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歌竟然是這個樣子的,很多人應該都不知道吧

2021-01-07 情歌怎麼唱

今天要給大家聊一聊的是臺灣地區的民歌。我們以往講的民歌大抵都誕生於勞動人民群眾之間,而且也是青山綠水之間,容易產生民歌。所以說明個有著非常明顯的清新、自然的風格。但是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這個臺灣地區的民歌呢,它這種清新自然的風格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反映的內容,卻更加近似於我們現在的一些通俗歌曲所反映的城市生活和人的基本感情,它的創作方法是民歌,但是從內容上面來看,又接近通俗歌曲。

臺灣的民歌複雜就在於,它包括了幾個大的部分,首先就是它有我們傳統意義認承上的民歌,但又包括我們現在認可的校園民謠類的,甚至是都市民謠,在臺灣都算到這個民歌行列之內。

像我們過去看劉三姐,它青山綠水之間勞動人民的生活,隨便劃划船都能唱歌。但是臺灣的新民歌是誕生在哪兒呢?是在餐廳裡面,當時臺灣有很多詞作者,曲作者,都試圖結合臺灣本地人的生活來創作一些符合本地人審美情趣的歌曲,就這裡邊大伙兒吃飯,當然可能也有自助餐,也可能是點餐。就是我們所說的茶餐廳一類的。那麼下邊很多人吃飯,兩個歌手,一般一男一女。下邊的客人你點什麼歌,我就唱什麼歌。

所以對駐唱歌手要求高就在於,你會的要多,這個唱不好唱,為什麼。 歌手是在底下該吃吃該喝喝的環境下唱歌。當然人家挺文明,像有的幹一個兩開,沒有這種事。但是他吃他的,你唱你的,這個抗幹擾能力得特別強,所以駐唱歌手都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一唱歌,必須自己要進入到音樂當中,你如果要是沒進入到裡面,一看這些人的吃相,哈喇子都流出來了,沒法唱啊這。所以這些人唱歌就特別走心,

這對歌手來說要求比較高,但也是由此誕生了一大群在今天我們看來很厲害的歌手群,像潘越雲,蔡琴等等,都是那時推出的,我們現在可以想像,在華語樂壇,小編剛才說的這些位,哪位都能算的上是一流。是那種創作環境促使臺灣民歌整體噴薄欲出。

今天給大伙兒講這個臺灣民歌,應該是幾種類型都給大家講到。比方如果按照我們以前的想法,就說是每個地方民歌。你像《劉三姐》的民歌,什麼《草原夜色美》,像山陝民歌,符合這個風貌的臺灣民歌,大家會先想到哪一首呢?恐怕就是阿里山的姑娘這首了。

這正是符合了民歌的感覺。但是您可能不知道,這歌從詞作者到曲作者,沒有一個是臺灣當地人,甚至創作這歌的時候,這些人沒有一個去過臺灣,可是這個歌在高山族那可是得到很高的認可。

其實很多原住民都說不知道他唱啥玩意兒,這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因為電影廠要拍一部臺灣的風光電影,就找了連臺灣都沒去過的作詞家硬想像的把這個主題曲琢磨出來了。

還真是有才呀。

相關焦點

  • 專訪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民歌運動讓創作者被看見
    1975年6月6日,楊弦和胡德夫二人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新作發布會暨「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會上所推出的幾首新作均被收錄於楊弦的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中。後來這被認為是臺灣民歌運動的序幕,「中國現代民歌」這個提法也因此引起關注。陶曉清的名字在當年的臺灣廣播界、音樂界如雷貫耳,她家的客廳常有聚會,堪稱民歌運動的「據點」,吳楚楚、李宗盛、蔡琴都曾是其中一員。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詞作者有感於臺灣南部民間藝人陳達的坎坷經歷,但「創作這首歌並不是直接指涉陳達這個人,而是借陳達來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工業化的社會中民間曲藝是否應該受到重視,尤其是陳達所代表的民間藝人身上具有的勇猛與創意在工業化的進程中還能否流傳下來?」
  • 老歌時光︱聆聽臺灣校園民歌永遠的未央歌
    這樣的歌謠,它們是臺灣校園民歌,你知道它們的原唱是誰嗎?這些歌從來也不是伴我長大的歌,零星一點點聽到的,也只是從父輩的口中知道的是標上臺灣標籤的歌。可是我一聽到這些歌,竟然覺得它們是"不朽"的。這本不該是我這個周邊圍繞著"周杰倫"的八十後所體驗到的,我竟然有了六零後七零後的感動,我無法形容對它們的喜愛,它充滿著人文氣息和理想化的情結,滿滿的是陽光積極向上的純真年代。
  • 「臺灣民歌運動推手」楊祖珺的快意人生
    在這裡,楊祖珺不僅獲得了博士學位,更學到了很多課本外的東西。楊祖珺說麻薩諸塞州是美國最「左派」的州。當地的居民交著全美最高的稅賦,富人的稅率達到30%以上。在那裡,有很多越南人開的音像店,這些越南人是越戰中逃到這裡的,全美國只有麻薩諸塞州接受了他們,這個州的人覺得是他們對不起越南人。
  • 陳樂:臺灣政治生態與校園民歌_智庫報告_澎湃新聞-The Paper
    臺灣的流行音樂,很多人很懂,也很喜歡,但是臺灣的民謠,很多人不懂,更不用談喜歡。       有多少人知道:《何日君再來》、《天涯歌女》這些上世紀30年代在舊上海風靡的老歌就是臺灣民謠的最老形式;一個大學生開創了臺灣民謠創作潮;為唱一首屬於臺灣的民謠,有人不顧性命衝破政治上的禁閉。       但是,很多人知道,賴聲川、羅大佑、齊豫、蔡琴。是的,他們都與臺灣民謠有關。       他們的名字,依舊那麼熟。
  • 《民歌40》,臺灣民歌百科式珍藏檔案
    你也許知道他們都屬於七八十年代的金曲,也許還聽說過「校園民謠」這個詞。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臺灣民歌運動。它們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記憶,是開啟過去的鑰匙。長大以後,我寫的那些所謂'中國風'的歌曲很多都是受這些民歌的影響。」陳綺貞的說法則更為文藝:「民歌是陪伴我成長的聲音,民歌是情書。
  • 《小茉莉》與臺灣的民歌年代
    歌名、人名都是陌生到走入博物館的節奏,不過喜歡歸類的我,倒是感覺當時的流行風格很是清新,連徐志摩的詩歌都能成為成為傳唱的對象,頗像大陸現下的民謠熱潮,畢竟生活除了苟且,還有詩與遠方,而這在上世紀的臺灣,已經來了一回。然而這畢竟還是超前了。在那個年代,臺灣仍然處於兩蔣統治的威權時期,即便是藝術,也未能倖免。
  • 【民歌40專題·壹】「民歌40」:再笑一笑,一笑就老了
    在他們紅遍臺灣的七、八十年代,還沒有網絡的盛行,沒有那麼多的影像資料可以被記住。而當年習慣聽收音機的那些人,有時也不會特意想著要去找某位歌手的模樣。有些歌手,也根本沒有來大陸演出過。對著DVD的畫面,才知道,原來包美聖、王海玲、徐曉菁、楊芳儀……他們是這個樣子。
  • 題外話 |「所謂民歌者」羅大佑出道作《之乎者也》狂懟臺灣民歌運動往事
    在這個周杰倫都不太被年輕人認識的時代裡,65歲的已經算是退休老年人的羅大佑似乎更沒什麼人關心了。但是羅大佑卻偏偏又是很有分量的人,因為他剛好碰到了80年代大陸高度開放的時代,所以他的歌也非常有名。前幾年他也上過一些電視節目,2012年他才有了自己的孩子,後來又發了一張新的專輯,我本來以為2004年的《美麗島》之後羅大佑不會再發歌了。
  • 關於臺灣民謠,你應該知道這些人和歌
    這四十年來,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從綻放到衰落,網際網路的衝擊加上創作力的衰竭,唱片銷量節節敗退。人們聽歌的方式變了,心態也變了,有一段時間,好像很多人都不願意再聽民歌或民謠。但追溯到從前,我們很多人對流行音樂最初的認識都起始於臺灣民謠,像《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橄欖樹》等等歌曲,三十歲以上的人都應該有深刻印象。八九十年代的卡拉OK裡,這些都是必點的曲目。簡單的吉他、打擊樂,伴隨著清新的吟唱,總讓我們想起遼闊的田野和沒有被汙染過的天空,總讓我們懷念那灑在歸家小路上的,縷縷斜陽。
  • 「再唱一段思想起」——臺灣民歌 40 深圳站見面會
    今晚,臺灣民歌 40(深圳站)—— " 再唱一段思想起 " 見面會在中心書城,李建復、陶曉清、南方二重唱來到現場唱民歌,聊民歌。深圳 ZAKER 將全程直播這場情懷見面會,讓我們隨著小 Z 一起來走進現場吧~——現場直播——█ 19:00距離開場還有半個小時,現在就已經座無虛席了,大家都在期待今天出席見面會的嘉賓們。
  • ❹.臺灣「民歌 40 」深圳演唱會 十年一次的民歌盛會
    臺灣民歌走過了 40 個年頭。每 10 年一次的相聚,像是老友會,又像在宣告著他們的 " 青春不老 "。不過,在這次演唱會裡,還有很多民謠大咖,或許你不知道他們是誰,但是你一定聽過、唱過他們的歌,被他們的故事感動過。
  • 臺灣民歌嘉年華會:永遠的未央歌演唱會
    候德建說,我們有多久沒唱這首歌了,二十年了吧,政治不正確啊。想想臺灣的政局變換,連唱歌都要小心。龍的傳人裡有句歌詞「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劍」在演唱會上改成了「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劍」。陶曉清介紹說,最初的歌詞是洋人的劍,因為這首是寫八國聯軍時代的,但在政審的時候為了外交被要求改成。候德建說,從今以後這首歌的歌詞就改回去了。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個插曲。
  • 陶曉清總結臺灣民歌時代 「高潮時道術兼有」
    馬世芳:「民歌本人」4歲時就覺得《鄉愁》好悲傷  1975年楊弦的第一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發布的時候,馬世芳只有4歲。作為陶曉清的兒子,有人開玩笑地叫他「民歌本人」。  4歲的馬世芳竟然還記得楊弦的那張專輯。「我記得有首歌叫《鄉愁》,鋼琴前奏非常長。然後有個女聲,唱得好慘。我就跟娘說,這歌好悲傷。娘就覺得這個4歲的孩子怎麼那麼老氣橫秋。」
  • 臺灣民歌30年·永遠的未央歌演唱會
    臺灣民歌30年——民歌嘉年華·永遠的未央歌演唱會【2005.7】民歌,民歌,聲音裡總有鬥士的勇氣和思想的火花。向李泰祥、楊鉉、胡德夫、葉佳修、侯德健、梁弘志們致敬,向在20世紀70、80、90年代和2000年代堅持夢想、創作和歌唱的民歌手們致敬——歲月或飛逝,滄海已變遷,民歌之美,永不會黯然雕零!
  • 臺灣民歌40年 在懷舊中傳承
    40年後,一場名為「民歌40年——再唱一段思想起」的演唱會在臺灣多城上演,勾起了幾代人的鄉愁。終於在今年11月19日,「臺灣民歌40周年」演唱會將作為「2016第14屆中外藝術精品演出季」的主推項目,在深圳灣體育館「春繭」開唱。記者從昨天的新聞發布會獲悉,老一輩如齊豫、潘越雲、李建復、胡德夫、萬芳,新生代如陳綺貞、韋禮安等近30位臺灣民歌音樂人將共同登臺。
  • 很多故事,再不說就沒人知道了(組圖)
    然而今年六月,再忙的工作都必須放下,再多的瑣事都可以拋開,我不遠千裡打飛的奔赴臺北小巨蛋,為的是去見證(朝聖)一場民歌的盛會。他和他的母親——民歌時代最重要的推手、被譽為「民歌之母」的資深廣播人陶曉清擔任演唱會中間的串場人。兩代臺灣著名音樂DJ,完成了血脈上的傳承,也完成了音樂推廣上的傳承。受益於家庭氛圍的薰陶,孩童時的馬世芳就已經在自家客廳裡參與見證了轟轟烈烈的臺灣民歌運動,而後「民歌本人」馬世芳(語出他時常講到的一個笑話)也一直在用文字和廣播兩個渠道不遺餘力地介紹推廣自己喜歡的音樂。
  • 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被譽為「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的「熱門音樂」節目每周四開闢「現代民歌」單元。介紹由臺灣青年學子自發創作的實驗性歌曲,獲得始料未及的熱烈反響。楊弦、彭國華、吳楚楚、胡德夫、韓正浩、蘇來和之後的李宗盛、羅大佑、蔡琴等一大批巨星,都在這裡聚首談理想,搞創作。1978 年,海山唱片創辦「民謠風」比賽。
  • 臺灣民歌時期標誌性人物李建復
    李建復與王力宏然而很多年輕人並不熟悉李建復,甚至很多人認為《龍的傳人》的首唱是王力宏,對此李建復並不在意。他說,王力宏和他其實是表叔侄關係,他每次出了唱片都會寄給王力宏的父親。為了在音樂藝術上取得突破,同年,李建復與蔡琴、李壽全、蘇來、靳鐵章、許乃勝抱著改變樂壇生態的雄心壯志,創建了「天水樂集」,可謂開臺灣樂壇音樂工作室之先河。「天水樂集」僅推出了兩張專輯,《柴拉可汗》和《一千個春天》,但叫好不叫座,之後「天水樂集」也就解散,然而這兩張專輯堪稱民歌時代末期力挽狂瀾的經典,當年的破格前衛之作,如今看來依然不俗。
  • 今晚我們聽音樂 臺灣民歌時代(上)
    上世紀七十年代,臺灣民歌在陶曉清的空中電波裡,逐漸萌芽開花。她的兒子馬世芳先生,接過母親的旗幟,成為新一代跨音樂、廣播、文字創作等文化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最近,他們在上海參加「40·20」民歌展,10月8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聽音樂》就請到這對傳奇母子,主持人張穎將和他們一起來聊聊臺灣民歌時代代表人物和歷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