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給大家聊一聊的是臺灣地區的民歌。我們以往講的民歌大抵都誕生於勞動人民群眾之間,而且也是青山綠水之間,容易產生民歌。所以說明個有著非常明顯的清新、自然的風格。但是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這個臺灣地區的民歌呢,它這種清新自然的風格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反映的內容,卻更加近似於我們現在的一些通俗歌曲所反映的城市生活和人的基本感情,它的創作方法是民歌,但是從內容上面來看,又接近通俗歌曲。
臺灣的民歌複雜就在於,它包括了幾個大的部分,首先就是它有我們傳統意義認承上的民歌,但又包括我們現在認可的校園民謠類的,甚至是都市民謠,在臺灣都算到這個民歌行列之內。
像我們過去看劉三姐,它青山綠水之間勞動人民的生活,隨便劃划船都能唱歌。但是臺灣的新民歌是誕生在哪兒呢?是在餐廳裡面,當時臺灣有很多詞作者,曲作者,都試圖結合臺灣本地人的生活來創作一些符合本地人審美情趣的歌曲,就這裡邊大伙兒吃飯,當然可能也有自助餐,也可能是點餐。就是我們所說的茶餐廳一類的。那麼下邊很多人吃飯,兩個歌手,一般一男一女。下邊的客人你點什麼歌,我就唱什麼歌。
所以對駐唱歌手要求高就在於,你會的要多,這個唱不好唱,為什麼。 歌手是在底下該吃吃該喝喝的環境下唱歌。當然人家挺文明,像有的幹一個兩開,沒有這種事。但是他吃他的,你唱你的,這個抗幹擾能力得特別強,所以駐唱歌手都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一唱歌,必須自己要進入到音樂當中,你如果要是沒進入到裡面,一看這些人的吃相,哈喇子都流出來了,沒法唱啊這。所以這些人唱歌就特別走心,
這對歌手來說要求比較高,但也是由此誕生了一大群在今天我們看來很厲害的歌手群,像潘越雲,蔡琴等等,都是那時推出的,我們現在可以想像,在華語樂壇,小編剛才說的這些位,哪位都能算的上是一流。是那種創作環境促使臺灣民歌整體噴薄欲出。
今天給大伙兒講這個臺灣民歌,應該是幾種類型都給大家講到。比方如果按照我們以前的想法,就說是每個地方民歌。你像《劉三姐》的民歌,什麼《草原夜色美》,像山陝民歌,符合這個風貌的臺灣民歌,大家會先想到哪一首呢?恐怕就是阿里山的姑娘這首了。
這正是符合了民歌的感覺。但是您可能不知道,這歌從詞作者到曲作者,沒有一個是臺灣當地人,甚至創作這歌的時候,這些人沒有一個去過臺灣,可是這個歌在高山族那可是得到很高的認可。
其實很多原住民都說不知道他唱啥玩意兒,這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因為電影廠要拍一部臺灣的風光電影,就找了連臺灣都沒去過的作詞家硬想像的把這個主題曲琢磨出來了。
還真是有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