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網11月10日報導,11月初,中國國產客機已經獲得了100架訂單,訂單中包括了ARJ21和C919系列客機。數據顯示,目前ARJ21客機已經累計交付了39架,安全運送旅客超過了131萬人次。另外備受矚目的C919和CR929這兩種機型,C919即將在不久後服役,CR929未來則有可能成為中國單獨研發的寬體大客機。
各種好消息傳來令人喜悅,然而回望歷史,中國曾經有一款承載了國人的殷切期望,項目卻中途下馬的大客機。它就是1980年首飛成功的運10。
運10二號機亮相上海
這款飛機的研製成功,讓中國成為繼英美俄法四國後,第五個躋身自主研發大型噴氣式客機"俱樂部"的國家。它的成功,也成為了無數國人難以忘懷的時代記憶。
據中國新聞網近日報導,最近運10的2號機在上海浦東基地亮相,這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運10項目的研製,其實當時再有3000萬元的經費,就能夠最終定型了。遺憾的是,在國際合作等一些因素的影響下,運10項目最後則是無疾而終下馬了。
技術方面來看,當時運10面臨著5大技術瓶頸,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5大問題妨礙運10發展
首先,運10的結構壽命較低,有人說運10逆向仿製了波音707。然而實際上兩種飛機之間的材料疲勞性能,存在著很大差異,波音707的材料,使用的是高強度的鋁合金,其中還摻雜了鈦合金。反觀運10的材料,使用的則是鋁製材料。
除此之外,運10並沒完成材料疲勞試驗分析,當時中國的材料技術稍顯不足,可見也是重要影響因素。
第二,關於運10的很多重大試驗尚未開展,各種技術問題纏身,客觀上限制了它的發展。
第三,運10離標準試飛量,還存在著很大差距,當時只有1架試驗機在試飛,運10的總計試飛時間僅有170個小時,這在試飛時間上是遠遠不能滿足要求的。
第四,運10的許多關鍵設備,幾乎是照搬波音707,在駕駛艙以及航電系統,甚至是發動機上盡皆如此。沒有核心技術,項目自然也是難以走遠。
運10會給中國航空業帶來什麼?
而最重要的一點則是,當時的中國航空工業,並未達到與國際標準比肩的質量控制和生產加工水平。不能批量化生產飛機零部件,這對運10的發展來說是極大掣肘。
另外,在商業運營民航客機的概念不強、市場需求不大等因素的影響下,運10就算服役,恐怕也打不開中國當時的民航業局面。
不過在軍用領域上,運10還是能夠大有一番作為。如果避免了那個年代的很多外界幹擾因素,在運10技術的基礎上,很多國產飛機項目還能因此加速研發。
只可惜物是人非,當年的研發團隊早已離散,運10項目也早已封存在了故紙堆當中,任憑歲月的打磨,後人只能徒增嘆息了。
編輯:王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