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肉饃饃(肉和尚)

2021-02-26 蒼山夜雨
 

    湛藍的天,瑰紫的薄雲,映襯著那些溫暖的燈光,夾在茂密樹林間,而樹木顯得不再色調凝重。在此時,那種日常的清新也因逆光隱沒不見,幽暗將超近於森然。伴著形影相隨的炊煙,倒有幾分舞臺效果。一陣風吹來,某個瞬間空氣中傳來一陣陣香味,這香味太熟悉不過了,是哪家晚餐還坑肉饃(肉和尚)。隨風而來的香味淡淡的,清涼的,甜甜的,貼心貼意的,聞著香味,閉上眼睛,心會被打動並瞬間和香氣融合在一起,並感覺出心中隱藏著的腳印。情感和大腦的碰撞一波一波,在內心突然襲來,辛勤的母親,賢惠的妻子,可愛的子女,至交的朋友,風土人情,秀麗山川,鄉村趣事,這自古以來的純樸都會來到心中。

   不知何時,只知很久很久以前,肉饃就出現在家鄉的餐桌上,只不過那時這種餐桌上的食品在窮人家很少出現。但不管是窮人,富人有一點都是相似的,都是要在招待親朋好友,過年過節才會做這樣一道菜,用這一道菜來顯示對人的真誠、尊重,在節日裡以示祥和、太平、快樂。

   我們小時候是很難吃到的,記得吃得最過癮的一次是一年過春節,在春節快要到來時母親告訴我們,這一次過節可以吃一頓肉饃。我和弟弟天天盼著春節快快到來,那段時間,我們是扳著指頭,一天天艱難而漫長地熬過來的。

    春節到了,年夜飯的飯桌上,中間一個盤子裝著像小圓鏡般大的肉饃,那肉饃黃燦燦的,表面滲著油水,有的依稀還可看見裡面白嫩的小肉片,我和小弟的口水咽了一次又一次,等大人們動筷子了,我們飛快拿起筷子夾起肉饃大口吃起來。隨著肉饃下肚,那愜意、暢快溢滿全身,沁人心脾,透人肺腑。這次吃肉饃的感覺,成為狂熱的旋律,瞬間藏入心間,依附集結,綻放,那情景那感覺,現在一有脆弱遊移都會恍然喚醒,有一絲動意,都會情有獨鐘的萌動。

   長久以來,肉饃受著人們的恩惠,始終充滿著對它的喜愛。家鄉人對它有度誠的一種浩蕩情感,變化的樣式不失典型風格,它像飄蕩一方土地上的民歌,充溢著詩性。

    記憶中的一個中午,陽光從天窗灑入小屋,灰塵清晰而溫柔地飄動,木格窗戶吱呀地唱著歌,風拂過臉龐,擦在瓦片上,幾乎可以聽出難以描摹的聲音,幾個朋友坐在一起,一段平凡的感情,一個平凡的故事,鋪陳出的歡聲笑語,化作情感,在小屋中瀰漫。午飯是一大盤脆生生的肉漠,肉饃香氣燻著的小屋使暗褐色的光澤更加溫暖,隨著肉饃被咬破的聲音,酒杯的碰撞聲和著開懷的笑聲,那快樂和幸福的味道迎來奔騰的活力。

   肉饃是家鄉人招待客人,宴請朋友的美食。那些豐富的心靈,潔白的懷想,生活的樂趣都累積到肉饃給予感官上的刺激,肉饃已成家鄉人和朋友享受天倫之樂的太陽。

    每一次吃肉饃都會有一種別樣的感覺,一如尋夢,我喜歡看著肉饃那黃燦燦的顏色,湧出麵皮的晶亮油花,若隱若現的白白嫩嫩的小肉片,散發著的一股股香氣。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地吮吸那已被濃香感化了的空氣。吃肉饃如品酒、品茶,都會被那香脆可口,濃香飄逸所陶醉,慨然長嘆,喜笑盈腮,心裡溢滿快樂與滿足。

    肉饃獨具地方的風格,親和,熱情,慈愛,有蓬勃活力和溫和情懷。家鄉的人注意著,沉醉著它,它的久遠,韻味縈繞在人們的意識深處,形成不斷的夢境。

    孩提在外瘋跑後,聞到了肉侯香氣會舉起一雙沾滿泥土的小手頑皮地寄望著、帖記著,這是小時候嘗到的歡娛。江湖行走、日月經天、春往秋來、花開花落、成年靈人會把情感賦予在肉漠的香氣裡。野心勃勃、慷慨豪俠的青年成為漸進頑固的老人,在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上只有肉饃的地位恆久不變,圓滑地在人們心目中行走。它的意趣和價值和人生沒有什麼阻隔,家鄉的人和那些不惜萬裡詔詔來尋根的人都有一種同感,肉漠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捉摸不住,講說不清、難以言傳、排遣不開、不可替代。它不會讓人時時掛念,卻能終身默想。

    看看藍天,望望白雲,抖散記憶、默想懷戀從眼前晃過。只能好好炕一次肉饃澆灌喜愛的念想,炕肉饃簡單,但必須細心。先準備好麵粉、肥肉、菜油、佐料等,先把麵粉放入盆中加水攪拌成麵糊。再加入各種佐料,把肥肉切成薄薄的小肉片,一切準備就緒後,把鐵鍋放在火上加熱,然後把小肉片放入麵糊中。鍋內放入適量菜油,等菜油燒熱後,用小勺把一個個小肉片連同麵糊放入鍋裡,一塊小肉片一個肉饃。肉饃大小由自己喜愛決定,一般只有小圓鏡般大小,薄薄的。放入鍋內的小肉片很自然地被麵糊包裹,隨著水汽的蒸發,小肉漠能移動時,用微火慢慢翻炕。翻炕時小肉片在麵糊中慢慢熟透並把油脂滲出麵皮外,這時肉漠變黃、變碎,散發著誘人的香味,肉漠做成了。

    持久的生活喜愛來自於感官上的感受,肉饃誕生在孕育生命的家鄉,那裡的山、水、風土人情、個人經歷一切鑲嵌在一起,盤根錯節地連在一起,對別人來說毫無意味,對出生在此的人都感無比親切。肉饃現已不是缺衣少食年代的稀罕之物,但在家鄉還是不能有任何替代的喜愛與之存在。它還是你娓娓談心的老友,像永遠不會背棄你的父母,以溫情入味,用仁義暖懷。吃它心態寬容,覺得生活美麗。還可設想,常吃肉饃的人一定是心地善良、最純樸最溫婉柔情的人。滋養腸胃的肉漠,它帶有最淳最古老的鄉土風情,帶有最濃厚的田野氣息,帶有最溫暖最原始最溫馨的故鄉靈魂。

相關焦點

  • 話說家鄉淮安美食之肉圓
    而我在高中畢業後的第二年,學起了廚師,當然肉圓這道菜必不可少,一定要會做的。不過我做肉圓還沒有我嶽母大人和二嶽母大人做的好吃。記得嶽母大人有一次在臘月二十六七左右霍肉圓時,乾脆脫掉右邊棉衣等衣服僅留一件上身秋衣,把秋衣袖子一直抹肩膀上霍肉圓,那時我從家裡剛到嶽母家。她們做的肉圓非常筋道,吃起來更加脆滑,到現在吃起來還吃出兒時的感覺!
  • 玉米面饃饃
    我的家鄉是四川東北部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山村。普普通通,但也極不平凡!它雖不像上海那麼科技發達,也沒有杭州那麼令人流連忘返,但是對於我而言,家鄉的玉米面饃饃是任何一道山珍海味都無法相提並論的!「遠看像竹園,近看是秋田,開花不結果,結果在中間。」沒錯,它就做這美食的主要食材之一——玉米。
  • 幸福就是辣椒炒肉
    文 | 張繼平濟南人愛吃辣,比如,辣椒炒肉這道家常菜,就是老濟南餐桌上常見的菜餚。濟南人食辣,與四川人和湖南人不一樣。老濟南的生活中,更多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勞頓了一天的男人吃完晚飯後,常常會對媳婦說:「要有盤辣椒炒肉,我還能吃兩個饃饃。」小小一盤辣椒炒肉,是濟南男人力量的源頭啊。辣是一種美妙的味道,寄託了人們太多的期望。無論當年的生活多清苦,吃辣的記憶總是美好動人的。後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肯德基、麥當勞進來了,各種菜系也大街小巷的開滿了店面。
  • 媽媽的滋味【蝦肉餛飩】
    其實這還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舉個例子來說,在北方方言裡麵餃子被稱為「扁食」,但在福建一帶,這個「扁食」指的卻是餛飩,北方方言中跟餃子同音的「角子」指的是一種形狀類似餃子的包子,同樣的食品在蒙古國一帶卻被叫做「饅頭」,在土耳其也有相當類似的稱呼,而「饅頭」在韓國指的卻是一種跟餃子極其類似的食品,在中國南方「饅頭」是指帶餡料的包子,到了北方指的卻是不帶餡料的,這個東西在北方方言裡面又被稱為「饃饃」,
  • 一碗煙火丨家鄉味道「刺毛肉圓」
    提起塘栖美食,可能很多人更多想到的會是枇杷,但是在我心中,有一道菜卻是更能代表我記憶中的塘栖,那便是「刺毛肉圓」。作者供圖相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塘栖,而由於很多代表性的美食先前都已經給皇帝品嘗過了,縣官就召集了所有有名的廚師一起出謀劃策。
  • 家傳手藝—家鄉小炒肉
    張家的「紅燒肉」燒得是酥軟香醇,肥而不膩;李家的「肉夾饃」餅酥肉香,嚼勁十足;陳家的「炸醬麵」醬香濃鬱,勁道爽口;每家必有一道拿手菜讓人嘖嘖稱讚,回味無窮。我家的拿手菜就是父親做的「家鄉小炒肉」 爸爸來自湖南的一個小山村裡,聽爸爸說,他小時侯只有過年時節才能吃到,特別的下飯,每兄弟只能分到一塊肉,就能下一碗飯。
  • 【家鄉菜】#42作品:上海口味的黃瓜塞肉
    4、如果不參加聚會,報名表可以略過上海口味的黃瓜塞肉作者:文學城ID 福田為什麼家鄉菜是它?雖然我不是在上海長大的,但媽媽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所以媽媽的味道帶著濃鬱的上海地方特色,也是我熟悉的愛的味道。
  • 華坪特色油底肉
    新朋友點擊上方「麗江金芒果」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大家好,今天芒果仔給大家介紹一款家鄉的特色美食
  • 菠蘿咕咾肉用什麼「肉」做最好吃,豬頸肉還是裡脊肉?
    菠蘿咕咾肉又稱咕嚕肉,是廣東的一道特色傳統名菜,屬於粵菜,以甜酸汁及豬肉煮成。說起菠蘿咕咾肉小編會想到之前《十二道鋒味》裡面謝霆鋒他們曾經就做過這道菜,當時看的時候就覺得這道菜特別好吃。後來自己學著做了一下,果不其然,真的是太美味了。
  • 沒有肉的肉圓 咬一口滿是「傳承」味道
    肉圓,是建德人餐桌上最平常的一道菜。沿街的小吃店裡有,大酒店裡上檔次的宴席上也有。但特別的是,這裡的「肉圓」卻沒有多少肉——既能作為點心充飢,又上得了臺面的建德「肉圓」,原料其實很簡單,蘿蔔絲、番薯粉、生薑、蔥花,再按個人喜好,加上點肉末或肉粒。
  • 中國「三大名肉」,北京有一肉,浙江有一肉,廣東有一肉,見過嗎
    光看我們日常生活的餐桌上,什麼紅燒肉、滷肉、燉肉、小炒肉、回鍋肉、肉絲湯等等,已經是大家習以為常的美食,再看中國各地的特色豬肉,比如東南地區的豬肉脯,西南地區的醃臘肉,東北地區的殺豬菜,全是豬肉美食。把子肉若是要在中國諸多豬肉美食中,找出最能代表中國的豬肉,那可就讓不少吃貨犯難了。有人說,成都的回鍋肉天下一絕。有人說,湖南的紅燒肉赫赫有名。有人說,貴州的醃酸肉值得品嘗。
  • 蘇東坡究竟燉了幾次才把自己燉成了肉?
    和尚:你這樣不行!        蘇軾:我漱漱口再誦。        和尚:漱漱口也不行。         在宋朝,遍地野味,人們還真不稀罕,能體現窮人和富人差別的,估計也就大魚大肉了。東坡出生在眉州,這個中國最講究吃的地方,自然也得了些遺傳。        那個時候,川菜還沒有形成麻辣的風格。不要問為什麼,因為辣椒這玩意還沒有傳到中國。這也難為了東坡,如果他能吃上現代口味的川菜,東坡肉估計也不會有了。
  • 麻吾油饃饃裡的致富味道
    是呀,貴德氣候條件好,做饃饃的原材料都是綠色無汙染的。麵粉是自家種的小麥磨成的,菜籽油是自家油菜榨出來的,連油饃饃裡摻和的蜂蜜,也是向周邊農戶購買的綠色蜂蜜。這樣的材料做的油饃饃,質量是真的沒話說。有了幹部們的支持鼓勁,馬學忠和妻子有了明確的目標——將油饃饃推向市場。第一步油饃饃必須得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經過鄉幹部和馬學忠的深思熟慮,他們決定起名為「麻吾農家油饃饃」。
  • 腐竹炒肉┃山 菊
    離開家十幾年了,我仍然鍾情於腐竹炒肉這道平常菜。也許是苦孩子出生的緣故吧,對於腐竹,總是吃不夠。尤其逢年過節,總想買點腐竹回來,否則就覺失了點氣氛似的不圓滿。其實不僅是我,家鄉人但凡家裡做些像樣菜,總有腐竹炒肉,這大概是一種習慣使然吧。腐竹在家鄉並沒有人加工,都買現成袋包裝回來。兒時,看到父親買回腐竹,就知道離年不遠了。
  • 奎木狼為什麼不吃唐僧肉?| 釋疑21
    奎木狼為什麼不吃唐僧肉?從邏輯上看,有三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奎木狼聽說了唐僧肉傳言,他相信傳言是真的,但是他覺得吃不吃無所謂;第二種可能,是奎木狼聽說了唐僧肉傳言,但他斷定唐僧肉傳言是假的;第三種可能,是奎木狼根本沒有聽說唐僧肉傳言。
  • 裡番和肉番的區別究竟在那裡?
    肉番無論是畫質還是劇情還是人設都要比裡番高上好幾個檔次,況且肉番還是由正規聲優配音。所以這樣看來裡番和肉番在製作上還是相距甚遠。而裡番的聲優多半都是馬甲,至於馬甲的主人是誰,我們無從得知。裡番和肉番的營銷模式雖想近但又各不相同,裡番無法光明正大的在路邊鋪設廣告,而肉番可以。舉個慄子~~~,在購買之前我們已經知道了劇情,心裡也已經有了底了,才去買碟的,可以說是穩賺不賠的賭博。
  • 黃袍怪為什麼不吃唐僧肉
    那呆子雖走得辛苦,卻化不到齋飯,這個時候才想起孫悟空的好來:「當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輪到我的身上,誠所謂當家才知柴米價。」  又思道:「我若就回去,對老和尚說沒處化齋,他也不信我走了這許多路。須是再多幌個時辰,才好去回話。也罷,也罷,且往這草科裡睡睡。」呆子就把頭拱在草裡,只管睡起。
  • 網子豬頭肉
    今天發一篇《網子豬頭肉》。對於網子其人、網子豬頭肉,恐怕只有四十歲向上的周家樓人才有印象。在筆者兒時,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物質生活貧乏,在平時能夠買一碗豬頭肉吃吃,就是奢侈的享受了。依筆者看,說到舌尖上的周家樓,兒時所吃的網子豬頭肉應該算得上一款。筆者依稀記得,網子中等身材,面色紅潤,不苟言笑,常系一件油光發亮的黑皮圍裙。
  • 下飯的酸爛肉是怎麼做的?
    最好吃的菜餚是家鄉的酸爛肉,一年到頭都可以吃,唯獨在冬天吃最好吃。一種非常普通的蔬菜,天南海北的人都能吃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北部人喜歡用它來儲藏冬菜,醃漬貯藏是最好的選擇。原汁原味的酸菜醃製非常講究。
  • 《靈與肉》與《靈與肉》
    看了電視劇《靈與肉》,本想寫個《<靈與肉>的撒扯》,因為,這句臺詞在電視劇中多次說起,但「撒扯」起來真不是那麼好撒扯的,就想了這麼一個名字,自以為很好。也就是想把小說《靈與肉》和電視劇《靈與肉》作一個無聊的比較。《靈與肉》這篇小說很早很早就讀過的,故事情節不是那麼複雜,因為是一篇短篇小說,就以為,就是改編成電視劇,也不會複雜到哪裡去。而小說裡多是以作者敘述為主的,人物對話那是很少的。