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率新38師來解圍,7千英軍為什麼無動於衷?已做好投降準備

2021-01-12 網易

  1942年3月8日,英屬緬甸首都仰光淪陷,中國遠徵軍雖然錯過了入緬作戰的最佳時機,但依然決定出國作戰奪回仰光,打通唯一的陸上國際援助通道——滇緬公路。但事與願違,不爭氣的英軍只顧逃跑,簡直就是遠徵軍的「豬隊友」。

  同古阻擊戰,正是英軍不打招呼撤退,致使遠徵軍第200師深陷重圍。顯然,毫無鬥志的英軍,決定放棄緬甸撤往印度,他們更希望遠徵軍掩護其撤退,甚至不惜說謊、提供假情報。而作為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為什麼大罵英國人和中國人?

  

  仁安羌之戰,就是遠徵軍解救「豬隊友」般的英軍。

  日本「南下」政策的目的,就是奪取荷屬東印度的石油,而進攻緬甸,一方面可以掐斷滇緬公路,迫使重慶當局就範;另一方面,緬甸不僅物產豐富,而且還有日本人眼饞的石油,儘管只有100萬噸的年產量,但「蚊子腿再小也是塊肉」。

  所以,日軍在攻佔仰光後,第33師團的進攻方向就是仁安羌。仁安羌在緬語中是「油河」的意思,擁有緬甸最大的油田。中國遠徵軍在同古阻擊日軍的時候,西路的英軍紛紛向仁安羌地區撤退,這裡的守軍也越聚越多,兵力已達7千人。

  

  可笑的是,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相繼失守,而妄自尊大的英軍卻連一場像樣的勝利都沒有。一路上被日軍窮追猛打,如果算是士氣的話,那一定是在撤退路上士氣高漲。緬甸戰役同樣如此,但命好的是,他們在緬甸有中國遠徵軍「保駕護航」。

  這一天,日軍第33師團前鋒3千餘人,兵分兩路突然包圍了仁安羌。情急之下,英軍一邊炸毀油田,一邊組織突圍。按理說,兵力兩倍於敵,突圍不是太難的事情,但士氣全無的英軍,始終打不開缺口,只得再次不顧臉面,請求中國人救援。

  

  遠徵軍上下對英國人的自私、不仁不義,早已反感至極。但史迪威、羅卓英等人還是礙於英國人的苦苦哀求,命令孫立人的新38師一部前去救援。該師在國軍序列中獨樹一幟,官兵中無一人是文盲,又是財政部直接撥款,戰鬥力十分強悍。

  孫立人親自指揮兩個團,將所有輕重機槍全部集中在第一梯隊,密集的槍聲讓日本人誤以為有一個師的兵力在增援,再加上猛打猛衝,日軍很快撤退。有意思的是,被解救的英國人無動於衷,他們不相信日軍已撤退,而且已經做好投降的準備。

  

  英軍不單單是「豬隊友」,還透著「壞」。

  仁安羌解圍戰,孫立人的新38師一戰成名。殊不知,被解救出來的7千英軍在感謝中國人的同時,不是加強仁安羌的防務,而是一心想著撤退。為了能夠從容地撤退,英軍積極支持遠徵軍的會戰計劃,並試圖將西線的防禦也交給中國人。

  實際上,在英國人的計劃裡已經放棄了緬甸,眼下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多地將部隊安全撤往印度。與其他戰場不同的是,在緬甸戰場有中國遠徵軍可以掩護他們撤退,但明著說,多少有失大英帝國的體面,更何況中國人也不會隨便答應。

  

  可惡的英國人居然想到了說謊,提供假情報。他們謊稱在仁安羌以東發現日軍主力,史迪威和羅卓英下令新38師、第200師和第23師調往該地區。杜聿明對此十分不滿,他認為,新38師剛剛收復仁安羌,不可能在東面出現大量的日軍。

  更何況,派出去的偵察兵報告,並未發現重大敵情。也就是說,英國人的情報不準;再說得難聽點,就是英國人在說謊,目的是掩護他們撤退。杜聿明再次強調,掩護英國人撤退,一個新38師足以,不能將部隊分散出去,極易被分割包圍。

  

  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但上級的命令還是要執行,「狡猾」的杜聿明吩咐戴安瀾先派一個團過去,其餘部隊不動。果不其然,第200師的先頭部隊到達後,除了看見孫立人的新38師,在掩護英軍潮水般的撤退,根本未發現任何所謂的日軍主力。

  史迪威等人這才恍然大悟,一邊緊急叫停跟進的第23師,一邊大罵英國人「卑鄙、小人」。在戰局危急的緬甸戰場,僅僅為了掩護英軍撤退,遠徵軍居然派出了兩個最能打的主力師。要知道,此時的遠徵軍,自己還有一大堆麻煩的事情。

  

  情報顯示,日軍在緬甸人的幫助下直撲臘戍,這可是滇緬公路的終點,一旦失守就意味著遠徵軍的退路被截斷。而此時的第200師,因為英國人的假情報,還在500公裡以外。可見,英軍比起義大利軍隊,不僅是「豬隊友」,還透著「壞」。

  躊躇滿志的史迪威,在緬甸不僅失落,還有憤怒。

  1942年3月,史迪威在馬歇爾的推薦下,擔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並來到緬甸指揮中國遠徵軍。然而,由他倡導並策劃的同古、彬文那和曼德勒3場會戰,全部化為泡影。讓他感到納悶的是,似乎日軍衝著中國遠徵軍而來,這是為何呢?

  

  首先,自日軍南下作戰以來,毫無鬥志的英軍一觸即潰、屢戰屢敗,特別是在緬甸,敢和日軍「叫板」的只有中國遠徵軍,並在同古和仁安羌表現不俗,是其遇到的強勁對手。相對英軍的撤退,日、中兩軍的廝殺,給人的錯覺是衝著中國軍隊來的。

  其次,日軍攻佔仰光和仁安羌後,掐斷滇緬公路,以及奪佔緬甸油田的目的已全部完成。他們下一步的重點目標,就是順著滇緬公路衝向雲南,與侵華日軍兩面夾擊,儘快結束中國戰爭。畢竟在其「大東亞共榮圈」中,中國是排在第一位的。

  

  更重要的是,開赴緬甸的中國軍隊大都是「王牌中的王牌」,趁勢將其消滅在中國戰場以外,可以大大減輕侵華日軍的壓力,這也是日軍極力消滅遠徵軍的根本原因。當然,解放出來的日軍主力,可以用在其他戰場,進攻印度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對付西線的英軍,日軍只用一個師團,而在中路的滇緬公路卻有3個師團。隨著臘戍失守,遠徵軍上下一片恐慌,因為任何一支軍隊都害怕退路被掐斷,它所引起的慌亂,絲毫不亞於被包圍。此時的遠徵軍,從反攻仰光改為總退卻。

  

  讓史迪威沒有想到的是,儘管他表示不坐飛機走,要和遠徵軍一起回國,但中國將領完全聽從蔣校長的指揮,根本就沒把他這個戰區參謀長看在眼裡,既不按他指定的路線撤退,又全然不顧他的安危,連聲招呼都不打,提前撤軍。

  他只得帶領百十個隨從拼命追趕,但始終追不上杜聿明的部隊。史迪威最終決定轉向印度,在那裡培養屬於「自己的」軍隊,不再給蔣校長當槍使。在他看來,中國人、英國人都不可信任,他只是一個空架子,除了罵罵人,很難有所作為。

  

  相對遠徵軍的沮喪,撤往印度的英軍充滿著勝利的笑容。他們經過1400多公裡的撤退,12000人活了下來,儘管還有一半軍隊和70多萬難民死在撤退途中,但好歹保存了半數的部隊,與新加坡13萬人的集體投降相比,他們是勝利者。

  殊不知,如果沒有中國遠徵軍掩護,英軍還能活著回來幾個。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不管任何日軍部隊,只要碰上孫立人的新38師,都會乖乖寫好遺書!
    1942年4月7日,日軍進攻緬甸後,逼近中西部油田重鎮仁安羌。一個星期後,英緬軍第一師放棄外圍防線,沿公路向北撤離,率先到達仁安羌。日軍早就把仁安羌油田視為囊中之物不予轟炸,於是將這裡的英緬軍第一師主力共7000多人團團圍住,並且切斷水源,打算逼迫英軍投降。
  • 駐印英軍竟要繳新38師的械,孫立人:你動老子一下試試
    作戰單位有步兵第1師和裝甲第7旅,合計7000餘人。兵力是日軍的好幾倍,還有坦克和大炮等重武器。按說只要好好打,突圍完全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由於英軍連戰連敗,士氣早已跌到了谷底,硬是沒能突出去。
  • 以800士兵攻打日軍兩個聯隊,救出數千英軍,只有孫立人敢做
    4月6日,蔣介石召集中國遠徵軍將領,在緬甸古都曼德勒城東60多公裡的避暑勝地眉苗舉行軍事會議,下令新38師駐守曼德勒。新38師在臘戍留下一個營負責警衛機場,師主力於4月7日進駐曼德勒。蔣介石回到重慶後,於4月11日派特使乘專機送來任命孫立人師長為曼德勒衛戍司令的手令。這是中國將領第一次在國外擔任地方軍事行政長官。
  • 淞滬會戰中十三發彈片的孫立人,到緬甸打的日軍十八師團四處逃竄
    1941年12月,蔣介石命人將稅警總團裁撤,財政部被迫裁掉三個團的兵力,作為交換條件,剩下的三個團改編為新編38師,隸屬66軍,孫立人擔任新編38師少將師長。次年,66軍被編入遠徵軍序列,孫立人也率領新38師參加入緬作戰。在第一次入緬作戰期間,孫立人率新38師113團800多名前去救援英軍,很快就擊潰了2000名日軍,救出了被包圍的英軍步兵第1師及裝甲第7旅7000多人。
  • 二戰史上最大逆襲竟由我國軍隊創造的:數千英軍大呼中國萬歲!
    同時以第213聯隊用摩託輸送,搶佔賓河渡口,將英印軍第17師堵在賓河南岸,另以1個加強大隊迅速搶佔了仁安羌北面的賓河大橋,切斷了英緬軍第2師和裝甲第7旅的退路.此時,英緬軍第1師及戰車營共7000人被日軍包圍在仁安羌地區已兩個晝夜,糧盡彈缺,水源斷絕,危急萬分。該師長斯考特一再告急,並聲稱若再不解圍,將有被瓦解的可能。
  • 英軍官兵很激動,高呼:中國萬歲!
    軍校畢業回國後,在宋子文的盛邀下,孫立人由陸海空軍司令部侍衛隊上校副隊長,調入到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抗戰期間,孫立人率稅警總團重創日寇,戰功卓著。 1942年1月,日軍將矛頭指向緬甸。國民政府組建中國遠徵軍,開赴緬甸。孫立人的稅警總團其中三個團改編為新38師,孫立人任師長,入緬作戰。
  • 1942年,仁安羌大捷後,孫立人手下的三個團長結局如何?
    國民政府接到求救電報後命令新編38師前往仁安羌救援,孫立人師長接到任務後帶領新編38師113團前往仁安羌,救援被圍困的英軍。113團星夜趕路,4月17日凌晨奇襲駐守在仁安羌的日軍。最終以一千兵力打敗了數千日軍,解救出被包圍的英軍以及戰地記者等7000餘人,史稱「仁安羌大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仁安羌大捷後,孫立人手下的三個團長結局如何?
  • 被日軍尊稱「中國軍神」的孫立人有多傳奇?斃敵3萬,壽長90歲
    參加稅警團不僅是來抓走私鹽販子的,我們應該是一支衛國的部隊,我們要有這樣的信念,要上下一心,苦練本領,勇敢善戰,隨時準備迎擊日軍……」 (三)叱吒風雲,斃敵三萬 孫立人很早就參與抗日鬥爭了。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入侵上海,孫立人帶領稅警總團以第88師獨立旅的身份參戰,戰功卓著。
  • 抗日名將戴安瀾和孫立人對比實力如何?
    大家都知道戴安瀾將軍和孫立人將軍在抗日戰爭中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都是民族英雄,下面我們就來從幾個方面了解下這兩位抗日名將:戴安瀾於1904年出生,黃埔系骨幹之一。1926年黃埔三期畢業。歷任國民黨軍隊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同年參加北伐。1933年3月,率部參加長城抗戰1937年8月升任第25師73旅旅長。
  • 「清華驕子-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孫立人將軍的傳奇故事
    練兵實景他一生四次練兵第一次就是在海州訓練稅警第4團第二次是1938年抗戰軍興時,在貴州的都均訓練緝私總隊,也就是後來遠徵軍新38師的前身第三次是在印度的蘭姆伽訓練遠徵軍駐印的新38師最後一次是1948年起,在臺灣鳳山訓練退到臺灣的國民黨陸軍
  • 紀念七七事變特輯:孫立人活埋400日軍,為被糟蹋的中國婦女報仇
    仁安羌一役,孫立人率113團1000多人殺入八倍於我軍的日軍重圍中,殺日軍千餘人,救出7000多英軍,500多名盟國記者和傳教士,並將被日軍奪去的英軍200多件重裝備奪回送還英軍。向來狂妄自大的英軍第一次高呼中國萬歲,中國軍隊萬歲。
  • 孫立人活埋一千多名日本戰俘?親歷者道出真相
    他一生四次練兵,第一次就是在海州訓練稅警第4團,第二次是1938年抗戰軍興時,在貴州的都均訓練緝私總隊,也就是後來遠徵軍新38師的前身,第三次是在印度的蘭姆伽訓練遠徵軍駐印的新38師,最後一次是1948年起,在臺灣鳳山訓練退到臺澎的國陸軍。海州練兵是他事業的起點。第4團駐紮與訓練的場所江蘇海州城南交通便利,但遠離大城市。
  • 孫立人活埋一千多名日本戰俘,親歷者道出真相
    這時,來了幾個德國小孩,他們看見了孫立人手上的石頭,於是聯手欺負孫立人,搶走了石頭,並且打了孫立人兩記耳光,還辱罵了中國人。日後這次事件對於孫立人的影響極大,他認為「自己的國家一定要強盛,才能夠讓人民都活著有尊嚴」,也成為他日後投身軍旅的重要觸媒。1913年冬,適逢清華學校招生,孫立人回到安慶報考,在近千人的考試中,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清華學校(現清華大學)庚子賠款留美預科。
  • 7千人被1千人日軍圍困,英國臉紅的恥辱一戰,卻被中國軍隊解了圍
    所以孫立人第一:希望證明自己和所率領新38師的作戰能力,第二:希望能夠解救英軍,與英軍共同合作抵抗日軍來穩住目前的局勢,第三:希望英軍同遠徵軍一起固守曼德勒。最終,孫立人不顧杜聿明的反對,挺身而出,接下任務。
  • 英國授予孫立人帝國勳章,20年後才發現,最該表彰的人正在賣煤球
    孫立人一戰成名獲頒英帝國勳章日軍一路尾隨追擊英緬部隊,1942年4月14日,英緬第一師和裝甲七旅7000餘人,被日軍兩個聯隊約2000餘人堵截在緬甸西北部的仁安羌油田。由於英緬軍隊缺彈缺水,士兵士氣非常低落,已有投降打算,情況十分危急。英緬軍司令緊急向中國遠徵軍司令部求援。
  • 「凡到過中國,一律就地槍斃」孫立人殺了1200日軍戰俘嗎?
    全文字數1717字,圖片5張,閱讀時長約5分鐘 孫立人是一名抗日名將,是清華大學、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的高材生,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曾經兩次率部參加入緬作戰,特別是在第二次入緬作戰時打殘了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日軍第18師團,殲滅日軍2萬多人,被譽為「東方隆美爾」。
  • 甲午之後,中國首次境外作戰獲勝,孫立人救出7000英軍
    自甲午戰爭之來,中國軍隊在異域取得的首場勝利,便是中國遠徵軍實施的仁安羌戰役。 1942年,日寇進入緬甸,仰光告急。在此情況之下,我國派出十萬部隊遠徵緬甸,保護中國當時唯一的對外聯繫通道——滇緬公路。
  • 抗日名將孫立人:被軟禁33年,棺槨至今沒有入土,遺願葬回大陸
    孫立人將軍為抗戰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當然他最輝煌的戰績,當屬兩次率領部隊赴緬作戰了,尤其是仁安羌大捷更是讓他名揚天下。孫將軍率部共擊斃日軍3萬3千餘 ,是抗戰中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有著"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但是就是這樣戰功赫赫的將軍,在跟隨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卻被污衊叛變而被軟禁了33年。晚年的孫將軍生活悽慘,靠著種植果園補貼家用。
  • 新38師對日寇一個打幾個,為何解放戰爭中連長春都突圍不出去
    ▲訓練中的駐印軍官兵 孫立人的新38師雖然是財政部緝私警察部隊改編而成,但在滇緬戰場上卻大放異彩。第一次滇緬戰役期間,該師在仁安羌地區救出被圍困的英緬第1師7千餘人,重創日軍第55師團。日軍佔領整個緬甸後,新38師由於擔任殿後掩護任務,被截斷退路,只能隨英軍退往印度境內。
  • 這個中國老兵 被人冒領軍功 隱居38年無人知 總統都親自來感謝他
    這一年,劉放吾44歲,任中國遠徵軍新38師113團團長。 1942年4月7日,日軍33師團為奪取仁安羌油田,並殲滅西線英軍主力,擬定作戰計劃。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上將下令全面爆破仁安羌油田,並電告蔣介石請求中國部隊增援。 4月17日,劉放吾率113團進抵賓河北岸,4月18日凌晨,劉放吾率團800餘人在協同作戰的英軍戰車及配屬炮兵的掩護下,向兵力7倍於己的日軍發動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