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車叔跟幾名股民朋友聊天,因為「特斯拉股價超豐田」的熱點效應,他們普遍看好汽車股,尤其近幾年造車新勢力相當活躍,問我怎麼點評它們。
我跟他們鄭重警告,汽車圈的爛帳數不勝數,務必謹慎投資,往往你覺得是「抄底」,卻往往「抄在了半山腰」。今天車叔要講的並不是蔚來這樣的上市公司,而是一地雞毛的博郡。
在造車新勢力「淘汰賽」階段,博珺汽車已經「跑不動」了,實行了企業全員待崗,博郡人資部門的通告顯示,這是出於「班車、餐飲和空調等現實原因」。根據此前消息,博郡汽車上海研究中心辦公室已拖欠好幾個月的物業費,物管方面甚至打算採取停水停電等強制措施,說來說去無非就是沒錢了。
車友們注意區分待崗和解散,博郡的員工尚處於在職狀態,每個月可以領2480元生活費,待崗期間公司會繼續繳納社保、公積金。可是在上海,這點錢只能付每個月的房租,要養家餬口只能另謀出路,那就不得不離職。博郡這麼做可以省下裁員補貼,同時還不違反勞動法。
博郡未竟的造車夢
因錢擱淺
這到底是一家什麼企業呢?博郡汽車成立於2016年,趕上了造車新勢力浪潮,但也是其中比較平凡、普通的一員。企業創始人兼CEO黃希鳴早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在美國佛吉尼亞理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長期任職於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專注於整車性能開發,應該說是技術出身。
這幾年,黃希鳴帶領博郡兩年內投資超百億,在底特律、上海、南京、北京設立了研發中心,在南京臨港產業區建設純電動整車製造基地。不過在那個時候,資本市場對於新造車企業的投資熱情高漲,還有地方政府支持,黃希鳴也只能說是順勢而為。
黃希鳴之於博郡,並不同於李斌之於蔚來、李想之於理想,黃希鳴不算是博郡的「靈魂人物」。甚至說,對於企業,作為老闆的他似乎有些hold不住場面。有知情人士透露:博郡員工工作不積極,完全不符合創業公司該有的調性,大家主動性不高,黃希鳴並不具備把公司串聯起來的能力,這是一家沒有團隊精神的創業公司……
博郡至今沒有推出已上市產品,完全不具備「造血」能力。去年博郡舉行了首屆品牌之夜,亮相了博郡i-SP、i-MP、i-LP三大平臺以及電動SUV博郡iV6和博郡iV7,其中iV6還開啟全球預訂,將在一汽夏利二期工廠量產。
一汽夏利幫助博郡「借雞下蛋」,當然是有條件的。根據雙方籤署的約定,博郡汽車應於合資公司成立取得營業執照之日起30天內,以貨幣方式向合資公司繳付首期出資的10億元。可截至目前,博郡汽車僅繳付出資1410萬元,這差的有點遠。
不給錢,怎麼好辦事呢?一汽夏利不得不向博郡發了2次公函以及3次律師函,相當於撕破臉了。有離職的博郡員工透露,博郡最接近量產的iV6隻進行到中期階段,多個重要元器件因未繳付相關費用遭到斷供,產品下不了線,不能交付,每天都要面臨虧損,早在一年前,博郡就已經資不抵債了。
那怎麼辦?「涼拌」!明眼人都知道,沒值得一提的技術實力、背書能力、特殊資源,博郡「涼涼」是遲早的。
但黃希鳴覺得問題其實就出在融資上。
轉型,未必不是出路
本月中旬,黃希鳴發表了一封公開信,稱博郡的資金困境是「錯過了很多融資機會」所致,所以後來現金流怎麼都玩不下去了,相當於宣布放棄整車製造了。
此外,黃希鳴還決定重新定位公司的商業模式:以之前形成的成果和產品,爭取創造正向現金流。換言之,博郡手頭上有什麼東西能儘快變現的就果斷去賣,這年頭融資難,不要再隨便加槓桿了。
至於具體怎麼操作,根據網傳消息,黃希鳴有可能再成立一家諮詢公司,新公司將以較低價格收購博郡汽車的包括人才、數據、智慧財產權、供應鏈在內的「無形資產」,一旦回籠資金,博郡會先把虧欠員工的錢彌補了。至於會不會以及何時回歸整車製造領域,黃希鳴並未表明足夠的信心。
車叔總結
在車叔看來,中國汽車市場不需要那麼多新造車企業。就像股市,估值被大家抬高了,那必將迎來回撤,洗掉泡沫。我對博郡一開始就不看好,博郡被淘汰也不可恥。但有一點,作為老闆的黃希鳴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妥善安置好企業員工,保障合作方的權益,這涉及到個人信譽,對於以後再投資、創業,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