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法拍照侵犯隱私權,聽律法律解讀隱私權!

2020-12-22 聽律法律服務

導讀:有粉絲在聽律小程序上諮詢違法行為拍照,侵犯別人隱私權,應該如何處理?

隱私就是私事,是個人不願為他人所知和幹涉的私人生活,其內容主要包括公民財產狀況、社會關係、住所、性生活以及其它純屬個人私事而不願為外界所知的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秘密,也包括公民的內心世界及私人生活安寧。

概括地講,隱私包括私人信息秘密和私人生活安寧兩部分內容。隱私不同於陰私,陰私是男女兩性之間的不正當關係,是一個貶義概念;而隱私的內容要比陰私廣泛的多,其本身也不包含貶義。

隱私權

與隱私的概念相對應,隱私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私人信息不被非法刺探、搜集和公開、私人生活安寧不被非法侵擾的獨立的人格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

根據隱私權的特徵,就國內外學者的通說,隱私權有以下四項權利:

(1)隱私隱瞞權。隱私隱瞞權是指權利主體對於自己的隱私進行隱瞞,不為人所知的權利。

(2)隱私利用權。隱私利用權是指自然人對於自己的隱私權積極利用,以滿足自己精神,物質等方面需要的權利。

(3)隱私維護權。隱私維護權是指隱私權主體對於自己的隱私權所享有是維護其不可侵犯性,在受到非法侵犯時可以尋求公力與私力救濟。

(4)隱私支配權。隱私支配權是指公民對自己的隱私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支配。

個人隱私受法律保護。侵擾他人私生活、公開他人隱私的行為,既是違反社會道德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監視、窺視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記、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計刺探他人的秘密,都屬於侵害隱私權的行為。當然,為了社會公共利益,執法機關依法調查和公開當事人的有關信息,則不屬於侵權行為。

侵犯隱私,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包括賠償責任。如果導致其嚴重後果的,可能構成刑事犯罪——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刑法》有如下關於侵犯隱私權的規定,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而竊取財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也規定: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可處拘留或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規定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幹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死者的隱私權

自然人擁有隱私權,那麼,死者是否擁有隱私權呢?

從邏輯上說,死者不應享有隱私權,但法律應對死者生前的隱私權繼續給予保護。其理由是:

(1)死者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人,不能有任何權利,自然也包括隱私權;

(2)對死者生前隱私的保護,是一種利益,是死者近親屬以及利害關係人的感情和名譽利益。

相對於死者而言,利益已沒有意義,但死者生前的隱私與其近親屬以及利害關係人密切關聯,構成近親屬的感情因素或名譽利益的一部分,揭露死者的隱私,很可能使生存的近親屬以及利害關係人遭受精神痛苦,這樣對死者的隱私保護,也就是對生存者名譽的維護。

肖像權

違法行為拍照,侵犯別人隱私,具體到隱私權的細項,就是侵犯的肖像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條 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肖像權是公民可以同意或不同意他人利用自己肖像的權利。法律規定,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肖像權為一種自然人所享有的對自己的肖像上所體現的人格利益為內容的一種人格權,採用攝影術或者造型藝術手段反映自然人包括五官在內的形象的作品。

包括公民有權擁有自己的肖像,擁有對肖像的製作專有權和使用專有權,公民有權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權或對肖像權進行損害、玷汙。

肖像權作為人格權之一種,是自然人對於肖像的製作權和標表使用權。法律上的肖像為自然人人格的組成部分,肖像所體現的精神特徵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轉化或派生出公民的物質利益。法律保護公民的肖像,是基於肖像上多方面體現了公民的精神利益、人格利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肖像權規定,肖像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未經本人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侮辱其肖像。警方有權保留使用權。

如果受害者的肖像被擅自使用,可先協商,如拒不撤銷者,可依法進行起訴,申請司法保護,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相關焦點

  • 侵犯隱私權!報警會受理嗎?
    那麼侵犯隱私權報警會被受理嗎?找法網小編為您介紹。在實踐中,侵犯隱私權報警會被受理嗎?下面跟著找法網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閱讀完以下內容,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的。隱私權制度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現代通訊的發達聯繫在一起的,信息處理及傳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個人通訊的內容可以輕而易舉地被竊聽或竊取,因而,保障個人通訊的安全已成為隱私權的一項重要內容。4、個人隱私利用權權利主體有權依法按自己的意志利用其隱私,以從事各種滿足自身需要的活動。
  • 馮霞:我國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探析
    (一)隱私權隱私權的概念和理論最早起源於美國,1989年美國私法學者沃倫和布蘭戴斯在當年第四期《哈佛法律評論》上發表的《隱私權》一文被看做是美國開始承認隱私權法律地位的宣言,文中首次提出了隱私權的概念並加以闡述。沃倫和布蘭戴斯在文章中指出:「由於技術的進步和都市報紙的窺私癖,有必要為隱私提供新的法律保護。
  • 誰也不要動我的隱私權
    民法典在手邊,我們該如何界定隱私權受到了侵犯呢?又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權呢?接下來,筆者將結合案例談一談。如果王阿姨家的電子貓眼僅是為了且僅能夠看清來訪者,那麼也就不侵犯隱私了,但電子貓眼的功能強大遠非傳統貓眼所能比擬,就算最普通的電子貓眼也具備了拍照、錄像功能,王阿姨安裝電子貓眼的初衷是獲取陳阿姨鬧事的證據,顯然並不是當傳統貓眼來用。民法典第1032條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 王寶強侵犯馬蓉的隱私權和名譽權了嗎丨鳳凰評論
    有人認為,王寶強在公共輿論空間裡宣布自己老婆出軌,侵犯了老婆的隱私權,進一步認為,很多網民指責馬蓉是「一場法盲的狂歡」。通姦和名譽權、隱私權到底是該怎樣平衡?網民斥責馬蓉是否構成誹謗了呢?一、隱私權並非不受限制老公在馬路當間控訴老婆出軌,求大家評評理,這個事兒居然套上了「侵犯隱私權」,這種「城會玩」讓不少法學專家大跌眼鏡。真沒想到啊!
  • 阿聯宣布新規:未經同意拍攝他人照片屬於侵犯個人隱私權
    據阿聯《海灣新聞》報導,近日阿聯聯邦公訴機關宣布新規,未經同意即給某人拍照,共享和保存這些照片,是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在阿聯可處以50萬迪拉姆(約合87.9萬元人民幣)的罰款和監禁。△圖片來自阿聯《海灣新聞》阿聯聯邦公訴機關提醒阿居民要學習網絡犯罪法。
  • 出軌錄音無法當證據,隱私權不該成過錯方的擋箭牌
    陝西西安的王女士,懷疑丈夫出軌,在丈夫的臥室床頭櫃放置錄音筆,並猜出丈夫手機密碼取證,錄音和手機相冊皆證實出軌之實,於是向法院起訴要求離婚,卻被法院以「取證方式侵犯丈夫隱私權」為由駁回。(12月11日 北青網)在庭審中,法院認為兩人雖是夫妻關係,但依然在婚姻中享有作為獨立個體的隱私權,而原告妻子提供的「鐵證」侵犯了被告的隱私權,其合法性不被法律認可,因此證據被認定為無效。法院的這項裁決不僅傷害了王女士的心,也遭到了社會的諸多質疑。不知情被錄音是否侵犯隱私權?夫妻關係的隱私界限何在?隱私權能先行於社會公平正義嗎?
  • 大數據時代侵犯隱私權事件頻發!別怕,民法典為你撐腰
    因為有了民法典,老闆不僅要把攝像頭拆下來,還要承擔法律責任,因為侵犯了隱私權。今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民法典共7編1260條、10萬多字,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條文最多、體量最大、編章結構最複雜的一部法律。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加強民法典普法工作。
  • 發騷擾簡訊也算侵犯隱私權!民法典規定了
    這短短的規定,奠定了中國人格權法律發展完善的基礎。34年後,民法典在民法通則的基礎上,改人身權為人格權,以獨立篇章的形式確立其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強調保護公民的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重要權利,還增加了隱私權,以及個人信息保護。
  • 女租客洗澡遭男租客強行闖入 律師:侵犯隱私權應受處罰
    律師認為,從法律上來說,男子的行為雖然不構成刑責,但侵犯隱私權或將受到治安處罰。爆料自如男租客多次趁女室友洗澡時闖入2020年7月14日,深圳網友梁女士發微博爆料稱,自己在洗澡時遭同為自如租客的男室友強行闖入。
  • 隱私權有了,但隱私卻越來越少了
    隱私權的內涵非常豐富,如《憲法》第三十八條規定人格權受法律保護、第三十九條規定住宅不受侵犯、第四十條規定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等以及《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但本文不談憲法意義上的隱私。
  • 洩露確診者個人信息,「發洩式」網絡暴力,檢察官:典型的侵犯隱私權
    未經他人許可,在網絡上非法公布他人隱私信息,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嚴重者甚至可能構成犯罪,被追究刑事責任。此外,民法典中明確規定,信息收集者、控制者不得洩露、篡改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個人信息,但是經過加工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
  • 保護網際網路隱私權應提升監管力度
    保護網際網路隱私權應提升監管力度 2020-12-03 08:15:59 在近日舉行的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上,工信部有關官員表示,正部署開展專項整治行動,責令1336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377款整改不到位的App,下架94款拒不整改的App,以震懾這類違法違規行為。  工信部在2019年也曾進行過類似整治,而事實是,暴露出來的問題僅是冰山一角。為何侵犯隱私屢禁不止,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侵犯名譽權和隱私權的區別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侵犯名譽權和隱私權的區別,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2021年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侵犯名譽權和隱私權的區別由寧夏華圖教育整理髮布,更多備考資料可訪問寧夏華圖 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頁獲取。 》》》》點擊預約:2021寧夏事業單位公告《《《《《
  • 許志安出軌視頻曝光:計程車內有無隱私權?
    ■有人認為,在鎂光燈下的公眾人物本身就應該樹立榜樣,如果因做錯事被曝光,媒體沒有侵犯隱私,而是行使了監督權。■另一種聲音則是:沒有哪一部法律規定,不同的人,隱私權的內容也有不同。實際上,法律對公眾人物並無特殊規定或要求。
  • 2020教師備考——《隱私和隱私權》說課稿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知道了人格尊嚴權中的幾項具體權利,如名譽權、肖像權和姓名權等方面的知識,懂得了如何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嚴權利。通過本框的學習能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人格尊嚴的神聖不可侵犯,也為下一課「尊重和維護隱私權」做好鋪墊。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獨立意識發展,開始有了權利義務觀念。
  • 【祺帆評論】「好萊塢豔照門」續 ——明星的那點兒少得可憐的隱私權
    將這樣的照片公開,侵犯的是他人的肖像權還是隱私權,亦或兩者皆有,各國立法和學界對此觀點各異。一些國家的立法將公開個人肖像認定為對隱私權的侵犯,例如加拿大《魁北克民法典》第36條:「為了任何不屬於公開的合法信息的目的,而使用他人的姓名、形象、肖像或是聲音,構成侵害隱私權。」而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條中,將肖像權和隱私權作為兩種並列的權利進行了列舉。
  • 重慶一涉疫情侵犯公民隱私權糾紛案宣判:發布購買陽性凍品人員名單...
    近日,渝北法院受理並審結首例涉「新冠肺炎」疫情侵犯公民隱私權糾紛案,判決被告重慶某營銷策劃有限公司在其註冊管理的公眾號及權威報紙刊登書面道歉信向原告趙某道歉,並賠償原告趙某精神損害賠償金1元。渝北法院審理後認為,本案雖處在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特殊公共事件發生的非常時期,但被告未經相關權威機構授權及原告等名單當事人的同意,且明知侵犯相關當事人隱私的情況下,以「目前是非常時期,沒有什麼東西比安全和生命更重要」「目的在於希望涉及到的群眾主動配合官方」為藉口擅自將涉及原告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的案涉文章發布在公眾平臺
  • 全國首例利用網際網路侵害隱私權民事公益訴訟案宣判
    12月3日,河北省保定市中級人民法院不公開開庭審理了保定市人民檢察院訴被告張某東等65人利用網際網路侵害隱私權公益訴訟案,當庭判決被告張某東等人卸載並終止使用涉案侵權軟體;停止售賣涉案侵權軟體的行為,並消除售賣行為造成的影響;清除、刪除利用涉案侵權軟體獲取的視頻、圖片等信息、數據,停止一切使用上述信息、數據的行為,並消除保存、使用行為造成的影響;在國家級媒體公開賠禮道歉。
  • 一例涉疫情侵犯公民隱私權案宣判: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費1元
    近日,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法院受理並審結一起涉「新冠肺炎」疫情侵犯公民隱私權糾紛案。
  • 重慶一例涉疫情侵犯公民隱私權案宣判: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費1元
    記者從重慶法院網了解到,近日,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法院受理並審結一起涉「新冠肺炎」疫情侵犯公民隱私權糾紛案。「判決被告重慶某營銷策劃有限公司在其註冊管理的公眾號及權威報紙刊登書面道歉信向原告趙某道歉,並賠償原告趙某精神損害賠償金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