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辣椒醬改良後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2020-12-22 廣州日報

紫金辣椒醬是河源市紫金縣的「三寶」之一(另外「兩寶」分別是紫金鐵鍋和紫金竹殼茶),迄今已有200多年的生產製作歷史,一直以來,由於紫金椒醬口味單一,品牌樹立始終走不出市場;近年來,該縣紫城鎮藍坑村村民葉漢榮在傳統紫金辣椒醬的基礎上,通過產品改良,口味多元化,如今以「葉味田園」為品牌主打的紫金辣椒醬,現已脫穎而出,不僅產品「爬」上了珠三角市民的餐桌,而且還幫助當地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葉漢榮告訴記者,近年來,他通過辣椒的種植、採摘、加工等各個生產環節,已帶動周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9戶共60多人就業。葉漢榮說,貧困戶以資金入股方式參與公司分紅,每人每年分紅5000元;此外還帶動藍坑村1戶貧困戶在工廠上班,每人每年收入達3萬元;同時還向農戶收購辣椒,農戶每畝辣椒年收入近1萬元。

據了解,2015年,葉漢榮在瞄準辣椒醬市場需求較大、紫金辣椒醬歷史悠久的前提下,回到家鄉創立紫金縣好口福食品有限公司,承租家鄉20多畝土地種植辣椒,開始研製「葉味田園」品牌系列辣椒醬。經過2年多時間的鑽研,葉漢榮研製出蒜香辣王、香辣梅菜、香辣蘿蔔、川辣王、姜蒜王、特辣王等7個不同口味的紫金辣椒醬。

葉漢榮稱,傳統的紫金辣椒醬以蒜香、醬香為主,辣味偏淡。而他研製的紫金辣椒醬突出蒜香口味,辣味更清晰,同時還分適合老人、小孩、南方、北方等各種人群的口味,並憑藉多元化口味和可溯源的優質原料,紫金辣椒醬迅速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打入廣州、深圳、惠州、東莞等省內多地市場,輻射珠三角地區,產品暢銷全國各地。目前,葉漢榮研製的系列紫金辣椒醬已成功售出上百萬瓶,每月銷量高峰期近8萬瓶,淡季保持在近4萬瓶,年產值達500萬元以上。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曾煥陽 通訊員:黃從高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曾煥陽 通訊員:黃從高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

相關焦點

  • 康定市俄達門巴村:貧困戶日澤脫貧致富的「逆襲」之路
    日澤是甘孜州康定市呷巴鄉俄達門巴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7年前,一家7口人僅靠飼養40多頭犛牛為生,始終掙扎在溫飽線上。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幫助和指引下,完善的社會保障築牢了日澤家的脫貧根基,飛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日澤家鋪就了脫貧路,犛牛奶產業、旅遊產業等特色產業的發展助推了日澤家的脫貧致富,到2019年日澤一家年收入已經超過20萬,日澤走上了人生的「逆襲」之路,成為了全村脫貧致富的榜樣。
  • 貴港桂平供電局:排憂解難 助力貧困戶靠雙手脫貧致富
    7月14日上午,南方電網廣西貴港桂平供電局石咀供電所黨員服務隊在黃燕梅同志的帶領下,走入貧困戶楊樹芬家中,了解貧困戶近期的生活情況和上半年農作物的收成,宣傳貧困戶免費用電政策,並且開展夏季用電高峰期安全用電檢查,主動為貧困戶排憂解難,志願幫助農忙工作,保障貧困戶不誤農時推進農業生產。
  • 養蜂能手吳金寶:做大「甜蜜」產業 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
    在養殖蜜蜂發家致富後,吳金寶積極向鄉親們傳授養蜂技術,帶動周邊困難群眾養殖蜜蜂200多箱,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在養蜂場,村民吳人告正在認真向吳金保請教養蜂秘訣,吳金保從養蜂選場、蜂王培育、蜂群越冬、蜂蜜採收、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將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
  • 我們的全村福丨張家口沽源縣興順店村:打贏打好貧困戶產業脫貧致富...
    引入農業科技公司,留村64戶貧困戶實現居家就業;引進肉雞養殖,無勞動能力、弱勞動能力貧困戶各有分工。興順店村「量體裁衣」,發力精準,打贏打好易地扶貧搬遷這場硬仗。興順店村村民大合影。劉彥龍 攝新村全貌。
  • 杞縣板木鄉:貧困戶當上包工頭 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他是如何從貧困戶一步一步完成脫變的呢?回憶起往事的種種,一米七多的漢子眼眶紅紅的。幾年前他家裡很窮,兩三間房子,一年中除了地裡能見到點錢,沒有其他收入。家裡的窘態可想而知了。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就找左鄰右舍借點。
  • 靈山太平「90後」小夥發展養殖業脫貧致富
    靈山縣太平鎮永安村「90後」小夥張萬豐,藉助扶貧政策的東風,積極發展養殖產業,通過自身的勤勞,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成為其他貧困戶學習的榜樣。近日,靈山縣融媒體中心記者走基層,見到張萬豐的時候,他正在與駐村扶貧工作隊員陳春勝交流養殖場發展前景。
  • 石柱中益鄉:華溪「村官」譚衝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
    譚衝於2017年被聘為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本土人才,現任該村綜合服務專幹,二年多來,他認真學習精準扶貧政策,充分利用自己在學校掌握的電腦技能,積極配合村支「兩委」幹部開展各項工作,幫助貧困戶尋找脫貧門路,發展種植養殖產業,讓一個個貧困戶摘掉了「貧困帽」。
  • 片片茶葉成脫貧致富「金葉子」
    > 【摘要】 卻讓我順利脫貧致富。」「這裡的茶園只是我們村種的一部分,一畝能生產幹茶50斤,每畝純利潤突破10000元,82戶287人通過實施茶葉產業扶貧項目實現脫貧,綠色的茶葉變成了脫貧致富的『金葉子』。」茶嶺村黨總支書記徐小懷指著茶園說。上世紀70年代初,該村就已經規模種植茶葉,但一畝只產二三十斤幹茶,還賣不上價。
  • 自強夫妻的脫貧致富經
    石偉慧在不滿周歲時左手不慎燒傷,家人沒有重視,只留下三分之一的手掌,因為家庭貧困,她小學只讀三年級就輟學了,只能在早點攤打工。兩個有著共同命運的殘疾青年一見鍾情,並於2003年底正式結為夫妻。隨著孩子的出生,家庭開銷越來越大,生活非常窘迫。通過鎮村「四議兩公開」程序,2013年底被列入貧困戶行列。
  • 自掏腰包籤訂助農協議 貧困戶可年增收約20萬
    自掏腰包籤訂助農協議 貧困戶可年增收約20萬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方軼  2020-07-14 預計籤訂《助農協議》的兩戶農戶今年可分別增收約
  • 人社扶貧面對面(10)| 蘇文軍:把職責扛在肩上,把幫扶群眾脫貧致富...
    2014年識別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14戶643人,貧困發生率72.8%,2020年未脫貧人口1戶1人,貧困發生率0.11%,在2018年順利通過省、市驗收,退出貧困村序列。「脫貧攻堅是幹出來的,靠的是廣大幹部群眾齊心協力」Q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您都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 解碼潮州饒平東明村脫貧致富路:扶貧先扶志
    因人施策 為貧困戶點燃「希望之火」  「又有評價來了,我得趕緊回復。」坐在電腦前,37歲的陳益鋒快速地敲著鍵盤,打理著他的網店生意。  誰能想到,20多年前患上強直性脊柱炎,幾乎把這名「80後」青年打垮。「當時很消沉,不知道未來在哪,甚至近乎絕望。」
  • ​邦敢村來了脫貧致富的貼心人
    ​邦敢村來了脫貧致富的貼心人 發布時間: 2020-12-31 10:22:26   來源:電建地產  作者:任丹丹 王玉佳 李玫 12月25日,雲南省瀾滄縣的偏僻山村邦敢村突然熱鬧了起來,村裡來了電建物業貴陽分公司昆明白塔路項目的扶貧小組
  • 「清心蓮子」成了引領脫貧致富的「金蓮子」
    作為紅色村的荷花鎮潘龍村近年來一直堅持「以黨建帶扶貧、以產業促脫貧」的工作方針,以「一村一品」產業為契機,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打造美麗鄉村,向現代化休閒觀光農業闊步邁進。潘龍村現有10個村民小組,636戶283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0戶180人,2016年被列為廣東省省定貧困村。
  • 從「行路難」到「路路通」 賀家村脫貧致富路越走越寬廣
    2017年9月,與貧困戶賀大哥籤訂包銷協議的採購方單方毀約,手足無措的賀大哥心急如焚。看到這個情況後,第一書記及時與相關部門和愛心企業聯手,三四天就將所有甜瓜銷售一空,讓賀大哥避免了一場意外損失。為了給全村的瓜果蔬菜找到銷路,避免賀大哥這樣的遭遇再度發生,增強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第一書記及相關部門幫助大棚承包戶先後聯繫了堤口路和七裡堡等果蔬批發市場,為村裡的瓜果蔬菜打通了銷售渠道。
  • 吉林磐石:大黑山村的脫貧致富路
    截至目前,村集體實現累計收入78萬元,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350元,35戶75人全部脫貧。和這場直播帶貨一樣,大黑山村近年來的扶貧事業開展得有聲有色。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開展,村裡逐漸改變了靠政策、靠幫扶、靠專項資金的思維模式,轉而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脫貧攻堅事業,不斷催生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 長紅村第一書記陳小兵一心為民 貧困戶全部脫貧
    我們派『第一書記』到貧困村去開展扶貧工作,既不是『施恩』,也不是去當『救星』,而是要實實在在的去帶著老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漢陰縣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鄺吉學叮囑道。兩年來,陳小兵帶著真情實感,感受農民艱辛,白天他在開展工作的同時入戶走訪貧困戶,與群眾拉家常,了解村情戶情,了解對黨的建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脫貧致富等方面好的意見建議,將每一戶的情況詳細記錄,兩年來,他走遍了村上的每一條山溝,每一道山梁,與每家每戶進行面談,,做到了底子清情況明。
  • 野菊花鼓起貧困戶「錢袋子」
    中藥材種植基地發展起來了,村裡貧困戶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在前來採摘菊花的村民中,貧困戶唐華笑得格外燦爛。如今他已順利脫貧,走上了致富道路。據了解,為有效帶動周邊貧困戶脫貧致富,塘埂村積極探索菊花種植產業「黨支部+公司+貧困戶」發展模式,對接收購企業籤訂協議解決銷路問題,優先選用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現產業帶貧,讓貧困戶的笑臉綻放在田間地頭。
  • 小小饅頭店「蒸」出脫貧致富
    東北網11月24日訊(高詩宇 李福山 記者 那鵬翔 霍梟涵)齊齊哈爾市龍江縣黑崗鄉後興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李鳳英,不等不靠,憑著自己勤勞的雙手蒸出一籠籠雪白的饅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李鳳英。今年38歲的李鳳英,是龍江縣黑崗鄉後興山村的貧困戶。2015年4月的一天,李鳳英的孩子視力突然下降,「去北京的醫院才確診是晶體異位,左眼做了手術之後才恢復了視力。」李鳳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2016年,丈夫傅寶祥突然心臟主動脈破裂住進了醫院,短短的兩個月救治花掉了60多萬元,還是沒能留住丈夫的生命。沉重的家庭負擔落在李鳳英一個人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