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前段時間有一位網友給我留了一封留言,他問我:人與人之間交往,掏心掏肺到底要不要得?對此我只是很簡單的回答一句:不管是愛情還是友情,對一個人太好,自己也有可能會輸得徹底。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彎腰彎得多了,你偶然挺直身杆,別人就會視之為你的傲慢。
人與人之間可以彼此親近,也可以彼此疏遠,有時候憑藉的就是雙方的一種感覺,無論是出於愛情還是友情,可以一直濃烈,也可以平淡無奇,往往看的是雙方的心意。
但是不管怎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還是要留有些許餘地,話不要說得太過,感情不要投入的太飽滿,不是自私,這麼做於己於他都是最好的成全和保護。
用南懷瑾大師說過的一番話來解釋,那便是「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這個世界上最沒有價值的交際,就是沒有分寸感的來往,其背後代表的含義不是彼此親近,而是互相折磨。
南懷瑾大師曾經說:「這個世界上難以捉摸的事物千千萬萬,其中『交友之道』也屬實令人頭疼。」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麼一種感受,有時候與人相處,兩個人之間太熟悉,彼此之間就非常隨便,平日裡也經常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所謂的熟不知禮,想必便是如此。
但是雙方太熟,在「待友」一事上太過隨便真的是一件好事嗎?這也不見得。
就好比如平時開玩笑互懟,因為雙方都熟悉,所以說起話來也就口無遮攔,專挑痛楚譏諷,能把持得住還好說,可一旦上了頭過了火,那就容易發生矛盾。
更惱火的是,在這種情況下越是熟悉的人反而越拉不下顏面,都不願意主動承擔錯誤,把問題擱置在一旁冷漠處理,雙方感情日益消減,日久生怨,原本的親密無間到最後反而變得生疏。
所謂「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這句話的意思是老虎間生疏還可以相互靠近,而人與人之間再熟悉,也不能太過親近。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南懷瑾大師就曾提到,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在交流的過程中沒有分寸感,沒有束縛感。其實人的心理也有一定的「耐藥性」,湊得太緊,難免會產生一些排斥作用,人們常說「距離產生美」,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現實中戀人也好,友人也罷,要想彼此之間維持長久的情感,就要有一定的距離限制和束縛,愛情不一定要整天膩歪在一起卿卿我我,才算真愛;友情不一定要事事與人分享,才叫感情濃厚。
給自己留一些空間,給對方留一些空間,有濃厚的感情基礎,卻又可以做到「相敬如賓」,這樣才是真正令人舒適的交際方式。
南懷瑾大師說道:「咱們中國人交朋友,絕大部分都是講兩個字,面子。什麼是面子,誰天天請客吃飯,誰天天說好話捧場子,那誰就是我的朋友,這就是面子。」
南師所言雖然尖銳,但卻是一語道中了如今交際場上的關鍵。是啊,現在的人誰熱情,誰最會討喜,那五湖四海便皆是朋友了。
可這種想法偏偏就是最幼稚最可笑的。
古語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真正的好朋友絕對不是逢場作戲的酒肉朋友,今朝自己有權有勢便來捧自己,他日自己落魄了,回頭望去,也正是這種人離你最遠,待你最冷漠的也說不定。
有時候真心待自己的朋友並不一定會天天和自己來往,平日裡也不過是打上幾通電話問候,聊上幾句家長家短,平常且平淡,但這並不是說冷漠無情;
或許他只是不善言辭,又或許是他與人交往只在乎情誼,不在乎功名,他落魄之時不會主動低聲下氣的懇請幫助,但是當朋友碰到困難時,他往往最會挺身而出。
這種人就好似一碗白開水,淡然無味,無味卻又是最大的味道,外表冷酷,內心卻又最深藏情誼。
故此與人交往,一定要學會慧眼識人。誤交損友,錯失益友是人生莫大的悲哀,孰輕孰重,需要自己去衡量。
同樣,別人對自己如何心中有數即可,對待朋友時,自己更要有自己的立場原則,朋友得意時,不去錦上添花;朋友倒黴時,也不去火上澆油。保持平常心去對待朋友,讓彼此之間的友情能夠更純粹,四季長青,這才是交朋友之道。
南懷瑾大師所言就是在告誡世人如何應對世俗間的交友處世之方,總結來講無非兩點:交友要有分寸,交友要有慧眼。有分寸的交際才能細水長流,帶慧眼交友才能利己利人,把該做的事做好,把該留的人留住,這樣才是最最舒適的一種狀態,其他的順其自然便好。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