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劉"獅子紋油壺魯葫蘆,產自清鹹豐時期,重62克,通高9.8釐米,腹徑7.0釐米,口徑6.7釐米,略見瓦痕,腰居中,上翻、下肚大體對稱,紫潤堅厚,古色古香,造型矮矬,宜養本叫油壺魯。此器鑲配紫檀口框,象牙鏤雕雲龍紋蒙心,葫蘆中部模印五獅嬉戲紋。表面光澤,光彩照人。配有保護用的青布繡花包。
油壺魯葫蘆又叫葫蘆器、匏器、範匏,俗稱「模子葫蘆」。當葫蘆幼小時,套上有陰文的模具,秋老取出,花紋隆起宛若浮雕,可謂巧奪天工,是我國獨有的傳統工藝。「模子葫蘆」傳世精品,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美國奈爾遜美術館等權威博物館皆有收藏。葫蘆在我國栽種的歷史,至少在七千年以上。《詩經·大雅·綿》中說:「綿綿瓜瓞,民之初生。」專家考證,這「瓜瓞」便包括了葫蘆。「模子葫蘆」的雅號為「範匏」,歷史十分悠久,傳世最早實物流往日本,原藏法隆寺。自康熙一朝起,匏工藝便受到皇家重視,宮內闢有範匏基地並設專人管理,在皇帝的督造下,生產出諸多典雅的模製匏器,有資料說康熙皇帝喜制匏器,自己帶太監製作(有「梁九公」款),成品配以囊套,現藏故宮。康熙、乾隆是鼎盛期,宮廷匏器遠在同一時期的官窯瓷器之上。乾隆、嘉慶以後,範匏基地逐漸延續到宮外,王宮府第,道光、鹹豐之際,盛於民間。上至皇帝天子,下至富人閒士,從宮廷到民間,自清初至民國,玩蟲賞匏,成為當時的一種社會風尚,如同現如今上歌廳唱「卡拉」和上網玩遊戲。
昔日有身份的北京人按照自己的生存圈子一天大致要往四個去處,茶館子、飯館子、澡堂子、戲園子。一早進了茶館,不論是串貨、平事、溝通圈裡的消息,還是就為了會友聊天,人們作揖問安落座後,夥計端上香片蓋碗,玩蟲人常常從懷裡掏出自己的慄紅油亮的葫蘆,相互攀比品賞。民國初,皇室出宮,貴族平民玩兒的都一樣了,街上鱗次櫛比的酒樓裡都是會鳴叫的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