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翠坤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轉制科研院所作為重大領域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轉制科研院所在引領應用基礎和關鍵共性技術等領域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孵化和產業化轉化、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等方面應該發揮重要作用。
王翠坤說,當前,中國正在邁入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轉型建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2020年5月14日召開會議指出,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
近年來,有關部門不斷加強對轉制科研院所的支持,但轉制科研院所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缺乏有效經費支持,「公益性」研發積極性不高。科研院所轉制為企業後,其「營利性」與產業共性技術研究的「公益性」是矛盾的。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由於難度大、周期長,需要投入很大財力、人力,以致高水平的、適於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究越來越難以組織,轉制科研院所對「公益性」技術研發積極性不高。
二是受限於績效考核體系,專業服務機構與專業人才隊伍缺乏,轉制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較弱。對轉制科研院所的現行績效考核政策體系以效益為導向,適用於科技成果轉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尚未有效建立。
三是激勵機制難以落地,人才流失趨勢加重。轉制科研院所雖然完成企業改革,但適應市場化經營的激勵機制、薪酬機制仍未完全建立,無法真正調動人才的工作積極性,人才流失有加大的趨勢。
為此,王翠坤建議:
一是進一步明確轉制科研院所在基礎性、社會公益性、國家戰略性等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加大促進轉制科研院所科技創新的改革力度,做強、做優、做大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統籌轉制科研院所創新資源,搭建高層次技術創新平臺,輻射帶動行業創新。以有實力的行業大院、大所為骨幹依託,牽頭、整合產學研用相關各方,在產業共性技術應用、基礎研究、公益性技術研究等領域給予重大項目立項和經費傾斜。
二是突出創新在轉制科研院所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中長期創新考核機制,加大轉制科研院所負責人創新考核權重,促進轉制科研院所大幅增加科技創新投入;完善轉制科研院所創新容錯機制,建立創新容錯負面清單制度。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和實施細則,如對轉制科研院所在孵化機構、平臺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在經營業績考核中「視同於利潤」等等。
三是完善政策法規。推動轉制科研院所更好地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對接科技計劃立項工作,實現創新源頭與市場需求深度銜接。加大轉制科研院所技術創新的穩定投入,提升研發投入效率。研究制定轉制科研院所的科研開發、成果孵化轉化、人才引進和培養、科技服務等領域的資金、投資、稅收、激勵等方面政策,明確和擴大支持範圍,延長支持期限,為轉制科研院所注入更加充足的活力。推動轉制科研院所股權、分紅激勵及科技成果轉化等政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