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戲稱為諾貝爾文學獎常年陪跑者的村上春樹,曾在2017年以一本《刺殺騎士團長》講述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種種暴行,他希望用「講故事」的方式與日本右翼進行對抗。時隔四年,他再次以親歷者子女的身份寫下了這本名為《棄貓:當我談起父親時》的小書,這既是一本有關父親村上千秋的回憶錄,也是一次對殘酷歷史的控訴與反思,他試圖在這一過程中思考個體與集體間的對立,找尋單個人生與世界歷史間的關聯。
要想真正了解一個人的內心,探尋他在成長過程中所遇見的創傷經歷便顯得尤為重要。正是因為這些創傷的存在,才使得他形成了獨特的脾氣、性格,乃至世界觀和人生觀。於是在《棄貓:當我談起父親時》一書中,身為兒子的村上春樹重點講述了父親兩方面的創傷經歷——一是關於原生家庭的拋棄;二是關於強制徵兵所帶來的戰爭體驗。
關於被父母拋棄的經歷
本書之所以以棄貓的故事開篇,是因為被遺棄的母貓與父親的童年經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由於家裡的母貓懷孕,為了避免隨之而來的麻煩,父親做出了棄貓的決定。
雖然從理性角度上講,為了避免增加家人的負擔,棄貓是必須去做的一件事情;但是從情感上,父親並不希望將其拋棄,因為這樣的行為反倒令其想起自己遭家人拋棄的經歷——由於家中孩子過多,他的兄弟被過繼給別人家做兒子,而他自己也被送到了寺廟以小和尚的身份進行修行,至於未來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棄子」,一切都是未可知的。
對於幼年的孩子而言,他們內心對於幸福感的渴求是非常強烈的,比如說他們很在意父母對自己的看法,很在意父母對自己愛的表達。而父母有意或無意的拋棄行為——包括距離上的拋棄和心靈上的拋棄,都會使其感受到分離的痛苦以及被父母拋棄的恐懼感,使得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最根本的安全需要無法得到滿足。
於是乎,村上千秋最終因不適應新生活被送了回來,但是這種創傷性的體驗卻並沒有因此消失,於是乎當他棄貓的那一刻,他有將自己兒時的經歷和感受投射到了貓的身上。所以,當他發現貓先他們一步自己跑回來時,才會不由得鬆了一口氣。
表面上看,是因為「做到那個地步它還是找回家來,也就只好養下去吧」這樣的無奈,實際上卻是因為最終母貓並未遭遇如同自己幼年一般被家人送走的厄運。同時,父親當年因不適應被送了回來,使其父母棄子的計劃失敗;如今貓咪自己找回家來,使父親的棄貓計劃失敗,這二者之間也多少有些巧合的成分在裡面。
既然當年自己被送回來後,家人雖不願意,但也勉為其難地接受並安穩長大成人,如今自己面對這個沒法成功捨棄的貓咪,自然也可以「勉為其難」地接受。
關於被強制參與的戰爭
村上千秋原本因為讀書,有緩期應徵入伍的權利,卻因為忘了辦理正式的公務手續而被迫入伍,並在隨後的軍旅生涯中三度入伍,其間更是參與了數場發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侵華戰役。
事實上,在完成這部作品之前村上春樹始終在迴避自己父親村上千秋是戰爭親歷者的這一問題,究其原因,是因為其父親曾是步兵第二十聯隊的一員,而這一支部隊正是當年攻陷南京時的先頭部隊。所以他在潛意識裡,非常害怕自己父親參加過南京戰役這件事得到證實,好在經過查證發現,父親是於南京戰役發生的第二年入的伍,隨後成為了輜重軍中的一員,未能成為了那段最血腥過往的參與者。
雖說村上千秋未曾參與過南京戰役,但他終究還是被迫成為了日本侵華戰爭中諸如士兵中的一員,他經歷了缺衣少糧、疾病蔓延的戰場生活,見證了中國士兵慘遭處刑的血腥場面,更使之體會到了無法握住人生方向的挫敗感。
面對著這個與和平的京都深山寺院截然不同的世界,無處可逃的他試圖用俳句來平復內心的衝擊與動搖,安撫那些激蕩著自己心靈的矛盾。吟誦俳句成為了身處紛飛戰火中的他唯一可以逃入的避難所,即使在「戰爭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父親依然堅持吟詠俳句」,由此可見戰爭對其造成的創傷之大之久。
而他為了撫平這段創傷,除了吟誦俳句,便是每日不曾間斷地進行「早課」,面對一個小小的玻璃盒祈禱,為那些死在戰場的友軍和當時敵對的中國人祈禱。同時,他也將自己的人生沒能實現的理想,寄托在了村上春樹身上,只可惜這最終卻成為了父子之間關係惡化的原因之一。
村上春樹關於歷史的認知與解讀
「一滴雨滴有它自己的歷史,有將這歷史傳承下去的責任和義務。這一點我們不應忘記。」
村上春樹創作《棄貓:當我談起父親時》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自己和所有人能銘記歷史,還原真相。既然談的是侵華戰爭,不免會有很多對日本制度和中國士兵的描寫,他坦言日軍為了讓新兵或補充兵習慣殺人,並測試他們的膽量,會命令他們處死俘虜的中國士兵,而這完全是違反國際法的非人道主義行為;他也會以父親的視角,談及那些被處死的中國士兵在死亡面前絲毫沒有驚慌失措的狀態,所帶來的震撼與敬意。
「說實話。我不是很想寫家裡人的事兒,但這個屬於『不得不寫』的東西,所以我拼了命把它寫了出來。作為寫作之人的一個職責。」
面對很多人對侵華戰爭避而不談,甚至將其當作從未發生的態度,村上春樹在接受日本《每日新聞》的採訪時,談及本書的創作原因時如是說道。而書中那句「結果可以輕而易舉地吞噬起因,讓起因失去原本的力量」,或許能給予我們關於戰爭與人生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