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良渚∣央視新聞「夜遊良渚博物院 尋夢前世今生」直播活動獲百萬觀看

2021-02-16 良渚文化


5月3日晚,「夜遊良渚博物院 尋夢前世今生」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和央視新聞新浪微博同步直播,央視新聞記者於晨和良渚博物院首席講解員王祺程帶領觀眾「夜遊」良渚博物院,用文物講述良渚故事,領略中華五千年文明。

點擊觀看視頻

70多分鐘的直播獲得了廣大網友的追捧,截止3日晚22點央視新聞浙江站「夜遊良渚博物院 尋夢前世今生」直播微博端觸達226萬,全程觀看40.1萬,客戶端觸達203.7萬,全程觀看57.3萬

五一期間,這種不扎堆、不聚集,足不出戶就能線上看展覽、「雲遊」博物館的方式受到網友喜愛。有網友表示:「五千年文化,足不出戶雲直播看遍良渚『歷史』,值得一觀長知識了,大讚良渚博物院。」「良渚博物院是良渚文明的展示窗口!」……

此次「夜遊」結合五一國際勞動節,展現了石犁、木臿、陶罐、玉器加工、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的營建、草裹泥等良渚時期的勞動元素,還展現了刻符陶罐、玉琮、玉鉞等良渚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趣味盎然的線下線上互動環節也讓觀眾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到良渚文化知識。

一個多小時的直播活動是不是意猶未盡?小良帶您來回顧一下這場直播的「名場景」吧~

石  犁


小良學堂:良渚文化時期,稻田數量大增,稻米成為良渚先民的主要食物。這一時期發現了大量石犁。它是一種用來翻地的三角形石器,使用時安裝在木質的犁架上。石犁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炭化稻穀  史前稻作文明的實證


小良學堂:良渚古城遠郊茅山遺址發現了一處大型稻田遺址。而良渚古城城址內卻未發現稻田遺蹟,在古城內的池中寺遺址出土了20多萬斤炭化稻穀,專家推測應是儲藏進貢糧食的國家糧倉。炭化稻穀,是良渚時期稻作文明高度發達的重要實證。

木  臿


小良學堂:這個木臿是在一處水壩的淤泥中發現的,經過測量其長約67釐米,看起來像個鏟子,後來經專家鑑定為木臿,即一種古老的農具,比如用在水稻田裡清理淤泥。

黑陶刻符罐


小良學堂:這是非常著名的出土於浙江餘杭南湖的黑陶刻符罐,上面有許多連續的符號。有學者認為這些符號突破了符號孤立存在的局面,是良渚刻畫符號具有文字性質的重要依據。

微   雕


小良學堂:良渚玉器的製作技術高超,達到了中國史前治玉水平的高峰。良渚玉器紋飾的雕刻十分精細,有淺浮雕、鏤雕、微雕等多種方式。其中尤以微雕最令人驚嘆,這幅良渚玉琮上的「神徽」經過數倍放大後紋路依然清晰。良渚先民能在一毫米的寬度內刻畫五道互不重疊的線條,即使在今天,也很難做到。

良渚古城的結構與功能


小良學堂:陳列在第二展廳的良渚古城沙盤模型,為我們直觀地展示了古城的三重向心式布局。最中心的是莫角山宮殿區,是整個古城的核心區;宮殿區外面是內城和外城。良渚古城的這一布局,與後世都城「宮城、皇城、郭城」的三重結構體系十分類似,是早期都城規劃的典範。

從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看五千多年前的「基建狂魔」


小良學堂:良渚古城外圍有大型多功能水利系統,是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乃至世界迄今發現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體現了中國早期水利工程的科學性,是中國乃至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傑作。

草裹泥


小良學堂:「草裹泥」營建技術與現代營建堤壩使用的沙袋類似,可增加強度,使壩體不易崩塌。良渚時期,「草裹泥」不僅用於水壩的修築,也用於房屋的建造、城牆的夯築等等。

勞動創造生活:良渚古城的營建


小良學堂:據專家估算,營建良渚古城的宮殿、城牆和水壩所需土方總量約達1000萬方,是一項超級工程。要有效地組織和調度如此龐大的社會勞動和物質資源,沒有國王手中的權力和能力,是很難實現的。這幅油畫向我們生動展示了,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就是勤於勞動、善於創造的。

玉  器


小良學堂:良渚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玉器文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民,在沒有任何現代工具的情況下,用他們獨特智慧創造出類型豐富、製作精美的玉器,令人嘆為觀止。這些玉器不僅僅是裝飾品,它們反映了當時已經形成了一套不同階層人群的用玉制度和社會規範。

裸眼3D


繼3D列印、VR互動等科技展示之後,良渚博物院的裸眼3D展示更是在此次直播中首次亮相。這是一種基於裸眼3D屏幕顯示技術的文物數字資源製作與應用,是一種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技術、新手段。


良渚文化的核心遺址——良渚古城遺址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有規模宏大、三重布局的城址,目前已知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見證階層分化、等級分明的墓地,象徵信仰和制度的系列玉器,完整呈現了中國5000年前早期國家的社會形態,代表了中國史前稻作文化的偉大成就,是人類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印證了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誌著良渚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同。

良渚博物院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傳良渚文化的考古遺址博物館,以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為主題,依託「水鄉澤國」、「文明聖地」、「玉魂國魄」三個展廳,全面、立體、真實地展示了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遺產價值,體現了良渚文明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貢獻。自新展陳2018年6月開放以來,良渚博物院已累計接待觀眾200餘萬人次,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讚譽,2019年還斬獲中國博物館界的奧斯卡——「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小良提醒,錯過直播的小夥伴,點擊閱讀原文可以回看!

另外,「勞動最光榮」良渚勞動文化探索活動還在繼續,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到良渚博物院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抖音號參與互動,有機會獲得良渚主題文創小禮品哦~

最後,再次向所有的幕後人員和每一位平凡的勞動者致敬!

本文由良渚文化編輯整理

素材來源:央視新聞  良渚博物院

攝影:徐瑤、賈昌傑、盛淑彥等

相關焦點

  • 一場「賣萌」直播134萬人次觀看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三隻鹿寶寶...
    在電視機上看小鹿直播的小朋友 網友「黑貓」供圖 6月3日~25日,天目新聞與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聯合推出24小時慢直播。這期間,三個分別對準鹿舍、產房、戶外草坪的攝像頭,靜悄悄把小鹿們吃飯喝水、散步曬太陽、夜間睡姿記錄了下來,投遞給了全國網友。
  • 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八大新變化「十一」亮相!
    杭州發布好消息,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八大項目」即將全新亮相,為慶祝國慶及中秋雙節,10月1日至8日,良渚博物院及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還將推出系列活動,一起看看怎麼玩?良渚博物院——「來!祝福我的國」國慶系列活動01「來!祝福我的國」主題國慶氛圍布置10月1日至10月8日,良渚博物院入口處外牆將高高懸掛起一面莊嚴、巨大的五星紅旗與「來!
  • 5000年的時尚icon: FELLALA攜手良渚博物院再掀經典復古潮流!
    -----Fellala翡拉拉創始人:胡濤2020年8月24號,原創輕奢琺瑯時尚珠寶品牌Fellala翡拉拉於杭州良渚博物院召開了《夢回良渚· 聯名設計款珠寶發布會》。而良渚玉器作為良渚文化中耀眼的奇珍,見證了良渚先民兼具美與儀式感的日常。
  • 良渚文化志願者總隊十周年活動開啟
    良渚文化志願者總隊的前身是成立於2010年的良渚博物院志願者服務社,今年7月8日良渚文化志願者總隊正式組建。10年來,志願者隊伍已累計為50餘萬人次提供講解、導覽、諮詢、講座,社會教育活動,新媒體運維等志願服務,累計服務時數超過10萬小時。
  • 在良渚,看世界|沒有玄彬的阿爾罕布拉宮,有他的回憶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良渚博物院和錢江晚報共同推出5·18國際博物館日徵集活動:在良渚,看世界。徵集令發布後,我們每天都會收到各種美照、視頻和背後的故事。即日起,小時新聞將日更,分享他們在世界各地不同博物館和遺產地的見聞。
  • 良渚的記憶寶盒|兩人,三餐,四季,一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安琪我們看古人留下的遺物,了解人類的歷史;也可以在口耳相傳中,獲取歷史沒有記載的細節和個人記憶。而現代影像技術,新媒體技術,又可以幫助我們記錄歷史,留住過往。
  • 數字文旅在良渚 擦亮王牌IP金名片
    作為2021年中國國際網絡文化博覽會的預熱活動之一,來自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杭州市文化和旅遊發展中心、餘杭區人民政府、良渚新城管委會等單位的領導、文旅產業的專家學者、數字文化產業單位的負責人等170餘位嘉賓參加活動。
  • 在良渚,看世界|在洛陽博物館,看西周的玉琮和玉鉞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良渚博物院和錢江晚報共同推出5·18國際博物館日徵集活動:在良渚,看世界。徵集令發布後,我們每天都會收到各種美照、視頻和背後的故事。良渚文明消亡以後不久,中原大地上出現了華夏文明,在二里頭遺址發現的綠松石龍形器被認為象徵著華夏文明龍圖騰的形成。西周時期玉琮、玉鉞,和良渚的形制很相似,這些發現,顯示了良渚文明是華夏文明的源流之一。
  • 良渚|那顆古老的五角星
    今年夏天良渚博物院新展開張,我有幸在開展後不幾天很快就觀看了展覽。展覽上的多數文物並不是第一次看到,不少都是老相識,但也有少數新品讓人感覺非常新鮮。在「符號」單元除了看到那些早年發現的刻畫,也見到一些新的資料,其中有一例五角星圖案,應當是首次面世,看到它感到非常震撼。
  • 在良渚,看世界|博物館裡的色彩和線條,是我迷戀的CP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良渚博物院和錢江晚報共同推出5·18國際博物館日徵集活動:在良渚,看世界。徵集令發布後,我們每天都會收到各種美照、視頻和背後的故事。即日起,小時新聞將日更,分享他們在世界各地不同博物館和遺產地的見聞。
  • 「良良中華漫遊記」牽手恩施 為巴東娃娃帶去趣味良渚文化課堂
    12月7日~8日,良渚博物院少兒社教活動「良良中華漫遊記」來到了湖北省恩施市巴東縣,為巴東民族實驗小學的孩子們帶來了有趣的良渚文化課堂,並捐贈包括《良良的陶器世界》在內的各類圖書共計1000冊;同時,本次「良良中華漫遊記」巴東行,也是一次館校合作共建的牽手之旅,良渚博物院與巴東民族實驗小學將開啟文化傳承館校共建項目
  • 杭州網•杭網直播獲評杭州市文化直播服務平臺
    本次「雲上國漫」以H5技術手段呈現,內容包括「網上看直播」,「線上逛漫展」,「我想去現場」和「雲上談商務」四個模塊。首頁採用3D建模形式,可360度全景觀看,以白馬湖動漫節真實場館為原型,通過3D建模手段,將實景「二次元」化,風格清新自然,營造出「雲上國漫」的場景,與線下展會和諧統一。
  • 良渚的故事(下)-光明日報-光明網
    它就是——良渚。    上一期《良渚的故事(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諮詢專家秦嶺,給大家介紹了良渚的前世今生。這一期,繼續請她帶領我們,從良渚玉器出發,去理解良渚社會的權力與信仰。
  • 在良渚,看世界|義大利佛羅倫斯地震前10小時,我拍下了大教堂前的...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良渚博物院和錢江晚報共同推出5·18國際博物館日徵集活動:在良渚,看世界。徵集令發布後,我們每天都會收到各種美照、視頻和背後的故事。即日起,小時新聞將日更,分享他們在世界各地不同博物館和遺產地的見聞。
  • 良渚文化村20周年文化周,米奇米妮空降奇妙家年華!
    沒錯,昨天下午,良渚文化村的村民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奇妙家年華。 △奇妙家年華今年十月,正逢良渚文化村開發建設20周年,萬科杭州特此舉辦良渚文化村二十周年「文化周」活動。就在活動首日,也就是昨天,萬科杭州公司首次攜手迪士尼IP打造奇妙家年華,米奇米妮作為特別來賓與村民們一起開啟一場奇妙的萬科社區巡遊。
  • 五千年前的良渚玉到底有多牛?一文搞懂各種良渚玉器的區別和來頭
    同時射孔也是一個轉軸,玉琮的四面均勻分布著神人、神獸、神鳥,需旋轉才能看完整,產生一種世界在動態旋轉的效果。圖:琮王表面雕刻的神人獸面紋和鳥紋良渚玉器上最為常見的便是神人獸面紋(也稱作「神徽」)。圖:三叉形器與雕有八組弦紋的長玉管(餘杭反山 12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圖:雕有神人獸面紋的三叉形器(餘杭瑤山 7 號墓出土,良渚博物院藏)冠狀器其實是一種玉梳背,卯銷或鑲插在骨質或象牙質梳子上,整體作為一種頭髮上的插件,用於束髮。
  • 我們在這世間最初的驚奇,許多都是緣於良渚的「飛鳥與魚」
    今天的良渚博物院內,珍藏著一件國寶級文物刻符黑陶罐,罐身上刻有5000年前良渚先民留下的「天書」——12個神秘刻畫符號。有人認為是表意畫,有人認為是原始文字。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曾對此做出釋讀,認為這是「朱旗踐石,網虎石封」八個字,記錄了一次古人捕虎的經歷,並稱此陶罐為「前所未見的珍品」。
  • 青團社X良渚古城遺址,開年共啟「對話良渚計劃」
    在《國家寶藏》第一季中,周冬雨守護的國寶「良渚玉琮」正出土於良渚古城遺址。《國家寶藏》「良渚玉琮」國寶守護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良渚遺址考古發掘領隊王寧遠寄語青團社的年輕人:「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已經歷了80餘年的考古工作。歡迎年輕人來良渚參與公眾考古活動,親身參與遺址挖掘、整理、修復、報告編寫等全過程,成為一個良渚考古人。」
  • 良渚與古代中國:修城築壩做手工,中國最早的文明是什麼樣的?
    趁著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熱度,故宮博物院聯手良渚博物院、浙江省博、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在 2019 年 7 月推出了《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的大展。我專門去仔細看了下,感覺非常不錯,在此寫一個回顧總結。
  • 玩出「良渚味兒」
    杭州安吉路良渚實驗學校第五屆童玩節開幕啦。今年童玩節的主題是「我是良渚人」。我們以良渚申遺為契機,以五千年良渚文化為引領,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努力成為具有良渚文化印記的安良人。秉承安良人充滿歡樂的孩子氣,我們回顧寒假的精彩生活片段,一張張笑臉,綻放的是我們多彩的寒假生活。一個個鏡頭,定格的是我們成長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