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個人隱私 終受法律嚴懲

2020-12-22 人民網安徽頻道

近日,淮北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維持了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2019年10月,淮北市相山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這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被告人唐某燦因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

經審理查明:2018年4月21日,為實施電信詐騙,被告人唐某燦從唐某祥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6萬餘條,用於實名認證QQ號。該6萬餘條公民個人信息中包含公民姓名、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其中有41條公民個人信息為淮北市公民個人信息。法院審理後認為:被告人唐某燦違反國家有關規定,非法獲取、提供公民個人信息計6萬餘條,其行為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且系情節特別嚴重。公訴機關指控罪名成立,依法予以支持。被告人唐某燦犯罪時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依法予以從輕或減輕處罰;被告人唐某燦歸案後能如實供述犯罪事實,庭審中自願認罪,依法予以從輕處罰。辯護人關於對被告人唐某燦減輕處罰的意見,符合法律規定。扣押的作案工具依法應予以沒收。根據被告人的犯罪事實、犯罪性質、情節、作用大小和對社會的危害性,遂依法作出上述判決。

宣判後,被告人唐某燦對一審判決不服,上訴至淮北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法院認為:原判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審判程序合法。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楊穎翀 任曉東)

(責編:郭宇、金蕾欣)

相關焦點

  • 散布他人隱私會承擔什麼法律後果?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個人的隱私是需要得到尊重的,侵犯個人隱私權是會受到懲罰的,侵犯別人的隱私可能會給人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那麼散布他人隱私會承擔什麼法律後果呢?個人隱私保護措施有哪些?下文由河南煥廷律師整理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 被侵犯個人隱私的明星為何選擇忍氣吞聲
    筆者認為,兩位都是日本演藝界著名的新生代藝人,他們的行動也會吸引日本各方的關注。但是不要忘記LINE是私密的交流工具(筆者自己的LINE,從來不公開),沒有本人的同意,作為周刊雜誌可不可以公開呢? 如果按照日本法律,以及現有的案件判例,LINE的交流內容,照片等都應該屬於個人隱私。
  • 法律知識普及之個人隱私洩露 休息一下來套題吧
    一、選擇題1.下列屬於隱私的是( )①身體缺陷 ②住宅 ③書包 ④私人信件 ⑤電話號碼 ⑥電子郵件 A.①②④⑤D.警察因國家安全的需要對信件予以檢查4.某販賣個人信息的犯罪案件告破,公安人員發現作案者的電腦中存儲了大量公民個人信息,涉及全國所有省份,內容應有盡有,總量達1.5億條。
  • 男子見獨自在家的工友女兒,心生歹念伸出罪惡黑手,終被法律嚴懲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平素麵目和善的好友,見到湖北省鹹寧市通山縣工友獨自在家的女兒,竟心生歹念伸出了罪惡的黑手,終被法律嚴懲。2020年12月,法院以猥褻兒童罪,處男子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韓友(化名),男,1966年出生,土生土長的的湖北省鹹寧市通山縣人,在當地務農。
  • 脫口秀演員池子斥公司拖欠演藝報酬、侵犯個人隱私,笑果文化:相關...
    5月6日,脫口秀演員池子發布長微博,斥自己所在的笑果文化在經紀合約糾紛案中,寄給他的材料含有他的銀行個人帳戶交易明細,屬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目前池子已經報案並做了筆錄,同時已向銀保監會等政府監管機關投訴。
  • 違法拍照侵犯隱私權,聽律法律解讀隱私權!
    導讀:有粉絲在聽律小程序上諮詢違法行為拍照,侵犯別人隱私權,應該如何處理?隱私就是私事,是個人不願為他人所知和幹涉的私人生活,其內容主要包括公民財產狀況、社會關係、住所、性生活以及其它純屬個人私事而不願為外界所知的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秘密,也包括公民的內心世界及私人生活安寧。
  • 當「Pandownload」鍵盤俠在咆哮 誰還記得被洩露的個人隱私?
    這起案件中,受害人劉某的網盤數據被共享出去,實際上已經證實了這款產品在侵犯和竊取用戶隱私。也就是說,用戶通過"Pandownload"享受的低價、免費的網盤雲存儲服務,是用個人隱私交換來的。而根據案件披露的信息,該軟體的使用者達到數萬餘人,這也意味著,數萬用戶個人網盤中的照片、文件等私密內容,或許已經悄無聲息的被侵犯、共享。對這些鍵盤俠而言,他們真的敢把自己的隱私暴露在類似"Pandownload"軟體中嗎?
  • 聚投訴網友投訴藍月戰神:遊戲廣告騷擾,侵犯個人隱私
    2020年02月02日 09:48,朱先生補充表示:「如果不承認,那倒賣客戶信息,導致大量垃圾簡訊,這個事情會繼續追究」 投訴詳情:遊戲廣告騷擾,侵犯個人隱私 21CN聚投訴, 改變,從投訴開始 微信服務號:聚投訴(JTS-315) 官網:ts.21cn.com 21CN聚投訴聲明: 文章內容來源於「21CN聚投訴」平臺用戶提交的投訴內容,不代表21CN聚投訴立場;未經授權,轉載本網頁信息或做鏡像,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 購買「兇宅」維權,不能侵犯他人隱私
    購買「兇宅」維權,不能侵犯他人隱私 2020-11-18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戀人之間,侵犯對方隱私,究竟是對是錯?
    文 | 九天來源 |談情妙手所謂家庭隱私,顧名思義,是家庭成員個人隱藏的私事和心中蘊含的秘密。坦白與否,從法律上講,這是公民的自由與權利。隱私權受法律保護,任何人不得侵犯。然而,在追求泱泱君子之風的中國,人們總是不太習慣尊重和保護別人的隱私,甚至以各種手段去窺探、傳播、幹涉他人的隱私。在家庭生活中也是如此。於是,晴空浮雲,是非迭出,一幕幕關於侵犯隱私權的悲劇不斷出現在家庭生活的舞臺上。如今,一些已婚的男女,婚前曾有過熱戀中的戀人。
  • 在線教育APP「洋蔥學院」被通報侵犯個人隱私 CEO楊臨風沒面子
    運營商財經網 吳碧慧/文日前,據工信部網站消息,依據《網絡安全法》《電信條例》《電信和網際網路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法律條例,工信部通報了仍存在侵犯用戶隱私問題的軟體名單,其中光合新知旗下K12在線教育品牌洋蔥學院也因私自收集個人信息而上榜,
  • 終於宣判了,疫情終究不是侵犯隱私的保護傘
    這意味著近一年的「疫情和隱私」之間的爭論可以落下帷幕,疫情也終將不再是侵犯隱私的保護傘。我們積極防控疫情,但同時也尊重隱私。我們先來回顧這個隱私案。這也是全國首例公開審判的涉疫情侵犯公民隱私權案,是對個人隱私信息防護的再一次強調和重申,因此更顯意義重大。
  • 陝西一男子酒店內偷拍他人隱私,道歉賠償加罰款,律師:這算輕的
    偷窺,本來就是一種遭人唾棄的行為,不僅偷窺還拍照,這種行為肯定是侵犯了他人隱私權。隱私顧名思義就是屬於自己或不願公開的個人的私事,如果自己的這些私事被人刺探或傳播,確實令人氣惱,不過正確的做法還是選擇報警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 張家口市處理五起通過網絡侵犯公民個人隱私案件
    網際網路尤其是新興媒體給我們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利用網絡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的違法犯罪問題也日益突出,不僅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滋擾,而且對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侵害。近日,張家口公安機關授權公布五起通過網絡侵犯公民個人隱私案件的處理結果。
  • 周杰倫三問餐廳公開監控照片,是否侵犯隱私?
    那麼餐廳及服務員對於保護顧客隱私是否有責任?為平衡個人隱私應如何合理安裝監控攝像頭?我國各地都出臺了相應的《公共安全技術防範條例》,包含了攝像頭安裝的相關規定,單位和個人安裝監控系統應當僅限於滿足自身安全防範需要,且不得在涉及公民隱私的場所安裝監控設備,如賓館酒店的客房、集體宿舍的寢室、公共浴室、更衣室、衛生間等。
  • 洩露確診者個人信息,「發洩式」網絡暴力,檢察官:典型的侵犯隱私權
    此事再度引發人們對於個人隱私保護、抵制網絡暴力等問題的廣泛關注。網絡生活已經成為人們的常態,在享受種種便捷的同時,也面臨著隱私洩露等問題的嚴峻考驗,「發洩式」網絡暴力必須全力抵制。資料圖 新華社發 程碩 作資訊時代,大數據越來越重要,個人的隱私也就越來越有價值,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隱私變成他人謀利的工具。我國網絡安全法第四十四條明確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
  • 池子起訴笑果文化,慘遭隱私被侵犯
    但是我沒想到,笑果文化喜歡挑戰,挑戰法律。在笑果文化寄給我的案件材料裡面,我竟然發現了我在中信銀行的個人帳戶交易明細,我問了律師,依照法律,個人銀行帳戶交易明細是重要的個人隱私,銀行不能把個人帳戶交易明細交給第三方。笑果文化這是屬於侵犯公⺠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笑果無畏法律的這一系列行為,讓我啞口無言,刮目相看。
  • 法律專家:「Pandownload」事件是典型個人隱私洩露案件,用戶應吸取...
    警方通報後,4月16日百度網盤在官方微博回應稱:「百度網盤會一直積極配合警方,嚴厲打擊侵犯百度網盤用戶數據隱私的犯罪行為。同時,百度網盤也會持續通過技術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對此案件,北京義賢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朱茂林表示,我們目前正處於一個網絡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個使用網絡的人,隨時都有可能存在個人信息或個人隱私被洩露的風險,而一旦個人信息或個人隱私被洩露,就有可能對個人造成重大影響或者財產損失
  • 法院:提供的證據侵犯被告隱私,無效!
    對於王女士提供的證據,法院認為,兩人雖系夫妻關係,但依然在婚姻中享有作為獨立個體的隱私權,被告的手機系承載其個人隱私的載體並設置了密碼,原告採取猜測密碼的方式進入被告手機拍攝所取得的證據,侵犯了被告的隱私權,故其合法性法院不予認可,證據確認無效。原告提供的錄音證據也侵犯了被告的隱私權,其合法性法院也不予認可,並確認無效。
  • 「時事新聞」終成受法律保護的「作品」
    近年來,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發生變化,對相關法律及時進行修改十分必要。此番《著作權法》修改,摒棄了填平原則,也就是不再以權利受害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實際所得作為賠償限額,而是規定了一系列的懲罰措施。既新增了500元的最低賠償額,更將最高賠償額從50萬元提高到了500萬元。此舉大幅提高了侵權成本,有利於緩解著作權維權長期以來成本高、賠償低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