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此前從未去過臺灣,但臺灣卻從來不曾陌生。
對臺灣的最初印象是產生在孩提時代。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有臺胞回到小鎮上探親,結果留下了許多略帶誇張故事,在飯桌上大人就添油加醋說給小孩聽。說這位臺胞回鄉探親,一腔赤誠,想著在鎮上多停留幾日,但無奈大陸的生活條件之惡劣實在讓他難以忍受,不得不提前返回。首先說住,這邊老家的人為了讓臺胞住得舒服,不僅像裝修婚房那樣重新粉刷了房間牆壁,而且在床里舖了七層褥子,結果人家還是嫌床硬,這讓許多還睡著硬板床或稻草墊的居民覺得不可思議;再說吃,這邊為了伺候臺胞天天去跟鎮上唯一的殺豬匠打招呼,不是肚腸就是豬蹄,那都是招待新姑爺才會用到的硬菜,結果人家還是覺得不好吃,現在回想起來大概是活生生吃膩了;再說生活設施是要啥沒啥,想坐著休息一下都全是竹椅木凳而沒有沙發,當然最不堪忍受的就是廁所,要麼馬桶要麼旱廁,說人家臺胞上廁所看到這黃白之物都快暈過去了,還怎麼能住得下去。結果把從臺灣帶過來的金戒指分給大陸的親戚之後就趕緊走人了。然後大人就會總結,說,你看這臺灣發展水平大概領先我們三十年啊。
鬥轉星移。前些天終於有機會去祖國寶島,可以看到從未見過但聽過無數遍的地方,感覺既新奇又懷舊。走馬觀花幾天之後發覺,臺灣自有其獨特的魅力。是以為記。
鐵路
作為一個小小的鐵路迷,本報亭股東總是對鐵軌上的旅途充滿了嚮往。如果要問在火車上有哪些令人難忘的時刻,本報亭股東想說,有一次乘坐硬臥在京廣線上,對鋪的少婦乘客買了一碗麵,呼哧呼哧把面吃完,然後她的小朋友要拉臭臭了,於是她就把碗面放在地上當成小小的馬桶,開始給他的孩子把屎,讓一段一段的臭臭撲通撲通落入到碗面裡剩餘的湯汁中。但現在卻想不起來到底是康師傅牌還是統一牌……
臺灣的火車旅行比較平淡,一是行程短,二是因為臺灣火車站買便當很方便,味道還行,價格也很公道。一份大排加滷蛋加滷豆腐加青菜的盒飯只賣60臺幣,大概十三四塊人民幣吧。當然這是最基本的便當,如果不滿意小便當也可以加錢買大便當和超大便當,只是說的時候要注意斷句。
圖:小便當差不多就醬紫
在臺灣雖然日程不多,但為了儘可能感受臺灣鐵路的風採,還是選擇不同等級和檔次的火車。簡而言之,臺灣的鐵路分成臺鐵和高鐵。臺鐵就是臺灣鐵路的簡稱啦,雖然速度慢一些,但票價便宜,火車站也往往更靠近市區;而高鐵速度更快,但票價更貴,車站也稍稍遠離市區。當然最大的臺北車站是臺鐵高鐵地鐵(臺灣叫捷運)一體的。
臺鐵火車的名號帶有一些歷史與政治的意味。如莒光號。莒是指莒縣,山東地名,齊桓公曾經逃難至此,後來齊桓公成為霸主之後開狂野派對,鮑叔牙就提醒他要「毋忘在莒」,提醒他不要忘記落難時吃過的苦;後來齊國又被燕國名將樂毅打敗,全部國土丟得只剩下即墨和莒城,但也正是以此二城為基地,齊國開始奮發並最終光復了國土。對於敗退到臺灣的蔣介石,「莒」就成了念念不忘的典故。這一在大陸語文考試都不會考到的生僻地名,在臺灣卻是最常見的字,全臺灣軍民都曾被教誨要牢記「毋忘在莒」。鐵路也選擇了「莒光號」這樣的名稱。臺鐵還有「復興號」,但據說現在運營班次很少了,也大約象徵著民國復興大夢的漸行漸遠。
莒光號和復興號之外是現在運營班次較多的「自強號」,自強號應該是在七十年代後期開始投入使用,那時候臺灣民眾可能覺得「反攻大陸」遙遙無期,臺灣代表又被逐出聯合國,「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外交戰線開始崩塌,於是開始轉而追求「自強」,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精神自勉,或以「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態度振作。據傳當時為了取名還徵集民眾的意見,「自由號」和「勝利號」也得票頗多。
臺鐵現在有了更舒適的普悠瑪列車,硬體跟中國大陸的動車組接近,算自強號的升級版。「普悠瑪」的名稱已完全讓本報亭股東摸不著頭腦,不知有何意味。後來查詢資料才知,這是臺灣原住民卑南族的語言,不僅指代卑南族語和卑南族酋長駐地、也有團結眾人之意。因為當普悠瑪號列車徵名時已經是近年,國民黨威權統治已終結多時,臺灣所謂的本土意識和族群意識開始甦醒,成為新的「政治正確」。
無論是自強號還是普悠瑪號,乘坐體驗都很不錯。鐵路運行準時,車廂內部安靜整潔。臺鐵的許多車站大都保留了歷史外觀原貌,臺北站、臺中站和臺南站這樣的大火車站本身就是歷史古蹟,流露出歲月沉澱的溫潤。尤其是臺中站,建築師跟臺北「總統府」建築是同一個人,因此看起來有點像縮微版的「總統府」。
車站裡面設施經過了現代化改造,進站閘口都是自動刷票。相比大陸,候車區域很有限,臺北車站則完全沒有候車座椅,一大堆人在中央大廳席地而坐。坐火車也沒有安檢手續和實名制,憑票上車。在臺灣還感受了一次短途區間車,從臺北到近郊的瑞芳車站,每個小站都停那種,雖是傳統的鐵軌火車,但其功能已接近城郊輕軌。途中路過「暖暖」車站,「下一站暖暖」的報站聲讓遊客心裡好溫暖。
在臺灣期間只是乘坐了一次臺灣高鐵,車程不到兩個小時就差不多縱貫臺灣南北。臺灣高鐵車速也在時速300公裡,但無奈臺灣太狹小,整條高鐵線(臺灣唯一的一條高鐵線)還不到350公裡。相比祖國大陸廣袤的國土,動輒數萬的高鐵網,臺灣建高鐵實在是太侷促。好在臺灣高鐵沿線城鎮眾多,跟其他交通方式接駁也相對便捷,因此高鐵也就做成了臺灣島西側的捷運,上座率頗高。
乘坐高鐵時坐在窗邊,恰巧寒潮襲擊臺灣,合歡山頂大雪紛飛。從高鐵車窗望去,臺灣中央山脈青山延綿,頂上幾處似有晶瑩積雪,又似白雲垂掛,平添幾分妖嬈。好吧,這也是本報亭股東喜歡火車旅行的重要原因,窗外永遠會有稍縱即逝的風景,體現著人生光陰逆旅,得到即錯過的永恆悲劇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