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小說、電視劇,只說真實的歷史。史載,隨著雍正的繼位,隆科多、年羹堯成為雍正朝早期的核心人物。康熙崩逝後的第9天,雍正賜隆科多為公爵,兩天後,又下諭稱隆科多為「舅舅」,使他多了一個頭銜,在稱呼他的世爵之外,還要再加上「舅舅」二字。不久,隆科多被封為總理事務大臣。封爵、尊稱及總理事務大臣,是雍正為酬答隆科多襄助登基之功。同年12月(康熙61年11月),又任隆為吏部尚書,仍兼步軍統領,次年(雍正元年)命他兼管理藩院事,任《大清會典》、《聖祖仁皇帝實錄》總裁官(相當於今天的總編輯),《明史》監修總裁官。雍正還賞賜給他加太子太保銜,賞戴雙眼孔雀花翎,賞穿黃馬褂、黃帶。彼時的隆科多,作為「密勿大臣」,是雍正在朝廷的左膀右臂,參與處理重要的軍國大事,被雍正褒讚為「當代第一超群拔類之稀有大臣」,真是榮寵備至,勢焰燻天。
眾說周知,起初不被人看好的雍正能在激烈的「九子奪嫡」中勝出,隆科多、年羹堯功不可沒。雍正的登基之路迷霧重重,一直為人所質疑,但這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毋庸置疑的是,隆、年是雍正朝初期的兩根臺柱子,加上怡親王允祥,三人共同撐起了雍正政權的大廈。隆科多被僉都御史吳隆元稱為「柱石之臣」,倒也是歷史事實。在兇險莫測的奪嫡戰中,隆科多、年羹堯、允祥幫助雍正反對允禩、允禵一黨,使對方處於無能為力的地步;雍正登基後,他們還幫助他平定青海之亂,穩定了西北局勢;他們還支持耗羨歸公等改革舉措,糾正了康熙末年的弊政。年、隆是雍正初年新政策的堅決執行者,促進了政治進步,夯實了統治基礎。
隨著帝位的穩固,雍正開始卸磨殺驢……最著名的就屬興起「年隆大獄」。在此單說說隆科多案——隆科多被雍正疑忌,早於年羹堯,兩人幾乎同時挨整,但對隆科多的處理在年案之後。
身為「密勿重臣」的隆科多,擅權跋扈,在吏部,諸官對他畏之如虎,「莫敢仰視」,所有公事任其獨斷專行。他隨意選用官員,所選之官稱為「佟選」,可見他執掌朝廷的人事大權。他恃寵生嬌,卻忽視了觸犯天子大權的問題。年羹堯出事後,隆科多也預料到自己地位並不穩固,在許多事情上都留有後手。
雍正很勤政,手段也很戾狠,尤其喜歡搞抄家,有「抄家皇帝」之稱。隆科多肚子裡藏有太多關於雍正的秘密,害怕哪天厄運降到自己頭上,很早就把家產分散藏匿於諸親友家,還有一部分被藏在西山寺廟內。他很了了解雍正,不相信他會永遠寵信自己,但他偷偷轉移財產的事還是被雍正知道了,也讓雍正抓住了他「不守仁臣大義」的把柄。雍正二年(1724),隆科多主動請辭步軍統領兼職,雍正立刻用親信鞏泰接替了隆科多的步軍統領之職。其實隆科多這樣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他之所以自動提出辭職,主要是感到雍正猜忌自己,自己與他的關係已經不太適合再擔任這個官職了,就以辭職來爭取主動。隆科多雖然專權攬政,擅作威福,但還算克制,絕不像年羹堯那樣狂妄與肆無忌憚。
就這樣,雍正還是容不下隆科多。年羹堯案發後,他經常把年、隆相提並論,雍正三年(1725)5月22日他將年、隆之奸曉示群臣,但其內容主要是責備隆科多,說他」屢參允禩,定要將之置諸死地,而包庇鄂倫岱、阿爾松阿、汝福,是要把允禩之人網羅為他的黨羽「。當年6月,雍正懲治年羹堯之子年富,同時順帶撤銷隆科多次子玉柱的乾清門頭等侍衛、鑾儀衛使等職位。雍正還說「舅舅隆科多有意擾亂……」、庇護年羹堯,幹擾對年羹堯案的審查,這個罪名就很重了。於是隆科多的太子太保銜和一等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職被削去,勒令他赴阿蘭善山修城墾荒。雍正還特地指示署理涼州總兵宋可進:「隆科多亦如年羹堯一般貪詐負恩,攬權樹黨,擅作威福」,他到你處,儘管你曾是他的屬下,但「似此誑君背主小人,相見時不須絲毫致敬盡禮」。此時的隆科多和年羹堯一樣,被雍正視為結黨攬權的奸臣,只是在處理上先年後隆,因此隆科多得以多苟延殘喘了一段時日。
雍正四年(1726),發生了隆科多「私藏玉牒」案。所謂私藏玉牒,是隆科多從輔國公阿蘭布處索去玉牒底本,收藏在家。
玉牒是皇家宗譜,也即愛新覺羅氏家譜,在彼時被看得非常珍貴與神聖,「除宗人府衙門,外人不得私看,雖有公事應看者,應具奏前往,敬捧閱看」。隆科多並非宗室,卻私藏玉牒在家,犯了大不敬之罪,雍正趁機抓住不放,並藉此大作文章,下決心對他嚴加懲治。10月,諸王大臣議出隆科多41項大罪,其中大不敬罪5項,有私藏玉牒,將康熙所賜御書張貼在廂房,自詡為諸葛亮……欺罔罪4條,紊亂朝政罪3項,奸黨罪6項,不法罪7條,貪婪罪16項。客觀地看,這些罪狀,有些是事實,有些卻是「莫須有」。雍正念隆科多是其母舅,又曾立功,免其死罪,下令將他永遠圈禁(終身監禁),禁所設在暢春園內,意思是說他有罪於康熙,令他守在園內以思其過。在其家中抄得贓銀數十萬兩,全部充公。其長子嶽興阿被削奪一等哈哈番世職,次子玉柱被發遣黑龍江當差。
雍正六年(1728)六月,隆科多不明不白死于禁所,雍正賜金治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