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苦難使人崇高

2020-10-12 吳生

崇高,就其美學意義上來說,指的是對象在主體的心靈中所引起的一種強烈、高大、超出其自身的震撼力。崇高所涉及到的兩個要素,一個審美主體,一是觀照對象,觀照對象既可以是自然狀物,也可以是藝術品,或是人類的實踐活動。在以展現人物行動衝突為主要特徵的戲劇、電影和文學等藝術中,崇高往往得到最為普遍和集中的反映。與其說苦難使人崇高,莫若說在苦難面前,人類所展示出的頑強的精神、堅韌的品質賦予人以崇高。 在《走出非洲》這部電影中,女主角凱倫無疑具備這樣的精神和品質。這是一個被苦難接二連三光臨的女人,就像茨維格評價陀思妥耶夫斯所說,「沒有哪一種痛苦不曾對他慷慨惠顧,沒有哪一種苦惱不曾對他牢記不忘」。我想,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影片的女主人公凱倫,作為一名女性,她著實承受了太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先是被自己的情人愚弄,在那樣一個尚未開化的社會被騙失貞,權衡之下只能選擇和背叛過自己的情人的弟弟布魯爾結婚。凱倫和布魯爾的這場婚姻原本就帶有交易的性質,布魯爾為了凱倫的錢,而凱倫也另有所圖。不同的是,布魯爾在這場婚姻中始終很理智,他很清楚自己為什麼結婚,也並沒有因為結婚覺得自己應當承擔什麼責任。他依然風流成性,做他的花花公子,到處尋找「獵物」。而凱倫不一樣,她想要演好這場戲,並希望憑著她的努力得到一個happy ending,她忠實地扮演著一個賢妻良母的角色。操持家務,安心守家,不過問丈夫的風流韻事,當布魯爾在前線遇到困難時,她馬上準備好人馬,冒險前去送物資,任何人都會為這樣英勇的行為感到由衷的敬佩。可即便做到這些,凱倫依然得不到丈夫的忠誠和疼愛,反而因為丈夫的濫交得了梅毒,導致終身不能生育。

當凱倫生命中第三個男人丹尼斯到來後,愛情在兩人心中悄然生長,丹尼斯帶凱倫露營、打獵、見識這大千世界的美妙風景。尤其是丹尼斯開飛機在這凱倫飛翔在非洲大草原上空時,讓我由衷地感概人與人之間最美妙的之處也許在於,帶你看遍世間風景。然而,儘管兩個人心意相通,可是大家早已在各自的軌道上行進了太久。所以丹尼斯一開始不願意放棄自己原來的生活方式,他到處旅行,體驗多樣的人生,他要追求他的自由。這無疑和凱倫所追求的背道而馳,作為一個傳統的女人,凱倫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什麼,她要的是一份安穩的生活,一個陪伴她的丈夫,可她遇到的兩個男人,一個太俗,一個太浪,都無法滿足凱倫內心的渴望。電影中並沒有過多展現凱倫獨自在家時,夜晚孤獨寂寞的鏡頭,可是我卻能想像,在那樣一個偏僻寂靜的地方,每到夕陽西下,一個女人孤獨落寞的心境。凱倫本以為得不到美滿的家庭生活自己還有事業,還有農場,可以幫助她在忙碌中稀釋一部分寂寞。然而,一場大火又把她在非洲苦心經營的一切化為烏有。

愛人離開了,事業也在一場大火中失去了,她沒有責怪任何人,哪怕是曾經背叛過傷害過她的人,凱倫獨自一個人承受了這一切。可是,命運的戲弄還沒有就此作罷,當丹尼斯決定和過去的生活告別,勇敢地和凱倫廝守時,一場空難讓凱倫再也沒能等到她的愛人歸來。失而復得又再次失去,沒有人能坦然地接受這一切。可凱倫做到了,她在丹尼斯的墓地前靜靜地念了一首詩, 明智的你早早離去, 因為榮耀不能為誰停留, 月桂樹轉瞬蒼翠, 卻比玫瑰凋零地還快, 她明白丹尼斯也不屬於自己,人生沒有什麼是不能失去的。影片中的凱倫似乎總是很平靜的接受生活賦予她的一切,在整個觀影過程中,我們幾乎看不到凱倫強烈的情緒失控甚至是顯露,她在面對人生一次又一次變故時所展現出的超乎常人的平靜與豁達,堅韌和善良(辦學校,為當地土著爭取生存的權利),都讓這個人物熠熠生輝。

不得不說,一次這樣的觀影歷程,也是一次獲得力量的過程,至少對於正處在人生失意階段的我來說,我似乎又找到了一些重拾生活的勇氣。

希望每個觀看此影片的人都能從中獲得力量。

相關焦點

  • 《走出非洲》:一部講述女性自我成長的史詩電影
    為了彰顯女性的崇高地位和女性節日的重要性,我們今天必須給大家推薦一部大女主的電影。《走出非洲》,一部講述女性自我的成長的史詩電影。這部電影拍攝於1985年,渾身都散發著深情雋永的古典氣質,上映之後獲得了極大的好評,並且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7項奧斯卡大獎。
  • 《走出非洲》一次非洲,一生也走不出的非洲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書是凱倫.布裡克森的《走出非洲》。對於凱倫來說,去到非洲是為了男爵夫人的頭銜,而從非洲離開,她的生命只屬於她自己。我們常常為了別人眼中的自己苦苦拼搏,殊不知在你的生命,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喜歡這本凱倫·布裡克森的《走出非洲》。我第一次去到非洲的時候參觀了當地的一個著名景點,叫做凱倫故居。因為沒有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普及,所以參觀之後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只覺得是舊時一個白人農場主的普通居室。
  • 《走出非洲》走出非洲:娶妻娶賢,戀愛戀色
    如果合伙人夠色,一定能錢追人來。中國式離婚,民法典規定有個冷靜期,到了冷靜期,再看《走出非洲求婚之前看《走出非洲》才是最及時的鎮靜劑。看明白電影,就明白自己是不是愛,對方夠不夠賢。凱倫跪在新總督面前的時候,新總督夫人一直靜靜地看著凱倫,面色平靜,一言不發。
  • 《走出非洲》凱倫從貴族名號到貴族精神的人生
    德尼·波拉克1985年製作的電影《走出非洲》算的是我最喜愛的影片了。   多年前,我的一個朋友推薦給我。多年後,我又推薦給無數的朋友。  片中女主角凱倫,在她還是一個富家小姐的時候,跟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一樣,沒有什麼認真的理想,也沒有過多的人生經驗。因此,她的追求就是能夠獲得受人尊重的貴族名號。
  • 《走出非洲》風景與人的契合
    「在非洲的貢嘎(Ngong Hills)山腳下,我曾經有一個農場」。故事發生在非洲,這個美麗的地方理所應當也應該有很多故事。電影描述的是一戰前夕,人類的動蕩不安和戰火連綿與同一時期非洲草原的純粹、平和和寧靜,形成鮮明的對比。自由,也正是Denis可貴的地方,當人們在清繳地盤收穫所得的時候,他的飛機正掠過雪山的頂部,火烈鳥正懶洋洋的走向日落。
  • 《走出非洲》:溫暖你的情人節
    1937年出版的《走出非洲》,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她將十七年的回憶傾注其間,用文字向世人展示了她眼中的非洲,也記錄下了她在非洲的跌宕人生。一戰前期,東非國家肯亞、烏幹達、羅得西亞等地吸引了大批不滿意家庭生活和社會現狀的歐洲人。我們的女主角凱倫便是其中一個。愛上瀟灑倜儻的哥哥,卻嫁給了薄情花心的弟弟。如此戲劇化的橋段,正是女作家凱倫·布裡克森的真實經歷。為了男爵夫人的頭銜,為了離開寒冷的北歐,凱倫追隨自己的未婚夫來到了非洲。而這樣一個看似功利的女人,在非洲這塊自由的大陸上,度過了生命中最為純粹的十七年。
  • 《走出非洲》
    首先,裡頭最打動人的應該就是肯亞風光了吧,無聊之人可以把它當成風景宣傳片來犒勞下眼睛。其次,這還是一部文藝愛情片,這個愛情故事也比較俗套。不過這對情侶花式秀恩愛之處,以及女主頻頻與身邊的人花式鬥嘴的溝通方式還是很好玩兒的。最後,這部片子的神奇之處在於看到時候覺得它長且無趣,看完後卻又回味無窮哎.....據說一開始凱倫的角色是要由奧黛麗赫本擔任的。
  • 人屬下的唯一現存物種「智人」走出非洲的侵略史
    在1987年,有三位美國生物學家做了項研究,給來自亞、歐、非洲的數百位婦女做了調查,提取了她們產後的嬰兒胎盤中的線粒體DNA,分析後發現,所有人的DNA都可以追溯到一具20萬年前的非洲婦女的化石標本。從這時起,「非洲起源說」開始興起了。隨著更多的研究和發展,「非洲起源說」也越來越符合人類起源的過程,逐漸成為目前學術界的主流意見。
  • 非洲人怎麼看待《走出非洲》?
    由於旅遊業宣傳一貫的不嚴謹和輕浮,《走出非洲》的故事被越來越多地商業化運用,成為肯亞旅遊的第一大IP,令不太了解非洲的朋友,過多地被電影中的「浪漫愛情故事」所誤導。早年,我也是一樣非常喜愛《走出非洲》,某些段落的字句早已經長在了骨頭裡,但在2012年左右,接觸到一些《走出非洲》人物野史故事之後,我才發現,我們這些外來者和後來者,只不過是懵懂地吃了一顆彩虹糖果,偶爾吃一下可以,不能上癮和迷信,無益健康。
  • 《走出非洲》梅姨的美
    《走出非洲》的丹尼斯和《廊橋遺夢》的羅伯特一樣,酷愛自由,富有個性。但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愛得更為熱烈,彼此互相吸引,有著共同的音樂,文學愛好。而凱倫被丹尼斯吸引,是因為她的鬼馬有趣,擅長講故事,和獨立有作為,同時也善良。可丹尼斯太愛自由,受不住一點束縛,"需要和佔有"在他那裡涇渭分明。《走出非洲》的梅姨比《廊橋遺夢》美太多。
  • 《走出非洲》走出非洲
    1985年奧斯卡獲獎,被非洲草原每一幀優美廣褒的草原與女主的時尚講究搭配所吸引。整部片有平淡的浪漫也有再也回不去的悲涼。富家女主貪戀地位遠嫁肯亞獲得伯爵夫人的稱號,患梅毒愈後遭遇丈夫出走,沒有抱怨糾纏,愛時全身投入,不愛就放過自己,放開他人,開始新生活。她獨立,自己經營農場,且積極主動找活幹,獨自奔赴戰場尋找愛人。
  • 最恢弘的非洲之歌一《走出非洲》
    多年前,第一次看電影《走出非洲》,最震撼的畫面是卡倫和丹尼斯坐在滑翔機上,天空湛藍無垠,俯瞰大地,東非廣袤的大草原上,成群的羚羊在奔跑,成千上萬的火烈鳥在浩瀚的湖面飛翔《走出非洲》是丹麥女作家卡倫.布裡克森的自傳體小說,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由梅麗爾.斯特裡普和羅伯特雷德福主演,並獲得1985年7項奧斯卡大獎。卡倫.布裡克森在書中講述了她在非洲生活的17年,用深情優美的筆觸描繪了非洲壯美的自然風光,"蒼穹充滿著藍色的活力,將,將近處的山脈與林莽塗上了鮮亮、深沉的藍色。
  • 《走出非洲》你從未離開
    剛來非洲那天,一個不允許女人進入的俱樂部,前來投奔未婚夫的你,被無情驅趕出去;離開非洲那天,還是當初那個全是男人的俱樂部,那些男人為你舉杯送行。這是為什麼?我想從你婚後不久冒著生命危險風塵僕僕去邊境戰場為丈夫部隊送物資那次開始,那些男人就對你刮目相看了吧。
  • 電影「走出非洲」,觀眾「走近非洲」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的非洲電影不多,《亞當》《阿布·萊拉》《空調》等有限的幾部影片成為一扇難得的窗,讓這裡的觀眾窺見非洲電影的歷史和當下——當電影「走出」非洲的時候,觀眾「走近」了非洲。
  • 《走出非洲》死亡是永恆的開始
    剛看到「走出非洲」這個名字,我想可能是類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會有探險、英雄主義題材的。恰巧相反,影片是以愛情所展開的,以浪漫開始而以現實結束的以悲劇結尾的影片,是一部原汁原味展現非洲自然生態、人文面貌的影片。影片中的人物刻畫飽滿且真實。凱麗是個精緻又美麗的丹麥女子,一開始被人看不起,不讓進專為男士開放的俱樂部(拒絕所有女人)。
  • 《走出非洲》梅姨真是偉大的演員
    梅姨年輕時候演的作品,根據丹麥作家凱倫布裡克森1937年發表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講述1914-1931年她在非洲經營農場的故事。「非洲貢嘎山下,我曾有一個農場」,這句臺詞念了好幾遍。非洲大草原,廣袤遼闊,一望無際,誰看了都想去,三毛也是定居在那裡,喜愛非洲的人一定是嚮往自由的人。摘一句書裡面的描寫:它從六千英尺深處淬鍊而出的,濃烈而純淨的精華。
  • 如果你也喜歡《走出非洲》
    第一次知道《走出非洲》這部電影,還是在三毛的書中。三毛說他從未看過這樣走近她心裡的電影,她一個人反覆看了四遍。影片一開始,藉助晚年凱倫的回憶所展開,那是多麼令人陶醉又悠長的口述啊,當一生的經歷化作綿綿不絕的回憶,當自己的回憶又變成他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我想這其中的快樂和辛酸,只有經歷過的人或者著有相似經歷的人才能共鳴和欣賞吧。
  • 如果你看過《走出非洲》...
    說起丹麥女作家卡倫·布利克森(karen blixen1885-1962) 的名字,也許有的人並不了解,但如果提起那部著名的電影《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很多人會恍然大悟。在通往房間的走廊兩側,是用玻璃罩著的展示牆,裡面存放著Karen所寫的書,除了各國版本的《走出非洲》,還有另一本小說《最後的故事》。寫書的時候,她用過不少筆名,卡倫·布利克森(Karen Blxsen)是她的真名。 書房、臥室、廚房、會客間等房間,基本上都保持了原貌。
  • 《走出非洲》堅韌的凱倫
    不過,性格堅毅的凱倫也沒有控訴丈夫,兩人的關係雖然名存實亡,但她還是回到非洲肯亞,跟他一起。當她再次回到非洲肯亞農場,受到了當地土著人民的熱情歡迎,那個腳受傷的小孩也聽她的話治好了自己的腳,還有小孩送她貓頭鷹。後面,咖啡園終於開花結果了。凱倫在農場還建了草棚讓當地的孩子接受教育。
  • 《走出非洲》美麗非洲
    非洲綿延不絕的山脈,非洲壯闊的草原,非洲的風土人情,在她的敘述中像畫卷一樣展開。在農家小院讀到飛行記,讀完之後覺得周圍是那樣陌生卻又那樣平常,好像剛隨著作者在非洲的上空翱翔,一章完結之後回到現實,沒有人察覺到我的異樣,也無人知曉我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