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是清康熙年間著名民間文學愛好者,一生與鬼怪為鄰,與狐仙為友,那樣的生活與創作,即使現在想來還能令人從後腦往外冒冷氣。他在屢次考取公務員不中之後,乃憤然於自己的家鄉山東淄博開設茶館一間,一邊養家餬口,一邊把聽來的故事集結成冊。命名為《聊齋齋異》。 從此,《聊齋志異》作為一項獨門絕技立足於中國的文學江湖。
蒲松齡講的故事皆是狐仙鬼怪,老先生寫的字更是滿紙妖風。我們找遍了胭脂湖底,蘭若寺邊,夜叉國上,問過了寧採臣、王生、嶗山道士,打敗了畫皮、山魈、黑風老妖,才好不容易找到一張蒲松齡老先生寫的詩稿。編者一看之下頓時感到,也只有蒲松齡老爺子有如此才情,給瀟灑、飄逸、奔放、嫻雅、靜秀等等名詞組成的書法環境裡平添了一股妖風。
上面多是調侃之語,其實蒲松齡的傳統筆墨功夫還是很深厚的。我們可以看到,這幅字有些單字很誇張、變形,但就是在這些誇張變形的背後,無不表現出作者在用筆方面的繼承。這就給了我們現代書法愛好者一個很好的啟示,就是想創新、想發展、想標新立異,首先要好好的繼承傳統,然後再去發展、創新。創新不是顛覆,繼承也不是墨守成規,是知道學習什麼,揚棄什麼。您看,一篇小小的字裡還能講出很多大道理呢。下面我們就先欣賞一下這篇信札的全貌。
這篇字縱56.5釐米,橫30.5釐米。算是一幅信箋。內容是兩首詩作。
其一
幽居即是適長林,此日江皋得素心。
家近小山移桂樹,篆燒芸竹解衣蟫。
清尊客到留花下,長日詩成就竹陰。
我亦欲尋高士隱,杖藜應許入雲深。
其二
結廬霞外異編蓬,好撫幽琴送落鴻。
樹影更深遲素月,花香春晚遞清風。
時看白鶴歸湖上,卻聽黃鸝到谷中。
村北村南野水闊,扁舟來往共漁翁。
這詩認下來就不易,解釋就免了。您要認為好,可以查查資料,慢慢做學問。我們單說他書法。
這四個字寫得很傳統,線段標示的是字的走向。
似乎有點變形的樣子了。但箭頭所指之處是傳統用筆的地方。2、3是普通折筆。1是摺紙筆法,像不像紙帶翻折的樣子。
又回到傳統的路子上來了。
終於露出了妖氣。
這個「長」像不像一隻狐仙悄悄的去找書生幽會呢?
橫向章法的處理。
這樣再看一下。
這兩個字是動起來的。
看出來了吧,是這樣的動態。
1、2是起筆、收筆的處理。3是折筆的處理。一絲不苟。「成」字的撇是個看點。
單字裡空間疏密變化的處理。
單字裡的不同走向。
籤名的擺動。
險中求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