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
沙湖是蘇東坡在黃州的重要遺址之一。作者經過查閱大量的古今書籍,並進行了多次實地勘察,調查分析,認為北宋「沙湖」是今黃州區路口鎮戚家嶺村、丁甲村、新華村與陶店鄉茶園村、陶店村、道仁湖村、鍾崗村之間的道仁湖。
沙湖是蘇東坡在黃州的重要遺址之一。但北宋的沙湖在當代的具體位置,史志記載不一致,當代學術界一直沒有定論。我們經過查閱大量古今書籍,並進行了多次實地勘察,調查分析,認為北宋「沙湖」是今黃岡市黃州區路口鎮戚家嶺村、丁甲村、新華村與陶店鄉茶園村、陶店村、道仁湖村、鍾崗村之間的道仁湖。
北宋沙湖名稱在明代以後演變為「道人湖」,在近代演變為「道仁湖」名稱。北宋的「螺螄店」則位於陶店鄉陶店村或道仁湖村邱店以及路口鎮丁甲村之間的「道人橋」(道仁湖中的橋)等地附近;蘇東坡從沙湖渡巴河到蘄水縣麻橋街尋找龐安常治病的渡口,在今陶店鄉孫鎮村「西陽古渡」處。
一、蘇東坡居黃州作品中,詳細記載了他赴沙湖遊歷並在這裡買田,以及因此得疾從這裡渡巴河赴蘄水縣找名醫龐安常治病和同遊清泉寺的過程。
蘇東坡涉及到「沙湖」的作品有兩篇。一篇是詞作「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其內容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另一篇是小品文《遊沙湖》,其文是:「黃州東南三十裡為沙湖,亦曰螺螄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餘戲之曰:『餘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裡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餘作歌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日劇飲而歸。」此小品文講的是蘇東坡在沙湖買田,這天跟朋友一起去看田的時候,路上生病,找聾醫生龐安常看病。病好之後,一起同遊清泉寺,看了溪水西流,有感而發,作了一首《浣溪沙》詞,最後劇飲而歸。
二、從蘇東坡作品中分析出沙湖的特徵要素,今天的道仁湖最為相似。
要探討清楚「沙湖」及「螺螄店」在當地的具體位置,其前提是要把握住兩篇作品中提供的相關信息,主要有:一是「黃州東南三十裡」,說的是其方位「黃州東南」,其距離「三十裡」;二是「沙湖」地名,從地名看,這個湖的明顯特徵是多「沙」;三是「螺螄店」,說的是這是個小集市,地多螺螄;四是「沙湖道中」,說明這裡有驛道,至少是行人小道;五是「買田其間」,說明這一帶有水田,還可以買賣;六是「山頭斜照」,說明這裡道路旁有山丘。然而,今天的道仁湖正好包含了這六要素。
一是道仁湖的方位及距離基本符合。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版《黃岡縣誌》卷二中記載了道人湖橋:「道人湖橋,在縣東三十裡。」又據《黃岡地名摭談》:「路口地處東南至道人湖橋、東北至戚家嶺兩條道路的交叉口而得名。」二是道仁湖入湖水系是路口鎮戚家嶺村、丁甲村,陶店鄉茶園村、陶店村、塘角村、長嶺村、砂子崗村、望城村、道人湖村、鍾崗村,這些村的土壤均為第三紀砂礫巖,有許多裸露的砂石崗(當地語叫「麻姑石」),經日曬冰凍,風化水洗,形成了北宋年代「沙湖」的泥沙來源。三是道仁湖及周邊水田至今多螺螄。我們還調閱了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關於城鐵黃岡東站及周邊的地質勘察資料,其地表下「有5—7米湖積粘土及淤泥」。黃岡東站北臨道仁湖,以此推斷,黃岡東站及其周邊,在北宋年代應為當今道仁湖的組成部分;北宋時期的「沙湖」應包括當今的道仁湖、黃岡東站及周邊的大片地區,以河湖水道接連西邊當時的白塘湖(今為白潭湖)。在明清年代的有關圖志中,記載了出黃州東南方向的僅繪有白塘湖和其東邊的道人湖,這也旁證了北宋年代的沙湖(道人湖)的湖區面積之大與白塘湖相當。四是道仁湖位於106國道(此道原為黃州到上巴河的古驛道)黃砂線的南面,陶店鄉陶店村和道仁湖村的邱店都在古驛道旁的南面,路口戚家嶺村宋代也有到道人湖橋的人行道。五是陶店鄉陶店村和道仁湖村邱店以及路口鎮丁甲村一帶都有旱澇保收的大片湖田及道仁湖周邊的塝田。六是到道仁湖的古驛道旁有丁甲山、戚家嶺山脈和老三臺河橋邊的山崗。
三、「沙湖」演變成道仁湖有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
(一)史籍記載了演變過程。明萬曆《黃岡縣誌》卷一中對沙湖的記載有三處。一是「沙湖,在縣東二十裡東弦鄉,蘇軾買田於此,一雲螺螄店。」二是闡明沙湖在白塘湖(即今白潭湖)以東,「白塘湖,在縣東十五裡,接沙湖。」三是沙湖在「黃州東南三十裡」,這裡在明代屬東弦鄉境內,《黃岡縣誌》中記載東弦鄉的情況:「東弦鄉在縣東三裡,轄裡七:呂陽三村,黃土一村,黃土二村,城子一村,城子三村,魚博一村,魚博二村。」
明萬曆《黃岡縣誌》卷一的「山川」中記載湖泊名稱時,記載了「沙湖」,沒有記載「道人湖」,但在卷二的「鄉保」中記載了「道人湖」名稱,「關梁」中記載了「道人湖橋」名稱,說明在明代萬曆年間,「沙湖」名稱與「道人湖」名稱並存,正式稱號為「沙湖」,社會民間則稱之為「道人湖」,而且「道人湖」之名已有取代「沙湖」名稱之勢。
(二)與明代黃岡道士陶仲文相關。陶仲文(1479—1560),明代黃岡縣人,嘉靖年間著名道士。他迎合嘉靖皇帝追求長生的心態,先後被授予忠孝秉一真人;少保、禮部尚書,封為恭誠伯,《明史·陶仲文傳》稱:「一人兼領三孤,終明世,惟仲文而已。」「陶仲文於真人之外,加至少師兼少傅少保並拜三孤,帶禮部尚書封恭誠伯,則文武極品矣」,「仲文以方術事上,被恩寵,不次遷擢,前後凡二十年,竟以考終。死後贈諡賻賵,恩禮有加,自來方士所未有也。」他捐款修建三臺河橋,對家鄉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黃岡縣誌》卷一中記載了陶仲文的墓葬地:「陶仲文墓,嘉靖間以方術得幸,封恭誠伯,葬巴河陶家塘。」
陶仲文作為道士位極人臣,聲勢顯赫,恩渥終身,在家鄉黃岡縣影響很大,「陶店」的來歷與陶仲文關係極大,而「道仁湖」因在陶店旁邊,在明代的出現與定名「道人湖」,並取代「沙湖」之名,更是與這裡是陶仲文道士關注之地相關。
(三)民間傳說有二。一是《黃岡地名摭談》:「道仁湖一名,源於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在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身患頑疾,造訪天下名醫,但久醫無果。一次,朱元璋又遍遊天下尋找名醫,來到道仁湖地界時,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醫術高明,朱元璋在其治療下很快得以痊癒。朱元璋認為道士有一顆仁義之心,便將該湖取名為道仁湖。養病期間居住的湖邊一座寺廟,取名為延齡寺。」
二是道仁湖周邊民間相傳至今的傳說。說的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在道仁湖大戰陳友諒,朱元璋的戰船從陶店鄉道仁湖村邱店下湖,順湖向西南將陳友諒追到長江。然而,朱元璋的女婿在戰鬥中負傷,由當地道人在鹽靈寺為其治癒。因此,朱元璋將「沙湖」改為「道人湖」,將湖邊元代至大年間建的名「鹽靈寺」改名為「延齡寺」。
(編輯:白楚雲)
【來源:黃岡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