可以維持生產線運轉1、2年。
而強-5很大原因是缺乏用於戰術打擊的攻擊機,國內戰術戰鬥機能扔雷射制導炸彈的也就殲-10和殲轟-7,殲轟-7還要執行縱深任務,殲-11B長期沒形成戰鬥力又不能對地打擊,殲-10的制空任務很重,所以也很難騰出來給陸軍支援。
圖:強-5的持續生產表明之前空軍裝備規劃不夠合理,對防空攔截之外的任務考慮不足。如果90年代能支持殲轟-7A的研製和採購,就不會這樣了。
圖:同時攜帶制導吊艙和炸彈的強-5E,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比缺乏制導武器,掛一堆火箭彈看起來很熱鬧的殲-11其實好得多。
到12年看著11B總算靠譜了,那其他飛機也被解放了很多任務,這樣的情況下用途單一性能也差的強5自然價值就大大下降了。
圖:從這個推測圖看,國內三代機在2008年時只有約400架,而當時臺海局勢十分緊張,軍隊只好有啥買啥。到2012年時三代機已有約700架,數量比較充裕,局勢也沒那麼緊張了,就可以放鬆下來。
問:堂主,網上對於殲-20成熟以後上艦的呼聲越來越大,同時沈霍伊大造三代機的行為也遭到了無數人的討伐,但是同樣的事情在美國,美國人也在F-22成熟以後、F-35逐漸走向成熟的時候在搞EA-18G,這是為啥,咋沒人噴?
因為EF-18G是海軍的,F-22又不能上艦,F-35C之前海軍是沒有艦載四代機的,所以只有三代機的情況下買三代機那是合理的,就像海軍買殲-15一樣,沒其他選項當然只能買買買了。
圖:2015年10月2日大西洋兩架空中測試與評估中隊F-35C首降艾森豪號,形成戰鬥力要2018年了。因為交付速度來不及,所以海軍要繼續買F-18E。
而且EF-18G根本就不是戰鬥機啊……人是電子戰飛機,完全是兩個不同大類,只是沿用了F-18F的機體而已。就算這樣,2017採購就結束了啊。而且是因為海軍2014年把本來每個月三架交付減少到兩架,才多拖了一年多。
圖:EA-18G是美國當前唯一的伴隨性電子幹擾機。四代機可以單獨作戰,三代機可不行。美軍的三代機要服役到2030年後,這快20年裡不能脫離幹擾掩護裸奔。而要論服役時間,EA-18G是2009年服役的。
而F-35C是到2015年才第一次著艦成功,2018年才裝備第一個中隊,在F-35C服役的時候,三代機明明已經都停產了啊……
這次川普跟波音PY交易,惹火的部門可不少,可見大家都知道現在逼著空軍買F-15那只可能是PY交易,沒別的話講,所以各方面反彈非常嚴重。不過波音MAX出大問題,為了挽救波音,可能還得買才行。
圖:美國空軍3月12日公布了近1660億美元的2020財年預算要求,計劃購買8架F-15EX取代老化的F-15C/D。這個事情是國防部壓下來的,代理國防部長派屈克·沙納漢以前是波音公司的一名高管,這妥妥的PY交易,就是波音不想關閉F-15生產線而已。
圖:美國人好歹是為了救命買幾架三代機而已,我們的殲-20在2015年中就可以大批下訂單,這樣到2018年正好交付。哪怕是初期只能當轟炸機用的不完善版本,也比三代機強得多。也就是說,2018年開始繼續交付三代機,性價比低到無法接受。
問:踢館了,堂主大人,總說搞宇航研究能帶動一系列的科技發展,進而改善我們生活質量,那麼這裡面是如何帶動的呢?
比如說現在的高檔原子筆,哪兒來的?就是為了太空使用而設計的。普通原子筆也別以為就跟航空航天沒關係,這玩意最早是為了在高空轟炸機上使用,不能像鋼筆一樣氣壓低了就不出墨水,這才搞出來的。
圖:幾乎每家都有的微波爐,也是為了載人航天而研製的,就是為了不使用火焰加熱食品。
低溫技術的工程化推廣和實踐,也是很依賴於航天科技提供的大把資金支持,不然核磁共振這樣的技術,他的電磁鐵冷卻就得醫療企業來燒錢,那成本可就高到天上去了。
另外航天本身直接產生的效益也是巨大的,航天導航、航天測繪這種都等於是我們每天出門都得用了,資源衛星用於礦物勘察和農作物物產作用也是巨大,現在查造林綠化率也是靠衛星了。
圖:氣象衛星提供的衛星雲圖是天氣預報的主要依據,在此基礎上各地再根據雷達數據和經驗進行矯正。
蘇聯在六七十年代經常採用瞞報和虛誇糧食產量的辦法,來壓低國際市場糧食採購價格,免得被國際炒家整。結果等美國地球資源衛星一上天,全白瞎,每年美國人都精準的根據蘇聯糧食價格做精確打擊,打得蘇聯外匯稀裡譁啦的流失,也是蘇聯解體的很大原因。
圖:在衛星遙感數據下,農田情況看得一清二楚,甚至比蘇聯政府更了解實際情況。
圖:當前衛星圖片還可用於城市規劃、違章建築檢查、汙染防治等等方面,用人力去統計可就麻煩太多了。
問:堂主接招,對比當時和後來的實質影響力,漢與唐哪一朝能體現當時王朝的作戰和整體國力,漢朝和唐朝帝王的政治水平和國家管理能力哪一個會勝出?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這不是說著玩的。
漢代到滅亡,軍事力量都是橫壓天下的,而且兵力並不集中在遠州。董卓說是邊軍造反,實際上他力量一大半是并州軍和中央直屬的五校和虎賁,單個邊軍根本沒多大力量,而內地州郡都還有很強的兵力。
圖:并州是現在的山西太原一帶。董卓在洛陽招攬呂布、火併丁原後才權傾天下,丁原就是并州刺史。
而唐朝不說中晚唐,實際上到了開元天寶時期,烈火烹油、鮮花著錦,歷代唯一一次被稱為盛世的時期,實際上這時候財政能力都已經無法支撐軍事了。雖然看起來對外戰爭至少還是打平的,但是這時候軍隊都已經集中到邊界,而中央政府和內地都已經完全空虛,沒有什么正規軍在手裡了。
圖:開元前期,府兵制就已經敗壞,開元11年(723)招募12萬僱傭兵建立長從宿衛,內地府兵不再輪番到邊境守衛。這解決了過去的老問題,但新問題就是內地從此無強兵。
開元天寶時期的邊防很依賴便宜的藩兵藩將,而平定安史之亂,李光弼、僕固懷恩、李懷光、李抱真、李抱玉、渾緘等藩將也是佔了一半以上。像渾緘這種,「鹹陽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養馬來」,意思就是他的部隊基本都是自己的部族武裝,半兵半牧,不需要吃軍餉。
圖: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和史思明是邊將,平定他們的郭子儀等是邊將,老邊將哥舒翰領著關中新募軍只能堅守潼關,還被唐玄宗逼著出戰,自然是一敗塗地。
圖:漢末18路諸侯討董卓,除了公孫瓚和馬騰算得上邊郡,其他都是從內地起兵,一樣和邊軍打得有來有往,並不弱於人。就這一點,便可以說漢軍強過唐軍許多。
問:堂主,據說八十年代中情局援建瑞典的一條用來偵聽毛子的電子偵查船,偵聽能力特別強大,相當於停在天津港可以偵測到北京的普通家用wifi,這麼強大的偵測能力是怎麼做到的?這麼遠的距離,一個小wifi不是會衰減的很厲害嗎?如果是靈敏度高,那又是怎麼分辨有用的信號和雜波的呢?
這個說法,恐怕是基於信號強度來計算的,沒考慮到傳播路徑吧?
WIFI是非常高頻率的信號了,起步就是2.4GHZ,屬於S波段,這種信號基本只能直線傳播,不可能傳遞到很遠的距離,所以聽到GSM信號都有可能,WIFI是不太可能的。
圖:如果wifi信號可以繞地表傳播,雷達工程師們就不用愁低空盲區這回事了。
至於怎麼分辨信號和雜波?實際上這個問題就是信號處理能力強弱的問題了。信號處理能力強的系統,可以把裡面所有的信號都做單獨的鑑定和區分,而信號處理能力弱就只能把小信號直接給過濾掉,從而降低處理機的壓力,這樣的話自然就存在有用的信號和雜波的區別了。
但是……實際上不存在所謂有用的信號和雜波,只存在能處理的信號和不能處理的信號,像脈衝都卜勒雷達的地雜波問題,那是因為以前的處理能力無法分辨所以叫雜波,但是這個地雜波在雷達專門的對地模式裡面卻是有用信號。
圖:合成孔徑雷達對地成像,靠的就是對地雜波信號的處理。
只是說都卜勒雷達要麼對空濾掉地雜波,要麼對地根據地雜波成像,要是雷達信號處理能力強大,那這個就能輕鬆解決問題了,大不了同時按照兩種不同的邏輯,同時對空和對地嘛。
圖:合成孔徑模式和動目標跟蹤模式同時使用,就可以在雷達地圖上直接顯示敵方車隊。宙斯盾基線9等可以同時執行防空和反導任務,也是靠兩種處理模式同時運行,之前只能做一樣。
F-15E的信號處理機是用幾千塊晶片拼出來的,也只達到2000萬浮點運算能力,之前的更差,像蘇-27隻有幾十萬浮點運算能力。現在你隨便找塊垃圾顯卡,比如老掉牙的AMD7970上面的GPU,那都是16萬億次浮點運算能力,一塊晶片頂F-15E的80萬倍。
圖:90年代時法國給對岸幻影2000最大的賣點,就是機載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上了1億次,機載都卜勒雷達打擊低空目標的能力最好。
問:堂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幾個國家籤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開始了海軍假日。有評論稱日本和德國在這次協商中賺了,有的說賠了,您覺得最大贏家是誰?如果德、日想挑戰美英霸權,最好的方法是什麼,他倆是否在戰前用完了條約分配的噸位?如果現在美國帶頭要求限制,其他國家是否加入?//堂堂,您認為二戰前,如果德日像挑戰英美的海上霸權,最好應該採取發展哪些武器和戰術?有說法認為德日與英美籤海軍協定是利大於弊,有說法認為是弊大於利,堂主您怎麼看?
挑戰海上霸權?日本人在很長時間內是成功了啊,打得美英哇哇叫。實際上在41年到42年,世界最強大海軍就是日本……
圖: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時,日本海軍可以出動8艘航母,同時家裡還有2艘在休整,而美軍只有3艘航母。這一戰打完日軍還有6艘航母,美軍只有2艘。
海軍軍備條約直接意義賺最大的就是日本,當然虧最大的也一樣是日本。因為限制條件下獲得了接近美國海軍的噸位,加上美國人老船太多的問題,日本在實力上迅速的接近了美國,因為飛機比較好,又取得了短期內壓倒美國海軍的機會。
圖:華盛頓海軍條約裡,美國戰列艦噸位是525萬噸,日本是32萬噸,從而實現了對美兵力七成論。航母美國是13.5萬噸,日本是8.1萬噸,也有6成的份額。如果不籤署這個條約,美國人可以輕鬆造出日本3倍的主力艦噸位。
當然,因為這給了日本人「我可以打贏」的幻想,從而投入了世界大戰從而戰敗。如果真是20年代搞造艦競賽,日本人造一條美國人造四條,那早破產了,根本都不會打仗。
第二個賺了的是英國,英國是面對美國的挑戰而根本無力應棋,這個情況下大家都不造船,那表面上跟美國還是對等實力的,而不像造艦競賽可能就變成像德國、英國的實力對比,被碾壓了。
圖:英國大艦隊最後的輝煌就是一戰,戰後英國工業實力被美國反超40年,且戰爭消耗了積累的財富,已經連艦隊都無法維持等量建造。其實就像現在的中美,如果我國放開造艦,美國人還真跟不上,因為他們的工業基礎已經被腐蝕了。
德國要挑戰英國海權?發展更強的空中力量唄,要是在40年德國有P-51B那個航程的戰鬥機能配合JU-88,那還真能打垮英國海軍。
圖:JU-88最大起飛重量14噸,空重9.86噸,最大速度470公裡/小時。當然有好飛機還得多訓練,如果德國空軍有日本人的對海攻擊水平,地中海早就是他們的天下了,哪有英國地中海艦隊什麼事。
迷你踢館
問:堂主,佩裡和054A類似的體積和噸位,054A在z-20上艦以後有沒有希望上雙機庫?感覺以我們的技術,現在哪怕倆直-9也比一個卡-28好啊
那你得把上層建築全拆了才行……卡-28現在看著垃圾,但是他的機庫長寬跟海鷹的需求差不多,未來換成一架Z-20,比兩架Z-9也強多了。
圖:佩裡級剖視圖,他為了裝2架直升機付出了很大代價,比如說鋁合金上層建築防火性差,結構強度不足導致艦體中拱,艦首聲吶尺寸小性能差,76毫米艦炮射界小,使用單臺燃氣輪機和單軸單槳,抗戰損能力弱。
問:堂主,很多導氣式的半自動狙擊步槍,在設計上優化下供彈路徑,在緊急情況下關掉導氣調節鈕作為手動步槍使用,能否提高一定的精度呢?
這不是供彈路徑的問題,是槍枝閉鎖和自動結構的問題。火藥燃氣都進排氣管了,還不能推動槍機,那不就卡死在那兒了麼。
問:堂主,現在美國的海外部署壓力那麼大,還缺船,有沒有可能把當初設計就是簡單經濟的佩裡,甚至貴不了太多的斯普魯恩斯拉出來用?
這些退役的船你要再恢復服役也得要時間啊……
而且斯普魯恩斯除了沒有宙斯盾以外和提康也沒區別,而現在宙斯盾的維護性也很好了,這樣斯普也就並不便宜了。至於佩裡,那航程……那適航性……
圖:目前已經決定改裝瀕海戰鬥艦,增加區域防空能力。畢竟買新船才能有高回扣,將軍們退役後才能去軍火集團董事會當董事。
問:像山谷這種有利於戰機低空突防的地形,有何手段進行對空防禦呢?
多預警機,多戰鬥機,看到有低空突防就一發飛彈悶下去。複雜地形下地面防空武器效率不是打折,而是打骨折了,根本指望不上。
問:堂主,模擬空戰中,是怎麼判定機炮這種沒有制導裝置的武器命中的呢?
有照相槍啊,按扳機開火的時候照相槍也會打開,會拍下來目標有沒有被圈到框內。
圖:這種差不多就可以判定擊落了。
問:為什麼船要有海底門這種東西,對於船來講自沉很重要嗎?似乎那麼大水壓船,真沉了也沒法從那裡逃命吧?
通海閥平時是用來為發動機、制淡系統等抽水用的,再打開艙內閥門就放水進倉了。放水是個過程,跑路沒問題。
問:斷肢再植技術是什麼時候成熟的?近現代,戰場上能保證傷員未來生存質量或者拯救傷員生命的技術還有哪些?
第一次斷肢再植是1962年,麻省綜合醫院完成的,成熟差不多是八九十年代吧。現在新技術還有智能化的人工義肢,做手指還有點問題,做腿基本可以了。
圖:比如說遠程遙控機器人手術,可以讓更多後方的醫生參與前線搶救,提高傷員存活率。
圖:比如說更先進的義肢,改善生活質量。當然最基本的還是通信和直升機的發展,讓急救隊可以來得更快。
問:問下堂主,能不能分析一下我國武器能不能去競標美國軍隊的招標呢?記得我國輕武器不就有出口的
雙方武器技術交流是被美國國會禁止的……所以法律上是繞不開的。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