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3月8日,英屬緬甸首都仰光淪陷,中國遠徵軍雖然錯過了入緬作戰的最佳時機,但依然決定出國作戰奪回仰光,打通唯一的陸上國際援助通道——滇緬公路。但事與願違,不爭氣的英軍只顧逃跑,簡直就是遠徵軍的「豬隊友」。
同古阻擊戰,正是英軍不打招呼撤退,致使遠徵軍第200師深陷重圍。顯然,毫無鬥志的英軍,決定放棄緬甸撤往印度,他們更希望遠徵軍掩護其撤退,甚至不惜說謊、提供假情報。而作為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為什麼大罵英國人和中國人?
仁安羌之戰,就是遠徵軍解救「豬隊友」般的英軍。
日本「南下」政策的目的,就是奪取荷屬東印度的石油,而進攻緬甸,一方面可以掐斷滇緬公路,迫使重慶當局就範;另一方面,緬甸不僅物產豐富,而且還有日本人眼饞的石油,儘管只有100萬噸的年產量,但「蚊子腿再小也是塊肉」。
所以,日軍在攻佔仰光後,第33師團的進攻方向就是仁安羌。仁安羌在緬語中是「油河」的意思,擁有緬甸最大的油田。中國遠徵軍在同古阻擊日軍的時候,西路的英軍紛紛向仁安羌地區撤退,這裡的守軍也越聚越多,兵力已達7千人。
可笑的是,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相繼失守,而妄自尊大的英軍卻連一場像樣的勝利都沒有。一路上被日軍窮追猛打,如果算是士氣的話,那一定是在撤退路上士氣高漲。緬甸戰役同樣如此,但命好的是,他們在緬甸有中國遠徵軍「保駕護航」。
這一天,日軍第33師團前鋒3千餘人,兵分兩路突然包圍了仁安羌。情急之下,英軍一邊炸毀油田,一邊組織突圍。按理說,兵力兩倍於敵,突圍不是太難的事情,但士氣全無的英軍,始終打不開缺口,只得再次不顧臉面,請求中國人救援。
遠徵軍上下對英國人的自私、不仁不義,早已反感至極。但史迪威、羅卓英等人還是礙於英國人的苦苦哀求,命令孫立人的新38師一部前去救援。該師在國軍序列中獨樹一幟,官兵中無一人是文盲,又是財政部直接撥款,戰鬥力十分強悍。
孫立人親自指揮兩個團,將所有輕重機槍全部集中在第一梯隊,密集的槍聲讓日本人誤以為有一個師的兵力在增援,再加上猛打猛衝,日軍很快撤退。有意思的是,被解救的英國人無動於衷,他們不相信日軍已撤退,而且已經做好投降的準備。
英軍不單單是「豬隊友」,還透著「壞」。
仁安羌解圍戰,孫立人的新38師一戰成名。殊不知,被解救出來的7千英軍在感謝中國人的同時,不是加強仁安羌的防務,而是一心想著撤退。為了能夠從容地撤退,英軍積極支持遠徵軍的會戰計劃,並試圖將西線的防禦也交給中國人。
實際上,在英國人的計劃裡已經放棄了緬甸,眼下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多地將部隊安全撤往印度。與其他戰場不同的是,在緬甸戰場有中國遠徵軍可以掩護他們撤退,但明著說,多少有失大英帝國的體面,更何況中國人也不會隨便答應。
可惡的英國人居然想到了說謊,提供假情報。他們謊稱在仁安羌以東發現日軍主力,史迪威和羅卓英下令新38師、第200師和第23師調往該地區。杜聿明對此十分不滿,他認為,新38師剛剛收復仁安羌,不可能在東面出現大量的日軍。
更何況,派出去的偵察兵報告,並未發現重大敵情。也就是說,英國人的情報不準;再說得難聽點,就是英國人在說謊,目的是掩護他們撤退。杜聿明再次強調,掩護英國人撤退,一個新38師足以,不能將部隊分散出去,極易被分割包圍。
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但上級的命令還是要執行,「狡猾」的杜聿明吩咐戴安瀾先派一個團過去,其餘部隊不動。果不其然,第200師的先頭部隊到達後,除了看見孫立人的新38師,在掩護英軍潮水般的撤退,根本未發現任何所謂的日軍主力。
史迪威等人這才恍然大悟,一邊緊急叫停跟進的第23師,一邊大罵英國人「卑鄙、小人」。在戰局危急的緬甸戰場,僅僅為了掩護英軍撤退,遠徵軍居然派出了兩個最能打的主力師。要知道,此時的遠徵軍,自己還有一大堆麻煩的事情。
情報顯示,日軍在緬甸人的幫助下直撲臘戍,這可是滇緬公路的終點,一旦失守就意味著遠徵軍的退路被截斷。而此時的第200師,因為英國人的假情報,還在500公裡以外。可見,英軍比起義大利軍隊,不僅是「豬隊友」,還透著「壞」。
躊躇滿志的史迪威,在緬甸不僅失落,還有憤怒。
1942年3月,史迪威在馬歇爾的推薦下,擔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並來到緬甸指揮中國遠徵軍。然而,由他倡導並策劃的同古、彬文那和曼德勒3場會戰,全部化為泡影。讓他感到納悶的是,似乎日軍衝著中國遠徵軍而來,這是為何呢?
首先,自日軍南下作戰以來,毫無鬥志的英軍一觸即潰、屢戰屢敗,特別是在緬甸,敢和日軍「叫板」的只有中國遠徵軍,並在同古和仁安羌表現不俗,是其遇到的強勁對手。相對英軍的撤退,日、中兩軍的廝殺,給人的錯覺是衝著中國軍隊來的。
其次,日軍攻佔仰光和仁安羌後,掐斷滇緬公路,以及奪佔緬甸油田的目的已全部完成。他們下一步的重點目標,就是順著滇緬公路衝向雲南,與侵華日軍兩面夾擊,儘快結束中國戰爭。畢竟在其「大東亞共榮圈」中,中國是排在第一位的。
更重要的是,開赴緬甸的中國軍隊大都是「王牌中的王牌」,趁勢將其消滅在中國戰場以外,可以大大減輕侵華日軍的壓力,這也是日軍極力消滅遠徵軍的根本原因。當然,解放出來的日軍主力,可以用在其他戰場,進攻印度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對付西線的英軍,日軍只用一個師團,而在中路的滇緬公路卻有3個師團。隨著臘戍失守,遠徵軍上下一片恐慌,因為任何一支軍隊都害怕退路被掐斷,它所引起的慌亂,絲毫不亞於被包圍。此時的遠徵軍,從反攻仰光改為總退卻。
讓史迪威沒有想到的是,儘管他表示不坐飛機走,要和遠徵軍一起回國,但中國將領完全聽從蔣校長的指揮,根本就沒把他這個戰區參謀長看在眼裡,既不按他指定的路線撤退,又全然不顧他的安危,連聲招呼都不打,提前撤軍。
他只得帶領百十個隨從拼命追趕,但始終追不上杜聿明的部隊。史迪威最終決定轉向印度,在那裡培養屬於「自己的」軍隊,不再給蔣校長當槍使。在他看來,中國人、英國人都不可信任,他只是一個空架子,除了罵罵人,很難有所作為。
相對遠徵軍的沮喪,撤往印度的英軍充滿著勝利的笑容。他們經過1400多公裡的撤退,12000人活了下來,儘管還有一半軍隊和70多萬難民死在撤退途中,但好歹保存了半數的部隊,與新加坡13萬人的集體投降相比,他們是勝利者。
殊不知,如果沒有中國遠徵軍掩護,英軍還能活著回來幾個。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