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媽媽」自費赴大別山腹地支教四年 教出28名古箏十級「山娃娃」

2021-01-19 中國江蘇網
 拿到古箏十級證書後,孩子們與俞曉冬(第二排左七)在學校門口合影。 受訪者供圖

  12月2日,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縣梅山鎮小南京學校裡,28本綠底燙金字的古箏十級考級證書被送到了音樂教室。山裡寒風刺骨,卻擋不住孩子們眼裡、臉上滿溢的興奮與笑容。

  同樣笑容難掩的,還有孩子們的老師——來自南京的「古箏媽媽」俞曉冬。

  今年58歲的俞曉冬是原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國家一級古箏演奏家。4年來,這位曾經的癌症病人自籌資金20多萬元,在金寨縣小南京學校開辦「山娃娃古箏班」,無償對孩子進行古箏培訓和音樂教育,歷經艱辛,帶出了28個古箏十級的「山娃娃」。

  「老師,能不能教我們彈琴?」

  2014年,抱著到山中休養的念頭,俞曉冬帶著古箏走進金寨,卻不想自此將泠泠清音帶進大別山。那天,小南京學校音樂教室裡,俞曉冬一曲奏罷抬起頭,看到的是山裡純樸孩子們如痴如醉的神情。

  「老師,能不能教我們彈琴?」一個聲音怯生生地響起。

  「好啊,沒問題,只要你們願意學。」俞曉冬痛快地答應了下來。面對那一雙雙澈亮的眼睛,她全然忘記了自己「休養」的本意,也全然忘記了自己曾是個癌症病人,左肺下半部完全切除,勞累不得。回到南京後,俞曉冬推掉了付費上課的學生們,又拿出20多萬元積蓄買古箏、買譜架和琴弦、彈片,一趟趟運進山裡,趕赴與「山娃娃」們的音樂之約。

  自此,大別山深處,古箏琴聲悠悠。

  只要俞曉冬在,小南京學校裡就一定會傳出悅耳如清泉流淌的古箏聲。她教孩子們樂理;用手勢和演唱旋律為孩子們指揮樂曲、啟發他們的音樂想像力;她講電影《閃閃的紅星》,講由此改編而來的《映山紅組曲》演奏要領。

  一年365天,俞曉冬會在金寨至少待上150天。大別山裡的冬天寒風刺骨,昨天,當記者撥通俞曉冬的電話時,那一頭傳來的沙啞聲音還伴著咳嗽:「實在不好意思,我這兩天感冒了……」

  有多少愛,就能克服多少艱難

  俞曉冬至今都記得第一次去金寨路上的狼狽。缺乏支教經驗,她臨出門才突然意識到忘了帶教材,急忙拎了兩大捆書在手上。

  下計程車,進火車站,俞曉冬站在A1檢票口,拎著兩個箱子、兩捆教材,望著自己手中火車票上的「檢票口A22」字樣,不知如何是好。

  「我也不好意思向人求助,就自己拎著東西一步一步挪,火車又快開了,真的是又著急又無助……」俞曉冬回憶說,好不容易坐定,她突然聽到有個陌生的聲音喊「俞曉冬」,她本能地答應了一聲。

  「你的身份證掉了。」對方一邊說著一邊把身份證遞了過來。

  看著手裡的證件,想著這一路的手足無措,俞曉冬眼淚「刷」地流了下來。「當時還在心裡嘲笑自己,怎麼那麼沒出息,自己決定的事情,第一次就做不好。」她說。

  「出師」不利,並沒有影響到俞曉冬的送教之路。

  4年來,她一次次在南京與金寨間往返,逢年過節高鐵票緊張,她就買站票,買到附近的六安、合肥再中轉,單程要花上4個多小時。

  每次去金寨,她都會把自己的兩個行李箱裝得滿滿當當,裡面有琴弦樂譜,也有帶給孩子們的牙刷、帽子、手套、鉛筆……金寨火車站裡沒有電梯,俞曉冬就拖著行李箱一步一個臺階挪。

  她白天上課,晚上一個人住在學校的綜合樓裡。山裡蚊蟲多,被咬一口就是二三十天消不下去的紅腫;住宿的條件自然跟南京的家中沒法比,有時還會遇上斷水斷電;還有的時候,她一個人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只能靠服用安眠藥才能睡上一小會。

  有多少愛,就能克服多少艱難。再苦再累,她捨不得那些「山娃娃」。那些在陽光下眼睛明亮、笑容溫暖的孩子們;那些會撲上來抱著她,用脆生生的聲音大喊「俞媽媽」的孩子們;那些聽說「俞媽媽」得過癌症後一個個哭成淚人兒的孩子們;那些在黑板上一筆一划寫下「我永遠愛你」的孩子們。

  擁抱每一個參賽孩子:「寶貝,別怕!」

  「俞媽媽」的付出,給孩子們帶去的是不一樣的陪伴和成長。

  12月1日,六安市第二屆民族器樂大賽,俞曉冬帶著江紫璇、程博菲兩個孩子從金寨縣梅山鎮出發參賽。當天大霧,高速封閉,原本1個小時的路程變成了2個多小時,蜿蜒山路讓孩子們開始暈車嘔吐。這時,俞曉冬又接到電話,詢問參賽選手為何還未到場。原來因為對方通知錯誤,孩子們一直以為下午進行的比賽,其實是在上午。

  那是一場十分尷尬的比賽。俞曉冬帶著孩子趕到賽場時,其他選手的演奏都已結束,還有一架古箏在另一輛車上尚未送到,2個選手只能共用一架古箏、一副撥片、一雙鞋子……忙亂之中,俞曉冬依然冷靜地蹲在地上為古箏調音,又把孩子們依次送到臺口,擁抱著她們說:「寶貝,別怕!」

  那也是一場淚水與喜悅並存的比賽。初次獨奏的孩子們淚灑舞臺,俞曉冬也紅了眼眶;在這場由7個區縣參加、角逐6名獲獎者的市級比賽裡,代表金寨縣的兩個孩子雙雙獲獎。

  過去4年,從未在農村生活過的俞曉冬把自己當成了「山裡人」,就這樣陪伴著小南京學校裡的孩子們,還培養了幾位熱愛古箏的青年教師。這是她父親當年戰鬥過的革命老區,如今也是俞曉冬用藝術引領「山娃娃」們前行的地方,這番引領的此岸是現實、是困境、是艱難,彼岸則是愛、是溫暖、是「山娃娃」們充滿期待的未來。

  本報記者 張源源

相關焦點

  • 8任省委書記對點幫扶 讓大別山腹地人民過好日子
    8任省委書記對點幫扶 讓大別山腹地人民過好日子 原標題:   新華社合肥8月9日電 題: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大別山嶽西縣脫貧摘帽紀實  新華社記者王正忠、王聖志、劉美子、姜剛  巍巍大別山,綿延千裡,林木蓊翳,山花爛漫。
  • 德州越秀古箏學校校長馬月秀:傳遞奏響心靈歌謠的鑰匙
    走進周末的娃娃古箏班,6名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一絲不苟的練習箏曲《打虎上山》,手把手教琴的是馬月秀——德州越秀古箏學校負責人。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德州市歌舞團工作的馬月秀學習古箏,被團裡派往山東省歌舞團,跟隨著名古箏演奏家張燕燕學習,1978年起跟隨山東派傳人——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韓廷貴學習。經過多位名師指點和自身的多年努力,她多次在大賽中獲獎,並成為德州為數不多的古箏演員。
  • 支教感悟:山那邊有我們共同的夢
    2019年8月,從西安到馬邊,1068公裡,我們(陝西科技大學研支團)第一次來到省外參與支教扶貧工作。我們的服務地是位於小涼山腹地,曾讓20多萬彝漢群眾長期飽受貧困之苦的馬邊彝族自治縣。在我們的服務地學校——蘇壩鎮初級中學。
  • 200餘名「青馬工程」學員奔赴大別山:弘揚大別山精神 做紅色基因的...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小平  8月8日至8月12日,2020-2021年度河南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全體學員赴大別山鄉學院開展集中學習。來自全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高校班、農村班、國企班的近200名學員參加此次紅色教育。  本次培訓以個性化課程設置、實效化教學方法、特色化教學體系為依託,為全體學員精心準備一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紅色文化盛宴。在理論學習中,大別山鄉學院執行院長、河南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黃偲夏圍繞「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詳細講解了基層黨建工作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和實踐路徑。
  • 他們是《山海情》支教原型,真實故事震撼人心
    《山海情》中放棄縣城優越條件,毅然選擇去村小支教的「廈大高材生」郭閩航的原型,正是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等援寧支教青年志願者。△《山海情》劇照:支教老師郭閩航從南國海濱到北疆戈壁這場跨越2000多公裡的守望相助從1999年到
  • 她被贊「最美高考狀元」,古箏十級讓人「驚豔」:顏值與才華並存
    她被稱為「真正的大家閨秀」,古箏十級文化課優秀,美貌與智慧並存 來自遼寧的高溪嶼被成為「高考女神」,外人第一眼看見她 她自小便學習古箏,並且已經練到了古箏十級,這讓很多人驚豔,古箏十級也就算了,人家還考了狀元,簡直就是人比人氣死人啊!。
  • 大別山: 一座享譽海內外的自然與文化複合型大觀園
    相傳漢武帝劉徹封禪南嶽天柱,途經大別山境內一座高山。因皇帝不走回頭路,竟兩個月未走出此山,驚呼感慨曰:「此山之大,別於天下。」李白曾登上大別山主峰感嘆:「此山大別於他山也」。「大別山」,因此而得名。早在3000多年前戰國時史書,即我國第一部地理著作《尚書·禹貢》兩次提及大別(大別山),主峰如:導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譯文:開通嶓冢山到達荊山。
  • 永嘉網丨在紅原感受被需要的幸福——記我縣赴紅原支教老師林佩
    很多時候,上大班女兒會通過視頻問林佩:「媽媽,紅原在很遠的地方嗎?有月亮那麼遠嗎?」林佩會說著讓她能聽得懂的話:「對,紅原很遠,這裡也有個月亮,叫做『月亮灣』。」「你去那麼久,難道不想我們嗎?」但我是教語文的,不久就基本聽得懂了。」林佩作為小學語文老師,來到紅原後不僅要教小學語文,有時還會上初中的課程,甚至代班當品德課老師。初上高原的她克服了「高反」,給孩子們帶來了一節節有趣、生動的語文課。牧區的孩子十分靦腆,但是對於外來的新鮮事物又特別感興趣,從他們燦爛的笑臉和上課時專注的表情可以看出林佩的課是多麼受歡迎。
  • 南粵優秀教師林文婕:「赴藏支教是我最驕傲的事」
    今年9月,在西藏林芝市巴宜區中學支教的吳川女教師林文婕,迎來了她援藏支教的第五個學期。兩年來,林文婕在西藏巴宜區中學的三尺講臺上,留下了青春的身影,寫下了奮鬥的故事。日前,林文婕老師被評為「南粵優秀教師」。9日,記者連線採訪了林文婕,聽她講述自己援藏支教的故事。
  • 十年前爬著上學的殘疾少年,十年後重回大山站著支教
    2020年的暑假,26歲的「大齡」大學生熊洞,從德陽回到位於四川涼山的家鄉,在當年就讀的村小裡,當起了支教老師。站在熟悉又陌生的教室裡,他百感交集。2010年,由於右腿殘疾,16歲才讀小學一年級的熊洞,只能爬行上學。前來支教的老師通過多方籌資,帶他赴廣東順德治療,他不僅重新站了起來,還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
  • 背80斤書上山的支教老師要結婚了,與女友拍出最美婚紗照
    樸素照片被贊「最美婚紗照」鄉村支教情侶,相伴四年11月17日,在雲南昭通支教的侯長亮與女友雷宇丹拍攝的婚紗照火了。簡簡單單的一組照片,樸素而動人。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侯長亮與雷宇丹一起支教已經四年,在條件極其艱苦的大山裡,一起站在三尺講臺前,給大山裡的孩子們帶去通向未來的希望。
  • 中老年零基礎學古箏,蓮子老師教你快速找到古箏弦位,一點不難
    大家好,我是蓮子老師,業餘愛好古箏。許多學習古箏的中老年朋友說,古箏上那麼多根琴弦,怎麼能分得清呢?下面蓮子老師教大家一個簡單的辦法,三分鐘就能快速找到並記住琴弦位置。首先我們要了解古箏,它是一種民族樂器,它是按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由五個音構成一個五聲音階,分別叫做宮、商、角、微、羽,那麼對應簡譜的唱名,分別就是1(do)、2(re)3(mi)5(soI)6(la)這五個音符,它們是要好的五兄弟或五姊妹。
  • 帶著兒子支教的媽媽,背著50斤畫布彩筆來的老師 從杭州到新疆,溫暖...
    兒子有些義憤填膺,『那怎麼行,新疆那邊那麼多小朋友需要你去教他們。』」上半年學校開學晚,兒子第一次到村小上學,第一天他就表現出不適應,視頻裡他哭著要媽媽。「我建議他多交新朋友,他只是哭,後來抱著手機哭著睡著了。」兒子的不適應持續了很長時間,每天都要抱著手機睡,他說抱著手機就好像抱著媽媽。
  • 在山區支教八年後,紹興姑娘江一燕又一次驚豔了世界!
    她是《南京!南京!》裡的江香君,勇敢倔強。她是一個悄悄在廣西山區支教八年的老師,教語文,教音樂,教體育,教舞蹈……拍攝《南京!南京!》期間,江一燕給高圓圓拍的照片。然後再來看看她通過《國家地理》驚豔世界的作品——
  • 大別山脈的核心景區——湖北天堂寨風景區
    境內千米以上的高峰25座,天堂寨最高峰為大別山主峰之一,山南麓的水往南流入長江,北部的水往北流入淮河,地理位置的差異性,使得大別山南北的氣候環境截然不同,植被變化也是相當的明顯,是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常年平均降雨量1350mm,溼度85%,年均氣溫12.6度,水質為地表一級衛生飲用水。
  • 齊魯名師赴兵團第十二師送教講學
    魯兵園丁齊搖櫓 激情揚帆騁課堂齊魯名師赴兵團第十二師送教講學  為貫徹落實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和山東黨政代表團視察兵團指示精神,提高十二師中小學教師專業素養,提升各中小學教學質量,充分發揮山東教育資源優勢,12月11日到17日,山東援兵團幹部管理組聯合山東省教育廳、十二師教育局組織開展了齊魯名師赴十二師送教講學活動
  • 可愛民族娃娃 熱愛祖國媽媽——朝天宮民族小學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第十二屆民族風情節2019年9月27日上午,朝天宮民族小學隆重舉行「可愛民族娃娃,熱愛祖國媽媽」——朝天宮民族小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第十二屆民族風情節。校門口,民族娃腰鼓隊用歡快的鼓樂迎接著來賓們的到來;大廳裡,身著青花瓷服飾的孩子們彈奏著古箏、吹著葫蘆絲,用一曲《荷塘月色》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活動在我校譚玲娣校長親自創編的《五十六個民族對對歌》中拉開了帷幕。
  • 紅28軍的創始人,犧牲時年僅32歲,他若不死,大別山根據地不會丟
    1934年11月16日,紅25軍奉命從大別山撤離,開始長徵。徐海東這一走,老蔣終於長出了一口氣,此前多次「圍剿」鄂豫皖蘇區,都被徐海東率領的紅25軍粉碎。現在紅25軍終於走了,老蔣認為「收復」大別山的時機已到,立刻給大別山「剿共」總指揮劉鎮華下了嚴令:限期一個月消滅大別山留守的紅軍遊擊隊。當時劉鎮華手下有多少兵力呢?10萬!大別山留守的紅軍有多少人呢?1100!敵我兵力幾乎相差了100倍!因此劉鎮華認為一個月內消滅大別山留守的紅軍是手拿把攥的事兒,但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 教育溫度 | 不忘初心,真情支教——城陽十一中魏松邦赴貴州支教日記
    今年,我來到貴州安順支教。我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開始了我的支教之路。經過一周時間,在逐漸適應了生活和工作環境以後,我接到了我的課程表。雖說總的課時量和在青島時差不多,但是課程表上出現了5個班級,每個班60名學生左右。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很擔心自己一個學期下來也不能充分了解學生,甚至會叫不出多少學生的名字。
  • 代號9307備忘:憶江南,大別山佔地三百多畝,三線迫擊炮廠
    遠去炮聲·安徽霍山9307廠今天我們把目光移到的安徽大別山深處,對於大別山的三線印象,三線備忘的老編者常想起一句「蒼蒼大別山,古今人老盡。」自古至今,有多少風流人物,隨風而去。,正式廠名:國營第九三〇七廠,對外的廠名:安徽江南機械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