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由上海市總工會、青海省總工會共同主辦的「拉麵飄香共築小康」滬青職工拉麵技能競賽在上海舉行。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閻京華,青海省委常委、省總工會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兼)馬吉孝,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莫負春出席。
經過30多年的發展,青海拉麵已成為引領群眾脫貧的「致富面」、促進社會穩定的「和諧面」、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面」、提升生活品質的「小康面」。滬青兩省市總工會共同舉辦拉麵技能競賽,為長三角地區青海籍拉麵從業人員搭建起學習交流、開拓視野、提升技能、展示風採的平臺,也是開展跨省技能競賽的又一次嘗試,有利於激發拉麵從業人員的勞動熱情,推動拉麵產業提檔升級擴面。
去年,省總工會提出舉辦省際間拉麵技能競賽的建議,得到中華全國總工會的高度重視,安排勞動和經濟工作部加強指導;上海市總工會積極響應,抽調骨幹力量精心籌備,為競賽成功舉辦提供有力保障。西寧、海東、海北、海南、黃南等市州總工會組織在上海、浙江、江蘇等地從事拉麵產業的27支代表隊,上海市總工會組織5支代表隊,共有128名選手參加競賽和廚藝展示活動。(陳晨 莫青)
一碗拉麵託起18.7萬青海人的致富夢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上海與青海,一衣帶水。青海拉麵人在大上海留下艱苦創業的身影,他們說,想抓住「阿拉上海人」的味蕾可不容易;他們還說,能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創業值得終生銘記。12月6日,在「拉麵飄香·共築小康」滬青職工拉麵技能競賽中,青海拉麵人在黃浦江畔切磋廚藝,共享依靠技能脫貧致富的快樂。
「讓每一名上海人都喜歡上拉麵的味道」
清晨,在上海面舞絲路拉麵店裡,已經有客人來吃麵了。「一碗牛肉麵,毛細,辣子少。快點給老人家做上。」還沒等客人說話,馬明軍就已經按照老人的習慣吩咐廚房去做了。一早上像這樣的老顧客還有很多,多是周邊小區裡的上海本地人。
「剛開始,上海人並不喜歡青海拉麵的口味。辣椒太辣,調料太濃,面有些硬,我們根據當地人的喜好不斷改良拉麵的湯料,和面的技術,就連辣椒也是精選不辣味香的。」來自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的拉麵人馬明軍團隊為了抓住食客的味蕾,下了不少功夫。
「這個味道還可以,毛細有點像我們的龍鬚麵,湯很好喝,肉也很嫩。」老人家說著濃鬱的上海話,馬明軍在旁做著翻譯。「剛開店時,老人就來店裡品嘗了,說面有點硬,咬著費勁,我就告訴她拉麵粗細分很多種,後來,每一種拉麵樣式都讓老人品嘗,最後她說最好吃的是毛細。」馬明軍記住了老人也記住了她的用餐口味。
從事拉麵行業多年,2019年馬明軍創業團隊終於在上海註冊了自己的拉麵品牌「面舞絲路」,擁有了一家佔地百餘平方米的直營店,在江浙滬共有12家加盟店,年收入達百萬元。
「在這樣的大都市,拉麵品牌提檔升級迫在眉睫,青海拉麵人也意識到『抱團』發展的重要性。做優做強直營店,擴大加盟店的範圍,讓青海拉麵走得更遠,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學習,學習企業管理,學習更強的本領。」一有相關的拉麵技能比賽,他都會關注。
在上海創業多年,馬明軍已經愛上了這座城市,他還學會了幾句地道的上海話。上海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有感而發,讓每一名上海人都吃上拉麵,讓每一名上海人都喜歡上拉麵的味道,是眾多拉麵人用心用情的結果。
一碗拉麵影響了幾代人
馬福山的家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下鐵邁西村,15年前,為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他離開家鄉,開啟了走南闖北的創業之路。「這條路不好走,苦啊!」年過五旬的馬福山回憶起這一路的辛酸感慨良多。如今,他在上海開了一家叫雪域美食的拉麵館,六七十個平方米,生意還不錯。
「我們一家三口先到了甘肅,那時候兒子上一年級,三年後輾轉到溫州,開起了自己的拉麵店,那時候兒子上四年級,在溫州讀完小學後,兒子回到西寧讀初中,高中考到了西寧市重點中學,四年前,兒子考上了青海大學學習會計專業。當兒子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起,我覺得,一生的奔波是值得的。」馬福山說,兒子的理想,就是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馬福山把兒子的優秀歸功於在發達省份接受的基礎教育。「兒子跟著我們,雖然吃了些苦,但幸運的是孩子接受了發達地區的教育。兒子現在彬彬有禮,志向明確。」在上海五年,馬福山夫婦計劃著等兒子有工作後,就回老家去。「上海再美、再好,也還是覺得家鄉好。」兩鬢已生白髮,馬福山笑得很從容也很幸福。
他的店在上海博物館附近,他說,接觸的文化人多了,自己也受到了薰陶,努力提升自己,才能跟客人有得聊啊!
韓索麻是「面二代」,如今,已有「谷爾真」拉麵品牌,直營店遍布廣州、廈門、杭州、無錫等地,他還有一支優秀的研發隊伍,不僅如此,2017年企業還走上了「網際網路」+的道路,有了網上商城。
「父輩們用辛勞創出了青海拉麵的市場,我們的責任就是要把青海拉麵的品牌做優做響。」80後拉麵人渾身是勁兒,努力在大城市紮下根站住腳。
在上海,青海籍拉麵人從第一代「一口鍋、兩口子、三張桌子」起步,敏銳抓住「開拉麵店」這門生意苦幹創業,讓拉麵生意在上海落地開花,第二代拉麵人藉助「親幫親、鄰幫鄰」的經營方式,讓拉麵產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壯大。「目前,第三代拉麵人牢牢把握『網際網路+拉麵』的發展先機,正努力實現拉麵產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華麗轉變,也為上海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作出積極貢獻。」上海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點讚青海拉麵人。
一碗拉麵託起18.7萬青海人的致富夢
拉麵味道的好壞,油辣椒的作用功不可沒。拉麵人在比賽中,拿出每家每戶秘制的油辣子往面上一澆,姿勢甚是瀟灑。「看到油辣椒在麵湯中散開,就像我們青海拉麵人一般,你幫我一把,我拉你一程。」西華牛肉拉麵的創始人之一妥永芳的形容再貼切不過了。
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陳志忠介紹,上世紀80年代末,一群懷揣致富夢想的青海人,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走出高原,走出青海,把拉麵美味送到了全國人民的舌尖上,也讓全國人民了解了青海、感知了青海。
經過30多年的發展,青海籍拉麵從業人員達到18.7萬人,開辦拉麵店3.1萬家,其中有500多家拉麵店開到了國外。「拉麵經濟」蓬勃發展,不僅幫助各族群眾走上了致富路,也為促進「拉麵經濟」輻射地區的經濟發展、市場繁榮、城市進步、民族團結髮揮了積極作用,青海拉麵已經成為引領群眾脫貧的「致富面」、促進社會穩定的「和諧面」、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面」、提升生活品質的「小康面」。(莫青)
【來源:西海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