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面臨撲朔迷離難以查清的真相時,總是喜歡用「羅生門」來形容。
《羅生門》是日本1950年出品的懸疑影片,故事內核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筱竹叢中》,講述了一起武士被殺案以及案件發生後人們以不同的證詞指控出不同的兇手的種種事情以及經過的故事。
《筱竹叢中》篇幅不長,但故事描寫的角度稱得上是骨骼清奇,故事本身展現了人性的多面與複雜,引人深思。
武士被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我們可以根據是否與兇殺案有關輕易地將提供說辭的人分為兩類:局外人與局內人。
顯然,樵夫、行腳僧、差役和老嫗屬於兇殺案的局外人,他們負責提供武士死者、武士妻子以及強盜多襄丸的關聯性。
而武士、武士妻子及強盜多襄丸是局內人,是真正知道殺人兇手是誰的知情者。
由局外人的供詞來看,我們能得知以下內容:
武士因胸口被扎一刀而死,殺人現場也能看出明顯經過一場惡鬥,此外,現場只有一根散落的繩子與一把梳子。
武士是同妻子一同經過此地被害,武士身上帶有腰刀和弓箭。
盜賊多囊丸是個好色之徒,在武士死後帶著武士的弓箭與馬意外被差役抓獲。
能從以上信息中明白多囊丸覬覦武士妻子美色,從而與武士及妻子爆發衝突,導致了命案。
那麼只要局內人直言明說當時的情況,人們便能判定是誰殺死了武士。
這正是最有趣的地方。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的局內人,他們的說辭完全不一。
多囊丸:兇手是我。
妻子:兇手是我。
武士亡靈:我是自殺,兇手是我。
看來死亡的真相得不到解答,新的疑問又產生:他們為何會這樣說?
多囊丸在供狀上毫不猶疑地承認他是因武士妻子的美色而起了歹念,但他是在強暴武士妻子後,妻子說兩個男人必須死一個,他才決定殺死武士。經過一場惡鬥,他才刺穿武士的胸膛。
妻子在對菩薩懺悔自己的罪孽時,說出自己的版本:自己被強暴後想奔到丈夫身邊,卻被盜賊踢倒在地,丈夫卻用蔑視與憎惡的目光看向自己。自覺已不能再與丈夫在一起,妻子決定先用匕首刺死丈夫再自殺。刺死了被綁的丈夫,解開他的繩子,妻子卻沒有勇氣去死,選擇逃進了清水寺。
武士的亡靈又講出了第三個版本:妻子被強暴後,武士憂心於她,她卻一定要盜賊殺了武士。盜賊蔑視地踢倒妻子,並告訴武士只要他一句話自己就可以殺掉他的妻子。妻子逃走,盜賊解開武士的繩索後離開,而武士撿起妻子掉落的匕首自殺了。
以往兇殺劇情,嫌疑人都是相互指證別人是兇手,而這裡三個人的言詞相互印證又相互矛盾,都說兇手是自己。
我們難以從這三人口中得到完全的真相,我們只能從三人口中認識他們心中的自己。
早有命案在身的盜賊,被抓後一副桀驁不馴的模樣。他爽快地承認了殺人事實,卻會強調自己對那個女人是愛情而不是單純的色慾,自己擊敗武士確實費了很多力,那個武士是個難得一見的勇士。
在盜賊這裡,自己是個梟雄,行不軌之事,卻具有自己的格調。甚至自己變成一個盜賊也是因世道太差。自己與武士經歷一場惡鬥,不是自己太弱,而是武士夠強。至於武士是被扎身亡而不是他所說用他自己的大刀殺的?抱歉,他不打算解釋。
在妻子這裡,她忠於丈夫看重名節,比起盜賊的凌辱,丈夫不再接受她更令她痛苦。既然丈夫不再接受自己,她便決定殺了丈夫再自殺,即使到後面她沒有自殺,但請相信——武士的死來自於妻子對再也不能和他在一起的絕望。至於現場的打鬥痕跡以及盜賊的去向?抱歉,她拒絕解釋。
而武士本人,他擔憂妻子,對盜賊感到嫉妒,卻不料妻子聽信盜賊的挑撥後,居然要盜賊殺了自己。盜賊都看不上妻子這種行為,他踢了妻子並把武士放了後自行離開。武士為自己和妻子受到這等恥辱感到痛苦,於是自殺。同樣的,他拒絕解釋現場的打鬥痕跡。
三個人言語中的自己,不說各有各的痛苦,但都表明他們各有各的堅持。
盜賊承認自己貪圖美色,決鬥殺人,但他絕不承認自己僅僅是為了欲望,也不承認自己會怯懦,他必須被認為是勇猛的。
妻子承認自己膽小不敢自殺,但她絕不承認自己對丈夫是不忠貞的絕不承認她被盜賊動搖過,她必須被認為她看重自己的名節勝過自己及丈夫的性命。
丈夫承認自己妻子對自己不忠,他卻不承認他蔑視自己的妻子,也不承認一個盜賊會擊敗他,他必須被認為他是為了武士精神而不會苟且偷生的人物。
在這三人眼裡,罪行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的形象決不能毀得一塌塗地,他們必須讓別人認為,或者讓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在某些方面無比堅守的人。
案情撲朔迷離,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卻並不難解。
所謂的羅生門,在於人性的不完美卻拒絕承認這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