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七師:成人自我的邏輯謬誤

2020-12-22 騰訊網

(一)

我們的兒童自我和父母自我,在我們做每個決定時,都攜帶著太多的個人的包袱、經歷、夢想、價值觀,所受的訓練、文化習俗等等。

可是如果我們要成長,你就必須認清這些情感,而且盡我們所能將其擱置一邊,暫時放下,有些問題上我們許多立場和觀點,並不是有理有據的,它們也是別人傳遞給我們的觀點,只是時間長了,經年累月下來,我們對這些觀點產生了難以割捨的情感。

當別人提出相反結論時,我們都將其當做是對我們個人的人身攻擊了。

只有盡力認清這些情感,以及它們對你造成的影響,當別人提出的觀點,你感到可能威脅或者推翻你當前的看法時,越是能夠觸動我們、激怒我們的觀點,我們越要反思這個觀點並不是碰撞了我們的觀點,而是碰撞了我們過去的經歷和情感。

觀點之間沒有任何關係,我們仍然可以投入我們的成人自我的思考中,全身心的投入、思考、判斷,把這個情感作為另一個事情來處理,下面的事情就交由成人自我處理了。

當成人自我聽到與自己意見相佐的觀點或者是相反的觀點,或者有差異性的觀點的時候,就應該儘量做到:

首先,你要儘量闡明你對別人觀點的理解,可以問一問,我好像聽你說過這個。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好多人並沒有完全聽清別人的想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投射給對方,結果那個衝突是自我衝突,並不是別人的觀點,因此首先可以澄清一下。

第二,他的觀點可不可以包容我們的觀點,而不是對立。

第三,你可以擱置一段時間,等你思考好了之後再討論,你們可以儘量找到支持自己論點的最佳證據,你也可以問一問,為什麼他認為你的觀點、這些結論是錯誤的,他是怎麼想的?

他在說出他的觀點的時候,並不知道你擁有什麼觀點,你覺得他對你的反對,對你觀點的認識,那只是你心中想像的內容,只有你把自己的觀點懸掛在給對方之後,才能形成真正的對話交流的開始。

也可以探討你們雙方有沒有可以都接受的新結論,尋找一些共同的價值觀,以及一致的結論,也就是說可不可以用上推的方法讓你們的談話回到原點。

即使這樣自己也要有一定覺察,要覺察到你的表情和肢體語言是不是成人自我狀態,是不是表現出謙虛的樣子,而不是父母自我的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式,或者兒童自我那種受傷、委曲求全的肢體語言。

要覺察,一旦討論,語氣升溫,就不斷提醒自己,你是成人自我的虛心學習、體貼、得體、不溫不火,不是父母自我來舌戰群英來了。

上面的假設就是我們的兒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的邊界非常清楚,但是有一部分人,或者有一些人一些時候,他的成人自我的思考、判斷已經在人生經歷的影響下,有可能被父母自我或者兒童自我染汙或者侵染了,或者以為自己是成人自我狀態,或者自己就是在成人自我狀態,只是他推理的模式帶有兒童自我、父母自我特點。

一個人的成人自我的判斷如果受到兒童自我的影響,就會出現下面的一些情況,從對事不對人變成對人不對事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在判斷和說理的過程中用了很多感情用詞。

第三個錯誤,就可能形成一個攻擊稻草人的邏輯錯誤,還有可能會兒童自我的自我保護是通過惡語中傷別人來解釋。

還有一種情況,可能籍著另一個話題轉移注意力,這都是兒童自我侵染了成人自我,使說話的人以為自己是在成人自我狀態,實際上他已經滑到了兒童自我裡了。

在判斷上其實影響最多的還是父母自我對成人自我的影響,當然對人不對事,也是父母自我容易採用的方法。

那父母自我還有很多常規的一些方法,這些方法其實都是人們常用的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的方法,但是從理論上來講它並不符合邏輯。

比如說父母自我的判斷方法,可能會使用滑坡推理方式,尋找完美解決方案的趨勢,用模稜兩可的話來隱瞞真相,不恰當複述公眾意見,讓人可疑的權威,或者呈現虛假的兩難情況,將注意力從論題上移開,通過光環效應讓聽的人分神,或者是用循環論證,這都是父母自我侵染了成人自我了一些方法。

那麼換個角度來說,這些方法其實都是父母自我的推理方法,但是好多人認為自己已經是在成人自我狀態了,所以要認清父母自我在這些方法上的一些錯誤的方法,這樣我們就知道哪些判斷是成人自我的判斷和思考,哪些是父母自我的思考,也就是說當你認為自己已經進入理性狀態的時候,那個理性是不是不是成人自我理性,而是父母自我的理性。

剛才所說的內容大家也要掌握和學習,來判斷自己的語言和推理對別人的觀點的判斷和對自己觀點的判斷,這個判斷的過程中是否有不合理的,不合邏輯的這些現象。

(二)

一個人說出他的觀點,在成人自我狀態中他的邏輯是清楚的,如果在兒童自我狀態或者兒童自我侵染了成人自我,他以為自己很理智,其實他說話的邏輯已經陷入兒童自我和父母自我當中了。

比如下面這些情況,我們要牢記住,一旦你應用了這些推理方法,實際上你已經不是成人自我了,但你有可能感覺自己還是很講理的。

比如說人身攻擊謬誤,是指針對個人人身攻擊或者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駁別人提供的理由。

一個人說「我認為參加宴會邀請是浪費時間和金錢」,另一個人說「你當然會那樣說,反正沒有什麼人會請你。」

他說你怎麼知道沒人請我呢?

沒人請你,因為你就是一個讓人討厭的人,或者說那誰請你誰是個傻子。

人身攻擊之所以屬於推理謬誤,是因為認證的和說明的是個人的品質或者興趣,而不是針對事情提出有質量的、有關係的論據或者是數據。因此不是真正的成人自我,不是真正的推理,是一個錯誤的推理。

第二個謬誤是滑坡謬誤,是指假設你採取了一個行動,他就會說會引發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的事情,而實際上有些事情是可以防止這些所說的連鎖事件的發生的。

比如說:你可不能讓你的男人掙錢,一旦掙錢了他就會變壞,有可能會去追求別的女人。

這顯然是滑坡理論。他假設了掙錢,有錢的行為發生了,然後認為這個發生就會發生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的事件,那麼這個推理就可以說利用了滑坡理論。

第三個錯誤理論叫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

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是指假設因為嘗試某種解決方案後,還有遺留問題沒解決,那麼這個方案不妥當,這是一個錯誤的。

它的形式是這樣,我們不應該去支持針對假問題的解決方案,除非他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實際上有些方案沒有必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我們真找到完美的解決方案,那麼我們就應該無條件的接受。

但問題的實質是嘗試某些方案之後,你部分問題仍然存在,這並不意味著這個方案不妥當。

比如說:有人說你不能去找朋友,你要掙到一百萬或者是你事業有成了,你才可以去找朋友,要不然你就不要找。

第四個謬誤叫偷換概念謬誤,一個人說你以後不要喝酒了,他說那好吧,以後帶酒的藥品我也不喝了,也不用了,顯然他是偷換了概念。

飲料這個酒是屬於娛樂性的,藥品中也是酒,但是它是酒精,它應該屬於藥品的配方類的。因此他是通過偷換概念來反駁別人不讓他喝酒。偷換概念謬誤是指在說話和談論中關健詞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含義,所以如果我們發現他主要的概念意義不一樣,實際上這是一個偷換概念的遊戲。

第五個謬誤是訴諸公眾謬誤,訴諸公眾謬誤是指通過引說大部分人都持這一觀點的說法來竭力地證明某個論證是有道理的,錯誤的假設,大部分人喜歡的,就是有道理的,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說:我在勸一個人說你血壓高,你不要吃這麼鹹的東西,他可能說我是北方人,我們北方人吃東西都是這樣鹹的,沒有問題的。

普通的觀點或者是流行的看法或者是大眾認可的內容其實不一定是正確的,不一定是講道理的,所以說他是不能當做推理邏輯的,他是父母自我的概念。

第六個是訴諸可疑權威謬誤,訴諸可疑權威謬誤就是拿大人物嚇我們的意思,是指引用某一個權威的話來證明結論,但這個權威在這個論題上或者這方面上不一定有專門知識,他只是名氣比較大,或者是某一方面他是權威。

影視名人他們用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健康的,不一定就是說,我問你,你怎麼用這個?這個不健康,你會說哪個明星、名人他們也在用,這並不能說這個理由支持著你認為我說你用這個東西不健康是有道理的。

第七個是訴諸情感謬誤,這是兒童自我染汙成人自我的一個現象,訴諸情感謬誤是指經常使用強烈的感情色彩的詞彙來分散讀者注意力,或者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情感方向,讓他們忽視了相關的理由或者證據,常用來加以利用的情感有害怕、希望、愛國主義、憐憫以及同情等等,如果他在跟你說事情的時候用了這些情感詞彙,那你要小心了,反而要好好看看他的理由是否真的充分了。

當然這個方法在廣告中經常用,因為廣告不一定是要講道理,廣告是要打動你的兒童自我,但是他又想打動你的兒童自我,又想不讓你知道他是在讓你感情用事,所以他常常是以成人自我偽裝的形式結合在一起的,所以說訴諸情感的謬誤,特別常見的三個地方就是廣告、政治辯論或者是法庭辯論

付諸情感有的時候不一定都說好聽的,常見的一個形式有可能是惡語中傷你,人身攻擊你,讓有些事情和不好的情感聯繫起來,給人戴帽子,詆毀人,這樣也是訴諸情感謬誤的一個方法。

當一個人越是攻擊你,越是帶情感的方式,讓你對某些事情產生厭惡和討厭的時候,那你更要冷靜下來,看他講的是不是有道理,往往越是沒有道理的人越容易訴諸情感。

第八個是稻草人謬誤,這個我理解的還不是很透,可以這樣來理解,稻草人也可能是真人,也可能不是真人,他可能只代表結論或者論證對方觀點的某一點或者一個層面,或者被扭曲的一個觀點,或者是片面的一個觀點,然後他努力攻擊這個稻草人。

如同一個人犯了稻草人謬誤,這個立場很容易被攻擊一樣。

稻草人謬誤是指歪曲對方的觀點或者片面對方的觀點,並使它形象化,使它容易受到攻擊,這樣一攻擊就讓我們更容易站在他這邊了,其實這個靶子有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只是代表了一個觀點的一點或者是片面的或者是扭曲的。

但是通過這樣的攻擊,你會容易跟他站在一個方向了,其他的論點有可能你就看不到了,使用稻草人的謬誤,常常跟利用情感的謬誤合在一起來用,我是這樣理解的。

比如說我們原來也用過,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蔣介石就是稻草人,實際上西安事變的時候,我們已經抓到蔣介石了,其實我們知道不是蔣介石一個個人的問題,是整個國民政府的問題,如何來讓民眾相信國民政府不好呢?因為民眾你給他講太多道理,他可能不知道,那麼我們抓到一個稻草人。

廣告是經常把稻草人原理和訴諸情感原理合在一起用,他是想集中的擊中你的成人自我、兒童自我甚至你的父母自我。因此它是一個複雜的,但是我們要利用成人自我來分析資料的時候,判斷事情的時候,要分清不要受稻草人謬誤和付諸情感謬誤的錯誤引導,要能分清楚,上面是第七個、第八個。

第九個是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有些人會給你推到一個兩難的境界中,不是朋友就是敵人,你唯一的選擇是,兩種選擇分別是,如果甲不起作用,那只能是乙了;如果甲不是好人,那只能是乙是好人了。

虛假的兩難選擇,是指現實生活中可能不存在只有這兩種選擇,但是他虛假的給你設定了只有兩種解決方案,要麼A,要麼B。如果一個人語言只給你兩個選擇,那他有可能犯了虛假的兩難選擇。

第十個,亂扣帽子謬誤,亂扣帽子謬誤是指錯誤的假設,因為你有一個特徵,特質,你有一個概念或者你是某一個人群,你就合情合理的做這樣的事了,解釋這樣的事了,亂扣帽子。

比如說為什麼老爸行為這麼古怪呢?他老媽可能說他正在經歷中年危機。如果有個朋友經常擔心別人背後說他話,心理學家會說因為他有妄想症,這都是亂扣帽子的謬誤。

亂扣帽子的謬誤也可以說是迴避正常問題的方法。比如說我們問:我想美國政府侵入伊拉克是犯了一個大錯誤。可能美國政客會說你為什麼恨美國呢?難道你不是美國人嗎?其實他是通過扣帽子來想稀裡糊塗就把這件事給搪塞過去了。

也可以作為一種解釋,說那個人為什麼不跟我打招呼就把我的水杯拿走了呢,可能有人會說那個人就是個渾球,他認為因為他是渾球,所以他拿了你的水杯,這樣就沒有真正的實際上回答你的問題。

第十一個是光環效應,光環效應謬誤是指用非常抽象、模糊的,引發人們強烈情感的認同的美德詞彙給人戴高帽,跟訴諸情感、人身攻擊正好相反,他用這種美德的詞彙,使我們傾向於同意某件事,而不去檢驗其理由是什麼。

還有一種是擅長轉移話題,叫轉移話題謬誤,比如說你和男朋友都到哪裡去了?你為什麼和我撒謊呢?媽媽可能這樣問女兒。女兒可能說你總是挑我的錯,其實她沒有回答上面的問題,而轉移了話題,是你挑不挑我的錯。

如果這個當女兒成功了,問題就變成這個媽媽是不是在挑女兒的錯了,而不是回答女兒為什麼跟媽媽撒謊,去哪裡了這個問題。

她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轉移話題,這個轉移話題是指指出一個不相干的話題插進來,將注意力從原來的論題上轉移走,通過將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論題上,來幫助贏得一場論戰。這個例子的謬誤順序是,甲他的主題被討論,乙主題又被引進來了,好像和甲的主題有關,但實際上並不相關,結果就是被討論的主題可能被置之不理了。

第十三個是循環論證謬誤,循環論證謬誤大家都比較清楚,指推理過程中已經假設的結論成立了,他的論據才成立,變成一個循環的論證了。

比如說有些機構的準入證,你沒有準入證,你是不能在我們機構工作的,那怎麼辦準入證呢?你這個準入證你要說明你在我們這個機構曾經做得非常好,我才給你準入證,其實這就是循環論證了。

十幾種的錯誤謬誤,就是我們會以為在自己很理性,在講道理,或者以為別人說的對,在講道理,其實他們成人自我分析邏輯推理,對資料的處理,實際上已經是發生錯誤了,已經是在父母自我的幹擾下和侵染下,實際上是一個假裝的成人自我了。

他分析數據、講道理的方法都是父母自我的,都不是對當下問題的分析,都存在推理上的謬誤,所以我們對自己要分清別人這樣的時候,我們知道他已經進入兒童自我和父母自我了,只是他以為自己很講道理。

或者有人知道這一點想同時打動你的成人自我和父母自我,那就會反過來把他作為一個修辭方法或者是解釋方法了,或者是一個打動你兒童自我、父母自我的方法了。

我們要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十三種推理錯誤,可能它是一種修辭的方法。

=====|分享傳遞正能量|=====

相關焦點

  • 24個經典的邏輯謬誤——稻草人謬誤
    本期主要講24個經典邏輯謬誤中的第一個謬誤——「稻草人謬誤」。
  • 講點邏輯:滑坡謬誤
    從今天開始總結一下批判性思維,前一段時間會先寫大部分人都會犯的邏輯謬誤,每天講一到兩個,力求滅掉一切我生活中不講邏輯的蠢貨。
  • 常見邏輯謬誤解析(一)
    在邏輯上近似的術語為訴諸人身。      」 訴諸人身(拉丁語:Ad hominem),指藉由與當前論題無關之個人特質,如人格、動機、態度、地位、階級或處境等,作為駁斥對方或支持己方論證的理據[1],是一種不相干的謬誤和紅鯡魚。訴諸人身又稱作「對人不對事」、「因人廢言」或「因人設事」、「以人廢言」[2][3]。
  • 邏輯知識丨生活中的邏輯謬誤②
    邏輯謬誤是論證中不符合邏輯的推斷,它能使一個觀點變得站不住腳。
  • 15種常見邏輯謬誤
    15種常見邏輯謬誤 01 以偏概全 根據很有限的例證得出一個普遍的結論。 06 訴諸非邏輯 訴諸權威名人。名言並不一定是真理,也要受到邏輯的考驗,而不能直接拿來支撐某個論點。名人言論適合輔助論證,作為加強論證的材料。
  • 非形式邏輯-非言辭謬誤小記(上)
    01 不一致的謬誤提出的主張或論證前提自我衝突或自我推翻,不可能成立。耳熟能詳的矛盾的故事:楚人有鬻矛與盾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法律人必知的 24 種邏輯謬誤
    通俗而言,邏輯思維,就是每個論斷,都要明確前提,審慎推理,反思結論,為的是判斷真假,辨別是非,反擊謬誤。 以下 24 種邏輯謬誤,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當事人、法律法規和應用實踐中斡旋的法律人——可能是這個社會中最喜歡「講理」的群體,感觸估計會更深。
  • 24種邏輯謬誤,修正你的認知!
    本文一共列出了24種人們在交談、辯論甚至吵嘴時常見的「邏輯謬誤」。
  • 平安宏觀:非農大增的邏輯謬誤
    但是按照失業率計算出來的6月美國失業人數小於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顯示出美國非農數據可能存在邏輯謬誤問題。另外,美國疫情的再次反覆並未被6月非農納入統計。本周市場重點6 月美國非農超預期回升但存邏輯謬誤,二次疫情反覆將制約 7 月數據北京時間2020年7月2日晚間,美國6月非農數據公布,失業率連續下行,勞動力參與率也繼續回升,新增非農就業人數大幅上行,續創戰後最高紀錄
  • 你知道有哪些邏輯謬誤嗎
    謬誤,是我們日常生活最頻繁接觸,卻又經常難以發現。什麼叫謬誤,如果一個論證的前提不支持其結論,我們就是在進行錯誤的推理,這就稱為論證。然而,大多數謬誤並非形式邏輯的推理錯誤,以非形式謬誤居多,即關注點經常脫離真正要論證的命題。謬誤的分類有很多,下圖是書中對謬誤進行的四大分類。
  • 12個常見的邏輯謬誤故事,你知道幾個?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犯邏輯錯誤,而我們竟渾然不知,雖然有些人對此不以為然,但是在經歷一些教訓後,他就會發現,這些邏輯謬誤有時也會是致命的。今天挑選了12個最常見的邏輯謬誤,一起來了解。1,稻草人你歪曲了別人的觀點,使你自己能夠更加輕鬆的攻擊別人。你誇張、歪曲,甚至憑空創造了別人的觀點,來讓你本身的觀點顯得更加合理。
  • 最常犯的12個邏輯謬誤,深度醒腦
    最常犯的12個邏輯謬誤「理中客」是怎樣消解真理的: 最常犯的12個邏輯謬誤由於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輕視,日常經驗、風俗習慣、心理聯想、情緒意向、利害關係……都在妨害我們對是非真相的判斷為此,小編總結了12種最常犯的邏輯謬誤,看看我們的思維到底哪裡出了問題。01賭徒謬誤:強行聯繫獨立的隨機事件賭徒時常有一種心態:我一直這麼倒黴,下次該轉運了吧?他一直這麼好運,總得倒黴。事實上,每一輪賭局都是獨立的隨機事件,相互之間並沒有任何關聯。
  • 這24種邏輯謬誤,你犯過嗎
    24條邏輯謬誤  第一條:稻草人  你歪曲了別人的觀點,使你自己能夠更加輕鬆的攻擊別人。  你誇張、歪曲,甚至憑空創造了別人的觀點,來讓你本身的觀點顯得更加合理。這是一種極端不誠實的行為,這不但影響了理性的討論,也影響了你自己觀點的可信度。
  • 關於常見邏輯謬誤的一些思考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語言更是升華到了藝術的層面,筆者才疏學淺,不能解其一、二,唯有借邏輯這個舶來品來攻此山之玉,貽笑大方之家。(若有意者,可自行深入學習)第一條:稻草人(莫須有)。說話者歪曲了別人的觀點,使自己能夠更加輕易地攻擊別人。
  • 很多人都不懂:邏輯上有一種謬誤叫稻草人謬誤!
    這種謬誤叫稻草人謬誤。它是指在辯論或者論證過程中,所攻擊的並非對手本意,而是先對對手的論點進行曲解,再予反駁,就像先製造一堆無生命也知覺的稻草,然後再一腳將他踹倒,最後欣欣然歡呼:「秒殺,勝利」,這種伎倆是目前學界某些學者的制「勝」法寶之一。
  • 蓬佩奧涉華演講的雙重邏輯謬誤
    其演講充斥著對華意識形態偏見和戰略敵意,更是建立在歷史與現實、國際政治和美國內政治的雙重邏輯謬誤之上,對中美關係乃至世界格局走向都會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冷戰思維扭曲中美關係歷史與現實  蓬佩奧演講的第一重邏輯謬誤在於,在國際政治層面,用過時的冷戰思維扭曲中美關係的歷史與現實。
  • 網絡上的「槓精」有哪些普遍的邏輯謬誤?
    02「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結婚生孩子,大家都不結婚,人類還怎麼繁衍生存」「滑坡謬誤」是一種非形式謬誤,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推理鬼才的一套謬誤之拳,有時真會打得人頭昏腦脹。07「北方人都很粗魯,南方人都很磨嘰」「基因謬誤」,不正面討論問題,用出身或地域來攻擊。
  • 有哪些常見的邏輯謬誤,我們希望孩子從小學會去辨認( 第2期)
    不過,兩個月前我們發了一期常見的邏輯謬誤,一直有媒體來要求轉載。其實,這篇文章裡我們只談了12種謬誤,還有不少廣泛存在的謬誤沒有提到。乾脆,今天我們再說四種常見的謬誤吧。回顧一下,邏輯謬誤 - logical fallacy,也就是人們常犯的邏輯錯誤,指一個人犯了推理錯誤,對他人甚至對自己產生誤導。
  • 15個常見邏輯謬誤匯總(下)
    10.歸因謬誤(Causal Fallacy)在尋找原因時犯下的邏輯錯誤就是歸因謬誤,這是一大類謬誤,有很多變種。第一種是假因(False Cause 或者 non causa pro causa),是指當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所做的歸因。例如,「你父母給你起名叫'豐收',那他們肯定是農民」。
  • 漲姿勢 「你腦殼有包哦,恁個低級的錯誤都要犯.」二十四條常犯的邏輯謬誤!
    二十四條常犯的邏輯謬誤,你可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