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眼中看穿大白褂的醫生:專家和主任的區別

2020-12-23 浦江河

去醫院看病,專家號約不上,主任號隨時約隨時有。看了下屏幕,級別不同,價格也不同。專家號的價格差不多是主任號的一倍。

也不是什麼大病,先約了下主任號。找到位置,發現主任號的病人排了一走廊。看了下時間,上午十點鐘。除了考慮前面排隊的人,還需要考慮主任看了病,去化驗單子,儀器檢查,然後再返回來讓醫生確診的時間。最後的最後,依據單子來看是拿藥還是繼續檢查。

所以除了排上隊以後的問診,還有檢查,然後確診。在沒有人排隊的情況下,這些尚且都需要大半個小時,何況還是在複雜的排隊的情況下。

另外,考慮排隊人數多,心情上的煩躁,以及主任號問診的壓力,他不可能很細心,很仔細,很全面,很耐心的去聽一個病人來龍去脈的病情。他只會想著,還有多少人,不能讓後邊的人急躁的乾等著。他也想快。可是快了,對正在確診的人就不公平。慢了,對排隊的人就不公平。這是一個難解的心理複雜問題。

但是專家號就不同。每天上午或者下午,預約問診的人數是有限的。平均一個人大概多長時間心裡就有數。就不會急躁,至少表現得不會急躁。

和母親商量了一下,決定把主任號退了,然後改約專家號。專家號就在主任辦公室的對面。我看了下環境。主任號的房間三五個平方,只有一個醫生陪同,像同桌一樣擠在儀器,專家號的辦公室二十多個平方,裡邊還坐著三五個醫生,稀稀拉拉的坐著,隨都有足夠的空間。這待遇,真是不一樣。

專家號為什麼這麼難約上?我最後問了兩個護士,才告訴我專家號要提前一個禮拜預約。每星期的周五,上午十一點準時預約。而且預約很快,大概十幾秒就預約完了。

我和母親就打道回府,準備回家去等到周五預約專家號。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還在和母親說:為什麼專家號一號難求

母親沒讀過多少書,常年在農村呆著,我用最淺顯的比喻來和母親說。你看大王和小王,都是王,哪個最厲害。專家和主任號就是這兩個區別。為什麼專家號44塊錢,主任號才22塊錢呢?這就是級別,職稱的不同。

主任號就好比讀了大學就出來給人看病了,專家號是讀完大學接著讀研究生,然後出國學習才混出來的。人家讀的書多,人家收費就貴。我用淺顯的道理一說,母親就懂了。

母親告訴我,還是讀書好,要多讀書

但是為什麼大家都傾向於掛專家號呢?因為都知道人家看的好,經驗豐富,理論基礎紮實。人家花錢放心。我和母親說,看似專家號掛號費貴,但是後邊很有可能會給你省下很多錢。專家會告訴你,哪些是必要的檢查,那些是非必要的檢查。人家聽你說你的病情,一眼就能知道病理在什麼地方。

主任號倒不是人家醫術不精,但是和專家相比起來,大眾眼裡還是無法相比。可能你去主任那裡,人家讓你做這個檢查,做那個檢查,做了一圈以後,拿著你的化驗單才能確定。看似掛號費貴,但是後期你檢查,化驗花的錢不一定少

我和母親說:你去專家那裡,人家讓你做一項檢查可能就查出來你的病理了。但是你去主任那裡,很有可能讓你做三四個檢查才知道病理。你說哪個省錢,哪個花大錢呢?

走了一路,說了一路,母親這個農村婦女,為了小蔥幾塊錢都要挑挑揀揀的人,居然也聽出來其中的道理。

完畢,我和母親一直的結論就是:要多讀書,讀多的書籍。成為人上人,你才能有更大出息。

什麼時間我們也可以像專家號一樣,需要找我們溝通資訊方案的人需要提前預約,而且收費價格很貴的那種,因為要保證質量嗎。如果真能達到這樣,我們也真的成為某一個行業的專家了。

專家和主任

專業和業餘

聚焦和分心

科班和半路出家

日益精進和日復一日

……

什麼事情,都需要做到極致,才能獲得你想要的結果。很多人是短期主義者,三天兩頭換工作,換項目,到最後只能換自己的人生。有的人是長期主義者,十年如一日地在自己崗位上日益精進。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做到讓自己感動的地步,也就獲得了美好的人生

專家就是長期主義者。主任也是長期主義者,只不過專家人家的時間更長,技術更精進。

浦江河的公眾號深度增長,包括百度直接搜索深度增長看到浦江河的博客,都是浦江河的文章所在。浦江河的文章,不適合投機者,目光短淺的人閱讀。這些人都很短視,看不到錢,嗅不到獵物,就立馬就走掉。他們不知道,任何能賺錢的項目,都需要有思維,有技術,有平臺,有能力,有計謀你才能去做。

長期主義者,就是在長期的時間當中,修煉自己的技能,思維,能力,然後才有所作為。浦江河的文章,就是為了提供這方面的解決方案,包括溝通方案,改編方案,思維提升,布局流程。

長期主義者,是未來時代行業的脊梁

短期主義者,猶如跳蚤一般,永遠跳不出沼澤

母親笑了先,看來是很期待這個結果。

相關焦點

  • 這個臺灣男人,是醫生眼中的「快刀手」,患者眼中的「話嘮」
    將日本胃癌治療獨具的開刀根治性、患者術後併發症少以及病人照顧等各方面的精緻技術運用到醫療中,並積極引進和推廣使用腹腔鏡技術,將醫院胃癌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從30%左右大大提升到50%-60%。張宏基說,「無論在哪兒,對我而言就是做一個認真的醫生。我相信做到一個階段,患者自然會認可,根本不用去考慮這些問題。」他說,「可能有一些醫生為了留住病人會很快收治,給患者開刀。但患者最擔心的其實是醫生開刀開得好不好,而不是哪一天開刀。絕對不是哪個醫生最快幫患者開刀,就是好醫生,當然急診醫生除外。」
  • 鍾南山談醫改講香港經歷:專家不能私接病人
    記者莊小龍、黎旭陽 攝   昨天上午,全國人大代表、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舉行記者見面會。今年兩會,鍾南山的關注焦點是兒科醫生流失、寨卡病毒、醫務人員待遇、大氣環境和呼吸系統疾病等熱點話題。「在提問前我想重點談談醫改,醫改的根本在於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
  • 中年醫生眼中的《青年醫生》
    今天某些厲聲抨擊醫生的人,有一天也會變成病人。醫學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這點一般人理解不了也沒關係,只要了解一點——有N類人的家中發現巨額現金和金條,那裡面似乎沒有醫生。相反,一年裡有8名麻醉科醫生累倒了。醫生們用智慧、汗水,甚至是生命換來了中國人平均壽命73.5歲,高於世界平均水平7.61歲。這是醫務工作者的功勞。
  • 自閉症病人,也可以當醫生?
    我們追劇的樂趣之一,就是吐槽:所謂醫療劇,只是「披著白大褂」的偶像劇,都是拍給非醫生看的,那些妝容精緻、衣著光鮮的醫生,和我們沒半毛錢關係,跌宕起伏的情節也和臨床工作大相逕庭。 因為主角醫生除了帥,還有個更吸引人的標籤——自閉症病人。主角肖恩是一名年輕的學者症候群患者(約10%自閉症患者屬於該人群),雖然家境貧寒、頭頂壓力,他還是完成了醫學院的學業,並在加利福尼亞醫院當上了一名外科醫生。 作為一個自閉症病人,肖恩與常人存在交流障礙(這是自閉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很難達成共情。
  • 2020年「上海好醫生」揭曉:市一醫院心內科劉少穩主任當選
    2020年「上海好醫生」揭曉劉少穩教授是國內最早一批提出應重視房顫危害併合理治療的專家,他在房顫領域的學術貢獻,甚至改變了國際房顫治療指南。2018年,曾榮獲 「上海工匠」稱號。在日常工作裡,他秉持溫暖初心,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是患者眼中的「冬日暖陽」;在醫療業務中,他精鑄醫者匠心,對治療方案精益求精,不斷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科研創新上,他凝聚一顆潛心
  • 定位病人、追蹤病人、治癒病人——專家共話「智慧醫療」新前景
    定位病人、追蹤病人、治癒病人——專家共話「智慧醫療」新前景 2020-11-07 17:04:28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11月7日電(記者孫奕、周蕊)「公共衛生領域中,『如何找到病人』是『智慧醫療』要克服的關鍵節點。
  • 他曾說,只有愛病人的醫生才是好醫生
    2000年,我國著名的小兒外科專家,張金哲院士獲得了此獎,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人。對此,也意味著我國的小兒外科在國際上得到了認可。我國的小兒外科開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可以說是從0開始,而當時,正值國際封鎖,一切都只能靠我們自己。
  • 在醫院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到底有什麼區別?原來區別這麼大!
    在有的醫院我們能看到醫生簡介,有的醫生又是主任,又是主任醫師,又是教授;可是到有些醫院,只有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等等介紹。 那麼主任和教授到底有什麼區別?
  • 醫生?教授?主任?該怎麼稱呼那個穿白大褂的人呢?
    本文已發表於公號:「燒傷科醫生陳鄭禮」。 病人和醫生交流時,直呼醫生的名字是不合適的哦~ 一般來說,稱呼XX醫生比較普遍。但有時候,病人想表達更多的敬意和尊重時,會稱呼這位醫生XX教授或是XX主任。
  • 鍾南山說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怎麼回事 病和病人有什麼區別
    天花和脊髓灰質炎傳染性都很強,死亡率能達到百分之二三十,而且後遺症很多。我記得小時候,周圍有很多人臉上有麻子,這是得天花留下的後遺症。現在根本看不見了,靠的就是疫苗。我認為,研製新冠肺炎疫苗非常迫切,必須要抓緊推進。科研:「基礎科研要為臨床實踐保駕護航」問:在與外國專家連線時,我們分享了哪些基礎科研成果?
  • 心血管醫學部李怡副主任醫師獲評第四屆「廣東好醫生」
    12月15日下午,「廣東醫生戰疫情」系列主題展示活動在廣州珠江賓館禮堂舉行。活動發布了第四屆「廣東好醫生」推選結果,中山一院心內二科李怡副主任醫師獲評「廣東好醫生」。院黨委謝文副書記、黨委辦公室梁兵主任出席活動。此前,在2019年的第三屆「廣東好醫生」評選中,心血管醫學部廖新學教授也榮獲此稱號。
  • 株洲市中心醫院創傷骨科主任張錫平獲評株洲市先進工作者
    他是一位在醫療戰線上奉獻了二十七個春秋的醫者,視病人如親人,視事業如生命;他是一位在株洲地區骨科診治方面享有盛譽和威望的專家,技術精湛,醫德高尚;他是一位執著耕耘在醫學教學科研領域的領跑者,不斷登攀,孜孜不倦。他一直奮戰在醫療臨床第一線,把滿腔熱忱傾注於他所熱愛的醫療事業,把最美好的年華都無私地奉獻給了每一位病人。
  • 平安好醫生網際網路眼科中心成立 齊聚全國眼科專家
    在大會現場經全體委員推選,王寧利教授成為專委會首屆主任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眼科學與視覺科學系主任、國家衛健委近視眼重點實驗室主任孫興懷教授,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院長畢宏生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兼眼科主任許迅教授,天津醫科大學附屬眼科醫院院長李筱榮教授等9名全國知名眼科專家成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體48位專委將參與討論制訂網際網路醫療在眼科各個專病領域的診療服務標準化指南及醫療安全監督管理制度
  • 心內科謝連娣主任: 心律失常和心律不齊有什麼區別
    心內科謝連娣主任:心律失常和心律不齊有什麼區別一、心律失常和心律不齊的區別如下:1、心律失常:主要是針對竇性心律,竇性心律是正常心律,頻率是60-100次/分,在心電圖上會有特定表現。如果心電圖上不是竇性心律,不管是心電圖特徵表現還是頻率,都判斷為心律失常。
  • 醫生眼中的大陸港臺日美醫療劇
    今天,醫館君就帶大家看看,醫生如何評價《實習生格蕾》、《白色巨塔》、《妙手仁心》這些熱門醫療劇。聽說有同行被某部描述男婦科醫生的電視劇驚得如帕金森似得雙手震顫,我就想笑,和國內這些個神奇導演有啥好較真的,人家既然可以拍手撕鬼子,為什麼就不能讓醫生像亞馬遜叢林裡的猴子那樣雙手吊在無影燈上甩呢?要看專業的?
  • 陳乃瑜主任:做一名讓患者放心的醫生
    關於陳乃瑜主任,認識她的人都會給她打上這樣的標籤,「最美醫生」、「癲癇診療專家」、「定心丸」、「美女醫生」等等。
  • ...驚心動魄的時刻丨慈谿市幫扶專家、興仁市醫院產科業務主任應群芳
    我叫應群芳,是慈谿市幫扶專家、興仁市醫院產科業務主任。晚上6點半,忙碌了一天的我,剛坐下準備簡單吃個晚飯。突然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應醫生,產婦瘢痕子宮、胎盤植入、產後大出血,急需幫忙!」我立即丟下筷子,撒腿往醫院手術室跑。
  • 最是那溫柔一刀——記瑪麗亞婦科微創中心主任王璽鳳
    她是萬例手術無紕漏的專家;她是現代婦科微創技術的學者;她還是婉拒紅包絕不手軟的高尚醫生。她,就是有著30多年臨床經驗的齊齊哈爾瑪麗亞婦科微創中心主任——王璽鳳醫生的一小步,醫改的一大步近30年的發展,醫學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微創技術已漸漸取代傳統開腹手術,單孔微創手術也逐漸在婦科手術中廣為應用。齊齊哈爾瑪麗亞婦產醫院婦科微創中心王璽鳳主任認為:新技術的產生要靠醫生的發現和實現,醫生要活到老學到老,刻苦鑽研、精益求精。
  • 「全球疫情會診室」:中國醫生解答疫情熱點問題
    4月9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的「全球疫情會診室」節目,邀請來自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院長等五位抗疫醫生,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與來自美國、巴基斯坦和肯亞的醫生與專家分享中國的疫情防控與治療經驗,共同探討了氣候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病人出院後核酸檢測結果「復陽」、新冠病毒的致病原理等熱點話題。
  • 電視劇裡的醫生和現實中的醫生有何區別?
    現在醫學題材的電視劇層出不窮,劇中的醫生,各個精緻優雅顏值高,妥妥的人生贏家。可是,正因為電視劇展現的醫生形象過於完美,反而以不符合現實而遭到大家的「吐槽」! 今天,就帶大家看看電視劇裡的醫生和現實中的醫生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