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晚,「夜遊良渚博物院 尋夢前世今生」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和央視新聞新浪微博同步直播,央視新聞記者於晨和良渚博物院首席講解員王祺程帶領觀眾「夜遊」良渚博物院,用文物講述良渚故事,領略中華五千年文明。
點擊觀看視頻
70多分鐘的直播獲得了廣大網友的追捧,截止3日晚22點央視新聞浙江站「夜遊良渚博物院 尋夢前世今生」直播微博端觸達226萬,全程觀看40.1萬,客戶端觸達203.7萬,全程觀看57.3萬。
五一期間,這種不扎堆、不聚集,足不出戶就能線上看展覽、「雲遊」博物館的方式受到網友喜愛。有網友表示:「五千年文化,足不出戶雲直播看遍良渚『歷史』,值得一觀長知識了,大讚良渚博物院。」「良渚博物院是良渚文明的展示窗口!」……
此次「夜遊」結合五一國際勞動節,展現了石犁、木臿、陶罐、玉器加工、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的營建、草裹泥等良渚時期的勞動元素,還展現了刻符陶罐、玉琮、玉鉞等良渚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趣味盎然的線下線上互動環節也讓觀眾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到良渚文化知識。
一個多小時的直播活動是不是意猶未盡?小良帶您來回顧一下這場直播的「名場景」吧~
石 犁
小良學堂:良渚文化時期,稻田數量大增,稻米成為良渚先民的主要食物。這一時期發現了大量石犁。它是一種用來翻地的三角形石器,使用時安裝在木質的犁架上。石犁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炭化稻穀 史前稻作文明的實證
小良學堂:良渚古城遠郊茅山遺址發現了一處大型稻田遺址。而良渚古城城址內卻未發現稻田遺蹟,在古城內的池中寺遺址出土了20多萬斤炭化稻穀,專家推測應是儲藏進貢糧食的國家糧倉。炭化稻穀,是良渚時期稻作文明高度發達的重要實證。
木 臿
小良學堂:這個木臿是在一處水壩的淤泥中發現的,經過測量其長約67釐米,看起來像個鏟子,後來經專家鑑定為木臿,即一種古老的農具,比如用在水稻田裡清理淤泥。
黑陶刻符罐
小良學堂:這是非常著名的出土於浙江餘杭南湖的黑陶刻符罐,上面有許多連續的符號。有學者認為這些符號突破了符號孤立存在的局面,是良渚刻畫符號具有文字性質的重要依據。
微 雕
小良學堂:良渚玉器的製作技術高超,達到了中國史前治玉水平的高峰。良渚玉器紋飾的雕刻十分精細,有淺浮雕、鏤雕、微雕等多種方式。其中尤以微雕最令人驚嘆,這幅良渚玉琮上的「神徽」經過數倍放大後紋路依然清晰。良渚先民能在一毫米的寬度內刻畫五道互不重疊的線條,即使在今天,也很難做到。
良渚古城的結構與功能
小良學堂:陳列在第二展廳的良渚古城沙盤模型,為我們直觀地展示了古城的三重向心式布局。最中心的是莫角山宮殿區,是整個古城的核心區;宮殿區外面是內城和外城。良渚古城的這一布局,與後世都城「宮城、皇城、郭城」的三重結構體系十分類似,是早期都城規劃的典範。
從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看五千多年前的「基建狂魔」
小良學堂:良渚古城外圍有大型多功能水利系統,是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乃至世界迄今發現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體現了中國早期水利工程的科學性,是中國乃至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傑作。
草裹泥
小良學堂:「草裹泥」營建技術與現代營建堤壩使用的沙袋類似,可增加強度,使壩體不易崩塌。良渚時期,「草裹泥」不僅用於水壩的修築,也用於房屋的建造、城牆的夯築等等。
勞動創造生活:良渚古城的營建
小良學堂:據專家估算,營建良渚古城的宮殿、城牆和水壩所需土方總量約達1000萬方,是一項超級工程。要有效地組織和調度如此龐大的社會勞動和物質資源,沒有國王手中的權力和能力,是很難實現的。這幅油畫向我們生動展示了,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就是勤於勞動、善於創造的。
玉 器
小良學堂:良渚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玉器文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民,在沒有任何現代工具的情況下,用他們獨特智慧創造出類型豐富、製作精美的玉器,令人嘆為觀止。這些玉器不僅僅是裝飾品,它們反映了當時已經形成了一套不同階層人群的用玉制度和社會規範。
裸眼3D
繼3D列印、VR互動等科技展示之後,良渚博物院的裸眼3D展示更是在此次直播中首次亮相。這是一種基於裸眼3D屏幕顯示技術的文物數字資源製作與應用,是一種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技術、新手段。
良渚文化的核心遺址——良渚古城遺址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有規模宏大、三重布局的城址,目前已知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見證階層分化、等級分明的墓地,象徵信仰和制度的系列玉器,完整呈現了中國5000年前早期國家的社會形態,代表了中國史前稻作文化的偉大成就,是人類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印證了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誌著良渚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同。
良渚博物院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傳良渚文化的考古遺址博物館,以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為主題,依託「水鄉澤國」、「文明聖地」、「玉魂國魄」三個展廳,全面、立體、真實地展示了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遺產價值,體現了良渚文明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貢獻。自新展陳2018年6月開放以來,良渚博物院已累計接待觀眾200餘萬人次,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讚譽,2019年還斬獲中國博物館界的奧斯卡——「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小良提醒,錯過直播的小夥伴,點擊閱讀原文可以回看!
另外,「勞動最光榮」良渚勞動文化探索活動還在繼續,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到良渚博物院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抖音號參與互動,有機會獲得良渚主題文創小禮品哦~
最後,再次向所有的幕後人員和每一位平凡的勞動者致敬!
本文由良渚文化編輯整理
素材來源:央視新聞 良渚博物院
攝影:徐瑤、賈昌傑、盛淑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