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東民族團結故事:一碗拉麵連萬家

2021-01-19 央廣網

  央廣網海東6月22日消息(記者張雷 劉澤耕)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是一個回、漢、藏、土、撒拉等12個民族聚居的自治縣,屬國家和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是海東市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縣。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不甘貧窮的化隆人順應改革開放時代潮流,走出深溝大山,到全國各地開辦拉麵店。如今,化隆人在全國經營著1.8萬家拉麵館,年營業額超過100億,從業人員達11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3以上。

  6月19日,記者跟隨「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全媒體海東行大型採訪活動最後一站來到「中國拉麵之鄉」化隆縣。

  拉麵成為化隆人的「致富團結面」

  在化隆縣群科鎮,最氣派的建築是青海省扶貧拉麵產業培訓服務中心,這裡記錄著化隆各族拉麵手藝人走向全國的歷程,為全國化隆拉麵店遠程提供全套的技術培訓、經營管理指導、設備食材供應以及各類保障等服務,讓他們在全國各地安心開店,免除所有後顧之憂。

青海省扶貧拉麵產業培訓服務中心(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記者從圖文並茂的展覽和工作人員的講解中了解到,從1988年第一批化隆人到廈門開辦第一家拉麵店起,化隆人便開始了不分民族的「傳幫帶」共同致富的歷程。最初到全國各地開拉麵館的化隆人多為家人、親戚合夥經營,後來帶動了越來越多不同民族的鄰居、村民走出去,以至於全縣出現了231個「拉麵村」。越來越多的學徒學成後自己開店成為老闆,帶動更多的人創業,化隆拉麵產業如滾雪球般快速發展。

工作人員向記者講述許灶保、冶成德合夥在北京開店的故事(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目前全國各地化隆人經營的拉麵店中,有漢、回、藏等各民族共同經營的拉麵店418家。在北京經營哈裡穆餐廳的漢族老闆許灶保和回族合伙人冶成德2004攜手進京,如今已發展到4家店,110多員工中有許多是回、漢、藏族貧困戶,帶動各民族兄弟姐妹增收致富的許灶保、冶成德被評為化隆縣、海東市民族團結先進個人。

  拉麵把化隆上萬個不同民族的家庭連在一起,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加深了與全國各地各族人民的感情。

  2006年,前往上海打工的貴州籍男子鄭信龍華不慎走失,恰好被在上海開拉麵館的馬春虎碰見了。鄭信龍華有精神障礙,說不清楚家庭住址,馬春虎便將他留在店裡。2017年,鄭信龍華與失散多年的家人重逢,馬春虎把幫他存下的14萬元工資一併給了他,一再叮囑他到家後要聽父母的話,並建議他在家鄉開個拉麵館,把這份感情永存下去。

拉麵師在視頻直播間進行遠程培訓(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蘇州一家化隆牛肉拉麵免費請環衛工人吃麵;拉麵人為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殘疾人提供愛心拉麵;為留守兒童現場拉麵……每天,化隆拉麵人都在全國各地上演著民族團結的溫馨故事。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全國各地的化隆拉麵人紛紛捐款捐物,為醫護人員、卡點工作人員送愛心餐,這些善舉和無私捐助進一步提升了青海拉麵人的社會形象和美譽度,展現出化隆拉麵人致富思源、回饋社會的責任和擔當。

  化隆縣駐北京辦事處主任、化隆縣拉麵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馬春雲說:「無論化隆拉麵人走到哪裡,都能融入當地的社會生活。他們把青海的麵食文化推廣到各地,各地群眾也有機會了解青海的民族文化和風俗風情,加深了青海人與全國人民的感情。」

  民族團結從娃娃抓起

  走進化隆縣第一小學,六年級學生身著漢族、藏族、回族民族服飾,共同跳起舞蹈《民族大團結》。舞蹈隊「C位」回族學生李貴蘭身著綠色舞蹈服,手中的紅袖隨風擺動。

化隆縣第一小學學生身著各民族服飾跳起舞蹈(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李貴蘭對記者說:「我擅長跳漢族舞蹈,也會跳藏族鍋莊。通過舞蹈,我和各族同學相處得更加融洽,成為親密無間的好朋友。」

  化隆縣第一小學建於1828年,至今已有190多年的歷史。目前有1759名在校學生,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238名。學校通過讀一本民族團結題材的好書、唱一首民族團結歌曲、看一部民族團結電教片等「十個一」活動,開展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

化隆縣第一小學學生在上音樂課(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五年級三班藏族學生達娃央宗說:「老師經常教導我們,同在一片藍天下,要與各民族同學攜手同行。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共同維護民族團結,需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

  四年級二班班主任馬麗莉告訴記者,班級裡的漢、回、藏族學生關係融洽,逢年過節,班級聯歡會,回族學生準備油餅分享給同學,漢族、藏族學生也會買一些食品與回族同學分享。

  馬麗莉告訴記者,班裡有一位名叫馬蘭的撒拉族插班生,剛轉學來的時候不會說漢語,性格孤僻,很難融入到集體中。讓馬麗莉感到意外和感動的是,班長和學習委員主動在課餘時間教她說普通話,補習落下的功課,馬蘭從二年級轉學時一句漢語不會說,到現在可以流利地在課上用漢語發言,考試門門都在90分以上。

化隆縣第一小學學生與在浙江寧波經營拉麵店的媽媽視頻通話(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化隆縣第一小學有1/10的學生父母在全國各地經營拉麵館或打工,學校專門為這些留守學生開設了課外讀物閱覽室,組建興趣愛好小組,為他們創造溫馨的集體學習娛樂環境。在學校親情視頻區,留守學生能與全國各地的父母視頻對話交流,排解對父母的思念,不再孤獨。

  化隆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冶青峰說,化隆縣把民族團結教育貫穿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做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進校園、進課堂、上課表、有教材、有教案、有作業,現已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學校33所,民族團結教育之花正開遍校園。

相關焦點

  • 半月談|海東的拉麵傳奇:在全國開了兩三萬家店
    海東的拉麵傳奇:在全國開了兩三萬家店半月談記者 馬千裡 駱曉飛從「一口鍋、兩口子、三張桌子」起步,青海省海東市以回族、撒拉族為代表的各族群眾經過30年的打拼,17.8萬拉麵人在全國280個大中城市開辦了2.78萬家拉麵店,年均經營性收入超過150億元。
  • 夏至吃麵|青海拉麵又「拍了拍」武漢熱乾麵
    街頭巷尾,愛「面」的武漢人,終於吃上了「拌拌更美味」的熱乾麵,也捧起了一碗熱騰騰的青海拉麵~~~「吸溜」一口面,才真正感覺到:冒著熱氣的武漢,又回來了!6月20日,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與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海東市委書記鳥成雲率領的海東市黨政考察組座談。
  • 一碗拉麵託起18.7萬青海人的致富夢
    「讓每一名上海人都喜歡上拉麵的味道」清晨,在上海面舞絲路拉麵店裡,已經有客人來吃麵了。「一碗牛肉麵,毛細,辣子少。快點給老人家做上。」還沒等客人說話,馬明軍就已經按照老人的習慣吩咐廚房去做了。一早上像這樣的老顧客還有很多,多是周邊小區裡的上海本地人。「剛開始,上海人並不喜歡青海拉麵的口味。
  • 上海·青海兩省市職工拉麵技能競賽在滬舉行拉麵飄香 共築小康
    經過30多年的發展,青海拉麵已成為引領群眾脫貧的「致富面」、促進社會穩定的「和諧面」、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面」、提升生活品質的「小康面」。滬青兩省市總工會共同舉辦拉麵技能競賽,為長三角地區青海籍拉麵從業人員搭建起學習交流、開拓視野、提升技能、展示風採的平臺,也是開展跨省技能競賽的又一次嘗試,有利於激發拉麵從業人員的勞動熱情,推動拉麵產業提檔升級擴面。
  • 青海拉麵館裡的「百萬富翁」「造夢記」
    中新社武漢6月21日電 題:青海拉麵館裡的「百萬富翁」「造夢記」作者 胡友軍 張添福韓索力麼乃可能無法想到,自己真會成為「百萬富翁」。早在20世紀80年代,青海東部農區的農民,紛紛走出貧瘠大山,親幫親、鄰幫鄰,開拉麵館謀出路。如今,該省近20萬名拉麵從業人員,在中國數百個城市經營著近3萬家青海風味拉麵館,每年產值達上百億元(人民幣,下同)。韓索力麼乃經營的位於武漢市江夏區的青海品牌示範拉麵館,主打「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拉麵。
  • 產業提檔升級 海東拉麵崛起
    拉麵人復工儀式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三月以來,萬餘名海東拉麵人陸續踏上了返程復工路。《「青海拉麵」龍頭企業評審辦法》《「青海拉麵」新開店和吸納建檔立卡戶勞動力就業的補助辦法》《推動拉麵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和海東市委市政府從政策、資金、項目、培訓等方面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和扶持發展拉麵產業,打造勞務精品。在黨和政府的積極支持下,青海拉麵人將一碗麵的產業「拉」得越來越長。
  • 海東全方位多層次講好「河湟故事」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年來,海東市緊緊抓住河湟文化賦予的深厚文化稟賦,突出地域優勢、緊抓人文特色,將保護和利用相結合、文旅和產業相統籌,在關鍵領域、重點環節上尋求突破,以河湟文化的傳承創新,推動黃河文化在海東不斷發揚光大,不斷豐富河湟文化的時代內涵。
  • 青海拉麵產業開辦拉麵店達3.3萬家 人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
    記者28日從青海省人社廳獲悉,截至目前,青海籍務工人員已在全國各地及境外地區開辦拉麵店達3.3萬家,從業人員約19.5萬人,年經營性收入近200億元,從業人員工資性總收入達70億元,人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20世紀80年代開始,青海東部農區的農民,走出貧瘠大山,親幫親、鄰幫鄰,開起拉麵店。
  • 2021,我在青海等你!
    馬銘言 攝  待到3月9日,  青海144所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的學生  已重返校園,  成為全國最早開學的地區。學生接受測溫 玉樹民族中學 供圖複課後晚自習 玉樹民族中學 供圖  驚蟄時節,  青海「拉麵大軍」也再復工,  向著中國數百個城市出發。
  • 民族團結一家親 守望相助見真情
    民族團結一家親 守望相助見真情──記我市外來務工經商少數民族群眾抗疫故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戰中,我市外來務工經商少數民族群眾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積極行動,自發自願慷慨解囊,盡其所能奉獻愛心。高速路口的愛心拉麵服務隊疫情發生後,留守在西安的青海撒拉族男兒急了,紛紛打電話給駐西安辦事處主任韓文林,「韓主任,我們能為西安人民做點什麼?我們雖然都是做的小拉麵生意,但我們也想為西安人民做點事情」。
  • 拉麵匠拉出一碗民族團結「幸福面」
    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阿河灘村,有一位遠近聞名的 「最美拉麵人」,他就是韓木海買。    韓木海買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他早期在西藏從事運輸行業,經過八年的努力,因行業不景氣,轉頭帶著一家6口人,赴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從事拉麵產業。
  • 「海東市」實現拉麵經營收入131億元
    來自海東市政府的消息,截至10月底,海東市拉麵產業實現經營收入131億元,利潤46億元,拉麵從業人員工資性收入53億元。從海東市走出去的拉麵店遍布全世界,為青海拉麵開創了一片新天地。數據顯示,海東籍拉麵人在國內279座大中城市開辦拉麵店2.83萬家,在20多個境外國家開設拉麵店39家,註冊登記拉麵自主品牌81個,品牌門店有1685家,拉麵勞務從業人員達17.96萬人,拉麵產業已成為海東市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生支柱產業和脫貧攻堅重點產業,7萬多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 青海「拉麵之鄉」千人共享幸福面 1.7萬餘家拉麵店創造130億年產值
    青海「拉麵之鄉」千人共享幸福面 1.7萬餘家拉麵店創造130億年產值 2020-01-20 21:19:23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禕 責任編輯:王禕   中新網青海化隆
  • 青海海東市與阿里巴巴集團共建拉麵產業數位化聯盟
    魯丹陽攝&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青海海東7月7日電 (魯丹陽)「青海拉麵產業數位化」平臺合作框架協議籤約暨阿里巴巴本地生活「中國小吃產業帶」全國首發儀式7日在青海省海東市召開。
  • 海東籍拉麵隊跨省競賽展風採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記者從海東市總工會了解到,在不久前剛結束的以「拉麵飄香·共築小康」為主題的滬青職工拉麵技能競賽中,海東籍的谷爾真拉麵、雪域牛肉麵榮獲二等獎。這場拉麵技能競賽,為青海省、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海東籍拉麵從業人員搭建了學習交流的平臺,也讓在外開店的拉麵人提升了技能,更「富了腦袋」。據了解,在此次競賽中,共有25支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的青海籍拉麵團隊,其中有19支海東籍拉麵團隊70名選手參賽。大賽由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兩部分組成,成績佔比分別為30%和70%。
  • 一根拉麵兩地情緣 江蘇經驗打通青海化隆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
    2002年,考古學家在青海省海東市的喇家遺址發現了一碗4000歲的拉麵,比義大利麵足足早了兩千年。從喇家遺址循河而上,轉過幾個彎就到達了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這裡就是「拉麵之鄉」化隆,一個以回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九曲黃河,化隆點睛。伴隨著呼嘯掠過的長風和繾綣浮動的白雲,四千年後,在這兒拉麵還是亙古不變的鄉土滋味。
  • 聚焦|上海拉麵風雲第二季:依法治國能否從一碗牛肉麵開始?
    延伸閱讀>>「拉麵風雲第一季」:觀察|上海阿里蘭,一家失了「牛肉」的拉麵館  10月20日晚,有網友爆料稱上海發生聚眾鬧事,一家尚未開業的膳食坊被砸毀。10月20日下午三點許,位於上海浦東金高路1056號的上海隴源膳食坊,被30多青海漢子(回族)在光天化日下砸毀,據當事家屬稱,被砸原因是「不許隴源膳食坊出售牛肉拉麵」,店內有三人受傷。當事家屬已經報警。  短短十幾小時,微博話題#上海回民聚眾鬧事#閱讀量就高達575萬,討論6875條。隨後,該話題於21日下午被刪除,其中相關討論於該日一早就已被刪除。
  • 【我們的小康】小拉麵大能量 能脫貧能致富
    從「面一代」到「面三代」,經過30年的打拼,化隆人在全國280個大中城市及其他13個國家開辦了1.7萬餘家拉麵店,拉麵從業者達11萬人,「拉麵經濟」及相關產業帶動經營收入超過110億元,化隆縣累計脫貧的13萬人中有近10萬人是通過拉麵脫貧的。一碗小小拉麵已成為化隆縣百姓的脫貧面、致富面、團結面、幸福面。
  • 他和一碗拉麵的故事,看完「真香」
    「拉麵經濟」成支柱產業「拉」出扶貧新路子2020年,馬乙拉四大部分時間開著自己江蘇號牌的車,留在老家青海化隆。原本打算在1月初的拉麵大賽之後稍事休整,帶孩子去自己開拉麵店的江蘇太倉過寒假,但是疫情打亂了計劃。馬乙拉四:2020年疫情發生以後,我大部分時間在化隆,拉麵生意由外甥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