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凜冽
G仔已經忍住不拿出泡腳桶
給自己泡腳暖身
常言道「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
每天用熱水泡泡腳
可驅除寒氣
緩解疲勞
腳是人的「第二心臟」,泡腳通過對足部進行浸浴和按摩刺激,由經絡傳到內臟相關部位,可暢通全身氣血,調節各臟腑器官功能,提高機體自我防禦及免疫力,達到扶正固衛的效果。
指導專家: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藥房 黃勇梅 主管中藥師
泡腳操作簡單易行,一個足浴盆,一盆熱水,足矣。但如何科學泡腳,卻是一門學問。操作得當,強身健體;操作不當,有損健康。因此合適的足浴盆、水溫、水量和時間都非常重要。
一、足浴盆的選擇
足浴盆的選用應儘量高一點,使能泡到小腿2/3 以上的部位。另外,中藥泡腳最好選用木桶或搪瓷盆。因為銅盆、鋁盆等金屬盆中的化學成分不穩定,容易與中藥中的鞣酸發生反應,生成鞣酸鐵等有害物質,使藥物的療效大打折扣。
二、 水溫
泡腳的水溫不宜過熱或過涼,因為太冷易引起感冒等不適,太熱會燙傷皮膚。成年人的泡腳最佳水溫在38℃~43℃左右;兒童對溫度極其敏感,老年人對溫度感覺遲鈍,二者泡腳的最佳水溫在35℃~40℃左右,並應當由家人先試水溫,防止發生燙傷。
三、水量
泡腳時水量以淹過踝部至小腿中下段為宜。泡腳時也別幹泡,可同時進行足部按摩。如泡腳5分鐘左右後,可用雙手在溫水中按摩腳心、腳趾,也可用左右腳交替著搓,直到腳掌發熱為止。
四、時間
泡腳的最佳時間為20~30分鐘。泡腳時間如果過短, 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如果泡腳時間過長,會導致雙腳的血管過度擴張,人體內的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容易引起心、腦、腎臟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造成胸悶、頭暈等反應,嚴重者甚至會發生昏厥。
另外兒童的皮膚比較細嫩,不宜久泡,且泡腳時間過長,足底的韌帶會變得鬆弛,不利於足弓的發育形成和維持,因此兒童的泡腳時間可縮短為10分鐘。
另外,很多人在泡腳時都喜歡加點「料」——各種中藥,以增加泡腳的保健作用,但不同的中藥煎劑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因此最好根據自己體質或聽從醫生的建議進行。下面介紹幾款比較常見的泡腳方供大家參考:
01
艾葉泡腳
艾葉味辛苦性溫,有小毒,能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安胎,外用祛溼止癢。體質虛寒、手腳冰冷、溼疹等都可用艾葉泡腳以通絡散寒。
使用方法:艾葉50克左右,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10~15分鐘,過濾取汁,加冷水兌至合適溫度(約35℃~43℃)即可泡腳。
02
生薑泡腳
生薑味辛性微溫,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生薑是發散風寒的常用藥,外感風寒,怕冷,容易手腳冰涼的人都可用生薑泡腳以祛寒。
使用方法:生薑15~30克,切片或拍扁,煎煮和使用方法同艾葉。
03
紅花泡腳
紅花味辛性溫,可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抗炎等作用,因此跌打損傷、關節疼痛等均可用紅花泡腳以活血化瘀止痛。若為寒溼痺痛可加桂枝、獨活、威靈仙等同煎泡腳以祛寒除溼止痛。
使用方法:紅花10~15克,用紗布包好放入水中煎煮,煎煮和使用方法基本同前。
最後,泡腳雖好,也不是人人適宜,使用時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1、 飯前飯後半小時不宜泡腳,泡腳最好選擇在飯後一小時再進行。
2、 有腳部疾患的人群(如足部有炎症、外傷、皮膚潰破或燙傷者),或有血管相關性疾病(如有血栓、血管瘤、動脈閉塞等)的患者,均不宜泡腳,以免造成局部感染或加重病情。
3、 糖尿病患者應謹慎泡腳,若泡腳時要特別注意水溫,可先讓家人測測水溫或自己用溫度計來監測水溫,水溫控制在38~40℃為宜。
4、 妊娠期和經期女性應謹慎泡腳,尤其不宜用中藥足浴。
5、 嬰幼兒不宜泡腳;兒童若泡腳,注意水溫不能太熱,時間不宜過長。
6、 泡腳時以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大汗,泡腳後建議喝杯溫水補充水分。
原標題:《手腳冰涼的人必看!冬天如何科學泡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