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一位來自渭南市的草莓種植戶在農管家問答區域問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問專家,這是草莓藥害還是病害?一起來看一下:
發病初期在也上產生紫紅色小斑點,逐漸擴大後,中間呈灰褐色或白色,邊緣褐色,外圍呈紫紅色或棕紅色,後期病斑上可生不規則輪狀排列的褐色至黑褐色小點,即分生孢子器。
來看一下農管家後臺專家是如何診斷的:
王剛(山東省濰坊市 擅長草莓、番茄、黃瓜等作物的植保技術)
褐斑病,用苯醚甲環唑氟矽唑防治。
盧芃源(河南省鄭州市 擅長植保技術)
考慮褐斑病危害, 可用10%苯醚甲環唑750/1000倍液,70%代森聯300/700倍液,50%己唑醇800/1000倍液,75%肟菌酯戊唑醇4000/6000倍液,25%氟矽唑4000/5000倍液,12·5%氟環唑40/50毫升每畝 交替使用,加上葉面肥。
高勝濤(河北省石家莊市 擅長植保技術)
褐斑病。用1000倍30%戊唑醇·多菌靈我1500倍10%苯醚甲環唑或800倍70%丙森鋅或1000倍77%硫酸銅鈣或600倍65%代森鋅進行防治效果很好,每7~10天葉面噴灑一次,連續噴灑2~3次,即可控制發病,並使患病植株恢復正常生。
馮濤(安徽省六安市 擅長植保技術)
褐斑病危害,建議使用肟菌戊唑醇或氟矽唑或苯甲丙環唑防治。
農管家知識大放送——草莓褐斑病
危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期在也上產生紫紅色小斑點,逐漸擴大後,中間呈灰褐色或白色,邊緣褐色,外圍呈紫紅色或棕紅色,病健交界明顯葉部分的病斑呈「V」形擴展,有時呈「U」形病斑,造成葉片組織枯死,病斑多互相癒合,致使葉片變褐枯黃。後期病斑上可生不規則輪狀排列的褐色至黑褐色小點,即分生孢子器。
發病規律:
遇高溫乾旱,病情受抑,但如遇溫暖多溼,特別是時晴時雨的天氣頻繁出現,病情又擴展,品種間抗性有差異。病原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葉組織內或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成為第2年初侵染源。越冬病原菌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濺射傳播進行初侵染,後病部不斷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逐步蔓延擴大。
農業防治:
一、選用達娜、高嶺等耐病品種。
二、收穫後及時清除病老枯葉,集中燒毀或深埋。
三、加強棚室溫度和溼度及光照管理,適時、適量通風換氣,防止溼氣滯留,減少棚膜和葉面結露,用1%白面水劑噴灑在棚頂上,隔30d 1次,可防止普通膜和防老化膜內表面產生水滴。
化學參考防治藥劑:
80% 多·錳鋅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600-800倍液 噴霧
20% 氟醯胺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90-112克/畝 噴霧
50% 代錳·戊唑醇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1000-2000倍液 噴霧
50% 異菌脲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 噴霧
250克/升 吡唑醚菌酯 乳油(中等毒) 使用1000-2000倍液 噴霧
70% 丙森·醚菌酯 水分散粒劑(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 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