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下午,《局部》第三季在北京舉行了開播發布會。
這檔由陳丹青主講,文化品牌「看理想」和優酷共同出品的節目,前兩季的總播放量超過1.1億,豆瓣評分高達9.5,被網友譽為「看理想系列中最精良、最值得深思的節目」。
《局部》第三季是策劃時間最久的一季。
2017年秋天,陳丹青在佛羅倫斯待了三個月,走訪了義大利各處的教堂,為《局部3》確定了主題「偉大的工匠——義大利文藝復興溼壁畫」。2018年,他為了節目開始重新學習文藝復興的藝術史,每一集的稿子都要十幾天才能寫好。2019年,局部攝製組艱難地獲得了義大利幾十所教堂、修道院的拍攝許可,得以進入內部實景拍攝。
這才最終有了這一季的《局部》,陳丹青在成百上千的溼壁畫原作面前,揭示文藝復興常被大家忽視的另外一面。
談及這季節目的初衷,陳丹青說:「許多文藝復興時期一流甚至超一流的畫家和畫作都被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這「三傑」的過度傳播給壓過去了。我聽到成千上萬的壁畫在叫『還有我,還有我』,我是替它們說話。「
陳丹青認為,藝術史敘述不該簡化。文藝復興近三百年,精彩透頂的無名畫家,不可計數,有著錄的傑出畫家,逾百名,其中,至少三十位空前絕後的大師。
這些完全無名、或者今天逐漸被遺忘的畫家、畫作,就是《局部》這一季想談論的重點:溼壁畫的偉大工匠,「藝術三傑」之外的藝術史,「文藝復興」這四個字背後的觸碰得到的時代。
陳丹青和《局部3》幕後團隊接受史航的訪問
這次的開播發布會由史航擔任主持,現場除了陳丹青和《局部3》的攝製團隊外,還有黃軒、焦俊豔、蔣方舟、林瀚、晚晚等新老 朋 友趕來助陣。理想國&看理想品牌創始人 劉瑞琳、優酷文化內容中心總監王 曉楠也在會上回顧了《局部》三季以來的歷程。
1.
劉瑞琳:《局部3》是陳丹青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四五年一晃而過,《局部》竟然已歷經三季。
我還清楚地記得,五年前的一天,陳丹青、梁文道等一干人窩在我的辦公室裡,我們一起琢磨公司的新名字,也在準備給他們兩人接下來分別拍攝的視頻節目起名兒。陳老師看著我們的影像計劃,脫口而出:「看理想」就挺好啊,看得見的理想國。就這樣,「看理想」,《局部》紛紛誕生了。
也還記得2015年3月26日,在看理想跟優酷土豆合作的看片會上,看理想製作推出的《局部》《一千零一夜》《聽說》三檔文化視頻節目首次亮相,當時的我,僅僅憑著自己20年做書的經驗,以及要以做出版的態度來做視頻的決心,就大言不慚地說:「我們不僅是來做視頻的,而且是來改變視頻的」。
現在回想,這樣的狂言怎麼可能是從我口中蹦出的!換做今天的我,已經不敢想,想了也不敢說出來。
當時優酷土豆方代表楊偉東也是信心滿滿,說:「電視臺要保證收視率,很多類型的節目不能做,但網際網路不一樣,我們有幾億用戶,這中間有幾百上千萬的用戶可能會對這些精品內容感興趣,這些垂直的內容消費用戶,他們背後的商業價值很有想像力。越精準分眾的用戶,粘度越大,他們會為這部分文化買單。」
從那時到今天,我一直都很認同這番話。但是對於《局部》這樣公認一流的視頻節目,我只能說,這番話一半是對的,但是另一半卻是懸空的。
的確,《局部》高達千萬甚至近億的播放量,相信各位有目共睹,而且節目的觀眾粘性極高,每一年我們都能收到來自四面八分的觀眾對節目的「催更」提醒。
可是,我們依然被迫面對著這樣的問題:《局部》的商業價值在哪裡呢?又有多少人真心願意為文化買單呢?!
不得不承認,今天的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免費資源,質量卻良莠不齊。那些品質不佳的內容,儘管免費,卻無不在浪費/佔用大家的時間,同時也在不同程度地擠壓精品內容的生存空間。
我經歷了太多對精品文化內容無比誇讚,卻永遠只把文化內容當做免費午餐,當做花瓶點綴之類的事。我知道這是全社會的問題,是時代病,不是某一個人的問題。我無法解決,那些頂級的網際網路平臺也無法解決。
我們時常自嘲,要不,就把一切問題留給時間。
是的,時間或許會解決一切問題,但代價是會很快消耗掉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
劉瑞琳女士:著名出版人、理想國&看理想品牌創始人、看理想董事長兼CEO
陳丹青老師只管耕耘,不問收穫,《局部》就這樣一集一集交出來,交給觀眾審閱。
他從第一季開頭在畫室中的略顯拘謹,到第二季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的悠然踱步,再到第三季,終於迎來了更大的「野心」——他早早宣布,這一回要帶大家去義大利看溼壁畫。
我能明顯感覺到,讀者、觀眾的胃口真的被陳老師一步步吊起來了。
這一季,也是陳老師準備得最辛苦也最充分的一季。他把《局部》這個「觀景器」直接扛到了義大利,帶著拍攝團隊輾轉尋遍義大利十來座城市的大小教堂、宮殿,只為了把這些令人「魂飛魄散」、充滿歲月包漿的溼壁畫,以最好的方式呈現給大家。
說起來,這真是非常完美的浪漫。
但是過程,也無比艱辛:經費有限,時間有限,人力有限……期間各種溝通,各種協調,各種奔波,各種障礙,各種難言苦楚,總之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如西天取經歸來……
我只能遠遠地說一聲:陳老師辛苦了!
陳丹青和《局部》系列導演謝孟茜
看理想起步之初,我們私底下曾以BBC的藝術紀錄片為楷模,約翰伯格的《觀看之道》;克拉克的《文明》;羅伯特休斯的《新藝術的震撼》;西蒙沙瑪的《藝術的力量》……這些皆是藝術世界裡最著名、最為人稱道的紀錄片,理想國也都翻譯出版了它們的同名書籍。
直到這一次我看了《局部》第三季,我真的想說,在我非常有限的觀看經驗和視野裡,我認為《局部》至少可以跟電視史上這些最具雄心壯志的裡程碑式的偉大紀錄片比肩了!甚至《局部》,還更唯美,更好看,更有趣。
雖然不甚公允,但值得一提的是,豆瓣評分,《局部》也高於這些紀錄片,可見這或許不僅是我一個人的私心和飄飄然。為什麼《局部》能做到這一點?
第一當然是因為陳丹青。在電視時代,用影像、紀錄片形式講解藝術的高潮已經過去幾十年了,歐美人日本人做這些事的熱情似乎也隨著那個時代過去了。
新的網際網路時代,即便放到世界範圍內看,這樣大規模地用影像和紀錄片形式去講解古典藝術的文化作品,也儼然是屈指可數。
《局部》也許稱得上「孤例」,因為講述者是陳丹青。就像陳老師每次強調的,《局部》從來不是藝術課堂,沒有術語、沒有理論,更沒有任何傳統美術史的框架。《局部》裡有的,只是陳丹青獨特的視角,獨特的語言,獨特的魅力。
這一季的主題是義大利溼壁畫,更特別,更難得,也更重要。記得在《局部》第一季中,陳老師就說過:「歐洲最好的畫,不是油畫,而是溼壁畫。」
我外行,通過陳老師才知道溼壁畫。今天我們能夠跑去的絕大多數美術館都沒有溼壁畫。因為油畫能運輸,可以在美術館裡珍藏,但溼壁畫都在教堂、宮殿的牆上、天花板上,你不可能把牆、天花板都拆下來,運到美術館展覽。從這個角度,大家也可以窺見這一季的特別意義和價值。
或許也可以說,這是一檔特別的人文藝術「導遊」節目,我們可以跟著陳老師,走一遍不一樣的文藝復興之旅。
是的,這是陳丹青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陳丹青擁抱《局部3》攝製團隊
我說《局部》第三季更好看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時代。前面提到的那些,讓1982年剛到紐約的陳丹青大開眼界的BBC藝術紀錄片,是電視時代的節目,而《局部》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作品。
今天,不止環境條件、拍攝手段、認知結構、觀念視野,以及播放形式、與觀眾互動的方式,都不可同日而語了。今天,不僅有了新的網際網路觀眾,也有了像謝孟茜導演和拍攝團隊這樣一批年輕人,他們為節目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注入了不一樣的鮮活。年輕人拍出好東西給年輕人看,他們功不可沒。
我們看到,與那些著名的BBC藝術節目相比,《局部》動用多種拍攝素材和剪輯手段,使畫面的呈現更細膩更豐富也更多變,不僅帶來了更密集的信息量,更深入的感官感知,而且讓整個節目更具現代感,這是屬於新的時代的藝術作品。
觀眾對《局部》三期待已久。但我想說的是,《局部》三都回來了,四五六還會遠嗎?希望你和我一起期待,也希望你能參與到這段無比艱難,卻又無比珍貴、無比美好的進程中來。
2.
蔣方舟:陳丹青是任性的老好人
蔣方舟在發布會現場
丹青老師一直說自己是在「伺候」觀眾,但是我覺得丹青老師對於什麼是真正的「伺候」一無所知。
現在的很多綜藝節目,恨不得連節目的笑點都安排好,到了笑點觀眾不知道笑,還要放出衝水馬桶的一樣的笑聲。
觀眾被慣壞了,甚至到看到一連串不知道的名字會被冒犯到。我們看紀錄片的時候如果開著彈幕就能看到很多「又在裝逼了」這樣的評論。
我看《局部》系列,感覺到丹青老師他是非常任性的老好人。老好人指的是他說的「伺候」,但是任性,是說我覺得他沒有那麼關注觀眾的感受。
雖然他看完之後非常急迫地問我感想是什麼,要不要改?哪兒需要改?但是我說完之後,我覺得他並不在乎。
這件事很矛盾,任性的老好人是很赤誠地把他覺得美的、好的,覺得大家應該看的東西,覺得大家如果看到會對人生有一點改變的東西,全部呈現給你,但對你能被改變多少,能看到多少他並沒有那麼在乎。
有這樣赤誠的傳播者,對於觀眾來說真的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我記得馬爾克斯在他的小說《迷宮中的將軍》裡講到,怎樣才能讓螢火蟲活下去並在下一個夜晚繼續發出光芒?很簡單,小說主角把螢火蟲放進了一個鑿空的甘蔗筒裡,那麼一點點糖汁,就能讓一個個晶瑩懦弱的光點活下去。
我覺得陳老師的《局部3》現在是第三個小小的螢火蟲。至於這樣得罪人節目是不是一直持續下去,我並沒有那麼悲觀。
我剛才跟史航老師提到一本書,是我特別喜歡的一位作家,雅克·巴爾贊的《從黎明到衰落》。裡面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他說當一個時代把無意義的東西、荒謬的東西視作正常時,一個文明就衰落了,在衰落的文明當中獲得最大和最多好處的是我們作家。
我覺得當一個時代都是諷刺家、都是刻薄的人,是不是也有一些人想要逃離、想要避難呢?陳老師的甘蔗筒,陳老師的《局部》就提供了小小的避難所,而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擠進這個甘蔗,會讓這隻螢火蟲散發更長久、更耀眼的光芒。
3.
陳丹青:我最喜歡看到那些意料不到的觀眾
陳丹青在發布會現場
史航:丹青,中國出現什麼樣的美術館是你的理想?
陳丹青:20年前我剛剛回中國定居,當時中國除了過去的這種老單位,還沒有什麼像樣的美術館。我當時呼籲說,一個城市的名片是美術館而不是什麼高樓大廈、高速公路這些。
我沒有想到2008年奧運會以後,中國像變戲法一樣忽然多出了幾千座也許更多的美術館,其中包括烏鎮美術館之類的。速度非常快、量非常大,這真是不能想像的事情。
但是我們的美術館沒有東西,都要靠借展。而最應該借的展是兩類,又花錢又困難。一個是中國古代的畫,全部封鎖在從前老博物館,見都不讓見,或者散落在國外的博物館裡,很難系統地看。
第二是我們幾乎不可能有國外的,有文脈的從希臘、羅馬一直到印象派到現代主義,一個固定的展品。只能是各個美術館一個局部一個局部請過來,讓你看一眼,就是這樣。
觀眾提問:您希望這個節目得到什麼樣的觀眾反饋?雖然剛才蔣方舟老師說您是任性的老好人,但您對反饋是不是有一定的期待呢?
陳丹青:有期待,但超出我的期待是哪裡呢?我發現我的觀眾非常雜,有80多歲的老太太,有40多歲的警察,還有30多歲的國家幹部,還有7歲的小孩。我最喜歡看到這些我預料不到的觀眾。而且我不希望他們是畫畫的人,我是給不畫畫的人講這個節目的。
我不喜歡聽到觀眾一上來就說:「陳老師我不是畫畫的,我不是專業的。」我們是個人就可以聽音樂、就可以看畫。誰規定你沒有學音樂不能聽音樂?沒學過畫畫就不許進入美術館?這是非常荒謬的事情。
我告訴大家我內心的一個願望。我16歲到江西農村去插隊,25歲從農村到北京來上學,人生最好的歲數,少年時代、一部分青年時代,都是在邊遠的小山溝裡度過的。那時什麼媒介都沒有。
現在邊遠地區、貧窮地區,再小的城市,每個人都至少會有一部手機,只要有手機就能上網。今天會有一個當年像我一樣的少年非常喜歡藝術但走不出去,每天需要打工謀生。可是一天累下來能夠在手機上看15分鐘《局部》,看到我這個傻子在那講藝術,我就覺得滿足了。我真的是為他們做的。
陳丹青在發布會現場
在發布會的結尾,史航說:「去年日本最大的汽車租賃公司做過一個調查,看所有租車的司機去過哪裡。他們發現居然有相當比例租車的人沒有去到任何地方,只是停在某處靜靜待著完成租車時光。
他們租一個車,把門關上,自己待一會兒。租車不是為了回家,就是為了這待幾小時。
這個故事挺打動我的,我認為《局部》就是好像一個小車,關上門,沒人敲車窗,你跟感到陌生而又信任的人在一起,度過這段時光。」
這和陳丹青自己對《局部》的期待不謀而合。《局部》不是課堂,不賣知識,而是觀景器,帶大家去沒去過的地方,看沒看過的畫。
《局部3》這輛小車,1月8日發車,優酷獨播,每周三更新一集,期待和大家一起共度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