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貼新發的一點小感想:
苦等兩年之後,終於盼來《局部》的第二季。相比第一季都在棚內的拍攝,第二季一下子上升到直接走進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拍攝講解,這多少還是有一點出乎我的意料的。陳丹青自己的講述裡也談到第二季之所以拖了這麼久的兩大原因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大都會美術館不是你想進就能進的,想要 「託關係」 都不知道要找誰,所以申請到批准就耗去了大半年的光景。另外拍攝到製作又花掉大半年,所以這才前前後後讓所有人等了這麼久。
眼下第二季才剛剛更新了第一集(每周一更新,非會員周二可看)所以今天不談論節目內容本身,我想講兩個事情:
1. 《局部》第三季
很多人看到這個標題估計就愣了,這不才第二季才第一集嘛怎麼第三季都已經冒出來了。在最近的一次訪談當中,陳丹青提到他最近受邀在義大利做的一個項目,文藝復興前後的溼壁畫,大體上的觀點和他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很像:大畫家的一生容易被簡化,被符號化和標籤化。比如梵谷就是向日葵和自畫像,倫勃朗就是夜巡,德加就是跳芭蕾.我自己的理解是大時代和大畫家也是一樣的道理,好比工業革命會被簡化成蒸汽機,當然這完全沒有錯,但人們不太會去注意工業革命時期除技術創新以外的變化。陳丹青的說法是,談到文藝復興就只有:三傑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達文西,但事實上最好的畫幾乎在此之前就已經畫出來了,所以他願意繼續糾結溼壁畫。
2. 既然 「最好的畫早就已經畫出來了」
陳丹青在訪談中提到了另外一點,他說不建議現在的年輕人再畫畫了。現在的藝術表達形式更加的豐富多彩,而繪畫已經過時了。繪畫和看畫談論畫,更多的只是一種消遣。我覺得他說的沒錯,畫的功能性因為技術的創新被攝影、攝像包括電影甚至被如今的 3D、VR 完完全全覆蓋的無影無蹤。但有趣的點也在這裡:比如後世所有關於光影處理的理解和表達,之前是畫家們在畫布上玩的技巧,而這些東西就被繼承下來了,不但被繼承下來了還在各種地方延展。
我這次去荷蘭之後更有體會,特別是顯示在建築上(包括社內設計方面)初到荷蘭的印象基本上都是關於設計感,後來又看到很多服裝的設計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你再想想市中心的梵谷美術館、荷蘭皇家美術館,向日葵和倫勃朗的大畫都掛在裡頭,這些可能都是傳承和延展,美的表達和體現是在方方面面的。
至於到底還是不是要畫畫?我覺得真要畫的人也攔不住,如果你真的看畫很多,你會知道一些作畫時候的技法,我認為其實任何手藝上的東西都是迷人的。這次在荷蘭看倫勃朗小的自畫像,他額頭前的幾縷陽光下閃爍著金光的捲毛,是拿畫筆尾巴那一端的尖尖頭在事先摸上去的顏料上,一下一下挑出來的弧線效果。這個技法還不是倫勃朗發明的,他也是被人家啟發的,但大師就是集大成者,他融化貫通且遊刃有餘。手藝上的東西都是迷人的,人會在其中獲得巨大樂趣,而且這還只是繪畫當中的一小部分。構思布局、組織群像和你賦予內容的意義,這些都是大樂趣。
閒扯了一些近來的感悟,還是因為心裡高興。因為又有一季好的視頻節目可以看,而且第三季都已經有譜,開心開心。希望大家也可以從中得到樂趣,沒看過《局部》第一季的朋友們,可以接著往下讀:
這一期節目本來應該推送波士頓城中三大藝術美術館的觀看體驗。但是一直沒有時間好好去寫那些獨特的大館和存世的大作,今天早晨突然有感:不如先談談陳丹青吧,他受邀和某酷以及理想G合作的談論美術的網絡節目《局部》無論是針對還對美術毫無感覺的門外漢;還是我這種剛剛半隻腳踩在門框上的人;又或是對於那些習畫多年的人,《局部》都是開卷大大有益的...
陳丹青是我的美術老師,但不曾見過彼此。
差不多是他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我通過網絡接觸到這個人。那時候的陳丹青剛從美國回國。他對於任何自己看不慣的事物都會以直接開嘴炮的形式進行抨擊。這樣的表達和作風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一股清流。我也是由此被他吸引,開始在網上搜索一切與他相關的視頻和文字,一個個看下來。再後來買了他寫的所有的書,一本本讀過來。
在這個階段陳丹青也逐漸進入美術老師順理成章的開始進行起來了。書中大多時候就是天馬行空的聊著,一會古希臘雕塑、一會塞尚高更畢卡索馬蒂斯、一會又聊起中國古代文人畫...其中那會剛剛看他的書很多東西我都不知道在說什麼,但就覺得很吊。很多人、很多作品我都是需要隨手再上網查一下才跟得上陳老師的節奏,但是讀得津津有味,很被吸引,因為這是一個對我來說從未接觸過的嶄新世界。
西藏組圖,陳丹青自認最好的作品
就是某個晚上,我一下子反應過來一個事情:書裡他有意無意聊的這些,不就是最基礎的關於美術的教育嘛。再念下去,陳丹青自己也在很多場合流露出來這個觀點:對美的認知無關學科;人要知道什麼是美... 我當時就想:SB了,我看這些其實是在補課啊。當然我們今天要談的不是我們之前接受的那些關於美術的教育,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那些年我們沒有好好學美術,但至少小朋友們英語學了不錯,所以今天不談這些,今天只談陳丹青和美術。
再後來,到了2015年。以前推薦書很厲害的一個人,叫梁文道出來做了一個自媒體叫 「理想國」 其中辦了三個主力節目,分別討論:文字、美術、音樂。其中陳丹青的《局部》當然就是討論美術和藝術的專題,《局部》這個名字是梁文道起的,我覺得甚好。原因有二:一是這個節目裡談的都只是某個畫家或者某個畫派、某個時代的一個局部細節,沒有聊通史的。其次就是看畫的時候,有遠觀也有看局部,很多小局部的細節非常值得玩味值得推敲:比如揚凡艾克的燭焰,又如威廉姆透納的月光。而《局部》中陳丹青為大家列舉出來他想和你們聊聊的點就恰如畫中那些可以被後人反反覆覆無數次討論的 「局部」
第一季 十六集的內容
千裡江山圖
死亡的勝利
人民的勝利
初習的作品
巴黎的青年
誰養藝術家
繪畫的放縱
非正式魅力
瓦拉東母子
民國女畫家
徐揚的功德
訊息與景別
俄羅斯冤案
聖馬可教堂
巨人的戰役
杜尚的決定
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和大家說《局部》?畢竟這部片子上映都快三年了。我想原因有三:一來,正好約到查爾斯一起來聊一下我們都很有熱情的西方美術話題,那陳丹青作為一個畫油畫出身的作家肯定也是離不開的話題,我看他這麼多年了,拿出來聊一下對自己也是一個交代。二來,《局部》確實好,大家看過自然明白。而且我相信這是一部好到不需要我們推薦的東西,相信很多人已經反覆看了無數遍了。但也會有將他漏過的人們,那現在就是一個好契機來觀看。第三,也是最重要一點,就在本月我們得知了《局部》第二季即將在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開拍!為什麼是在大都會?因為那裡是陳丹青的 「大學」 下面的視頻裡會有詳細的描述。
《局部》第二季 陳丹青帶大家去他的 「大學」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