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Kerry 編輯丨於華東
11月26日晚,第53屆臺灣金馬獎華麗落幕,此次大獎幾乎全為內地斬獲!這讓所有吃瓜群眾的嘴角都揚起了蜜汁微笑。
馮小剛因為徐帆憑《一九四二》沒拿下金馬影后,曾炮轟過金馬獎不公,嚷嚷著再也不去金馬了。不過,昨晚他卻成為了第53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我不是潘金蓮》不僅拿下最佳導演,而且還順手獲得了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這讓最重「風骨」的馮小剛樂呵呵地不再開炮。
範偉憑藉《不成問題的問題》一提即中拿下了影帝,範大爺樸實的獲獎感言讓人感動,也讓人對這部電影充滿了期待。只是可憐了同樣是範爺的範冰冰,再次陪跑,但是範冰冰此次紅毯和頒獎又美出了新高度,刷新了灣灣民眾的認知,大寫加粗的點讚。
《不成問題的問題》範偉
《七月與安生》的「雙黃蛋」影后意料之中,為新生代演員掙足了臉面,也緩解了吃瓜群眾對電影演員青黃不接局面的擔憂。
最後不得不說的就是大爆冷門的最佳劇情片《八月》,重重廝殺中打敗了呼聲最高的《一路順風》《再見,瓦城》等影片,一舉站在了宇宙的中心。更難得的是《八月》是內地新人導演作品,這次獲獎對於其意義不言而喻。
張大磊的《八月》
近年來,金馬獎儘管有衰退的趨勢,但還沒有達到權威失卻的地步,今年殺入重圍的提名電影有很多都在內地呼聲頗高。
與此對應的是,不久前的金雞百花獎,因為完全失去公信力而飽受吐槽和謾罵,其最佳男女配角李易峰和Angelababy也因此躺槍。
因此有網友吐槽:大陸那麼多好電影,你們卻辦了一個屎一樣的金雞獎。金雞獎就別辦了,反正金馬獎也是主要評大陸片。
王海林直言:「因為臺灣基本沒有電影了,無論產量還是質量,都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市場,這時,金馬獎凸顯了出來,與整個臺灣社會去中國化相反,金馬獎基本就是一個大中國電影獎。內地電影市場蓬勃發展,電影獎卻黑幕重重,自取其辱。臺灣電影亡,而電影獎興,好弔詭的現象,真乃五味雜陳也。」
概括一下金馬與金雞的反差就是:金馬獎即便爆出冷門也有公信力,但金雞獎就算不是爆冷門也會讓圍觀群眾一哆嗦。所以,很多獎只有得獎人才信,有些獎連得獎人都不信。
今年的金馬獎在評審團上下足了功夫,「許鞍華」作為評審團主席強力加持,為這次金馬獎倒是增加了不少看點。而且,一眾大咖雲集,朱麗葉比諾什,張震,李玟,孫燕姿,舒淇,桂綸鎂,林依晨,宋承憲,「三曾海味」,以及國民老公「竇靖童」紛紛為金馬站臺,破除金馬星光黯淡的傳聞。金馬這次的陣勢,明顯就是想搞個大新聞。
華語電影有三大件:金雞、金像、金馬。
金雞獎儘管也把合拍片納入評獎範圍,但還是比較側重大陸電影;金像獎並不接受所有的華語片參加競選,競選基本要求是一部華語片裡面的香港電影人至少要達到6位才可參加,以符合港片元素的資格;
金馬獎創辦於1962年,在華語圈中它歷史最為悠久,是三大獎中唯一不設地域限制、評選對象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的獎項,最近幾年,內地的《集結號》、《玩酷青春》、《風聲》、《推拿》、《一個勺子》、《鬥牛》都在金馬獎有所斬獲,甚至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也可以獲得最佳影片。臺灣以彈丸之地,搭建起華語電影大中華區的「點將臺」而非安於一隅,儘管評獎也有爭議,單就這一點,也讓我們「天朝」汗顏。
金馬獎在第40屆以前的報名簡章中曾規定,參賽影片必須是「以華語為主要發音的影片」。但之後刪去「主要」兩字,僅要片中有華語,都可參加。而華語的定義概指普通話及地方語言,例如閩南語、客家語、廣東話或上海話。也因此有部分入圍或得獎影片為非華語為主影片:例如以日語為主的《吳清源》曾在43屆入圍,而以臺灣原住民語言為主的《賽德克·巴萊》獲得48屆最佳劇情片。
金馬為小成本與大製作,藝術片與商業片,新生代與老司機,主流與小眾各類影片提供了一個同臺競技的平臺。
不過,去年,第52界臺灣金馬獎,除了馮小剛這一個影帝獎盃之外,內地影片收穫寥寥,可以說是集體撲街。
去年的金馬獎,大陸動畫電影口碑製作《大聖歸來》在角逐最佳動畫長片獎中以1票之差敗給《麥兜:我和我媽媽》;憑藉《左耳》提名最佳女配角的馬思純和小姨蔣雯麗加在一起都沒能PK過《醉生夢死》的女配角呂雪鳳;憑藉內地警匪片《解救吾先生》提名最佳男配角的王千源輸給了香港影片《踏雪尋梅》的男配角白只;華語電影票房紀錄創造者《捉妖記》曾經獲得4項提名,最後竟然一個小金馬也沒有拿到;就連內地呼聲最高的《山河故人》也在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角逐中輸給了《聶隱娘》。
再回到前年的第51屆金馬獎,婁燁執導的《推拿》一舉拿下最佳劇情片等6項大獎;陳建斌更憑藉《一個勺子》和《軍中樂園》兩部影片拿下三項大獎,最終,大陸電影最終抱走15項獎。
過去的幾年中,隨著大陸電影市場的繁榮,參選金馬獎的影片不斷增多,很多獎項開始被大陸影片「包圓」,在金雞、金馬、金像這三大華語獎項中,金馬獎仍然是最包容、最透明、最有影響力的獎項。
在一個製作費動輒過億的商業電影時代,由於金馬獎對電影藝術性的追求,這為那些被商業洪流「碾壓」的獨立電影人,尤其是新晉導演提供了一個「出口」和展示的機會。
「地方保護」可能是最近關於金馬最大的負面新聞了,最熱鬧的當屬大爆冷門的47屆金馬獎,影帝阮經天是打敗了呼聲一片王學圻,徐帆空手而歸被馮小剛嘴炮連環攻擊,《當愛來臨的時候》打敗當時票房口碑俱佳的《唐山大地震》獲獎。這事被炒得沸沸揚揚,內地對其「地方保護」也頗有微詞。不過,近三年的最佳劇情片大獎,臺灣本土作品只有《聶隱娘》獲獎,並且在國際上也是好評如潮,得獎也是實至名歸。
而且本屆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最佳劇情片都為內地所斬獲。據不完全統計,金馬所有獎項中臺灣作品獲獎數僅7部,而內地,香港及其他地區的獎項總數達14個以上。
最佳造型設計《唐人街探案》
金馬獎一直被大眾戲稱為「最高冷」的中國電影獎項,自從侯孝賢和張艾嘉相繼擔任評委後,更加奠定了金馬偏愛文藝片的風格基礎。雖然每一屆的評委主席在個人喜好和風格上有差異,但是依然不影響金馬獎對文藝片的厚愛。從這次的入圍名單便可窺得一二。
最受內地關注的莫過於《七月與安生》以及最近熱映的《我不是潘金蓮》了,兩部影片雖然都算賣座,但是在創作題材上都歸屬於偏文藝類型。
果然還是金馬的套路,不出所料的馮小剛憑藉《我不是潘金蓮》拿下最佳導演獎。
金馬倒是很會選,馮小剛去年獲影帝,今年再拿下最佳導演,這些滿滿的載譽而歸與其近日因炮轟萬達而遭網友詬病相映成趣。
這次範偉憑藉《不成問題的問題》一舉拿下金馬影帝,一提即中,心疼許冠文,但是範大爺也好中意,恭喜範大爺。
另外,這次的最佳劇情片《八月》也算是極大的冷門。但是,說《八月》憑實力獲此殊榮一點兒也不為過。《八月》為新人導演張大磊的處女作,沒有工匠的技巧油滑,憑著自己的純真和真摯的情感表達打動了金馬評審。
《八月》是一部詩意敘事的黑白影片,立意和取材都相當有自己的特點,一脈相承了臺灣電影詩意的敘事風格和細膩的情感表達。這也使得新人作品《八月》能在金馬大放異彩,一舉拿下最佳劇情片和最佳新人兩座獎盃,實屬不易。
金馬的評選口味一直難以捉摸,冷門奪冠也不再是什麼稀缺新聞,難怪有「中國獨立電影獎」的戲稱,從側面也印證了評判標準重口難調的事實。
近幾年的金馬最佳劇情片都不算是大眾熟知的電影。尤其以第50屆金馬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奪得桂冠,讓很多人在感嘆包容性很強的同時,也在質疑金馬的權威性。
金馬獎在1978年決定仿效奧斯卡金像獎,實施兩階段評審制度,即第一階段評審閱畢全部參賽影片後,由各國各地影評人開會討論,表決提出入圍影片及各單項名單並公布,然後再評選得獎名單、於頒獎典禮時公布最後結果;此制於同年十五屆試辦、自第十六屆起正式實施。
1982年,「臺灣新電影」由《光陰的故事》發端,一時蔚為風潮,更在焦雄屏、黃建業等「新派」影評人的大力推介下,成為當時臺灣藝文界的新興潮流;但在1984年後,多部走「新電影」路線的影片票房收益不佳,使這股風潮受到一些「舊派」影評人的質疑,引發了「新舊影評之爭」,並且延續到了金馬獎的評審上。
《光陰的故事》
後來,金馬獎評審團的結論,常被解讀為偏重鼓勵藝術色彩濃厚之創作,其藝術化、抽象化等呈現手法,往往無法反映市場的風向,形成「叫好不叫座」的評價;此外,因為臺灣新電影符合多數評審的喜好,亦引起許多香港和大陸電影人的不滿及杯葛。很多時候,重視藝術並受評番青睞的藝術電影,以及重視票房卻不受評番青睞的商業電影,只能選擇或偏重其中一種取向來製作。
金馬獎歷來由十幾位電影從業人員組成的評審團決定獲獎者,缺乏廣泛性和代表性,也無觀眾參與,常招致獲獎名單多元性不足等質疑,且每屆得獎影片水平落差較大。包括電影工作者焦雄屏、導演侯孝賢、蔡明亮,香港導演王晶、陳嘉上在內的人士,均曾批評金馬獎的「小圈子」評審制度,並呼籲金馬獎設立類似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多輪、多人、多層面的電影評審制度,以及由專業影評人等團體和各界觀眾組成評審團,以期兼顧各方電影專業,以及商業市場的角度。
從本屆金馬獎總體獲獎情況來看,金馬獎的整體風格從社會視角縮小了氛圍,更傾向於個人表達,不論是這次最佳劇情片《八月》還是《我不是潘金蓮》《七月與安生》《不成問題的問題》等等,都是從個人視角出發,由小人物去承載社會的命運,但是在作品中,個人表達的越強烈,我們越買帳,這是傳承,也是結合時代出發。
最佳劇情片
《八月》
《一路順風》
《樹大招風》
《我不是潘金蓮》
《再見瓦城》
最佳導演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
鍾孟宏《一路順風》
杜琪峯《三人行》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
曾國祥《七月與安生》
趙德胤《再見瓦城》
最佳男主角
範偉《不成問題的問題》
梁家輝《寒戰2》
許冠文《一路順風》
張學友《暗色天堂》
柯震東《再見瓦城》
最佳女主角
周冬雨《七月與安生》
馬思純《七月與安生》
許瑋甯《紅衣小女孩》
範冰冰《我不是潘金蓮》
吳可熙《再見瓦城》
最佳男配角
林柏宏《六弄咖啡館》
秦沛《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
納豆《一路順風》
曾志偉《一念無明》
林雪《老笠》
最佳女配角
金燕玲《一念無明》
吳彥姝《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
劉蓓《一句頂一萬句》
李杏《樓下的房客》
陸弈靜《德布西森林》
最佳新演員
孔維一《八月》
胡子彤《點五步》
陳宇《只要我長大》
陳庭妮《失控謊言》
金巴《皮繩上的魂》
最佳新導演
黃進《一念無明》
程偉豪《紅衣小女孩》
許學文、歐文杰、黃偉傑《樹大招風》
朱賢哲《白蟻》
張大磊《八月》
最佳原著劇本
龍文康、伍奇偉、麥天樞《樹大招風》
陳潔瑤《只要我長大》
薛曉路、焦華靜《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
趙德胤《再見瓦城》
張大磊《八月》
最佳改編劇本
梅峰、黃石《不成問題的問題》
火火、賀鑫、譚廣源《老笠》
劉震雲《我不是潘金蓮》
林詠琛、李媛、許伊萌、吳楠《七月與安生》
扎西達娃、張楊《皮繩上的魂》
最佳攝影
李屏賓《長江圖》
杜傑《唐人街探案》
鍾孟宏《一路順風》
呂松野《八月》
郭達明《皮繩上的魂》
最佳視覺效果
Douglas Hans Smith/Sam Khorshid/劉松《尋龍訣》
李昭樺、劉綺珊《紅衣小女孩》
餘國亮、梁偉民《寒戰2》
左志中、何孟翰、楊欣林、遊永傑《樓下的房客》
梁偉民、餘國亮、林嘉樂《葉問3》
最佳美術設計
趙思豪《一路順風》
李淼《唐人街探案》
麥國強《葉問3》
羅順福、方聖翔《天亮之前》
Akekarat Homlaor《再見瓦城》
最佳造型設計
張世傑《唐人街探案》
許力文《一路順風》
葉淑華《樹大招風》
吳裡璐《七月與安生》
雷靜《皮繩上的魂》
最佳動作設計
伍剛《唐人街探案》
沈在元、梁吉泳《尋龍訣》
錢嘉樂《寒戰2》
袁和平《葉問3》
陳中泰《Mrs K》
最佳剪輯
梁展綸《樹大招風》
林婉《日常對話》
高鳴晟、王瀞巧《紅衣小女孩》
張嘉輝《葉問3》
許宏宇、李點石、周肖林、檀向媛《七月與安生》
最佳音效
房濤、郝智禹《長江圖》
黃亞歷、澎葉生《日曜日式散步者》
黃錚《喊·山》
徐忱、李曉丹、高秋卉、任冬《八月》
楊江、趙楠《皮繩上的魂》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林強《翡翠之城》
曾思銘《一路順風》
Xavier Jamaux《三人行》
杜薇《我不是潘金蓮》
張薦《皮繩上的魂》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Arena Cahaya》(《OlaBola》)
《湫兮如風》(《大魚海棠》)
《薩瓦迪卡》(《唐人街探案》)
《愛不用說話》(《只要我長大》)
《(It『s not a crime) It’s just what we do》(《七月與安生》)
最佳紀錄片
《日曜日式散步者》
《亂世備忘》
《日常對話》
《大路朝天》
《翡翠之城》
最佳動畫短片
《缺乏名字的場所》
《褓母》
《白色隧道》
《八裡溝》
《巴特》
最佳動畫長片 (入圍從缺)
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趙德胤
終身成就獎
張永祥
今年金馬紀念逝去的電影人一段有這樣一句話:
電影,是我的生命,是我最喜歡的
是啊,當典禮開始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大家庭再聚時,有多少愛電影的人,已經淚如雨下。
工資翻倍、送股份!詳情 點此穿越~
三大媒體矩陣
更加垂直,更多乾貨,信手拈來!
原創內容,轉載請附上版權資訊及作者署名
「一起拍電影」已入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界面、一點資訊等渠道,覆蓋娛樂產業核心人群投稿、商務合作、加群,請後臺回復「合作」
郵件:2852956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