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進展】(123)我校果樹逆境生物學團隊在糖轉運蛋白協同調控...

2020-12-27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聞網

近期,我校園藝學院果樹逆境生物學團隊在PNA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dERDL6-mediated glucose efflux to the cytosol promotes sugar accumulation in the vacuole through upregulating TSTs in apple and tomato」的最新研究成果。園藝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祝令成為論文第一作者,果樹逆境生物學團隊李明軍和馬鋒旺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揭示了在蘋果果實中高度表達的葡萄糖外排蛋白MdERDL6,可引起液泡中Glc外排,增加胞質中Glc的瞬時濃度,激發糖內吸蛋白TST的表達,進而促進了Glc、Fru和Suc在液泡中的積累的新機制。該研究解釋了為什麼果實中的葡萄糖和果糖等己糖含量可達鮮重的10%,而葉片等器官含量不足1%的問題。

糖是果實品質的核心,不僅直接影響著果實的甜度等風味品質,也是果實其它品質物質的合成前體。可溶性糖在果實液泡中的大量積累主要由糖轉運蛋白調控,研究液泡糖轉運蛋白在果實糖積累中的功能,對通過生物技術手段育種和品質改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蘋果液泡膜糖外排蛋白ERDL6家族和內吸蛋白TST家族的多個成員均在果實中高度表達,且與果糖和蔗糖在果實中的積累模式相一致。為探明ERDL6在果實糖積累中的作用及其與TST的關係,作者研究了在蘋果果實中高度表達的MdERDL6-1的功能及其調控糖含量的機制。


MdERDL6-1通過調控 TST12的表達影響糖在液泡中積累能力和果實糖含量

研究結果顯示,在蘋果果實中,韌皮部中的糖經一系列過程被卸載到薄壁細胞中,這些糖類物質一部分用於細胞的能量消耗和碳骨架構建,另一部分被液泡膜糖轉運蛋白MdTST轉運至液泡中儲存起來,而MdERDL6介導外排的Glc能夠作為一種信號來增加MdTST1和MdTST2的表達,從而使液泡中的糖積累到更高的濃度,且這種調控模式在番茄果實中也同樣適用。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液泡膜上兩個不同家族的糖轉運蛋白能夠協同調控糖的積累,為以後通過分子育種提升果實品質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文連結: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1/e2022788118


編輯:王學鋒

終審:徐海

相關焦點

  • 大工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
    大工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5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顏寧團隊聚焦糖轉運蛋白「餓死瘧原蟲」
    在惡性瘧原蟲中,己糖轉運蛋白PfHT1(Plasmodium falciparumhexose transporter 1)是其主要的葡萄糖攝入蛋白,通過抑制該蛋白的轉運活性,將可能有效抑制瘧原蟲的能量攝入從而抑制原蟲的生長和增殖,但是該策略的難度在於定向抑制瘧原蟲的糖攝入而不影響人體細胞。在早期針對PfHT1作為抗瘧靶點的研究中,由於缺乏該蛋白的結構信息,抑制劑的開發工作沒有取得突破性進步。
  • 湖北工業大學科研團隊在「胰腺癌耐藥機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長鏈非編碼RNA(LncRNA)被定義為長度超過200nt且缺乏蛋白質編碼潛力的轉錄本,LncRNA涉及廣泛的生物學過程,並可以通過多種機制順式或反式調控基因表達。LncRNA在人類癌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LncRNA在腫瘤發生中的調控功能仍有待闡明。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總結膜生物學中的相分離:​有膜細胞器與無...
    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有膜細胞器和無膜細胞器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協同參與多種生理活動。有膜和無膜細胞器協同完成蛋白質轉運蛋白質在內質網合成後,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定位到正確部位發揮功能。除經典的分泌和轉位子(translocon)途徑外,相分離也可以促進蛋白的轉運。相分離形成的各種核糖核蛋白小體,可以通過蛋白間的相互作用錨定在細胞器上,並隨著細胞器定向運動達到遠距離運輸目的。
  • 調控PD-1蛋白水平穩態的新機制
    PD-1表達上調是T細胞活化的正常結果,也是終止免疫反應所必須的,但其異常高表達會過度抑制T細胞活性,因此維持PD-1蛋白水平在合適範圍內是非常重要的。PD-1的表達是被多層級調控的,目前在翻譯後水平調控方面,已知FBXO38能介導細胞表面的PD-1泛素化並通過泛素蛋白酶體途徑使其降解[1],但不知道在被轉運至細胞表面前,是否還有調控機制參與胞內PD-1蛋白水平上的調控。
  • 【學術前沿】藍斐團隊報導METTL5調控核糖體翻譯並促進腫瘤生長
    此前人們對mRNA上的m6A修飾研究較多,發現了催化mRNA上m6A修飾的調控酶與識別子,揭示了m6A修飾對於mRNA代謝活動中的重要性,並研究其在胚胎發育、腫瘤、生殖等多種生物學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但是對核糖體RNA上的m6A修飾的調控,直到近兩年才有文章報導。
  • 科學家發現靶向銅離子伴侶蛋白調控劑的抗腫瘤作用機
    銅伴侶蛋白調控劑抗腫瘤作用機制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與芝加哥大學何川課題組、艾默裡大學陳靖課題組多位研究人員組成合作團隊,綜合採用理論模擬以及化學生物學和藥理學實驗驗證策略,首次發現了銅伴侶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劑。
  • 人血清N-連結糖基化蛋白質組學研究獲進展
    國際蛋白質組學期刊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福全團隊和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付巖團隊在人血清N-連結糖基化蛋白質組學研究中所取得的進展「Large-scale Identification
  • 我校醫學部王昆教授團隊揭示piRNA調節心臟肥大的分子機制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轉化醫學研究院王昆教授團隊在Nature Cell Biology(IF=20.042)在線發表題為「The piRNA CHAPIR regulates cardiac hypertrophy by controlling METTL3-dependent N6-methyladenosine
  •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快來康康吧~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本項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上海和廣東超級計算中心等資助。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最新進展近期,華理化工學院段學志教授、曹約強博士等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Ni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
  • 【基礎研究】肝細胞核因子1α通過調控葡萄糖轉運蛋白2促進腎小管上皮細胞葡萄糖重吸收
    作者:任紫敬 陳慧 陳思聰 翟華立 詹軼群 於淼 葛志強 楊曉明摘要 探究肝細胞核因子1α(HNF1α)通過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調控腎臟葡萄糖重吸收的機制。通過實時定量PCR檢測HNF1α下遊靶基因如GLUT2、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胰島素誘導基因1(INSIG1)等的mRNA水平,通過共聚焦免疫螢光檢測GLUT2在腎上皮細胞的定位情況,使用螢光素酶報告基因和Western印跡法檢測HNF1α對GLUT2的轉錄激活能力。通過凝膠遷移實驗(EMSA)和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實驗檢測HNF1α與GLUT2的結合作用。
  • PNAS|尹航/顏寧合作團隊在「餓死瘧原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如何開拓思路發展新的抗瘧方法,是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在這個過程中,惡性瘧原蟲源己糖轉運蛋白PfHT1(Plasmodium falciparum hexose transporter 1)承擔著轉運葡萄糖的關鍵作用。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於2020年8月28日在線發表在Cell雜誌的研究論文中首次報導了靶向PfHT1蛋白別構抑制的結構學基礎,並基於由抑制劑作用產生的別構空腔進一步提出了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共抑制劑的設計理念【3】。
  • 醫學英語:細胞生物學詞彙
    lectin 植物凝集素   ligand 配體   linking protein 連接蛋白   luxury gene 奢侈基因   lysosome 溶酶體   mature face 成熟面   medical cell biology 醫學細胞生物學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該研究通過冷凍電鏡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為冠狀病毒的識別和感染的分子基礎提供了重要的見識。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實現標準量子極限突破  物理學系科研團隊國際合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成果登《自然》主刊  研究團隊近期與合作者基於合成生物學的理念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將全人源的重鏈可變區抗體骨架進行篩選重構,從而首次設計出基於天然胚系基因的全人源納米抗體。利用這項新技術,研究團隊成功篩選到針對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的數十株全人源納米抗體,親和力最低0.6納摩爾,最高89納摩爾。研究表明,這些抗體分別結合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不同位置的五類表位。
  • 楊建明教授團隊在丙二酸鹽代謝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楊建明教授團隊在丙二酸鹽代謝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建明教授團隊在沼澤紅假單胞菌對丙二酸鹽的代謝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微生物研究領域Top期刊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 科研成果彙編
    學院是教育部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國家健康與疾病人腦組織資源庫、衛生部醫學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浙江省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等重要平臺的實體支撐單位。 成立一周年,我們來一起回顧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今年發表的部分論文。更多詳細內容,請見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的官網。
  • 【生命的故事】解讀2019年度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名單1、破解硅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結構和功能之謎2、反芻動物基因組進化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啟示3、實現哺乳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4、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效應及其優化解決方法5、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療效的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