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方志辦 劉俊義
《佛堂古鎮民風民俗》這本書,記得很早看到過,近幾年加以增補、修訂、完善,才形成這麼一部比較系統,比較全面,比較豐富的地情資料書。《佛堂古鎮民風民俗》,其實也可稱之為《佛堂風俗志》,業內人士比較看好。它涵蓋了佛堂古今的社會風情史,也是一部內容廣泛、編排科學的民俗百科全書。一句話,它就是當今的「詩經·國風」。
從地方志角度來說,它就是一部區域性的風俗志。首先,它結構編排上,完全按照志書「橫排門類、縱寫史實」的原則來確定篇目(章節目)。全書系統性強,分7個類目、28個分目(節),對全書進行科學分類。其次,該書敘述清晰,層次分明,內容翔實。再者許多資料沒有現存飯可吃,沒有文獻資料來源,大多來自於民間口傳心授,來自田間地頭調查所得。如婚嫁資料中,對採辦物品、規格、數量、交付等記錄略無遺漏,是可信可用的口傳資料。又如,商業習俗中,商店裡各層次人員的形成、待遇、職責,行商習俗中對牙郞(掮客)的生意經的描述,皆歷史久遠而明白清晰。這些風俗資料,都將是研究佛堂人文的不可多得的地情資料,為佛堂的文化寶庫又新添了一寶,同時因資料豐富,來源罕見,補充了縣市級方志資料粗線條、難比照的不足。
從文化傳統的傳承角度來說,它就是一座佛堂的文化遺產「博物館」。首先,因為它不以小而失之,不以偏而概之,事無巨細,應收盡收,均可看可用。如傳統娛樂習俗中,把頗具南鄉色彩的百子燈、鬥牛、迎鑾駕等7項事物記載無遺,一一精彩呈現,復活了佛堂古鎮的傳統活動。其次,因為它不以久遠而廢之,不以湮滅而棄之,重現了作為商埠文化重鎮的文化底蘊。這本書最重要、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把佛堂傳統文化特別是商埠文化、航運文化予以重點展示,濃墨重彩,不惜筆墨地書寫了佛堂曾經耀煌背後的歷史點滴,從一個個側面鮮活點睛,富有魅力,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因此有明顯的長處和優勢的。
其一,埠頭風俗方面,重點描述了水運交通這一佛堂最具特色、最具文化內涵的種種習俗。這一部分內容,分為「渡口」、「碼頭」、「竹筏」、「交通船」、「船舶製造」等5個條目,分別加以追述,不僅《義烏風俗》中少見,而且所涉及之物的由來和演變,無論存沒,皆詳備之,略無所遺。如「交通船」一條,為「客運」、「貨運」分記,其中「客運」,講到了抗戰前後佛堂與縣內外商業名鎮的水運交往,及其停航的時間和原因;「貨運」,則是佛堂水運的命脈,是佛堂商貿的載體,所以不僅記述了帆船的構造及往來運貨的船隻分類,而且也講述了「常山鳥」、「江山鳥」的來歷及梅城徽州大船的運輸狀況。雖文字不多,但因稀見而足夠了。
其二,商貿風俗方面,看起來各地都有記載,但從其文化的地域性和歷史多樣性來分析,可謂每方水土造就獨特的商俗,照見一地獨特的人文性格。在「坐商」條下,就有「學徒」、「半作」、「夥計」、「帳房」、「薪俸」、「借貸」、「賒欠」、「行業」、「街路」、「開新市」、「趕市口」、「回頭客」、「食祿肉」等14條,不僅顯示了百年商埠的人文積澱的濃厚,而且專記了由此形成的各種商業習俗的個性。
其三,除此以外,還有大量散見於各章節、與商俗息息相關的習俗記錄。如佛堂的商神崇拜,頗具規模和廣泛。在「宗教習俗」條中,就有眾多關帝廟的記載,如今能說得出來的就有下關關王廟、湖山關王廟、田心關王廟等,這說明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佛堂商貿雲集的盛況以及商業崇拜的直白。再說,佛堂人生意往來,迎賓送客,總少不了茶樓酒肆,觥籌交錯,進而形成了佛堂「武敬」這一習俗,這種奇特的敬酒方式,在古鎮稱為「對敬」。由商業繁盛相沿成習的還有城內出現的會社。如水龍會,因店肆林立,防範火災而設;如同鄉會,舊時外省人主要是安徽人,在古鎮經商日久,而抱團集夥成立的互助組織;又如佛堂商會,在民國時更是義烏全境獨樹一幟,書中不僅詳備商會的成立及職能,還記述了商會承擔的某些政府職能和社會公益職能,如修公路、辦廟會、通報商情、協調糾紛等;因此佛堂商會在民國時期是功不可沒的。
從地方志服務社會的角度來分析,建立佛堂民俗館的條件已經具備,這既是保存佛堂特有文化的關建,也是保留這一方土地鄉風鄉俗的關鍵。①這個民俗館只屬於佛堂,是佛堂歷史存在的印痕。②佛堂民俗館重點在三個文化層次,一是商埠文化習俗,二是水運文化習俗,三是宗教文化習俗。③這個民俗館應附帶現場演藝和交流互動場所,打造成義烏唯一的風俗展覽、交流、研習的平臺。
編輯:徐慶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