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紫雲自治縣猴場鎮貓場村林下竹蓀種植基地,一片茂密的松樹林下,一朵朵竹蓀張開衣裙,很是惹人喜愛,村民們提著小桶小心翼翼地採摘著竹蓀。
(林下竹蓀)
「瞧!看看這菌包一個挨著一個的,菌包長到雞蛋大小後就開出小傘狀的竹蓀朵,菌包長勢越好竹蓀的產量越高。」貓場村村主任張忠全說,今年4月,他們開始打理林下地塊,5月完成種植,經過2個多月的精心管護,上個月開始竹蓀朵採摘,現在竹蓀一天比一天多,正是竹蓀的豐產期。
(採摘竹蓀)
站在竹蓀地中央,抬頭看不見天,一棵棵筆直挺拔的松樹,密密麻麻的樹丫及松針將地面全部遮蓋。竹蓀喜蔭,猴場鎮選擇貓場村這片松林種植林下竹蓀,得益於這片松樹。
今年,猴場鎮繼續深化農村產業革命,按照縣裡「三提升兩壯大」產業發展思路,依託貓場村松林資源,實施林下竹蓀產業項目,已種植林下竹蓀200畝。松樹林下種植竹蓀,有兩大優點:首先節約了種植成本,林下腐爛的松針讓林下泥土變質,變質泥土恰恰適應種植竹蓀所用的土地,種植竹蓀是需要松針蓋土,堆積在林下沒有腐爛松針足夠;其次節約土地資源,林下種植竹蓀增加了林地的使用價值,節約耕地資源。
(新鮮竹蓀)
「林下竹蓀,除了種子成本外,其餘就是人工成本了,這恰恰為村民提供了就近就業增收機會。」村主任張忠全說,從項目實施到完成種植林下竹蓀產業為本村村民提供了長期就業機會,其中帶動60戶貧困戶。
村主任張忠全算了一筆帳,在貓場村已種植的200畝林下竹蓀,每畝採收200斤竹蓀(烘乾)不成問題,現市場上竹蓀價格每斤260元,畝產值5.2萬元。
(烘乾竹蓀)
貓場村平寨灣組,65歲的趙姍妹一邊採摘一邊說:「從開始種植就在基地裡面務工,80元一天,主要負責種植、採收。以前沒有活幹,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務工,方便在家裡照顧孫子,一個月能拿2000多元錢呢!可以給孫子買點好吃的和學習用品。只要是哪裡有活幹張主任都會叫我去上班。經常關心我們就業問題」。
流轉土地搭建大棚種植竹蓀,與林下種植竹蓀的產值一樣,但搭建大棚的成本,種植時需要大量的巖灰泥、松針等,這些都要產生大量經濟成本。利用林下資源種植竹蓀,經濟效益顯而易見。
來源:紫雲縣委宣傳部 圖文 / 狄凱 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