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影視記者 丁舟洋
今年春節檔周星馳電影《美人魚》33.9億元的票房神話,讓參與該片的保底發行方大賺了一筆。主導這場保底發行的幕後推手——「和和影業」迅速成為了業界關注的焦點。
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影視公司成立僅3年,自帶金融血統。經過幾輪股權變更,該公司的股東已由和和基金、五礦信託等金主,變更為11個自然人股東。其中包括多位明星股東——如歌手楊坤、導演曹保平、演員陳坤等。
分析和和影業今年以來的布局,不難看出,無論是名導大作還是新人新作,和和影業都偏愛與具有強烈風格化的導演合作。而同大眾路線保持一定距離的FIRST青年電影展(以下簡稱「FIRST影展」),則是和和影業的資源庫。近日上映的《黑處有什麼》便來自FIRST影展。
保底發行入局《美人魚》大勝,《絕地逃亡》失敗
《美人魚》刷新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紀錄。
業界傳得沸沸揚揚的天價保底發行,得到了和和影業董事長楊巍的證實。楊巍此前向新浪娛樂透露,《美人魚》的投資方共有九家,和和影業是保底發行合作的主體,負責全部保底資金的籌劃支付,保底金額是否為18億元由於保密制度的約定不便透露太多。
由於和和影業具有投資基金公司和信託公司的基因,因而被業界視為依靠金融資本出高額的保底發行費用,從而拿下電影項目的發行權,風險極高。但按照楊巍的說法,和和影業並不是到《美人魚》的發行階段才介入的,而是從《美人魚》電影籌備初期就跟進了投資。
據娛樂資本論報導,2010年年底,在五礦建立籌備階段,楊巍就加入了,並成為五礦信託的核心成員之一。在五礦信託工作的5年裡,楊巍接觸了不少電影投資項目。離職後楊巍從上海一位朋友手中接手和和影業。
金融為電影帶來新鮮血液的同時也帶來很多傷害。今年4月《葉問3》票房造假讓快鹿集團的金融騙局全面爆發。3月的時候,一向低調少言的楊巍則像是嗅出了行業危機,她罕見的髮長微博表示,「金融創新或保底發行應是更科學的投資制度管理以及合理有效的退出機制設計,同時通過更新的投資組合整合優質的渠道資源進場協動電影的營銷,而融資並不是唯一目的,陸續出現的一些所謂創新手段令人十分擔憂。」
楊巍還公開回應稱,「和和影業不是保底發行專業戶,是一家以投資電影內容為本的公司。」
不過保底發行本身,依然是和和影業時而用到的手段。根據今年7月和和影業、聯瑞影業、中聯華盟傳媒與A股上市公司唐德影視籤署的保底發行協議,唐德影視以10億元向和和影業等上述三家公司出售《絕地逃亡》的票房收益權。後來唐德影視自己也加入了保底發行的行列。
但《絕地逃亡》最終僅8.87億元的票房,並未達到起初10億元的票房期望,這也意味著該片保底票房的失敗。
扶持青年影展 深度捆綁明星資源
跨界想玩電影的金融資本很多,但最後把自己玩死的也不少。
究其原因,多位影視業的資深人士向每經影視(微信公ID:meijingyingshi)記者分析道,不懂電影,不尊重電影「內容為王、創意取勝」的規律,是跨界資本以失敗收場的原因。
「同樣帶著跨界資本的錢,和和影業的不同之處在於楊巍是 資深電影粉 。」一位資深影視投資人對每經影視記者說,「實際上,FIRST影展也是楊巍參與創辦的,為楊巍打開了電影之門。」
從FIRST影展的官網信息也可看出,和和影業是贊助方和金主之一。
楊巍自稱「文藝金融女」,深度參與FIRST影展最初也許只是出於愛好,但當楊巍開始運作影業公司時,電影節就變成了該公司的資源庫。從FIRST影展走出來的四名青年導演的作品,全部出現在和和影業今年7月發布的片單中。
與此同時,FIRST還給楊巍帶來了與大導演合作的機會。她坦言:「能與姜文、王家衛結緣,都是因為FIRST影展。」這兩位名導都曾任FIRST影展評審團主席。
在和和影業今年7月發布的片單計劃中,就有姜文執導的新片《俠隱》,張嘉佳執導、王家衛監製的《擺渡人》。
工商資料顯示,今年5月起,五礦信託、和和基金陸續退出和和影業。一個月後,該公司的股東變更為11個自然人股東,楊巍位列其中。股東還包括多位的明星——如歌手楊坤、導演曹保平、演員陳坤等。
本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