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辭】
①《同人》:②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③利君子貞。
【彖辭】
①「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同人卦很奇怪,上卦的人位是陽爻,下卦人位是陰爻,明明是人不同嘛,為什麼叫做同人?
首先從卦象上看,天與火同人,同人上卦是天,下卦為火,天和火怎麼相同呢?
對照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位置,會發現先天的乾卦和後天的離卦在同一位置,所以天與火同人;再看"離"有麗附的意思,就是說太陽是附著在天上運行的,這也是天火同人。
再從文字上看,彖辭「柔得位得中」,用陰柔的二爻代表人,這說明,相對於天來講,人是缺乏智慧的,但二爻中正當位,願意主動去和上卦代表天道的五爻相應,「而應乎乾」,這又是天與火同人。
人類從用火開始告別荒蠻,走向文明,人類文明的發展,必須順應天地宇宙規律,人道要順應天道,這就是同人卦所要表達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②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這一段是講同人的具體實施,「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與同人」,經歷了否卦的天地閉塞之後,必然需要上下一力,內外同心,大家齊心合力一起來建立新的繁榮。
《爾雅》記載:「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說明「野」從地域上,是指比較遙遠的範圍。
可以引申一下,「天似穹窿,籠蓋四野」,整個天的下面都可以稱做「野」,那麼「同人於野」,就是整個天下的大一統,也就是孔子所追求的「大同世界,天下為公」的境界。
佛陀講過,「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未能證得」,人之所以為人,有其先天的局限性,我們總是緊緊抓住這個「我」字不放,我的孩子,我的愛人,我的財富,我的權勢,我的感覺感受……正是因為有這個「我」的執著,使人類各自為戰,各個勢力團體分封割據,互不相容,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以「我」為中心展開。
真正的「同人」,就是在同這個「我」,轉小我為大我,這是一個格局放大的過程,古人稱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先由關注自我,到關注家庭,再到關注國家,直到關注整個人類、世界,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把一個一個分立的「我」變成統一的「我們」。
人最難改變的是自己,不管經過怎樣高深的修行,最後每個人要挑戰的都是自己內心的陰暗面和局限性,這個自我重構的過程,就像跋涉高山、渡過汪洋,要拿出強大的行動力和意志力才能成功,所以叫「乾行」。
③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人類在探索世界大同的道路上,櫛風沐雨,薪火相傳,智慧的光輝在一代一代人手中閃耀,這正像天道乾行,生生不息。
文明是象徵智慧的「知」,健行是象徵實踐的「行,知和行就像人的兩隻腳,認知上前進一步,行動上就要跟上一步,這樣人才能走得穩當、長遠,稱為「中正而應」。
這也是君子所應遵循的天地法則,只有遵循正道,才能在一路上不至於迷失方向。
【象辭】
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大千世界,萬類霜天,雖然表現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質,心物一元,類族辨物,無不是唯心所造,唯識所變,表現各異,本質相同。
只有理解了"真相唯一,說法不一"的道理,才能明白真正「大同」的道理,正所謂"圓融何處不圓通"。
【爻辭】
初九,同人於門,無咎。《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門是一道坎,是同人的關鍵,為自己著想是門裡,為別人著想是門外,如果能開始為別人著想,就是同人的開始。
萬事開頭難,就像坤卦的履霜堅冰至,只要出門就是天下大同的開始,當然無咎。
六二,同人於宗,吝。《象》曰:「同人於宗」,吝道也。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同人完成初始的聚集,難免形成一個一個小圈子,我們難免抱著"熟人好辦事"的心態,把自己限定在一個舒適地帶當中,這就是「同人於宗」,這裡的「宗」代表一個小圈子。
這樣的舒適地帶對於同人來說是危險的,因為同人的目標是"野",是要通過"涉大川"的勇力去追求的天下大同,如果剛剛出門就被陷在溫室中止步不前的話, 那只能做一棵柔弱的小草,永遠長不成參天大樹。
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象》曰:「伏戎於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九三陽剛,但不中正,這和同人中正的精神相違背。
陽爻處於下卦最上位,就像一個人久居基層,突然做出些成績,從卦象上看就是"升其高陵",這個時候,最容易心浮氣躁,得意忘形, 自我膨脹,當然無法同人了。
所以聖人垂誡,"伏戎於莽",把軍械隱藏在草莽之中,能在得意時隱藏銳氣是一種難得的修養,這一爻旁通乾卦三爻,夕惕若厲。
這裡提到的"敵剛",世界上至剛之物,莫過於閻浮提眾生這顆剛強難化之心,所以這裡的"敵剛",也就是抵擋住我們內心中強大的妄想和執著,佛家講"降伏其心"。
持續二十一天可以養成一個好習慣,如果這顆心能安住正念三年,必定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正如太上感應篇所言:"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這正是"三歲不興,安行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如果說三爻是量的積累,四爻已經完成了從下卦到上卦,質的飛躍。
"乘其墉",站在一個新的高度,看問題自然有了不同的角度,所以四爻主動選擇低矮就下,收起鋒芒自然吉祥。
雖然吉祥,但也有明顯的被動之意。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剋也。
鄭孩如曰:大師之克,非克三四也,克吾心之三四也,私意一起於中,君子隔九閽矣,甚矣,克己之難也,非用大師,其將能乎?楊誠齋曰:師莫大於君心,而兵革為小。
蕅益大師禪解中所載的這段話,真是詮釋同人九五的點睛之筆,自我認知的過程,無不先苦後甜,非大勇力不能完成。
這裡的"相遇"是和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相見,見到自己天然自性,也就是佛家指的"明心見性",認識了自己就認識了整個世界,也就是真正的"同人"
上九,同人於郊,無悔。《象》曰:「同人於郊」,志未得也。
九五已經同人,但上九還說"志未得也",用佛家的觀點來解釋就是"理上可頓悟,事上需漸修"。
當年六祖慧能開悟後,也在獵人隊中隱姓埋名15年的苦修,才得以出山講法,再通達的理論,都要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達到真正的圓融。
「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同人於郊,對於我們來講,這只是同人的開始——路漫漫,其修遠,吾當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