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海兩省市職工拉麵技能競賽在滬舉行拉麵飄香 共築小康

2020-12-20 瀟湘晨報

12月6日,由上海市總工會、青海省總工會共同主辦的「拉麵飄香共築小康」滬青職工拉麵技能競賽在上海舉行。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閻京華,青海省委常委、省總工會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兼)馬吉孝,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莫負春出席。

經過30多年的發展,青海拉麵已成為引領群眾脫貧的「致富面」、促進社會穩定的「和諧面」、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面」、提升生活品質的「小康面」。滬青兩省市總工會共同舉辦拉麵技能競賽,為長三角地區青海籍拉麵從業人員搭建起學習交流、開拓視野、提升技能、展示風採的平臺,也是開展跨省技能競賽的又一次嘗試,有利於激發拉麵從業人員的勞動熱情,推動拉麵產業提檔升級擴面。

去年,省總工會提出舉辦省際間拉麵技能競賽的建議,得到中華全國總工會的高度重視,安排勞動和經濟工作部加強指導;上海市總工會積極響應,抽調骨幹力量精心籌備,為競賽成功舉辦提供有力保障。西寧、海東、海北、海南、黃南等市州總工會組織在上海、浙江、江蘇等地從事拉麵產業的27支代表隊,上海市總工會組織5支代表隊,共有128名選手參加競賽和廚藝展示活動。(陳晨 莫青)

一碗拉麵託起18.7萬青海人的致富夢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上海與青海,一衣帶水。青海拉麵人在大上海留下艱苦創業的身影,他們說,想抓住「阿拉上海人」的味蕾可不容易;他們還說,能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創業值得終生銘記。12月6日,在「拉麵飄香·共築小康」滬青職工拉麵技能競賽中,青海拉麵人在黃浦江畔切磋廚藝,共享依靠技能脫貧致富的快樂。

「讓每一名上海人都喜歡上拉麵的味道」

清晨,在上海面舞絲路拉麵店裡,已經有客人來吃麵了。「一碗牛肉麵,毛細,辣子少。快點給老人家做上。」還沒等客人說話,馬明軍就已經按照老人的習慣吩咐廚房去做了。一早上像這樣的老顧客還有很多,多是周邊小區裡的上海本地人。

「剛開始,上海人並不喜歡青海拉麵的口味。辣椒太辣,調料太濃,面有些硬,我們根據當地人的喜好不斷改良拉麵的湯料,和面的技術,就連辣椒也是精選不辣味香的。」來自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的拉麵人馬明軍團隊為了抓住食客的味蕾,下了不少功夫。

「這個味道還可以,毛細有點像我們的龍鬚麵,湯很好喝,肉也很嫩。」老人家說著濃鬱的上海話,馬明軍在旁做著翻譯。「剛開店時,老人就來店裡品嘗了,說面有點硬,咬著費勁,我就告訴她拉麵粗細分很多種,後來,每一種拉麵樣式都讓老人品嘗,最後她說最好吃的是毛細。」馬明軍記住了老人也記住了她的用餐口味。

從事拉麵行業多年,2019年馬明軍創業團隊終於在上海註冊了自己的拉麵品牌「面舞絲路」,擁有了一家佔地百餘平方米的直營店,在江浙滬共有12家加盟店,年收入達百萬元。

「在這樣的大都市,拉麵品牌提檔升級迫在眉睫,青海拉麵人也意識到『抱團』發展的重要性。做優做強直營店,擴大加盟店的範圍,讓青海拉麵走得更遠,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學習,學習企業管理,學習更強的本領。」一有相關的拉麵技能比賽,他都會關注。

在上海創業多年,馬明軍已經愛上了這座城市,他還學會了幾句地道的上海話。上海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有感而發,讓每一名上海人都吃上拉麵,讓每一名上海人都喜歡上拉麵的味道,是眾多拉麵人用心用情的結果。

一碗拉麵影響了幾代人

馬福山的家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下鐵邁西村,15年前,為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他離開家鄉,開啟了走南闖北的創業之路。「這條路不好走,苦啊!」年過五旬的馬福山回憶起這一路的辛酸感慨良多。如今,他在上海開了一家叫雪域美食的拉麵館,六七十個平方米,生意還不錯。

「我們一家三口先到了甘肅,那時候兒子上一年級,三年後輾轉到溫州,開起了自己的拉麵店,那時候兒子上四年級,在溫州讀完小學後,兒子回到西寧讀初中,高中考到了西寧市重點中學,四年前,兒子考上了青海大學學習會計專業。當兒子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起,我覺得,一生的奔波是值得的。」馬福山說,兒子的理想,就是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馬福山把兒子的優秀歸功於在發達省份接受的基礎教育。「兒子跟著我們,雖然吃了些苦,但幸運的是孩子接受了發達地區的教育。兒子現在彬彬有禮,志向明確。」在上海五年,馬福山夫婦計劃著等兒子有工作後,就回老家去。「上海再美、再好,也還是覺得家鄉好。」兩鬢已生白髮,馬福山笑得很從容也很幸福。

他的店在上海博物館附近,他說,接觸的文化人多了,自己也受到了薰陶,努力提升自己,才能跟客人有得聊啊!

韓索麻是「面二代」,如今,已有「谷爾真」拉麵品牌,直營店遍布廣州、廈門、杭州、無錫等地,他還有一支優秀的研發隊伍,不僅如此,2017年企業還走上了「網際網路」+的道路,有了網上商城。

「父輩們用辛勞創出了青海拉麵的市場,我們的責任就是要把青海拉麵的品牌做優做響。」80後拉麵人渾身是勁兒,努力在大城市紮下根站住腳。

在上海,青海籍拉麵人從第一代「一口鍋、兩口子、三張桌子」起步,敏銳抓住「開拉麵店」這門生意苦幹創業,讓拉麵生意在上海落地開花,第二代拉麵人藉助「親幫親、鄰幫鄰」的經營方式,讓拉麵產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壯大。「目前,第三代拉麵人牢牢把握『網際網路+拉麵』的發展先機,正努力實現拉麵產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華麗轉變,也為上海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作出積極貢獻。」上海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點讚青海拉麵人。

一碗拉麵託起18.7萬青海人的致富夢

拉麵味道的好壞,油辣椒的作用功不可沒。拉麵人在比賽中,拿出每家每戶秘制的油辣子往面上一澆,姿勢甚是瀟灑。「看到油辣椒在麵湯中散開,就像我們青海拉麵人一般,你幫我一把,我拉你一程。」西華牛肉拉麵的創始人之一妥永芳的形容再貼切不過了。

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陳志忠介紹,上世紀80年代末,一群懷揣致富夢想的青海人,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走出高原,走出青海,把拉麵美味送到了全國人民的舌尖上,也讓全國人民了解了青海、感知了青海。

經過30多年的發展,青海籍拉麵從業人員達到18.7萬人,開辦拉麵店3.1萬家,其中有500多家拉麵店開到了國外。「拉麵經濟」蓬勃發展,不僅幫助各族群眾走上了致富路,也為促進「拉麵經濟」輻射地區的經濟發展、市場繁榮、城市進步、民族團結髮揮了積極作用,青海拉麵已經成為引領群眾脫貧的「致富面」、促進社會穩定的「和諧面」、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面」、提升生活品質的「小康面」。(莫青)

【來源:西海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不斷增強職工群眾技能提升的幸福指數 滬青職工拉麵技能競賽火熱上演
    為深入探索新時期省市競賽與全國競賽銜接新機制,不斷開闢職工技能學習交流新途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昨日上午,由上海市總工會和青海省總工會聯合主辦的「拉麵飄香共築小康」上海·青海兩省市職工拉麵技能競賽在中華職業學校火熱開賽。  經過一天的激烈角逐,西華牛肉拉麵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摘得桂冠。
  • 海東籍拉麵隊跨省競賽展風採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記者從海東市總工會了解到,在不久前剛結束的以「拉麵飄香·共築小康」為主題的滬青職工拉麵技能競賽中,海東籍的谷爾真拉麵、雪域牛肉麵榮獲二等獎。這場拉麵技能競賽,為青海省、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海東籍拉麵從業人員搭建了學習交流的平臺,也讓在外開店的拉麵人提升了技能,更「富了腦袋」。據了解,在此次競賽中,共有25支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的青海籍拉麵團隊,其中有19支海東籍拉麵團隊70名選手參賽。大賽由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兩部分組成,成績佔比分別為30%和70%。
  • 一碗拉麵託起18.7萬青海人的致富夢
    在比賽現場,拉麵人精益求精力爭做到最好。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上海與青海,一衣帶水。
  • 夏至吃麵|青海拉麵又「拍了拍」武漢熱乾麵
    因地處青海湖以東而得名的海東市,是青海拉麵務工人員重要輸出地,在全國各地開了2萬多家拉麵店、有從業人員近18萬人,其中在武漢開辦的拉麵店就達450家。疫情防控常態化,疫後重振的步伐不斷加快,武漢的青海拉麵行業復工復產也正在有序推進。目前,全市所有的青海拉麵經營戶都已恢復營業,經營狀況正一天比一天好。
  • 康樂縣婦聯、縣總工會開展牛肉拉麵競賽活動
    康樂縣婦聯、縣總工會開展牛肉拉麵競賽活動 2020-06-16 03: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圳出臺六項措施幫扶青海拉麵產業
    來自青海省政府駐深圳辦事處的消息,深圳市出臺六項措施,幫扶青海拉麵產業發展,減輕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助力拉麵店順利復工復產。六項措施包括:減免物業租金。深圳市發布倡議書,召開企業租金減免動員會,鼓勵市場為拉麵產業減免租金。延期繳納社會保險費,青海拉麵店可享受免徵2月至6月養老保險、工商保險、失業保險單位繳費部分政策,拉麵店登記為企業且劃為中小微規模的,可享受企業穩崗返還政策。
  • 【我們的小康】小拉麵大能量 能脫貧能致富
    小拉麵大能量 能脫貧能致富青海化隆縣大力發展拉麵產業,在全國280個大中城市及13個國家開辦拉麵店1.7萬餘家,拉麵從業者達11萬人,「拉麵經濟」及相關產業帶動經營收入超過110數字轉型做大做強產業化隆縣「拉麵經濟」走出了一條「群眾首創、政府支持、市場發展、民族團結、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子,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對貧困群眾通過「青海拉麵」脫貧致富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
  • 青海拉麵產業開辦拉麵店達3.3萬家 人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
    記者28日從青海省人社廳獲悉,截至目前,青海籍務工人員已在全國各地及境外地區開辦拉麵店達3.3萬家,從業人員約19.5萬人,年經營性收入近200億元,從業人員工資性總收入達70億元,人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20世紀80年代開始,青海東部農區的農民,走出貧瘠大山,親幫親、鄰幫鄰,開起拉麵店。
  • 青海海東民族團結故事:一碗拉麵連萬家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不甘貧窮的化隆人順應改革開放時代潮流,走出深溝大山,到全國各地開辦拉麵店。如今,化隆人在全國經營著1.8萬家拉麵館,年營業額超過100億,從業人員達11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3以上。  6月19日,記者跟隨「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全媒體海東行大型採訪活動最後一站來到「中國拉麵之鄉」化隆縣。
  • 院線電影《拉麵王子》舉行首映式
    青羚網訊(記者 鍾自珍 實習生 郭雅)11月20日下午,由青海省委宣傳部、青海省扶貧開發局、青海廣播電視臺、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及華誠影視、北京尚美博、青海羌戎海等創作投資機構聯合攝製的電影《拉麵王子》首映儀式暨閱片會在西寧市舉行。首映式現場,導演劉全瑋,總製片人蘆埡寧分享了電影幕後的創作故事,並表達了對青海文化、自然風光的熱愛。
  • 青海拉麵館裡的「百萬富翁」「造夢記」
    中新社武漢6月21日電 題:青海拉麵館裡的「百萬富翁」「造夢記」作者 胡友軍 張添福韓索力麼乃可能無法想到,自己真會成為「百萬富翁」。早在20世紀80年代,青海東部農區的農民,紛紛走出貧瘠大山,親幫親、鄰幫鄰,開拉麵館謀出路。如今,該省近20萬名拉麵從業人員,在中國數百個城市經營著近3萬家青海風味拉麵館,每年產值達上百億元(人民幣,下同)。韓索力麼乃經營的位於武漢市江夏區的青海品牌示範拉麵館,主打「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拉麵。
  • 讓拉麵人才「走得出穩得住」
    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堅持把拉麵人才納入農村實用人才和致富帶頭人隊伍,進行重點培養扶持,實施「送學上門」「頭雁培育」「帶薪實訓」「政策護航」等拉麵人才四項工程,讓農村拉麵人才「破土飄香」,為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提供了人才支撐。
  • 青海「拉麵之鄉」千人共享幸福面 1.7萬餘家拉麵店創造130億年產值
    青海「拉麵之鄉」千人共享幸福面 1.7萬餘家拉麵店創造130億年產值 2020-01-20 21:19:23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禕 責任編輯:王禕   中新網青海化隆
  • 半月談|海東的拉麵傳奇:在全國開了兩三萬家店
    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海東市委書記鳥成雲說:「拉麵產業已經成為海東群眾擺脫貧困的『致富面』、促進社會穩定的『和諧面』、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面』、提升生活品質的『小康面』。」「諾爾曼」拉麵店面匠韓玉龍在錄製拉麵培訓節目 張宏祥 攝上海姌碧邇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福龍是「80後」,他從化隆老家出來後在拉麵店從跑堂幹起,現已在上海開了4家拉麵連鎖店,並用現代物流理念建立起食材配送鏈,吸納了近30人就業。
  • 七裡河區舉辦「互助保障杯」蘭州牛肉拉麵技能大賽
    七裡河區舉辦「互助保障杯」蘭州牛肉拉麵技能大賽 2020-10-21 12: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根拉麵兩地情緣 江蘇經驗打通青海化隆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
    東西手拉手,共同奔小康,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推出特別策劃《小康路上 無問西東》,一起解碼脫貧攻堅中的江蘇力量。2002年,考古學家在青海省海東市的喇家遺址發現了一碗4000歲的拉麵,比義大利麵足足早了兩千年。從喇家遺址循河而上,轉過幾個彎就到達了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這裡就是「拉麵之鄉」化隆,一個以回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九曲黃河,化隆點睛。
  • 青海海東市與阿里巴巴集團共建拉麵產業數位化聯盟
    魯丹陽攝&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青海海東7月7日電 (魯丹陽)「青海拉麵產業數位化」平臺合作框架協議籤約暨阿里巴巴本地生活「中國小吃產業帶」全國首發儀式7日在青海省海東市召開。
  • 六項措施促進拉麵企業復工復產
    近日,青海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採取六項措施全力支持拉麵企業復工復產,更好服務我省「拉麵經濟」發展。  省市場監管局通過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小微企業名錄(青海)平臺及今日頭條等媒體,及時發布中央和相關省市各項復工復產幫扶政策措施。
  • 青島市市北區汽車修理行業職工技能競賽在雙山街道舉行
    半島網9月22日訊 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提高廣大職工的勞動技能水平, 讓經驗、技能和創新源自於一線、服務於一線、升華在一線,近日,青島市市北區汽車修理行業職工技能競賽在雙山街道青島之星汽車服務有限公司隆重舉行。
  • 青海化隆走上「網際網路+拉麵」新徵途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拉麵人韓海明將一團面重重甩在案板上,揉好後上下左右三拉兩纏,就抻出一把毛細拉麵。  走在化隆的大街上,隨處可見來自全國各地的車牌,這源於當地發展了近30年的「拉麵經濟」。從「面一代」到「面三代」,化隆人在全國271座城市開設拉麵店1.7萬家,拉麵從業者11萬人。2019年,化隆「拉麵經濟」年產值達100多億元,利潤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