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1/3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有25萬人深入矽谷。在微軟谷歌這種大型的全球化公司,印度員工比例高達1/5。
印度軟體業在全球的崛起,不能不提到該國第一大軟體集團——塔塔諮詢服務公司(TataConsultancyService)和它的開創者科理博士(F.C.Kohli)。上世紀60年代,印度處於閉關鎖國的境地,然而,「印度的軟體之父」柯理卻把軟體概念引入印度。
[科理博士是現任的塔塔公司副董事長]
——印度沒有條件來開展資本密集型的產業。但是印度人「有優秀的數學頭腦,絕對可以編寫出最好的軟體。」根據《開啟印度信息革命》一書的介紹,當時印度全國電腦不超過20部。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印度開始以軟體開發作為國家的支撐產業時——的艱辛狀況。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在他的印度三部曲《幽暗國度》中,描寫印度是,「官僚體制與種姓制度共同交織成的幽暗國度。」
大眾教育或精英教育?
印度的頂尖大學非常優秀,比如印度理工學院(IIT),但它們只培養少數精英。
但是其他學校就普遍不行,教學水平非常糟糕,特別是在基礎教育的層次上,這些學校沒有錢,沒有建築設施,沒有教師。每3個印度人中就有1個文盲。
印度公立學校所收取的費用是 赤貧學生負擔不起的,付得起錢的印度人則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然而,印度需要使所有人都有知識文化和計算能力。(美國各州之間也有類似的非常不平衡的教育制度。 )
最聰明的印度學生競爭著進入世界級的印度理工學院,確實,IIT是如此優秀,即便跟美國大學相比,也毫不遜色。IIT的畢業生有相當的競爭力。許多學術畢業後到美國開創他f門的事業。印度每年畢業超過35萬名工程師,而美國只有7萬名。這解釋了為什麼許多美國工程師的職位現在都由印度人充任。
[IIT培養了美國很多高科技公司的CEO]
然而,印度的貧窮大眾遠遠滯後於此。對這些窮孩子來說, 大學和一份好工作都是稀罕之物。 全力培養一小撥精英,同時忽視大眾的需求。
正是這種兩極分化下,催生了一個軟體王國。印度的兩極分化有目共睹,去過印度的人都有感受,在摩天大樓的下面,成群結隊的乞丐肆無忌憚地乞討,甚至搶奪遊人的提包。諾貝爾獎得主帕茲這樣形容印度:「充滿兩極化對照形成的歧異」。
所以,中國國內許多IT業內人士認為:印度的「軟體大國」地位不足掛齒。
最好的回報來自於大眾教育
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最好的回報來自於大眾教育,即從幼兒園 到12年級的兒童教育(K-12),而不是對部分人的高等教育。印度的識字率是60%;中國 是90%。印度小學教育大部分要求是死記硬背的、無聊。在中國人看來,就是難以忍受的「印度性」。許多穆斯林太窮,支付不起學費,只能接受由穆斯林學校(madrpsa) 提供的免費教育。在這種學校中,男孩背誦《古蘭經》和穆罕默德的箴言。
印度有70%的人口是文盲,而同時它有41萬軟體技術人員。 有人形象地比喻,印度是依靠金字塔尖的2%的精英帶動98%的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