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叢神經是一組重要的外周神經叢
主要支配上肢、肩周
胸上部和外側部的骨骼肌
一直都是臨床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
之前我們發過幾篇相關文章
今天從分支的角度重新認識一下
主要來談談腋神經
腋神經主要支配三角肌和小圓肌
腋神經發自臂叢神經的後側束,沿著肩胛骨的外側緣,與肩胛下血管一同走向下方,繞過肱骨外科頸後和肱三頭肌長頭,穿過腋窩,支配三角肌和小圓肌,管理肩上外側皮膚的感覺,並分布於肩關節。腋神經多分為前、後兩支,三角肌的前、中部受其前支的支配,小圓肌及三角肌的後方亞部主要受後支支配。
腋神經是如何損傷的
01
肩關節脫位
當肱骨頭前脫位時,腋神經在經過緊張的肩胛下肌進入四邊孔時,易被牽拉而損傷。較大的暴力還可以使四邊孔周圍的骨骼、肌肉、肌腱遭受挫傷,引起組織充血、水腫、血腫機化,均可直接損傷腋神經或其分支。
圖片來源:骨科疾病:評估與手法治療
肩關節脫位屬於閉合性損傷,所導致的腋神經損傷多為牽拉性損傷,神經發生完全斷裂的機會較少,所以神經因連續性存在而自行恢復的可能性較大,應用營養神經藥物的同時進行康復理療、肩關節主動及被動功能訓練,可以促進神經恢復。
02
肱骨外科頸骨折
肱骨外科頸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疾病,好發於老年人,因其常有骨質疏鬆,骨脆性較高,多為粉碎性骨折,屬於近關節周圍骨折類型。
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治療學的結合( 第3版)
手術治療已成為目前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最常規手段之一,但手術中較易損傷腋神經。另外,由於腋神經和與肱骨外科頸的特殊解剖關係,閉合復位經皮穿刺固定和外固定架固定骨折部位增加了神經損傷的危險。
03
臂叢神經炎
臂叢神經由頸C5~8與T1神經根組成,分支主要分布於上肢,有些小分支分布到胸上肢肌、背部淺層肌和頸深肌,主要支配上肢和肩背、胸部的感覺和運動。
圖片來源:肌骨關節功能解剖圖解—推拿、按摩、扳機點與運動治療
當臂叢神經的神經根、神經索或神經幹發生病變,就會引起炎性反應,也就是臂叢神經炎。因腋神經是臂叢神經的主要分支,故臂叢神經炎可造成腋神經損傷。
04
卡壓
日常生活中含胸駝背頭前傾等不良姿勢造成胸大肌、肩胛下肌緊張短縮,岡下肌、小圓肌被過度拉長而形成慢性勞損。當小圓肌受損後充血、水腫就有可能壓迫行徑此處的腋神經,最終導致腋神經損傷。
圖片來源:Grant 解剖學操作指南(第15版)
四邊孔位於肱骨內側和肩胛骨外緣之間,上界為小圓肌,下界為大圓肌,內側為肱三頭肌長頭,外側界為肱骨外科頸和肱三頭肌外側頭,腋神經從四邊孔穿出,此處結締組織包繞神經,易出現卡壓。
腋神經後支出四邊孔後,在三角肌肱骨附著點後方穿過臂筋膜遠端,此處也容易出現神經卡壓。
頸部過度旋轉,前斜角肌被牽拉損傷,長期伏案工作、看電視等頭頸長時間側屈或側傾姿勢使前斜角肌長時間緊張收縮等可引起斜角肌痙攣、增生或纖維化,進而導致斜角肌間隙狹窄,壓迫臂叢神經。
腋神經損傷後的表現
①疼痛。疼痛多局限於神經受壓迫部位,同時向遠端或近端放散。自發性疼痛,有異樣感覺或感覺過敏。休息痛,夜間痛尤甚,痛麻難忍,有難以形容的疼痛感。
②感覺障礙。多有輕度感覺障礙,如針刺痛覺加重或減輕,有輕觸覺減弱或消失。
③運動障礙。最先表現為肌無力,逐漸肌萎縮,肩外展功能喪失。
④局限性壓痛。腋神經卡壓處有局限性疼痛,局限性壓痛與神經幹走行一致,在檢查壓痛點時可有同時出現向神經遠端的放射痛或串麻感。
⑤手指輕叩卡壓點可出現扣擊點周圍區域疼痛,並有麻木感向神經遠端傳導(為特異性體徵)。電生理檢查腋神經動作電位消失,三角肌失神經支配。
腋神經損傷康複方式
低頻電刺激。刺激崗上肌、崗下肌、肩袖肌群及上臂三角肌的運動點,刺激強度以引起所刺激肌肉節律性收縮為宜。被動運動。在醫護人員指導和他人的幫助下,託起患肢前臂做肩、肘關節功能位運動和被動聳肩,肌肉按摩等。給予超短波患區治療,增加腋神經及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再生。使用神經營養因子、維生素等改善組織微循環的營養藥物。
圖片來源:Pixabay
對於開放性腋神經損傷,應立即採取手術治療,一般包括神經松解術、神經吻合術、神經移位術等,修復受損神經,恢復肢體正常生理功能。因臂叢神經炎即感染造成的腋神經損傷,急性期首先進行消炎抗病毒治療。
總的來說,腋神經損傷的治療
主要以消腫止痛
恢復神經生理功能為原則
除了前面講到的保守治療方法外
電針灸和針刀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本文參考文獻】
玄鋒學. 腋神經的解剖學特點及臨床意義[D]. 2017.
戚超, 蔡琰, 孟慶陽,等. 肩關節脫位合併肩袖與腋神經損傷的診治體會[J]. 中華關節外科雜誌(電子版), 2015, 000(005):579-583.
潘佳麟, 張偉鋒, 芮立寧, et al. 兩種手術入路對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腋神經的影響[J]. 江蘇醫藥, 2017, 43(017):1263-1265.
劉學敏, 侯燕紅, 王俊生,等. 腋神經和橈神經與肱骨的關係及其臨床意義[J]. 解剖學研究, 2003, 25(3):204-204.
單娜娜,高富合,張金波,徐興旺,李玉光,王永闊,李伯森,單雲官.前斜角肌症候群及鑑別診斷相關名詞的解剖學研究現狀[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2017,35(4):260.
陶志平. 小針刀松解術治療腋神經卡壓症候群36例[J]. 實用中醫藥雜誌, 2011, 27(07):457.
編輯:石亞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