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春節檔免費上映的電影《囧媽》,延續了徐崢&34;系列的風格,搞笑,無釐頭,而後發人深思。
這部影片講述了正和妻子鬧離婚的小老闆徐伊萬,因意外同母親坐上開往俄羅斯的火車,在旅途中與母親發生各種衝突,最終為了母親的願望,共同克服困難,和母親和解也終於敢直面婚姻問題的故事。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合家團圓。很多人都只有過年才能在家好好陪陪父母,加之今年疫情在家呆的時間長一些,久了我們和父母之間肯定也會有摩擦。而恰好在這時上映一部關於母子關係的電影,頓時戳中很多人的淚點。大家感慨我們都有一個同款母親,而我們大多數人也正在複製母親曾經走過的路。
&34;
相愛相殺,我想,母親愛孩子,孩子同樣很愛母親。
看了《囧媽》後,關於母子關係,你也有反思嗎?
什麼樣的旅程,折射一生?
盧小花與徐伊萬,從北京出發,橫穿蒙古,最終到達莫斯科,母子二人避無可避,只能在這個近似於封閉的空間內,不斷地試探、衝突、和解。看似簡單的旅程,卻要將二三十年的矛盾徹底且赤裸地呈現,這是每個做子女所懼怕的,懼怕父母不理解,也是每個做父母所畏懼的,畏懼孩子憤怒。
散落在時光裡的不解和憤怒,讓母子都想活成對方想要的樣子。為了活成對方的樣子,母子二人小心翼翼地顧著對方的需求。母親盧小花悄悄忙著準備兒子遠行的食物,為的就是萬一兒子跟隨自己同行,徐伊萬為了塑造母親眼中的好形象,不敢說出自己已經離異的事實。
愛本美好,可母子間的愛卻小心翼翼,藏著委屈求全,學著對方愛的方式,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若這般的無奈的日子,能正中對方下懷也罷,可偏偏糟糕至極,徐伊萬躲在廁所,偷偷打開車窗,將母親準備的小番茄,一顆顆丟至窗外,而盧小花察覺兒子婚姻關係的異樣,偷偷打電話給兒媳婦,偷偷為兒子尋訪生孩子的藥方。
關係的裂痕藏在每一處細節,最終,這對母子都在詢問對方到底要自己怎樣,是歲月讓這對母子極其疲憊,都在用渴望的眼神詢問對方,你到底要什麼?
這何嘗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報喜不報憂,怕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避重就輕,小心討好,怕孩子的憤怒。
做母親好難,一輩子愛而不答。
盧小花婚姻慘遭失敗,夢想只能蟄伏在過去,負隅頑抗才擁抱這靜好的歲月,她想給兒子生活經驗,想護兒子周全,但卻一一化成討人厭的碎碎念,但是她不能放手,自己明知會遍體鱗傷的生活,怎忍心讓兒子再走一趟,她知道只要來得及,即是煩她厭她,她就是要毫無保留地傾心相護,不要他熬夜傷身,不要他經歷婚姻的失敗。
可是愛這個事,該如何表達,她不知,只能永遠體驗著愛而不答的生活。越是愛而不答,她就越想要控制兒子的生活,因為她內心有太多的不確定,她要兒子的回應,這個世界充滿太多的不確定,兒子的生活也充滿太多的不確定,她害怕兒子的生活超出自己控制,害怕兒子的體驗超出自己的理解,她要通過控制保護這個孩子,通過控制增加的確定感。
龍應臺曾提到&34;
很多人在做了父母后,因為感念自己的人生沒辦法按自己的想要的方式生活,理想總是被現實無奈折翼,於是把想法和希望加注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能替自己完成夢想。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孩願不願意,有沒有夢想,只會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現實來強制孩子接受他們替他安排的道路。
就像盧小花一樣,當她站在俄羅斯劇院舞臺上唱歌時,她終於明白生命的意義,不是讓兒子活出你想要的人生,而是自己尋覓到獨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到那時,才能真正地體悟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子女愛好難,一輩子愛而不表。
徐伊萬作為兒子,他誠惶誠恐,擔心母親心理承受力弱,擔心母親在社會上被騙,擔心母親叨擾自己的生活,便索性活成母親心裡的虛幻樣子。漸漸地,習慣謊言,習慣背負創傷,他為了母親開心裡的假像,固執地自編自導劇情。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認為&34;徐伊萬面對這樣的義務,不願面對的真實自己,將不敢說出的想法鎖死在心裡。
我們不敢坦白自己的內心,怕父母失望。我們也不敢聽父母的內心,怕他們又會做出讓我們內心&34;的事。
愛和想法如果不坦白表達出來,就會自己了設定的框架裡越走越深,失望也會越來越大,控制欲反而會越來越強烈。就像張璐離開時,最放心不下的是善良的婆婆。她讓伊萬去抱抱母親,可伊萬覺得奇怪,都40多歲的人了,還抱什麼呀?
一個連&34;都不願意的人,又怎麼會表達自己愛,怎麼會對父母說:&34;
武志紅曾經認為要是希望自己能從某種狀態中解脫出來,而抵達一種新的境界,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強行令自己處在新的境界中,感受其中的感受。
當徐伊萬在與母親因為父親的無奈而大吵一架後,徐伊萬並沒有再隨著自己的意念去猜測母親,而是隨著母親的講述回到她們的青春年少,徐伊萬開始明白母親的苦楚,不再是受文化約束的母子,而是心交心的朋友,他陪她去完成幼時的夢。
當母親完成大劇院的演唱,他也選擇直面真實,將注意力投向自己,接受那個婚姻失敗的自己,接受那個被丟棄的過去。最終他選擇放過那個執拗的自己,放下和妻子的官司,選擇與那個真實的母親和解。
結語:
本以為成為你想要的的樣子,就可以填滿生活的不滿,不曾想,造成生活不滿的恰恰是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不要妄圖去改變父母,學會坦誠和理解,父母也要尊重子女,學會放手,彼此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不要讓自己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生而為人,不只是取悅,生而為人,還請珍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