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來山川雲水,伏案潑墨天成:畫家陳滯冬評鄒文正藝術創作

2021-01-09 人文使者

鄒文正是一個極善學習前輩大師技巧的畫家。鄒文正長期從事版畫創作,中年以後,始追隨陳無垢先生學習書法,悟得以書法入畫的真諦,復從黃賓虹、陳子莊畫作中參領,得其筆、墨、水、色的玄機,於是盡棄舊學,從黃、陳二家中生發涵養。

鄒文正不避寒暑,往來於山川雲水之間陶冶靈性,年來近作,竟駸駸欲度於有賢了。鄒文正為人剛毅木訥,有仁者之風,因此其於畫,固不願便捷巧取,與畫壇時尚大相逕庭。

鄒文正畫山水,先學陳子莊,隨即又溯源而上,浸淫於黃賓虹,晚近又聞欲上探四王,此所謂沿波討源,學有根本,非大智慧者不肯為,非大願力者不能為。古人云:學必期於有成。不能如鄒文正為學之慎敬者,我意其必不能到。

鄒文正又善畫梅,梅花在中國文人畫傳統中幾乎是「永恆的主題」,古往今來,畫梅而有成就者何止千百人,乃至當今畫手,只一落筆便有似曾相識之嫌,因此畫梅一道常常被視為畏途,古人云:「雖抒軸於餘懷,怵他人之我先。荀傷廉而衍義,應雖愛而必捐」(陸機《文賦》),正指的是這種情況。

鄒文正國畫:紅梅

鄒文正於此知難而進,花了大量功夫研習畫梅,近年所見諸作,頗能於前人尤其是近代吳昌碩、齊白石二家基礎上另尋一條門徑來,則格調的蒼古、結構的樸茂、用筆的靈動似常常還有過之。

鄒文正的山水意境深邃,用筆凝鍊,敷染厚重,結構緊密,在當今山水畫家中屬於能下苦功的一派,但是在其藝術心靈的深處,卻又能堅守傳統文化的衣缽,而不願與時推移,加入當今「摩登」山水的大潮中去,這一點確實難能可貴。

鄒文正山水布局設色,雖師法黃、陳二家而能融會貫通,然而作為其繪畫靈魂的線條,卻避開了二家的陳規,以我之見,是從其師陳無垢先生的草書中來。

鄒文正抓住文人畫「直從書法演畫法」這一主旨,經過艱苦的探索,將山水畫稍稍推進了一小步。這一小步是踏踏實實的一小步,比起時下「數典忘祖」的潮流來,其實是前進了許多。但鄒文正並不以此為然,他近年來更加用功地研習書法,希望能在已有的基礎上再開闢出一個新局面來。

相關焦點

  • 傳統與現代融合,形質與神韻相映——速寫畫家鄒文正
    鄒文正屬於科班出身,美術基礎理論和造型知識系統而紮實,曾從事版畫創作,後主攻山水,得自然之法;又習書法,悟「以書入畫」之妙;兼工畫梅,格調高古,別具美感。鄒文正是一位極為善於學習前輩大師技巧的畫家,他先學陳子莊畫減筆山水,含平淡天真之趣;後又轉學黃賓虹畫繁筆山水,得渾厚華滋之韻,並從黃畫入手,直追宋、元人畫,漸成自家風格,創作出充溢著傳統文化精髓,又富於現代感的佳作。
  • 麥客藝術|鄒文正書法選
    當我見到鄒文正先生所創作的一組作品,便有了答案。司空圖詩品雪扉 鄒文正 書草書條幅138×33釐米書法有法。法即是一種公認特定的法則,遵循這種法則創作出的書法作品稱為法書。主題創作意識是外來藝術創作觀念,能夠較好地將藝術家與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主動意識。......
  • 「文心若寄」--陳滯冬、魏學峰書畫聯展
    戊戌秋初於成都小碧落館陳滯冬,當代中國畫家、書法家、藝術史學者。少時師從陳子莊(石壺)、晏濟元學習中國繪畫。早年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自1991年起,脫離體制,成為自由職業畫家、職業撰稿人。
  • 畫家黃菲 丨 願創作的路上,我們仍是少年
    陝西國畫院的畫家們都有自己獨立的畫室,那是每個畫家的秘密基地。而畫室對黃菲來說是一塊淨土,那裡是她離藝術最近的地方,也是她和藝術獨處的地方。在這裡,她可以一呆一整天,創作、吃飯、睡覺、發呆都可以在畫室心無旁騖的盡情盡興。所以我說她在畫室的時刻與「小園香徑獨徘徊」這句詞相得益彰。畫家黃菲,顯得「過於」幸福。
  • 絕美潑墨山水畫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 丹青妙手寫春秋 揮毫潑墨繪山川 ---訪國家一級美師江華鋒先生
    華鋒的畫,各依山川地理形勢不同,將它們攬入自己的畫筆之下,潑灑在尺箋之間,「橫看成嶺,側看成峰」,將自然景觀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心血的付注,繪成了一幅幅水墨丹青的優美畫卷,我想這種聚心血與智慧創作而成作品,就是一種文化財富吧。當我們問他創作史,這個表面上初見時有些靦腆的青年畫家,頓時,滔滔不絕起來。但凡在文學與藝術取得造詣的,不僅是靠勤奮與努力,還有一個極重要先決條件,那就是天賦。
  • 潑墨山水畫:墨灑淋漓處,雲山變幻出
    潑墨畫法是中國美術的一項獨有的創作技巧。
  • 張大千:潑墨潑彩不但融匯他創作的成果,也匯通東西方差異的特質
    潑墨潑彩畫風不但融匯他個人一生創作脈絡的成果,將傳統山水之精髓與現代藝術特質作了適切的結合,也高度地匯通東方與西方有所差異的美感特質,成為可相互溝通的國際性藝術語言。張大千的潑墨潑彩風格使用了豐富的東方性色彩顏料,將其潑灑渲染於墨色打底的山水之上,層次豐厚卻仍顯清麗雅妍,不但表達出山水自然之遠近晴雨的物理空間,也表現了色彩質感本身的層次空間。
  • 畫家創作醫生護士畫像,究竟是讚美英雄還是篡改攝影?
    作品藝術思想只流於形式,單薄膚淺,缺乏足夠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震撼力。作品只有謳歌和讚美,缺少必要的追問、反思、喚醒和批判。某些作品只是篡改疫情攝影作品,構圖和人物形象與攝影作品一模一樣。)五個方面的批判,讓人產生五個疑問美協文件中的要求很明確,是要創作「抗擊疫情中的英雄事跡和模範代表」,畫家所畫醫生護士畫像違反主題了嗎?
  • 流體藝術──看抽象畫家林蒼鬱的視覺音樂
    林蒼鬱的繪畫之路,最初也是從寫實出發的,中間經過一段潑墨畫的創作期才過渡到抽象畫,印象中他的潑墨畫,畫風就比別人的同類作品更為抽象,他最後完全走向抽象畫的創作,並且臻於巔峰可謂其來有自,不是突然發生的,這絕對和他的人生歷程及生命觀的演進有密切關係,亦即他的畫也像他的文學一樣反映他的人生哲學,以及對大自然的看法和想像。
  • 90後的他將潑墨山水與攝影結合在了一起,創作出了絕美的意境!
    當然,對於潑墨山水這一塊來說,我其實已經做到了高度,觀眾們可能覺得沒什麼,但事實上畫壇裡成者寥寥,真不容易。我這說來輕鬆,但這也是有很深的基礎的,所以和我的攝影的結合其實也不算是種巧合,一直以來,倒是一直在研究潑墨山水,而後來結合自己的攝影作品繼續創作出新的藝術世界,估計也是一種緣分吧。我其實一直都堅持著這樣的一種水墨韻味,研究著,失敗了太多太多,畢竟也是瞎琢磨,真是不容易。
  • 張大千的潑墨潑彩世界
    這兩位先生雖然是著言於大千又扛起了復古的大旗——延續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獨創的「雲山戲墨」和「米點皴」繪畫性表現以及追摹敦煌富麗端莊的重彩等,但從張大千用潑墨潑彩的手法將中國畫的意象性本質呈現給世界這一點來講,也是百年一人的。
  • 從《潑墨仙人圖》說中國古人的醉態
    說到醉酒,似乎醉酒更利於創作,感性比理性更容易產生詩與藝術。那醉鬼李白,憨嗔嬌痴的楊玉環,詩人李清照等的醉態都是醉酒。真醉假醉,醉生夢死,酒都是苦的。西方很多藝術大師都愛喝苦艾酒。可是誰說醉一定與酒有關呢?理想主義、自我心靈的放逸沉淪又何嘗不是自醉呢?
  • 道法自然寫無為——品讀湖南女畫家常楨的山水畫
    創作作品近百幅,期間山水畫《風景這邊獨好》、《洗耳聽清音》、《悠悠沱江情》、《延安頌》、《親親故鄉水》、《奇峰疊翠》、《松濤澎拜忠烈寺》、《萬古長青》、《大海之源》、《家園》、《回雁迎春》、《祝融日出》、《嶽麓歡歌》、《韶山聖地》、《停車坐愛楓林晚》、《瀏陽文脈》、《衡嶽松雲》、《衡山攬勝》等參加了全國、省、市等美術作品展並獲獎。
  • 翰墨金秋•中國當代畫家—雲大群
    著名畫家雲大群先生以借古開今的丹青才華,表現山水的流麗詩意,總是可以在青綠淺絳的渲染中,把山水創作得氣韻生動!  所以雲先生作畫功夫不凡,是得益於先師傳教與個人畫性超人的雙重加持,與丹青有緣,方得山水玄妙!在吳養木大師的教導之下,在二十歲的年紀上已經把山水技法參悟得爐火純青,山水參展國際藝術交流大會,榮獲加拿大楓葉獎,可證他的山水創作除了有師法傳統的精湛之外,也有吸納國際藝術精髓的主動,在國內國外享有崇高的藝術口碑!觀賞是上品,收藏是珍品,他的山水作品已經攀上千萬元一件的市場巔峰。
  • 中國畫大師張大千潑墨山水欣賞 高清
    張大千晚年,仍孜孜不倦從事中國畫的開拓與創新,在全面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開創了潑墨、潑彩、潑寫兼施等新貌,給中國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影響廣泛而深遠。「潑墨」是張大千獨創的一種畫風,利用墨自身溶與非溶於水的關係和效果,施行渲染、重疊、潑灑、沉漬、流動,營造出了千姿百態的煙雲效果、山勢氣韻,使得那如真似幻的抽象造型與客觀上大自然的山嵐雲霧、雲水飛動的具體形象有機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 畫如其人 自然天成——記畫家林德坤藝術人生
    畫如其人 自然天成——記畫家林德坤藝術人生畫,載物寄心,畫如其人,以物寫心,以物寄情,乃文人一種情懷。初觀山水畫家林德坤先生作品時,有一種意趣,疏朗的清澈,一種幽遠之意境和瀟灑的個性。林德坤先生亦是一位謙遜,健談,真誠的謙謙君子。
  • 師造化 得心源——山水畫寫生之我見 畫家陳超
    現為中國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城市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水墨研究所秘書長、北京美術家協會昌平分會會員、菏澤市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黃國民中國畫工作室高研班教學助教、黃國民中國畫工作室專職畫家、中國東嶽泰山玉書畫院執行院長,廣東省長徵文化書畫院副院長、正音中國公益慈善畫廊藝術總監、凝香閣美術館特邀畫家。
  • 抱樸藏拙 大氣磅礴——當代著名畫家惠維作品淺析
    翻開著名畫家惠維的書畫作品選集,展卷望去,不由為之一震,真可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幾十年來潛心鑽研,潑墨揮毫,在寫意山水方面達到如此高的造詣,奉獻出如此令人驚嘆的作品,應歸於他的悟性,靈氣,才氣諸方面的修養,應歸於他對中國畫全身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