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揭秘!臺灣便利店密度世界第一?!

2021-02-06 鈞策諮詢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藍字[ 鈞策諮詢 ]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可將文章分享至朋友圈

導讀:臺灣便利店密集度怎麼做到世界第一?

 

臺灣的便利店密集度位居世界第一,相當於平均每2211人就有一家便利店。

在臺灣,不管是買日常用品,還是解決一日三餐,甚至是繳水電費、買車票、ATM取現金、寄收快遞等一切生活需要,都可以在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解決。

據臺灣經濟部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臺灣便利商店營業額就達臺幣3173億元(相當於695億人民幣)。由此可見,便利店在臺灣有著非一般的地位。

其中,作為最早進駐臺灣的便利店品牌,7-Eleven (簡稱7-11)被統一企業合併管理後,憑藉5336間門店的數量(截止2018年的數據),成為臺灣總店數最多的超商品牌。

△「統一超商」代表臺灣7-11

「初見有落差,離別是鄉愁。有多少人的臺灣行最後成了「欲揚先抑」的反轉劇。

在我看來,促成這種反轉的「點」無非是兩個,一是秩序感,二是人情味。而臺灣的便利店天然就成了兩者共存的重要場景之一。

臺灣便利店

做到今天這樣花了40年

在臺灣問路,幾乎所有人都會這樣講:當你看到某某便利店的時候,向左/向右……

對!在臺灣,便利店就是路標。

2016年,臺灣的媒體做過一個統計,每2000個臺灣人左右就能分配到一家便利店,平均每3個臺灣人,就有一個每天到便利店報到。

臺灣便利店的密度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如今,臺灣36192平方公裡的土地,2300萬人口,便利店數量已突破10000家。

自1979年,統一企業集資新臺幣1.9億新臺幣,創立了「統一超級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單獨運營,便利店行業在臺灣已經有40年的歷史了,甚至比麥當勞等美式快餐還要早3年。

和麥當勞一樣,當年的便利店屬於相對高檔的場所,商品價格也相對較高,老農夫一般不敢進去,進去是要脫鞋子的。

臺灣便利店的商品也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這樣,他們曾經也賣過掃把、水桶,花了七八年的時間摸索,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臺灣便利店的經營者也逐漸把即食即吃食品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商品組織從家庭化轉向個人化

我的高中時代,7-11有三樣商品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大熱狗、冰沙、可樂。每家7-11都有一個自助可樂機,冰塊,少年們只需帶著杯子來戰。重量杯、挑戰杯,成為我們這一代人冰爽一夏的共同記憶。

1987年,臺灣發生了一件很重大的事情,為了遏制臺灣民眾賭博的壞風氣,政府關閉了所有「愛國獎券」兌換點,那麼,這麼多優質的店鋪釋放出來之後誰來接盤呢?

剛好7-11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商業模式和形態相對成熟,就把這些店鋪全部接手了。這是7-11第一次大規模的拓展開店。

如果說,2000年之前,是臺灣便利店商品運營和規模化發展的20年。那麼2000年之後,便是這個行業增值服務加持的重要時期。

以臺灣7-11為例,幾乎所有的服務項目都集成在一臺叫ibon便利生活站的機器上,儲值/繳費、好康/紅利、票務中心、購物/寄貨、列印/掃描、申辯服務、生活服務……

最誇張的是,臺灣便利店還可以幫你免費倒垃圾。

在臺灣,幾乎看不到垃圾桶,「垃圾不落地」,有的社區會幫助居民集中處理垃圾,那有的社區沒有這個功能但又不能隨便亂扔,怎麼辦?只能等待垃圾車來的時候丟掉。

那有的職業婦女就說,垃圾車不是隨時都有,時間點對不上怎麼辦?於是,7-11開始推行「幫你丟垃圾」的活動,現在已經形成了它的固定服務項目。

今天介紹的便利店涉足的商圈包含辦公,車站,街道,社區,商業,旅遊幾乎涵蓋大部分的商圈類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乾淨的店面,整齊的陳列,親切的接待,而是臺灣服務業一個一個小小的細節。

01

顧客需求

臺灣是個多山的島,很多當地人周末都會開車到一些山裡露營或者郊遊。往往這個時候一頓自製的烤肉是首選。

我在前往臺灣南投山裡的時候途徑埔裡鎮停車買水看到在店裡陳列著顧客郊遊時需要的防蚊用品以及烤肉用的工具。

總有一類人到了景區發現自己忘記帶太陽鏡,忘記拿自拍杆,這個時候怎麼辦?這張圖片也許可以告訴你答案。

想買紀念品?

也許你想說我又不可能每天出去旅行這些東西對我來說也沒啥用,但是你是不是天天用手機,經常聽歌,偶爾打遊戲?那是否需要這些東西?

你是否能想像在臺灣東部省道邊的711裡會有單獨一節貨架來賣特產品,而他是否滿足了那些環島自駕顧客的需求?

1979年,7-Eleven被引進臺灣,早期因民眾消費習慣等因素,出現連續7年的虧損窘境。

經過統一企業調整商品與經營方式後,由原本完全移植自美國的風格逐漸本土化,終於在1986年轉虧為盈,並於2000年與美國7-Eleven籤訂永久的授權契約。

在全球的7-Eleven體系中,臺灣的店鋪形式最為多樣化。

從2008年起,臺灣7-11就推出「一店一特色」的項目,每間特色7仔除了是超商門市外,也成了當地的觀光景點,吸引大批遊客特意前往打卡。

2016年,7-11在臺南開幕的「時尚門市」,是當時全臺唯一Tiffany藍便利店,整家店以Tiffany藍和歐式風格做設計及裝潢,從外觀看起來就很特別。

7-11在臺中開業的「後糖門市」,以夢幻粉紅色系裝潢布置,營造了一間粉紅甜點糖果屋。

從外到內,都是甜膩的粉色。

同樣是在臺中的7-11「科雅門市」,一樣是走粉色少女系路線,還有網紅最愛的大理石元素。

當然,一向走溫馨路線的臺灣7-11除了要玩轉少女色主題,還不忘彩色的魅力,大部分特色門店都運用了繽紛彩虹色。

像是在苗慄的「新苗中門市」,就以彩色鉛筆為主題,從店外造景到店內用餐區,都加入了彩色鉛筆的元素。

充滿童趣的樂高積木7-11臺中「億承門市」,不只外觀是彩色的樂高積木,店內用餐區還有一整面的彩色積木打卡牆。

休息區還特設玻璃展櫃,定期更換不同的樂高展品。

就連洗手間的標誌也是由樂高拼湊而成,絕對是樂高迷們必打卡的地方!

在苗慄的7-11「龍躍門市」,以彩色貨櫃為主題,室外還設定了專門的停車區域,一開業就迅速成為苗慄最火的打卡景點。

位於新竹的7-11「騰達門市」,充滿詩意的櫻花鐵道風讓它開幕沒多久,也成為熱門的INS打卡點。

門店外還設有座位區和停車場,是許多重機車友喜歡停留補給的休息站。

2樓是戶外空間,貨櫃的外牆有著火車主題的彩繪,以及長板凳休息座位,適合晚上在這裡吹吹風。

而7-11「埔和門市」位於新竹縣最受歡迎的17公里海岸線自行車道上,巨大的藍色貨櫃外形,難以讓人忽視。

從懸吊車燈、車輪打造的桌椅到環島指示牌,都以自行車休憩站為主題,門市更提供水、毛巾、運動飲料等商品給單車族,成為單車愛好者的人氣地標。

以上的種種都是臺灣便利店以顧客需求出發的服務理念的具體體現!

02

服務與互動

在臺灣除了當地的便利店對顧客需求的洞悉和滿足外,另一個對我印象深刻的點就是對顧客的細微服務和互動了。

以711便利店為例,在10天時間裡他們上線了兩種購指定商品(鮮食和重點主推的新品贈積點卡,然後點數攢齊後兌換或者加價兌換限量商品的活動。

因為天氣炎熱到路邊的711選好冰糕準備結帳時店員居然告知我任意兩件可以抽獎選擇折扣力度,這感覺就像買了一注機選的彩票那樣神奇。

這種互動體驗是我在大陸沒有感受過的,雖然最後手黑才抽到了9折但是抽獎過程的滿足感甚至高於折扣本身。

除了互動外關於細緻服務的感受就更多了。一些稀缺的網點是否存在每天結款排隊的情況?

眾所周知,便利店的顧客以女性顧客為主,而體重管理是否是女生持續關心的話題那?當他們在選購鮮食的時候如果有這樣的提示會不會很貼心?

同樣臺灣的便利店也顧及到了女生的隱私,當你去購買衛生巾類商品的時候,他給你的袋子是這樣的!

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會不會讓我們的顧客感受到關懷那?

在大陸便利店買便當的時候你是否會碰到這麼一個尷尬的問題,店員按照SOP打出來的便當非常熱,口感很好。

但是不好拿取,也許你距離休閒區就幾步路,但是你依然要拿著便當的邊緣一路小跑,生怕因為便當盒太燙導致的脫手?大陸的一些便利店是這麼解決的!

給你一個中號的袋子,讓人怎麼拿都覺著彆扭!

這時如果有這麼一個袋子是不是就方便多了?

亦或者時你到便利店買了一杯咖啡或者一杯飲品,你是想邊走邊喝。但是手裡又是手機又是一些別的東西,想想那窘境只能作罷,但是如果你有這麼一個袋子又會怎麼樣?

03

運營靈活

隨著大陸本土便利店品牌的逐漸成熟,大家門店的運營水平也越來越高,對陳列等基本功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這當然是值得高興和肯定的,但是是否在嚴格中缺失了靈活的特殊性?

這張照片拍自臺灣阿里山山頂的711,也是臺灣海拔最高的便利店,每天要接待絡繹不絕的遊客,而旅遊景點周邊的餐飲價格和味道相信大家都有深刻的體會,而這時方便麵類的商品是不是成了大家的首選?

我到阿里山的時候是晚上,當天晚上我看到了這個簡易貨架的時候很驚訝,當時的想法是臺灣的711也沒什麼了不起連陳列都沒有做好,但是當我遊玩完畢準備下山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是因為店裡的面積太小已經擺放的三節方便麵貨架無法滿足顧客的需求。

但是因為又無法再增加貨架,所以選擇了這個簡易貨架,對比國內很多便利店,是否存在過分要求陳列,要求美觀而沒有把滿足顧客需求放在第一位那?

看到這個標誌有沒有感覺到很親切那?難道是臺灣的便利店也收費陳列了?其實還真不是這樣,這次我回臺灣的幾天裡,去旅遊時,特地記錄了不下30家便利店,

只在日月潭水社碼頭對面的711看到了這個冰桶,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為啥是日月潭,

那我如果告訴你日月潭的棧道是世界自行車賽的十大賽道之一每年不分季節有大量的騎行愛好者會到日月潭騎行,而我拍攝的水社碼頭是很多人選擇的起點,這樣紅牛冰桶的出現是不是就順理成章了?

一個便利店是否是現代化的便利店,很多人會說那要看他是不是24小時營業,是否24小時營業也成了很多人判斷他是否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的標準,

但是我想說也許真的未必,當你已驗證在半夜沒有顧客的時候,一個靈活的調整才是一個合格的便利店應該做到的

04

資源利用

臺灣的便利店大部分的門店進門後會有地毯,部分面積比較大的門店還有X展架,回到臺灣的時候我也沒有對這些東西感覺新奇,

畢竟在大陸這些也經常可以在便利店裡見到,直到我從阿里山下山時路過一個全家 ,我打消了這個念頭。

在大陸的便利店大家的地毯用了一個月後會怎麼樣?我想大部分的人會說扔掉,但是臺灣的全家是每個月將地毯回收然後委託對應的公司清洗進行循環利用,

X展架也是,購買相對結實耐用的X展架,只更換廣告頁面不更換展架,不管是從長期的成本還是循環利用的社會責任,這個點都值得學習。

04

思考與建議

以上是便利店給我的一些感受。當然幾張照片加解說可能無法很好的重現我當時的臨場感,而前文中未提及的清潔,陳列和親切待客可能只有去的人才會更好的感受到,也不是一兩張照片可以闡述的。

除了這些感受外,在臺灣也見到了一些不同於日本便利店的地方,其中鮮食類商品中島式陳列讓我感到很有趣。

上圖是日本便利店在商業區的布局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店鋪在收銀臺放置了他們主推的炸製品和飲品。(布局源於17年6月到日本學習時的羅森店

現在國內的大部分便利店收銀臺也是放置了蒸包關東煮等鮮食商品,而臺灣的便利店則是另一種布局。

如上圖所示,在臺灣一個商業區的店鋪,他的鮮食區域做了一個中島的布局,這種布局在臺灣是非常常見的,

在一次買東西的時候我跟店長做了簡單的交流,他說關東煮,蒸包之類的商品他們已經賣了很多年了,之前他們也是將這些鮮食項目放在收銀臺,顧客早已習慣到便利店裡消費這些東西,也就無需在佔用收銀臺的寶貴空間了。

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作為便利店的明星項目,關東煮,蒸包,茶蛋,烤腸等早已深入人心,消費的習慣也早已養成。

是否可以將這些鮮食項目以中島的形式展示給大家,供大家自助購買?而將空出的收銀臺位置去孵化新的項目?

當然以上也只是我的所思所想,也僅僅建立在假說階段,是否可行,就要看大家的驗證。

結語

我看到現在大陸的便利店整體在信息化、網際網路服務、行動支付等方面要遠超臺灣便利店。

在運營水平、裝修、布局、陳列等基本功上的差距也越來越小,加之資本的助推,相信大陸便利店的成長速度也會越來越快。很多人說這幾年大陸便利店要彎道超車了!

但了解過日本和臺灣地區的便利店的模式與經驗,至少我認為目前大陸的便利店想要超過臺灣地區或者日本路還很長。也許大陸不缺資本,甚至不缺人。

但是便利店作為一個零售業態,也作為一個服務業萬不可忽視的正是這些細節,而這些需要成體系的建設與多代的沉澱,不是一蹴而就的東西。相信未來會是高手的時代,而高手過招爭毫釐,這一個個的細節則會決定最終的成敗。

#對臺灣的便利店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

END

相關焦點

  • 臺灣的便利店密度世界第一,內幕揭密大公開?
    」 → 點選「設為星標 ★ 」讓你能第一時間瀏覽到更多兩岸之間的好文章!臺灣的便利店密集度位居世界第一,相當於平均每2211人就有一家便利店。有多少人的臺灣行最後成了「欲揚先抑」的反轉劇。在我看來,促成這種反轉的「點」無非是兩個,一是秩序感,二是人情味。而臺灣的便利店天然就成了兩者共存的重要場景之一。在臺灣問路,幾乎所有人都會這樣講:當你看到某某便利店的時候,向左/向右……對!在臺灣,便利店就是路標。
  • 臺灣便利店密度排世界第一,值得我們學習的有哪些?
    臺灣的便利店密集度位居世界第一,相當於平均每2211人就有一家便利店。
  • 臺灣百貨密度世界第一?信義區0.5平方公裡就有7大百貨
    摘要:葉宜津也表示,這是另類臺灣第一,「觀光局」應該要好好行銷這塊,也指出目前臺灣只能在機場及少數地方退稅,對於觀光客來說很不方便。根據臺灣經濟部門統計,2015年臺灣的便利商店總店數多達10131家,平均每3.62平方公裡就有一家便利商店,密度打敗日本高居世界第一。
  • 臺灣天燁集團為您揭秘臺灣有多少個「世界第一」?
    (3)臺灣便利商店密度為世界第一 ,全臺已有9000多家便利商店。(10)臺灣核電廠的密度名列世界第一,已有四座核電廠。 (31)臺灣的高山密度世界第一。 (32)臺灣的蝴蝶密度世界第一。 (47)臺灣夜市數量與密度為世界第一。
  • 你Pick 哪種臺灣便利店?
    臺灣便利店的密度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在臺灣,便利店不僅是臺灣地標,而且還是打卡聖地。一店一特色——打卡聖地以7-11便利店為例,從2008年起,臺灣7-Eleven就推出「一店一特色」的項目,每間特色7-Eleven除了是超商門市外,也成了當地的觀光景點,吸引大批遊客特意前往打卡。
  • 美好日常的臺灣生活|臺灣便利店
    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快速時代,臺灣的實體零售當然免不了在世界風潮下的洗禮,當時五〇、六〇年代滿街跑的懷舊雜貨店,逐漸被現在的便利店取而代之,並朝向多元、便利、全面、創新的發展道路上,除了把臺灣推向便利店密集度世界第一的美好光環,也讓臺灣人與外來遊客都能感受到生活在當地的方便與特別。
  • 【臺灣便利店2020】臺灣便利店必買手信、零食推薦、人氣商品!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臺灣有「便利之島」的美譽,便利店密度全球第二,平均2000人就有一家便利店。
  • 臺灣人大多都在便利店寄收快遞?!
    朱大仙是生活在臺灣的大陸媳婦,在這分享自己在臺灣生活中發覺的各種有意思的日常~\(^o^)/~沒錯,臺灣人大多都是在便利店寄送以及接收快遞
  • 為什麼便利店在臺灣有這麼大的魔力?
    在臺灣問路,幾乎所有人都會這樣講:當你看到xxx便利店的時候,向左/向右……對!在臺灣,便利店就是路標。2014年,臺灣的媒體做過統計,每2500個臺灣人就能分配到一家便利店,平均每3個臺灣人中有1個每天到便利店報到。臺灣便利店的密度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數量已突破10000家。
  • 臺灣冷凍食品專題報導渠道篇——小便利店裡的大生意
    還有人覺得,討厭走路可能也是便利店受歡迎的原因之一,人們希望在幾步之遙便可以買到所有東西。但不管怎樣,臺灣已經成為全世界便利店密度最高的地區。也正是依靠便利店這個入口,冷凍食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變得更加重要與普及。
  • 臺灣特產:便利店!
    臺灣的便利店密集度位居世界第二,相當於平均每 2211 人就有一家便利店。
  • 【揭秘】全球密度最高的百貨區在臺灣
    臺灣微風再拓點信義商圈600億爭霸開打
  • 【便利店】臺灣便利店全球最密集 便利店為何這樣火?
    文丨佚名 圖丨來源於網絡本文來源於丨人民日報海外版近日,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的便利店突破1萬家,成為全世界便利店最密集的地區便利店正影響和改變著臺灣人的生活方式,它的發展也是臺灣經濟和社會幾十年變遷的寫照。賣點是便利不是便宜便利店的概念興起於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小型超市的經營模式取代傳統的雜貨店,開放的貨架、明亮的店面、全年不關門、食品和日用品一應俱全……這樣的小店立即得到附近居民的熱捧,連鎖的便利店產業應運而生。
  • 便利店告訴你,為什麼北京令人絕望
    前幾年,臺灣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紅極一時。在這部讓無數輕熟女為之瘋狂的電視劇中,絕世好男人李大仁擅長陪著30歲還沒出嫁的「好朋友」程又青在便利店解決晚飯。出現在便利店的程又青,不再是白天裡那個腳踩高跟鞋、一頭波浪長發的白領強勢女,她戴黑框大眼鏡、素顏,甚至能用手邊一隻原子筆輕鬆盤起長發——便利店仿佛家中客廳一樣讓人輕鬆自在。
  • 「臺灣便利店」居然改變臺灣人的一輩子?
    年前,臺灣出現第一家「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但是在那時人們從來沒想到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產生的效應,徹徹底底的改變了臺灣人的生活方式。在出現24小時便利店之前,一到晚上除了夜市基本上就沒有商店在營業,想買東西都非常困難,而在24小時便利店出現了之後,臺灣人的生活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線上線下一店通吃!臺灣的便利店可以說的「萬事通」,你可以幾乎可以獲得任何你想要的幫助,生活繳費、話費充值、MyCard儲值、跨行取款、買各種票務、列印複印等這些服務都能在一間簡單的便利店內解決。
  • 便利店那麼多,還要男朋友幹什麼?!
    而成為大陸國民小吃的臺灣烤腸,在臺灣可是靠著便利店走紅的。而便利店在臺灣的地位可是不容小覷的。灣灣自己都說:沒有便利店,我們的生活是沒法自理的。 在臺灣閉著眼睛都能撞進一家便利店,便利店已經成為了臺灣的路標。當然,在所有的便利店品牌中,711的霸主地位依然是不會動搖的。還有專屬的711之歌呢:
  • 2019臺灣便利店遊學考察!
    《2019臺灣便利店遊學考察》一、行程背景臺灣於
  • 臺灣的另一特產——7-ELEVEN便利店
    說起臺灣特產,大多數人想到的大概是鳳梨酥、高山茶、牛軋糖等等。不過要說臺灣街道上幾乎隨處可見的「特產」,那麼非711便利店莫屬。
  • 你好小七┊臺灣便利店做了什麼讓每個人都離不開它?
    有多少人的臺灣行最後成了「欲揚先抑」的反轉劇。在我看來,促成這種反轉的「點」無非是兩個,一是秩序感,二是人情味。而臺灣的便利店天然就成了兩者共存的重要場景之一。在臺灣問路,幾乎所有人都會這樣講:當你看到xxx便利店的時候,向左/向右……對!在臺灣,便利店就是路標。
  • 【便利店】便利店到底火不火,臺灣見知曉!2000萬人,10000家便利店!
    臺灣媒體近日報導,臺灣的便利店突破1萬家,成為全世界便利店最密集的地區,平均每2000人就擁有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